‘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个“道”就是指道理、正道,做人应该走的常道。儒道释三教都很具体的,给我们教诲了“道”的标准。所谓人有人道,在商业有商道,在医学界有医道,在教育界有师道,各个行业都有他做人的本分、轨迹,包含菩萨也有菩萨道的标准,佛道也有标准。所以这个“道”就看每一个人自己定的目标。假如大家定的目标是我这一生要当生成佛,那这个道的标准就是平等心、就是普贤行。处世待人一不平等、一分别了,跟我的目标相违背,赶紧调回到清净平等的心。所以自己正走哪一条道,自己要非常清楚,所谓自知之明。 用佛门的标准,这个“道”就是性德,跟性德相应的依教奉行。所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与佛心相应,走的就是佛道了,这是真佛子。所以修学佛法,不管千经万论,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回归自性。师父最近讲的“妄尽还源”,就是回到自性,回到“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要回到自性,自性本有,不是外求的。他现在有障碍了,什么是障碍?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修学、行道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放下是功夫。每一天有没有放下执着、分别?它愈来愈淡了,这个就是“是道”。假如执着点愈来愈多、愈学愈不快乐了,那看起来样子是在学道,事实上是跟道背道而驰,没有在实质上用功。样子是道,但是实质可能是非道。刚好我们之前讲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俞都先生用不用功修行?看起来很用功,什么好事他都参与,看起来是道,但是他没有抓到修学的根本在起心动念。实质上用功是起心动念,但是他起心动念是非道,所以他家庭、人生很凄惨。所以修行要修得明明白白,要从根本修。 我们再具体讲,什么是性德相应?儒家,就是五伦、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我们处世待人都依这五个标准:处处替人着想;讲道义,不讲条件的;对人恭敬谦退,这是“礼”;处事有智慧,不迷糊,知道本末先后;讲话守信,对人真诚,就是五常。还有四维、八德。有没有符合这个“道”的标准。师父有一句话期许我们:心是孝悌忠信(整个心提起的都是孝悌忠信的存心),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所以整个身心完全跟八德、跟道德融在一起了,只要一起念头,一言一行,都是道德的流露,那这是真君子、真圣贤,走在君子、圣贤的道上。 所以这个“进”,只要是善的事情,赶紧去奉行,学一句、做一句,这是“进”,勇猛精进。其实看到这个“进”,我们就想到“不进则退”。人不用心,过去的习气就冒起来了,外面诱惑又多,很可能就兵败如山倒。道家的标准,《太上感应篇》就写得非常详细。佛家的标准,师父常讲,“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所以我们行道都从根本去行:心的根本,时时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行的根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 摘自《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21集 2010/10/2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