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五)
发表时间:2019-12-25     阅读次数:     字体:【
0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五)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推荐本源法师用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开讲,将分若干期登载,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五)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并诸”,就是“以及”,不但有声闻众听众,而且还有以下的菩萨众听众。这段是对“菩萨”的解释。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直接叫菩萨。菩萨翻作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自利角度讲。觉,是菩萨觉悟的心,菩萨觉了一切世间的真相。有情,就是菩萨的自身。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相对于凡夫来讲,我们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但是我们大家能够来学佛,这就证明我们已经开始觉悟,知道要修行,要解脱,要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为觉有情。我们如果面对这个甚深的大法,还是迷惑颠倒,那就不能算为觉有情。所以“菩萨”不是指供奉在那边的木雕的、泥塑的偶像,他是真正开始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有情众生。

  第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觉,是菩萨所觉悟的真理,他用觉悟的这个真理来度化众生。有情,就是菩萨所度化的对象。

  第三、从自利利他的角度讲。菩萨是发了大道心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解释成中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觉,是菩萨所追求的目标。有情,是菩萨所度化的众生。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自利是智慧,利他是因为菩萨具足慈悲。所以凡是具足上求下化、悲智双运的都是菩萨。

  “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文殊菩萨、阿逸多菩萨,这些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真正地见到佛性,开始断无明烦恼,这样的大菩萨称为摩诃萨。当然这些菩萨当中,有很多都是古佛示现,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佛是法中之王,“王”在佛教有自在义与主宰义。佛于一切法当中无不自在,无不主宰。我们通常讲法师升大座叫“登法王座,作狮子吼”,法王座指的是代佛宣扬,这个座位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坐的,一定要清净的比丘僧才可以登法王座,代佛宣扬佛法。

  法王有三子,菩萨是佛的真子,是指断无明烦恼,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这样的大菩萨是佛的真子,彻底见到了佛性。二乘,声闻众、缘觉众没有见到佛性,但是已经出离六道,出离轮回,是佛的庶子。我们这些凡夫,没有出离六道,迷惑颠倒,是佛的外子。不管是真子、庶子还是外子,都是佛的子女,佛教化他的子女是没有分别心的,都是在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法是智慧的大法,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的,所以我们称他是法王子,能够代佛宣扬,继承如来家业。文殊师利,中文翻作“妙德”,因为他的功德微妙,曾经是七佛之师。《大乘心地观经》讲到“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文殊菩萨还有一个名字叫“妙吉祥”,因为这位菩萨出生之时,有种种祥瑞,光明满室,地涌七珍,鸡也生出凤凰等等的瑞相,所以他又叫妙吉祥。《首楞严三昧经》讲到,此菩萨过去已成龙种尊王如来。《央掘摩罗经》讲到,此菩萨现在北方成佛,名曰宝积如来。《悲华经》中讲到,此菩萨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若有众生得闻普现如来名,能消灭五无间罪。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度化众生,像文殊菩萨这些大菩萨过去已经是佛了,他示现到这里来作为影响众,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在弥陀经当中,我们看到声闻乘中权智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菩萨众中实智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这两位圣人都是以智慧著称,在这里是表法,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也同样讲究大智慧,非勇猛实智不能修学这样一个法门,所以把文殊菩萨列在诸位菩萨之首。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

  第二位,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阿逸多”是这位菩萨的名,翻作“无能胜”。“弥勒”是姓,翻作“慈氏”。这位菩萨已经证得了慈心三昧,所以又叫“慈无能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慈悲心。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没有断,断了以后就是佛了,他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内院,是候补佛。在贤劫第九劫的减劫中,从这个地方开始算起,一百年减一岁,当人寿减至十岁的时候,那时人心相当恶劣,嗔心很大,拔起路边的野草都能当成利剑,人心到了那个时候,众生是苦不堪言。物极必反,这个时候人心就开始转善,每过一百年又开始增一岁,当增至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就在菩提树下成佛度众生。他所在的菩提树,像龙一样,所以说龙华三会,三会说法利益众生。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内院以严净国土作为他的要务,故居次。大家比较熟悉,弥勒菩萨一般是供奉在天王殿,寺院里面大都供奉的布袋和尚,在弥勒菩萨的两边有一副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为什么要把弥勒菩萨供奉在天王殿里面,一进寺院就可以看到弥勒菩萨?这是告诉我们,学佛首先就要学习弥勒菩萨的精神,要能够笑脸迎人,要能够大肚能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这是讲乾陀诃提菩萨,中文译为不休息菩萨。这位菩萨久远劫来皆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来都不休息,我们是做不到啊。底下的常精进菩萨跟他的意思差不多,常就是恒常,精是专一,进是不退。这里也是表法的意思,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要恒常,这一辈子就是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专一。而且要精进不退,修行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佛陀在此,特地从诸多菩萨当中列举了这四位菩萨,来表述净土法门修学的四个要素。首先,要有大智慧,能够明白这个世间的真相。凡夫迷惑颠倒,认为这个世间常、乐、我、净,而在佛菩萨眼中,他看到的是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要有这样的大智慧,对净土法门的深意要能够理解。第二,要有大慈悲心,修学净土法门要发菩提心。不但是为了自己解脱,而且要为一切众生,要利益一切众生。第三,要常不休息,勇猛精进。最后要专一,这一辈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一切善行都是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深位菩萨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等觉菩萨,这些深位菩萨在弥陀会上听佛讲解弥陀经之后,都发起了往生西方的信心。这些菩萨完全靠自力可以成就,他们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净土呢?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是等觉菩萨了,他们这些大菩萨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听闻阿弥陀佛讲法,能够亲近到阿弥陀佛,亲近到观音、势至这些大菩萨。能够获得佛的知见,即是佛的三德,涅槃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我们能够亲近这些诸上善人,那我们时时刻刻知见就跟佛的三德相应。最关键的一点是,阿弥陀佛曾经在因地发了大愿,要让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快速成佛,这也是一个亮点,吸引这些大菩萨,深位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在这个地方是做影响众,影响我们。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觉得净土法门是老太婆念的,我们这些有文化的,有知识的,为什么要去修这样一个简单的法门?所以他去在宗门教下做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些深位菩萨他们都求生净土,何况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呢?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末法时期这些业障凡夫最好的归宿。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学什么也非常容易,为什么这样讲?你要学唯识,在我们娑婆世界修学,非常费脑子;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专家了,他也在西方极乐世界给大众讲唯识学啊,到了那个地方,你想学习,亲近他老人家,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这部经不但有声闻众、菩萨众,还有天人众。释提桓因,是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忉利天主未来也将成佛,号无著尊佛。佛经有这样一个记载,在迦叶佛时期,有一位贫女,她看到佛像上面的金箔掉下来了,就发心为佛像贴金,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没有这么多资金,就劝导其他三十二人一起来为佛像装金,她因为装金的福德就成为忉利天的天主,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他三十二人也成为三十二天的天主。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底下是四天王天,上面有焰摩天、兜率天,兜率天内院是弥勒菩萨所居之处,外院是天众所居。还有化乐天、他化天,至此是欲界的六天。六欲天的天神与我们人道的众生一样,有身体,也有种种的需求和享乐,整天沉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之中,所以称为欲界,欲界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欲望特别强烈。欲界还包括我们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以及三恶道的众生。

  色界有四禅十八天,初禅有梵天、梵众天、大梵天。二禅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极天,四禅的前四天是凡夫,后五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是初果阿那含人所居住的,又称五净居天。色界天神没有财、色、名、食、睡等欲望,但是也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型态、社会组织等现象,这里的众生以禅悦法喜为食,所以称为色界。

  无色界有四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了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没有色身了,只有纯粹的精神生活,和色界一样,以禅悦为食。这二十八天虽然果报各有优劣、苦乐的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出轮回。《法华经》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里面犹如着火的房子,我们住在里面要受种种的痛苦,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就要超越三界。依照通途法门的修学方式,是竖出三界;我们现在按照净土法门的修学是横超三界啊,无比殊胜。你不必断烦恼,只要信、愿、行具足就可以出离三界,这个净土法门是多么殊胜。

  “无量诸天”就是来听这部经的不但是这二十八天的天人,而且包括了他方世界的听众,数字不可统计,所以称为无量。“大众聚”就是指的八部鬼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来听这部经,这就显示我们修学的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啊。不但是等觉位置的深位菩萨求生净土,声闻众求生净土,天、人以及恶道众生,他方世界的天主都要求生到极乐世界,真正的是凡圣皆收,三根普被,所以净土法门真正的是无比殊胜!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前面我们讲了序分当中六成就的通序,接下来讲别序。别序顾名思义,就是跟其它经典不一样的地方。别序又称发起序,是一部经的发起因缘。一般的经典是由佛陀的弟子向佛提问,佛再为之而解答。但是本经,我们看看经文,没有人提问,是佛主动向大众介绍这样殊胜的法门。何以故呢?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净土妙门非常殊胜。“妙”就是我们修学的净土法门在一切通途法门当中是无比的殊胜。我们不但是仗自力,而且是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我们念佛就能成佛,即便烦恼没有断,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而且到了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就能成佛,我们在娑婆世界还要退转,所以一般的行人他是不相信。佛的慈悲心现前,不等众生提问,就像大众介绍这样无比殊胜的信愿念佛法门。

  第二、佛为利益众生故。佛具足了一切种智,他转八识为四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他用妙观察智观察到我们这些众生欣闻净土念佛法门的因缘已经成熟,所以无问自说来跟大众宣讲,大众能够听闻这个信愿法门得四悉檀。佛说法皆是具足四悉檀义。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佛在弥陀经中,向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重栏楯,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合成,无有众苦等等,是我们娑婆世界没法比的,所以让大众生欢喜。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大众听闻佛讲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生起无比殊胜之心,生起信愿心,执持名号,就能够多善根福德因缘,方知念佛能增长善根。三、对治悉檀,得破恶益。如果我们能够依照阿弥陀经中所讲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保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跟佛相应,则一切恶业、一切恶的行为会离我们而去,我们的三业能够保持清净。第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我们依照佛所教导的,一心不乱执持这句名号,时间久了,就能够把我们见思二惑、见思二烦恼断尽,再执持下去就必然能够断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最后成就圆满菩提,这样就得到了实相第一义谛的真理。佛不等众生启请,就无问自说,把这样的阿伽陀药直接告诉我们这些末法众生,让大众能够依此修行方式早点解脱,故不俟问。

  蕅益大师对弥陀经发起序的分法,是参照智者大师对梵网经下卷发起序的分法,此地举梵网经为例,说明弥陀经发起序的判法是有章可循的。《梵网经》分为上卷跟下卷,上卷描绘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菩萨的境界,非常深奥难懂;下卷讲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智者大师在注释梵网经的时候没有注释上卷,他注释的是下卷。智者大师在下卷把“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等自唱位号这一段,作为梵网经下卷的发起序,弥陀经也是依照这样的分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不管是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皆可摄入,非常简单,只要具足信愿,执持一句佛号,就可以横超三界,一生成就,绝待圆融。“绝待”,就不是凡夫的对待,我们凡夫是生活在对待之中,有能所那就不是佛法。佛菩萨已经超越了对待,绝待就是是一不二,这个就是实相,实相就没有任何障碍,能够做到理事无碍跟事事无碍,决定圆融。所以我们一般的人很难相信信愿念佛法门,非常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释迦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讲的经典不出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纲要。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就包含了戒定慧三学。我们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不犯众业。我们念佛把身口意都跟佛菩萨相应,三业就没有机会造恶了,所以能不犯众戒。如果我们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见思惑断尽;再去执著地念,把尘沙惑也断尽,开始断无明惑的时候,就已经证得了理一心不乱,这就是定学。当能够了知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不可得。能念之心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两忘,我们的大智慧就能够现前,这就是慧学。所以信愿念佛法门具足了佛法的修学纲要——戒定慧三学,故曰圆收一切法门。古来大德都讲,八万法门念佛第一,又讲到净土念佛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是故圆超一切法门。

  甚深难信者,信愿持名念佛法门。一般人觉得很简单,执持一句佛号,一心不乱,就能够到西方得三不退,一生成就,所以很难生信,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佛为了劝导大众生起信心,在弥陀经中把六方诸佛都请过来赞叹这样的法门。对这样的法门有两种人能够生信,一种是像舍利弗这样大智慧的人,能够深解净土法门的深意,这样的人能够在净土法门当中成就。一种是那些比较木讷,能够老实念佛,能够听话的。这些人已经知道了世间的苦,明白世间是苦,阅历很丰富,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了,他听善知识讲解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就能够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些众生,很难生起信心。一是因为不解净土深意,分别执著很厉害。二是因为轻视这样一个法门,瞧不起念佛法门,觉得念佛法门是阿公阿婆念的,自己有文化应该去修学宗门教下,习习禅,学学教,他学习佛法学成了障碍,学成了所知障,不能安心去修学。我们做不到像舍利弗一样大智慧的人,但是一定要做一个老实念佛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这里讲极乐世界的位置。《华严经》讲到,每一个世界有二十层,每一层当中有无量诸佛土,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同在第十三层,所以这里讲“横亘直西”。平横地过去,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有多少距离呢?有十万亿佛土。有些人一听不得了了,这么远,我们知道一位佛所教化的国土已经是非常远了,十万亿国土是有多远啊,我们平时从上海到弥陀寺都觉得挺远,那到极乐世界这么远,有些人害怕了,还是不想去了。大家不要害怕,只要我们一心念佛,当下就能成就,当下就是净土。十万亿是烦恼障碍我们的距离,如果我们能够成就,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十万亿,“亿”这个数词,我们讲万万曰亿。但是在佛经当中对“亿”有四种解释,有十万曰亿、百万曰亿、千万曰亿、万万曰亿,这里蕅益大师讲千万曰亿。佛经当中记载最高的山就是须弥山,中文翻作“妙高山”,它在海底有八万由旬,出海面亦有八万由旬(一由旬按中国里数来讲是四十里),众宝所成,故名妙高山。须弥山四周围绕着香水海,香水海四周围绕着黄金山,黄金山四周围绕着碱水海,碱水海四周围绕着铁围山。须弥东有东胜神洲,西有西牛货洲,南有南瞻部洲,北有北俱卢洲。上至六欲天为色界初禅天所覆盖,一个天阳一个月亮所照耀的地方,这是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当中,我们住在南瞻部洲,南阎浮提。一千个小世界,上至初禅为二禅天所覆盖,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为三禅天所覆盖,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三禅为四禅天所覆盖,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距离。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五)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并诸”,就是“以及”,不但有声闻众听众,而且还有以下的菩萨众听众。这段是对“菩萨”的解释。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直接叫菩萨。菩萨翻作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自利角度讲。觉,是菩萨觉悟的心,菩萨觉了一切世间的真相。有情,就是菩萨的自身。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相对于凡夫来讲,我们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但是我们大家能够来学佛,这就证明我们已经开始觉悟,知道要修行,要解脱,要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为觉有情。我们如果面对这个甚深的大法,还是迷惑颠倒,那就不能算为觉有情。所以“菩萨”不是指供奉在那边的木雕的、泥塑的偶像,他是真正开始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有情众生。

  第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觉,是菩萨所觉悟的真理,他用觉悟的这个真理来度化众生。有情,就是菩萨所度化的对象。

  第三、从自利利他的角度讲。菩萨是发了大道心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解释成中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觉,是菩萨所追求的目标。有情,是菩萨所度化的众生。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自利是智慧,利他是因为菩萨具足慈悲。所以凡是具足上求下化、悲智双运的都是菩萨。

  “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文殊菩萨、阿逸多菩萨,这些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真正地见到佛性,开始断无明烦恼,这样的大菩萨称为摩诃萨。当然这些菩萨当中,有很多都是古佛示现,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佛是法中之王,“王”在佛教有自在义与主宰义。佛于一切法当中无不自在,无不主宰。我们通常讲法师升大座叫“登法王座,作狮子吼”,法王座指的是代佛宣扬,这个座位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坐的,一定要清净的比丘僧才可以登法王座,代佛宣扬佛法。

  法王有三子,菩萨是佛的真子,是指断无明烦恼,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这样的大菩萨是佛的真子,彻底见到了佛性。二乘,声闻众、缘觉众没有见到佛性,但是已经出离六道,出离轮回,是佛的庶子。我们这些凡夫,没有出离六道,迷惑颠倒,是佛的外子。不管是真子、庶子还是外子,都是佛的子女,佛教化他的子女是没有分别心的,都是在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法是智慧的大法,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的,所以我们称他是法王子,能够代佛宣扬,继承如来家业。文殊师利,中文翻作“妙德”,因为他的功德微妙,曾经是七佛之师。《大乘心地观经》讲到“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文殊菩萨还有一个名字叫“妙吉祥”,因为这位菩萨出生之时,有种种祥瑞,光明满室,地涌七珍,鸡也生出凤凰等等的瑞相,所以他又叫妙吉祥。《首楞严三昧经》讲到,此菩萨过去已成龙种尊王如来。《央掘摩罗经》讲到,此菩萨现在北方成佛,名曰宝积如来。《悲华经》中讲到,此菩萨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若有众生得闻普现如来名,能消灭五无间罪。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度化众生,像文殊菩萨这些大菩萨过去已经是佛了,他示现到这里来作为影响众,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在弥陀经当中,我们看到声闻乘中权智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菩萨众中实智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这两位圣人都是以智慧著称,在这里是表法,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也同样讲究大智慧,非勇猛实智不能修学这样一个法门,所以把文殊菩萨列在诸位菩萨之首。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

  第二位,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阿逸多”是这位菩萨的名,翻作“无能胜”。“弥勒”是姓,翻作“慈氏”。这位菩萨已经证得了慈心三昧,所以又叫“慈无能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慈悲心。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没有断,断了以后就是佛了,他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内院,是候补佛。在贤劫第九劫的减劫中,从这个地方开始算起,一百年减一岁,当人寿减至十岁的时候,那时人心相当恶劣,嗔心很大,拔起路边的野草都能当成利剑,人心到了那个时候,众生是苦不堪言。物极必反,这个时候人心就开始转善,每过一百年又开始增一岁,当增至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就在菩提树下成佛度众生。他所在的菩提树,像龙一样,所以说龙华三会,三会说法利益众生。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内院以严净国土作为他的要务,故居次。大家比较熟悉,弥勒菩萨一般是供奉在天王殿,寺院里面大都供奉的布袋和尚,在弥勒菩萨的两边有一副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为什么要把弥勒菩萨供奉在天王殿里面,一进寺院就可以看到弥勒菩萨?这是告诉我们,学佛首先就要学习弥勒菩萨的精神,要能够笑脸迎人,要能够大肚能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这是讲乾陀诃提菩萨,中文译为不休息菩萨。这位菩萨久远劫来皆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来都不休息,我们是做不到啊。底下的常精进菩萨跟他的意思差不多,常就是恒常,精是专一,进是不退。这里也是表法的意思,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要恒常,这一辈子就是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专一。而且要精进不退,修行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佛陀在此,特地从诸多菩萨当中列举了这四位菩萨,来表述净土法门修学的四个要素。首先,要有大智慧,能够明白这个世间的真相。凡夫迷惑颠倒,认为这个世间常、乐、我、净,而在佛菩萨眼中,他看到的是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要有这样的大智慧,对净土法门的深意要能够理解。第二,要有大慈悲心,修学净土法门要发菩提心。不但是为了自己解脱,而且要为一切众生,要利益一切众生。第三,要常不休息,勇猛精进。最后要专一,这一辈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一切善行都是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深位菩萨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等觉菩萨,这些深位菩萨在弥陀会上听佛讲解弥陀经之后,都发起了往生西方的信心。这些菩萨完全靠自力可以成就,他们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净土呢?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是等觉菩萨了,他们这些大菩萨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听闻阿弥陀佛讲法,能够亲近到阿弥陀佛,亲近到观音、势至这些大菩萨。能够获得佛的知见,即是佛的三德,涅槃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我们能够亲近这些诸上善人,那我们时时刻刻知见就跟佛的三德相应。最关键的一点是,阿弥陀佛曾经在因地发了大愿,要让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快速成佛,这也是一个亮点,吸引这些大菩萨,深位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在这个地方是做影响众,影响我们。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觉得净土法门是老太婆念的,我们这些有文化的,有知识的,为什么要去修这样一个简单的法门?所以他去在宗门教下做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些深位菩萨他们都求生净土,何况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呢?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末法时期这些业障凡夫最好的归宿。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学什么也非常容易,为什么这样讲?你要学唯识,在我们娑婆世界修学,非常费脑子;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专家了,他也在西方极乐世界给大众讲唯识学啊,到了那个地方,你想学习,亲近他老人家,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这部经不但有声闻众、菩萨众,还有天人众。释提桓因,是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忉利天主未来也将成佛,号无著尊佛。佛经有这样一个记载,在迦叶佛时期,有一位贫女,她看到佛像上面的金箔掉下来了,就发心为佛像贴金,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没有这么多资金,就劝导其他三十二人一起来为佛像装金,她因为装金的福德就成为忉利天的天主,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他三十二人也成为三十二天的天主。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底下是四天王天,上面有焰摩天、兜率天,兜率天内院是弥勒菩萨所居之处,外院是天众所居。还有化乐天、他化天,至此是欲界的六天。六欲天的天神与我们人道的众生一样,有身体,也有种种的需求和享乐,整天沉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之中,所以称为欲界,欲界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欲望特别强烈。欲界还包括我们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以及三恶道的众生。

  色界有四禅十八天,初禅有梵天、梵众天、大梵天。二禅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极天,四禅的前四天是凡夫,后五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是初果阿那含人所居住的,又称五净居天。色界天神没有财、色、名、食、睡等欲望,但是也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型态、社会组织等现象,这里的众生以禅悦法喜为食,所以称为色界。

  无色界有四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了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没有色身了,只有纯粹的精神生活,和色界一样,以禅悦为食。这二十八天虽然果报各有优劣、苦乐的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出轮回。《法华经》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里面犹如着火的房子,我们住在里面要受种种的痛苦,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就要超越三界。依照通途法门的修学方式,是竖出三界;我们现在按照净土法门的修学是横超三界啊,无比殊胜。你不必断烦恼,只要信、愿、行具足就可以出离三界,这个净土法门是多么殊胜。

  “无量诸天”就是来听这部经的不但是这二十八天的天人,而且包括了他方世界的听众,数字不可统计,所以称为无量。“大众聚”就是指的八部鬼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来听这部经,这就显示我们修学的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啊。不但是等觉位置的深位菩萨求生净土,声闻众求生净土,天、人以及恶道众生,他方世界的天主都要求生到极乐世界,真正的是凡圣皆收,三根普被,所以净土法门真正的是无比殊胜!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前面我们讲了序分当中六成就的通序,接下来讲别序。别序顾名思义,就是跟其它经典不一样的地方。别序又称发起序,是一部经的发起因缘。一般的经典是由佛陀的弟子向佛提问,佛再为之而解答。但是本经,我们看看经文,没有人提问,是佛主动向大众介绍这样殊胜的法门。何以故呢?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净土妙门非常殊胜。“妙”就是我们修学的净土法门在一切通途法门当中是无比的殊胜。我们不但是仗自力,而且是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我们念佛就能成佛,即便烦恼没有断,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而且到了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就能成佛,我们在娑婆世界还要退转,所以一般的行人他是不相信。佛的慈悲心现前,不等众生提问,就像大众介绍这样无比殊胜的信愿念佛法门。

  第二、佛为利益众生故。佛具足了一切种智,他转八识为四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他用妙观察智观察到我们这些众生欣闻净土念佛法门的因缘已经成熟,所以无问自说来跟大众宣讲,大众能够听闻这个信愿法门得四悉檀。佛说法皆是具足四悉檀义。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佛在弥陀经中,向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重栏楯,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合成,无有众苦等等,是我们娑婆世界没法比的,所以让大众生欢喜。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大众听闻佛讲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生起无比殊胜之心,生起信愿心,执持名号,就能够多善根福德因缘,方知念佛能增长善根。三、对治悉檀,得破恶益。如果我们能够依照阿弥陀经中所讲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保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跟佛相应,则一切恶业、一切恶的行为会离我们而去,我们的三业能够保持清净。第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我们依照佛所教导的,一心不乱执持这句名号,时间久了,就能够把我们见思二惑、见思二烦恼断尽,再执持下去就必然能够断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最后成就圆满菩提,这样就得到了实相第一义谛的真理。佛不等众生启请,就无问自说,把这样的阿伽陀药直接告诉我们这些末法众生,让大众能够依此修行方式早点解脱,故不俟问。

  蕅益大师对弥陀经发起序的分法,是参照智者大师对梵网经下卷发起序的分法,此地举梵网经为例,说明弥陀经发起序的判法是有章可循的。《梵网经》分为上卷跟下卷,上卷描绘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菩萨的境界,非常深奥难懂;下卷讲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智者大师在注释梵网经的时候没有注释上卷,他注释的是下卷。智者大师在下卷把“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等自唱位号这一段,作为梵网经下卷的发起序,弥陀经也是依照这样的分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不管是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皆可摄入,非常简单,只要具足信愿,执持一句佛号,就可以横超三界,一生成就,绝待圆融。“绝待”,就不是凡夫的对待,我们凡夫是生活在对待之中,有能所那就不是佛法。佛菩萨已经超越了对待,绝待就是是一不二,这个就是实相,实相就没有任何障碍,能够做到理事无碍跟事事无碍,决定圆融。所以我们一般的人很难相信信愿念佛法门,非常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释迦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讲的经典不出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纲要。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就包含了戒定慧三学。我们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不犯众业。我们念佛把身口意都跟佛菩萨相应,三业就没有机会造恶了,所以能不犯众戒。如果我们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见思惑断尽;再去执著地念,把尘沙惑也断尽,开始断无明惑的时候,就已经证得了理一心不乱,这就是定学。当能够了知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不可得。能念之心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两忘,我们的大智慧就能够现前,这就是慧学。所以信愿念佛法门具足了佛法的修学纲要——戒定慧三学,故曰圆收一切法门。古来大德都讲,八万法门念佛第一,又讲到净土念佛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是故圆超一切法门。

  甚深难信者,信愿持名念佛法门。一般人觉得很简单,执持一句佛号,一心不乱,就能够到西方得三不退,一生成就,所以很难生信,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佛为了劝导大众生起信心,在弥陀经中把六方诸佛都请过来赞叹这样的法门。对这样的法门有两种人能够生信,一种是像舍利弗这样大智慧的人,能够深解净土法门的深意,这样的人能够在净土法门当中成就。一种是那些比较木讷,能够老实念佛,能够听话的。这些人已经知道了世间的苦,明白世间是苦,阅历很丰富,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了,他听善知识讲解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就能够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些众生,很难生起信心。一是因为不解净土深意,分别执著很厉害。二是因为轻视这样一个法门,瞧不起念佛法门,觉得念佛法门是阿公阿婆念的,自己有文化应该去修学宗门教下,习习禅,学学教,他学习佛法学成了障碍,学成了所知障,不能安心去修学。我们做不到像舍利弗一样大智慧的人,但是一定要做一个老实念佛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这里讲极乐世界的位置。《华严经》讲到,每一个世界有二十层,每一层当中有无量诸佛土,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同在第十三层,所以这里讲“横亘直西”。平横地过去,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有多少距离呢?有十万亿佛土。有些人一听不得了了,这么远,我们知道一位佛所教化的国土已经是非常远了,十万亿国土是有多远啊,我们平时从上海到弥陀寺都觉得挺远,那到极乐世界这么远,有些人害怕了,还是不想去了。大家不要害怕,只要我们一心念佛,当下就能成就,当下就是净土。十万亿是烦恼障碍我们的距离,如果我们能够成就,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十万亿,“亿”这个数词,我们讲万万曰亿。但是在佛经当中对“亿”有四种解释,有十万曰亿、百万曰亿、千万曰亿、万万曰亿,这里蕅益大师讲千万曰亿。佛经当中记载最高的山就是须弥山,中文翻作“妙高山”,它在海底有八万由旬,出海面亦有八万由旬(一由旬按中国里数来讲是四十里),众宝所成,故名妙高山。须弥山四周围绕着香水海,香水海四周围绕着黄金山,黄金山四周围绕着碱水海,碱水海四周围绕着铁围山。须弥东有东胜神洲,西有西牛货洲,南有南瞻部洲,北有北俱卢洲。上至六欲天为色界初禅天所覆盖,一个天阳一个月亮所照耀的地方,这是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当中,我们住在南瞻部洲,南阎浮提。一千个小世界,上至初禅为二禅天所覆盖,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为三禅天所覆盖,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三禅为四禅天所覆盖,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距离。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有些人故意找茬,来问难,说极乐世界为什么在西方呢?蕅益大师对这个问题这样回答的,假如说极乐世界在东方,那你又要问何故在东方呢?对于我们娑婆世界来讲,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如果我们超过了这十万亿佛土,到了十一万亿佛土,那极乐世界又在它的东面。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不要把心思花在这个上面,在这方面产生疑惑。

  【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

  这是解释依报世界。我们中国文化是离不开佛教文化的,现在很多词语都是来自于佛教,比如“世界”就是佛教词汇。世,是从世间上讲,迁流义,从竖的角度讲过去现在未来。界,是从空间上讲,方位义,横遍十方。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就是世界。

  “极乐”,梵语“须摩提”,中文翻作“安养”,极乐世界即是安养之地。我们弥陀寺安养院就是从这儿取名而来,但是极乐世界比我们这边殊胜多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有众苦,非常适合我们去安养。也叫“安乐”,在极乐世界没有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贡高我慢,都是法喜充满。又名“清泰”,住在那个地方非常清静康泰。总而言之,极乐世界是永离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世界是我们最好的安养处,是我们居家养老,安养成佛之处。我们要移民,就要移民到极乐世界去,那个地方是最好的移民处了。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按照天台宗的思想,把十方刹土都分为四土,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四土即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亦名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土并不是阿弥陀佛分的,它是根据我们念佛功夫的深浅,以及断烦恼的程度所分的。在四土当中,各有净秽之相。凡圣同居土,顾名思义,在这一土当中有凡人,有圣者。“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佛在《楞严经》中对“浊”进行了解释,经中讲到“譬如清水,清洁本然,投以尘土灰沙之伦,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这是比喻我们清净的佛性被外面的五欲六尘染污了。我们常讲的“五浊”恶世,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一、劫浊。劫是时代,时代本身并无清浊之分,因为众生具足了底下四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这一时期当中大的环境不好,称为劫浊。二、见浊。见是知见,我们的见解、对这个世间的认识有问题。我们认为世间常、乐、我、净,而佛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在见解认识上出现了问题,这叫见浊,也就是见惑。三、烦恼浊。是思想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因为有了错误的见解,对世间的一切产生了常乐我净的思想,就执著于世间一切的实有,想要得到,产生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就来逼迫我们的身心,烦恼浊就是思惑。四、众生浊。因为我们具足了错误的见解与思想,就导致身、口、意三业造作种种的恶业,产生的业力就成为轮回生死的根本,招感了五蕴有漏之身,色心二法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的,这是众生浊。五、命浊。命是寿命,我们的生命由色心二法组合而成,心经中我们讲到五蕴,就是物质上的色法和精神上的心法组合而成。如果没有色法,八识之心就没有依托;如果没有心法,我们的色身会腐朽,没有生命力,一个死人他没有心法,这个色身就成为尸体了,不会长久。众生的生命(色身)是无常变化的,此起彼伏,不恒常,这就是命浊。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三辈九品是怎么确定的呢?就是根据五浊的轻重。五浊重者在下,感召的是秽土;五浊轻者在上,感召的是净土。这里净、秽是相对而言,它这个秽土比我们娑婆世界好得不得了了,哪怕我们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得三不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已经断除了见思惑,在娑婆世界见思烦恼断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只是一个化城而非究竟,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等着去断,余下来了烦恼要断,故“有余”。它的秽土修的是析空观,析是分析。对一切法进行分析,比如一个人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本身没有一个独体存在,是因缘所生法。对物质进行细分,现在研究到一切物质分到最微细的就是夸克,再微细的就是波动,这样去分析也可以把见思烦恼断掉,见思烦恼断了就是阿罗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方便有余土。这是藏教所修的析空观,证入方便有余土的秽土。体空观,不坏诸法之存在而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大乘佛教之空观,为通教所修,证入方便有余土的净土。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实报庄严土的众生已经把见思、尘沙烦恼断尽,开始断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都是法身大士,真实见到了佛性,他的自性清净庄严都显现出来了,所以叫实报庄严土,没有障碍了,所以叫实报无障碍土。此土中,別教修次第三观:先空观,次假观,后中观。先看到一切法的空相,再发起菩提心修假观度化一切众生,最后修中观。可以依次断见思、尘沙、无明,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圆教认为一心当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观,无需次第修行。次第三观者证入实报秽土,一心三观者证入实报净土。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常寂光净土就是佛的境界了,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现在都想到常寂光净土去。常、寂、光是佛的涅槃三德,常为法身德,寂为解脱德,光为般若德。此土以满证和分证而分净秽。断无明烦恼的时候,从第一品无明烦恼到四十一品,已经开始分证常寂光净土。分证者在常寂光净土的秽土;究竟满证者,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断了,就在寂光土的净土。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弥陀经主要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讲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想靠自己的力量把见思惑断尽不容易,见思烦恼没有断尽,我们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凡圣同居土。所以这里藕益大师清清楚楚告诉我们“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我们到了凡圣同居土,可以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些诸上善人是谁啊?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阿弥陀佛是什么地方的?常寂光净土。也有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的圣众。我们长期跟这些佛、大菩萨在一起,那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认识都是跟他们一样的,所以同时又具足了上三净土的功德,感受到上三土的境界。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前面介绍了极乐世界的依报,这段开始介绍极乐世界正报教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倡导正报教主之名。此地蕅益大师介绍了佛三身的意义。身者,积聚之义,凡夫积聚业障为身,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就是痛苦的根本,是有漏法。因为有身体的存在,我们为了满足它的欲望,而造作杀盗淫妄酒种种的业。佛有三身,但跟凡夫是不一样的。一、法身。积聚理性以为身,这是指性德,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二、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是从修德角度讲的,修德圆满智慧显现。三、应化身。积聚机缘以为身,是从利益众生角度讲的,为了利益众生示现种种的应化身。法身好比天上的月亮,是月亮的本体,报身好比反射的月光,化身就像水中映月,三身本为一体。下面从单复两个层面对三身分别做介绍,分析的比较细致,我们平时诵阿弥陀经觉得很简单,它是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不用心就很难体会。

  法身单,是如如理,指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佛性。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讲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智慧德相就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在圣,成为罗汉、菩萨、佛,这个佛性没有增加;在凡,因为迷惑成为天、人、阿修罗、三恶道众生,佛性也没有减少。佛性是不变的,这是如如理。诸佛菩萨证得了这个清净佛性,他圆满佛道。报身单,是如如智。众生哪一天得度因缘成熟了,我们的始觉之智开始动了,开始知道要修行、要解脱、要出离轮回了,修德圆满智慧显现,是以智慧为身。报身有微尘相好,我们凡夫、二乘不能看到佛的报身,只有大菩萨才能见到佛的报身。化身单,佛是福德智慧最圆满的“两足尊”,从他的法身报身当中流露出来的应化身,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

  下面从体用两个层面来介绍三身。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就是前面讲的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佛性。二、离垢妙极法身,是从修德层面讲的。众生虽然本来具有佛性,但是我们的佛性上面有无明、妄想、执著,有分别,没有办法显现出来。好比在矿之金,需要提炼的过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纯金。要显现出我们的佛性,我们也要修行。离垢就是要离一切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妙极,就是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对于我们修学净土的同修,就是要信愿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最终得到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身,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享受的实报无障的寂静涅槃之乐,永远离开了凡夫的分段生死,以及二乘跟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远离两种生死,得到清净快乐的涅槃之乐。二、他受用报身,这是佛有慈悲心,从根本智起后得智去度化大菩萨,他起的报身为十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受用,二乘凡夫是不能看见的。

  化身复者,一、示生化身,佛从报身当中感受到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就示现经过八相成道,度化利益众生。像释迦牟尼佛,感觉到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学佛因缘成熟,所以示现到这个世间,就是生化身。二、应现化身,随顺因缘,没有固定的形式示现,能够示现圣应身和劣应身来度化众生,甚至可以示现到畜生道、饿鬼道去度化众生。随类化身,就是随九界之类,观察到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去救度。

  【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这一段义理非常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上面辨别了佛的单三身和复三身,怕我们不明理性,生起情执去执著三身,所以这里讲“实非一非三”,又怕人执著于“非一非三”,又倒过来讲“而三而一”,上句遮了,下句再照,遮照同时就是圆融中道。从它的现象来讲,还是具足而三而一。

  不纵横,不并别者。是佛的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三德秘密之藏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切众生的慧命。《涅槃经》中说三德秘密之藏犹如梵文伊字∴之三点,不能把它竖起来摆布,也不能横着摆布,也不能并在一起,也不能分散开来,否则都不成伊字。就像摩醯首罗天,面上三只眼睛(∴状排列),才成伊字。佛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这是佛所证的三德秘密之藏。

  佛的三身也如涅槃三德,像伊字一样很难表达,是“离过绝非,不可思议”。“离过”是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我们认识一切事物,都离不开四句:有、空、即有即空、非有非空。每句当中又含四句,就是四四十六句,依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四十八句,又已生起跟未生起,就是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只要排遣开根本四句,百句的过失就自然断绝了。“不可思议”,就是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不能用语言文字,不能用意识心去理解佛的三身,以及中道实相之理。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是从修德层面理解的。刚刚讲到,这部经主要是针对我们这些众生讲的,没有断见思烦恼,往生极乐世界到凡圣同居土,所见的阿弥陀佛是法身、报身还是化身呢?同居净土见到的是化身,但这个化身也是从阿弥陀佛的法身跟报身当中流露出来的。正如月亮、月光、水中月看似三者,其实本为一体。所以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里重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不是过去的、未来的,是现在那里真真实实存在的。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见到清净大海众,见到那殊胜庄严的依报环境,见到正报教主阿弥陀佛。佛讲法具足四悉檀义,这里就是用四悉檀让我们得到真实利益。

  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真实实存在,无比殊胜,依正庄严,无有众苦。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么长时间,知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种种的苦恼,听到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等着我们,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在我们这儿黄金相当珍贵,无有众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么殊胜的环境,众生一听就生起欢喜心,欣求之心。

  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诚语指示令专一故”,在经中,释迦牟尼佛及六方诸佛都劝导我们要一心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我们专一呢?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有一个很强的劣根性,总是看着那山比这山高,心始终不定。觉得别人的地方都是好的,自己在一个地方待长了觉得这个地方不好。听别人讲弥勒净土好,马上又要到弥勒净土去;听别人讲药师琉璃净土好,又要到药师琉璃净土去,最后什么地方都得不到利益。

  三、对治悉檀,得破恶益。“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这是给我们打预防针。末法时期有种种邪见,特别是对极乐世界的认识没有深入理性,不理解。蕅益大师很慈悲啊,早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写出来,不让邪见障碍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信心。“简非乾城阳焰”,简是简别。乾城是乾达婆城,是海市蜃楼,虚幻不实的。极乐世界不同乾达婆城,也不是阳焰。阳焰,特别在春天,大晴天,我们在田野里可以看到飘浮的焰,远看像水,近看什么东西也没有,口渴的野鹿看到焰以为是水,奔过去什么也没有,上当了。“非权现曲示”,权是权巧方便。这里蕅益大师特别举了一个例子,唐代李通玄长者,他在华严经上很有见地,但对净土法门不了解,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权巧方便,接引小根性的人令其求生,这种见解是不正确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及历代净土祖师都在破斥他这个邪见。“非缘影虚妄”,就是第六意识心,缘虑心。缘虑心跟外尘接触后,把这个影子投入在阿赖耶识里面,举体皆妄,它不是真实的。凡夫把第六意识心认作真心,因而觉得极乐世界在心外,这是错误的知见。“非保真偏但”,上面是破邪魔之见,底下破权小之见。保真,是藏教阿罗汉证得的保真涅槃。偏,是藏教偏真涅槃。保真涅槃、偏真涅槃也是化城,不究竟,没有真实见到佛性。但,是别教但中,执著于这个中。极乐世界是圆中之妙有,非偏非但。蕅益大师防止我们落入这些邪见,提前写出来让我们明白,能有免疫能力。

  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圆融彰显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不出我当下一念,因为这些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比如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自性里面本来就具有无量寿无量光;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自性里面本来就具有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自性里面本来具有啊。法藏比丘在因地圆满的修行,就彰显了果地上的圆满。所以我们现在求生西方,通过事相上有净土可求,来显现出我们的自性清净庄严,从而契入中道实相之理。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我们娑婆世界过去有迦叶佛,现在有释迦佛,未来有弥勒佛,释迦佛虽然称为现在佛,但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也没有福德因缘去亲近他老人家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机缘,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边“今现在说法”。有些人担心,释迦牟尼佛讲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会不会圆寂了,白念佛了?不要担心,放一百个心,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虽然是有量的无量,但他老人家成佛以来在西方极乐世界于今十劫,才十劫的时间,跟无量寿比起来太短暂了,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将来就是极乐世界的元老。不但现在如此,将来弥勒菩萨成佛,阿弥陀佛还是今现在说法。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阿弥陀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信、愿、行。这也是我们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整部阿弥陀经就是讲的信愿行,先讲极乐世界如何殊胜,依正如何庄严,让我们对它生起信心,然后劝导我们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愿之后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个是行。不要觉得发起序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它已经把信愿行表现出来了。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有,有世界、有阿弥陀佛,让我们生起信心。“有世界名曰极乐”,极乐就没有痛苦;娑婆世界叫我们忍,是因为有痛苦。娑婆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快乐的,这是让我们发大愿心。“有佛号阿弥陀”,我们只要念了阿弥陀佛,就得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所以众生要力行念佛,这就是行。

  发起序中不但含有信愿行,也含摄了佛法僧三宝。“阿弥陀佛”是佛宝,“今现在说法”所说之法是法宝,听众“清净大海众”是僧宝。

  也含摄了五重玄义。佛法僧三宝是住持三宝之名,是序名。住持三宝跟一体三宝是理,相与理是同一实相,这是体,实相为体。从实相之体,起信、起愿、起行,是序宗。我们信愿行具足,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阿鞞跋致,能够见佛闻法、圆满菩提,这就是用。净土法门让我们系缘唯一佛界为所缘境者,惟念一佛,即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一真法界。凡夫的心总是向外攀缘,如能跟阿弥陀佛相应就是跟佛法相应。不杂余事,把心安住在佛号上面,那其他九法界跟我们没有关系了,都是多余的。如果我们的心跟五欲六尘相应,所感召的就是三恶道的果报。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就是跟佛相应,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为教相。

  发起序看起来文字虽短,但是内容很丰富。它含摄了整部弥陀经的思想,也含摄了净土宗的思想。所以我们讲佛经,包括这部要解,都是字字句句含有无量义,需要耐心地去体会。

  未完待续


 
上一篇: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六)
下一篇: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