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方庵与莲池大师 江阴日报 年前到南门十方庵礼佛,偶然看到西南角落铁柜旁边有块石碑,高约一米四,宽约五十公分,便好奇地仔细端详,竟然发现碑上竟是一尊阴刻和尚的神像,线条清晰,似乎坐在石头之上,碑上没有说明文字。我听旁边的七十多岁的徐金娣老阿姨说,这是莲池大师的像。她不说则已,一说惊人。我禁不住说:“不可能吧?”她说,只是传说,也已没有证据了。因为我知道莲池大师乃佛教净土宗八祖,明朝人,为历代帝王之所尊,德荫后世,道感千古,清朝雍正皇帝御制像赞曰:“三乘十地,顿渐偏圆。一句具足。法尔如然。作么一句。阿弥陀佛。方广等平,圆通明彻”。明朝国师憨山德清所著《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传略》中曾记载有念佛求雨得雨、念佛去虎患、念佛祛瘟疫等传奇故事,我特喜欢读他的《竹窗随笔》。听到老阿姨这么说,我当然一时无法把这位远在杭州云栖的净土宗祖师跟江阴找出半点关系出来,只觉得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因为周围也无人能道出莲池神像在江阴的缘由,我只好存疑而回。 趁着过年走亲访友的间隙,我拜访了南门的几位老先生、江阴的活字典,到江阴市博物馆、江阴史志办翻阅了现有史料,再参考徐再思的《澄江旧话》,回家再搜索了有关佛教典籍,这个疑团终于有了眉目,欣喜之余,愿将其中的渊源报告出来,权作江阴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乾隆志·卷十二》记载,十方庵原名“十方云水禅院”,是“蓉城首刹”(庵内现存乾隆三十三年重修碑记首行文字),最早由江阴常惺长老取宋建元毁的祠山殿废址所建,《崇祯志》记载时间约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年),当时占地二十亩,相继修建,蔚为名蓝。常惺是莲池大师高足,大概在1604-1614年之间跟随莲池大师出家,此前曾以居士身份亲近祖师。 我的考证得知常惺长老就是“僧广寂”。虽然我在《净土圣贤录》及憨山大师所著《传略》中都未能见到常惺长老的大名,只有莲师弟子“广孝”的名号,但从中知道祖师的弟子们都是“广”字辈。后查《莲池宏禅师传》中有广字辈弟子名号七个,“上首弟子,鹅湖广心,瓶匋广印,拂水广润,暨广寂、广承、广伸、广德、大贤”。广寂名列第四,与江阴诸志记载的僧人名号相同。《十方庵记》志中记载“吾邑常惺长老乃莲池高足,自粤东回,取祠山废址立十方云水禅院”,《崇祯志》及诸志记载十方庵条目“万历二十二年僧广寂捐助拓地建为十方云水禅院”,莲池大师高足本不多,同时又是江阴人的就更少了,由此推知建立十方庵的应该是同一人,常惺长老该是俗名,而广寂乃其出家后的法号。 也正是因为我们江阴的这位僧广寂(常惺)深得莲师衣法,所以建造十方庵时“规模悉仿云栖”(《乾隆三十三年重修禅堂募缘碑记》),也仿照莲池大师管理云栖的规范立“十誓约”镌于石碑,使大众能时时能够看到,警惕反省。“云栖寺僧约十章:一敦尚戒德,二安贫乐道,三省缘务本,四奉公守正,五柔和忍辱,六威仪整肃,七勤修行业,八直心处众,九安分小心,十随顺规制。”莲池大师深知法治(在佛门也称戒律、规条)的重要,立此僧约,虽坐化后三十年云栖道法不替。而广寂法师常公立“十誓约”也使得十方庵制度相沿三百年不替,可以作为世界民主国制度(民国报人徐再思《澄江旧话》),可见“常公之约即莲师约”(《乾隆志》)。 杭州云栖寺莲池袾宏大师(1535-1615年),因大力弘扬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净土宗念佛法门,后世尊称为净土宗祖师。实际上他早年是从参究念佛得力。江阴所建十方云水禅院呢,也是参禅、念佛并修,所以乾隆年间庵中禅堂因岁久将倾而重修过。 一名好学生,必定终生不忘师恩,一位有修有得的僧人,也必定不忘师恩。广寂法师(常惺长老)确为莲池高足,独自回到江阴弘化,道场如师,誓约如师,修持如师,真可谓善学师者也。由此推知南门十方庵立云栖莲池大师像以供十方僧俗瞻礼亦在情理之中矣。邑人之有十方庵,能同沾祖恩、同沐佛光,亦皆宿种善根、积善余庆之所致也。昔日十方庵之盛名恐怕亦由莲宗祖师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