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 (1)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三编·卷三·复李少垣居士书二·P807) (2)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勘此,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5) 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1055) (3)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724) 二、白话译文:译者 慕藏 (1)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若是到了心地空明,又有什么境界可有呢?所说的“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念也完全没有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到了这里,还有什么境界!能念到这个地步,西方极乐世界那清净的境界,不妨彻底的全部彰显出来。由于念头寂灭,情欲全无,所以面对这种境界,更能得益,绝对不至于生大欢喜心,误认为是有消息,以至于著魔发狂。倘若没达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中念念想着要境界。境界出现了,决定要受祸的。《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还不是燥妄心所感得的魔境,而一生欢喜心,以为证得圣果了,便成了魔子。何况最初就是把魔心所感得的魔境当成圣境。——三编·卷三·复李少垣居士书二·P807 (2)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圣境的分别,就在它与经教符合不符合上分。果真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当下就清净了,完全没有躁妄心和取著的心。若是魔境,就会让人心不清净,会让人生起取著心和躁妄的心。而且,佛光虽然极其光明,但并不耀眼。如果光很耀眼,那就不是真佛。是佛现前,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的)这个道理去观想,就会更加明显。魔现前,以这个道理去观想,相就会隐没。这样观想,就是验证真伪的大冶洪炉。——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5 如果是圣境现前,别人虽然不得而知,而本人一定会有很大的心行转变的征兆,如果仍然照旧,那就一定不是圣境。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1055 (3)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的人,凡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只能向“道”上归。逆来顺受,则纵使遇到危险的事,当时也不至于吓得丧魂失魄。已经过去了,就事过情牵,如同昨夜的一场梦,何必要常把它存在心里,导致怔仲之病呢!你既然要修行,就应该知道,一切的境缘都是以往的业所感召的。还要知道,至诚的念佛可以转业。我们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有什么好怕的呢!念佛的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你如果常害怕,执着于怕魔,就会有无量劫来的冤家,乘你这害怕的心来恐吓你。令你丧心病狂,以报仇雪恨。而且,别说你念佛,恐怕不会这样。你不知道你全体正念归于害怕之中,其气氛与佛相隔,与魔相通。不是佛不灵了,是你自己失去了正念,所以导致念佛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