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化众生要靠智慧,不能靠知识。因为智慧是超越的,知识并不能超越。知识有分别、有执着;智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若是没有去掉分别,没有放下执着,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有的人讲得很好,出口成章,但是度化不了众生。有修有证,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显现明净智慧灯,永灭生死愚痴暗。杭州云栖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世智辨聪有失。
《竹窗随笔·世智辨聪有失》(原文)世人重聪明,夸博洽,竞辞采,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学穷百家,文盖一世,有来生不识一字者。
其甚如淳禅师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顿成痴呆,则不待来生。又甚,化为异类,则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其可恃安在?
惟般若真智,蕴之八识田中,亘古今颠扑不破,纵在迷途,有触还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无足为怪,出家儿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阁,而殚力于外学,可胜叹哉!
【译文】世人特别看重聪明,或彼此间夸耀博洽多闻,或互相竞比文采佳妙,其实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失去。有些人博古通今,文章盖世,到来生居然不识一字。
其中典型的例子像淳禅师,以才华横溢出名,一次不慎摔倒了,当下变成痴呆,这是不待来生即已失去。还有更可怕的,来生化为异类,正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试问从前所恃的聪明才智都到哪里去了?
只有般若真智,蕴藏于八识田中,贯古通今,颠扑不破。即使处在迷途,一旦遇缘触动,仍能醒悟。世俗中人不知这个道理,不足为怪。出家人居然把本分事束之高阁,而竭尽心力从事外学,真令人不胜慨叹啊!
《竹窗随笔·世智当悟》(原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
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
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译文】智慧有两种,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
世间的智慧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博学多才,擅长辩论,学识渊博,有专业技能,有心术谋略,以知识丰富善于讲解而胜过普通人。
第二种世间智慧是能够明辨是非,分别正邪,该做的事情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言所行均能遵循规则。如果只是有第一种世间智慧,博学多闻善于论辩,那么就是一种狂智,很容易堕落三途恶道之中。如果能够同时也具备第二种明辨是非善恶的世间智慧,那就是正智,可以获得人天福报。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胜过才能便是君子,才能胜过道德便是小人。
出世间的智慧也有两种,第一种是能够善于分别如来正法,明白苦集灭道四谛,懂得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菩萨六度。依照奉行的人便是这第一种出世间智慧。第二种出世间智慧便是破除无明惑,如实了知自性,明见自己本心。
获得第一种出世间智慧是渐修,逐渐趋入佛道。如果同时具备第二种出世间智慧,那便是出世间的上上智了,便是顿超:顿时超越一切分别妄念,而直入如实本性。为什么呢?只要得到根本,不用愁得不到那些细枝末节。只是得到细枝末节,未必能够得到根本。
然而现在却有人只是得到了世间智慧的一点点,能够广学多闻博学善辩,在知识层面上比较有优势,就妄自称自己是大彻大悟之人。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
学修审思世间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等等,这一系列的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均是属于世间智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知识丰富,懂得做人,明辨是非,这还是在世间的福报圈子里,这些智慧能让一个人才华很出众,受到人们的尊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这些仍然属于世间的智慧,无法让人了生脱死。
出世间智慧能够让我们脱离
六道轮回之苦,通过渐修和顿悟两种途径得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解脱成佛与世间所谓的智慧和知识没有任何关系,和一个人的学历高低、知识多少、聪明与否等等没有任何关系。六祖慧能大师目不识丁,却成为中国
禅宗一代伟大祖师,并有《六祖坛经》传世。
相反,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却很难获得六祖大师的大成就,为什么?就是因为知识太多了,分别妄念繁多,障碍了自性光明。知道的太多也是一种障碍,太聪明太有头脑的人很难成就,因为分别念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