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佛教佛陀教育网 > > 菩提文海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
发表时间:2019-08-10     阅读次数:     字体:【
0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名题。解释此题,可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一、释名

因为全经要义,尽摄在经题中;如衣之领,提领则褛褛皆齐;如网之纲,举纲则众目皆张。研读佛经亦然,我们欲想理解经中所诠的义、理,首先就要明白经题的含义;是以古人每于解释经文之前,先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总题,其中有通有别,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其他一切佛所说的经典;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别限于此经。

本经的别题,在三单三复具足一的立题规则中,是以法喻立名。妙法,是释尊所说的一乘佛法;莲华,是属于譬喻,用以譬喻佛所讲的妙法。法喻双举,故名妙法莲华。

(一)妙法的含义

梵音曼乳,意译是最胜不可思议。指佛于本经所说之法,精深微妙,无比无上,不可思议,故言妙。

梵语达摩,译名法。含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意思。因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或依报或正报,或动物或植物,或精神或质物,无不各有其不同的自性与体质,令人了别,知其种类,绝不混乱,故名为法。

法的范围甚广,唯识宗将此等诸法,分为五位百法;但在性宗:广则百界千如,略则不外心法,众生法,与佛法三种。

1)心法妙

此中心字,非指众生内在的肉团心,亦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攀缘外界事物,分别取舍的妄想识心,而是指众生原本具足的真心。此真心非在内,非在外,非在中间,亦非停留于过去,现在,未来,既然超越时空,离尘绝相,而又能包容时空,以及一切尘相;上至四圣,下及六凡,无不从此心生。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人间恶念才起,三恶道即现;一念善生,便是人天正因;念空则证二乘偏空涅槃;念有即发菩提心,入俗利生;念中道平等,即兴慈运悲,随机垂应,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众生;十法界若圣若凡,无不从此心生。故楞严经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于心随净缘,即成佛道;心生迷缘,便成众生。故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万法,是从体起用,因理成事;法归于心,是摄用归体,事融于理。体用不二,事理圆融无碍,故言:心法妙。

2)众生法妙

凡是有心识活动的生命,无论人畜,皆名众生。众生本觉真心,清净无染,轻安自在。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生分别,错用识心,攀缘尘境,遂起贪嗔痴,作杀盗淫等恶业,依业感果,流转六道,枉受生死。故佛告诉阿难:‘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见楞严经)

虽然,众生迷此真心,受生死苦;但此真心,不因众苦交煎而减少。虽然,众生错用识心,烦恼丛生;但烦恼本空,体即真心,所谓:‘烦恼即菩提’。虽然,众生作诸恶业,但业缘本空,其性非有;因缘和合虚妄言生,其实不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实不灭。所谓:‘生死即涅槃’。是以菩提涅槃,不离众生,即在众生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众生法妙。

3)佛法妙

佛是觉义,能觉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即是佛法。虽然‘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但佛所觉悟的真理,正是众生所迷的佛性;众生所迷的佛性,正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故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众生也是佛心中的众生,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识此心,佛证此理,故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若然能够‘修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如不动,’(见安乐行品)当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

心法:是正因理心性、了因慧心性、缘因善心性等三因佛性。众生法:是惑、业、苦三道。佛法:是佛果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

佛证正因理心性,成法身德;众生迷之,便成苦道。佛证了因慧心性,成般若德;众生迷之,便成惑道。佛证缘因善心性,成解脱德;众生迷之,便成业道。准此可知,佛法、众生法,皆不离心法。

此心法,佛证之不增,众生迷之不减。但在佛说法华经之前,心法不是佛法,佛法亦异于心法,众生法更异于心法与佛法;心法太妙,佛法太高,众生法既苦恼又恶浊,各有其界限,彼此互异,是以不妙。今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说明十法界圣凡,其形象虽珠,但其体不异。三法互摄互融,不出一心,原无差别。故心法妙,众生法亦妙,佛法更妙,因名妙法。

但此妙法,非对粗显妙。若以三乘法为粗而弃之,独显一乘实法之妙;则此妙是有界限,而非圆妙。若以迹门为粗而舍之,以显旷劫本门之妙;则此妙有先后,而非常妙。此经诠理之妙,妙在不舍权取实,不弃迹显本,而是说明佛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从本垂迹,开迹显本之方便。如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奈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不能理解佛之知见,无法承受此一乘妙法。

释尊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思维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遂隐一乘之实,说三乘之权,此即是‘为实施权’。

既然为实施权,则全权是实,是即实之权。经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言:‘我今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即是开权显实,实不离权,是即权之实。

本经后十四品,是说明佛本门深远,为教化众生故,从本垂迹。经言:‘我实成道已来,久远如斯。’又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国,导利众生。’这不是说明佛的本门深远吗?既然是从本垂迹,则迹由于本,是即本之迹。今开迹显本,则本不离迹,是即迹之本。如是权实相即,迹本相通。本之与迹,既不乖离;实之与权,亦不相异。若本若迹,若权若实,悉皆微妙;而且是圆妙、常妙,绝对待的妙,因名妙法。

昔日智者大师,诵经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即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未散,释尊仍然在说此妙法。自此,照了法华,深达诸法实相理,辩才无碍。于是开席宣讲法华经,九旬谈妙于当时。藕益大师法华会义中说:妙有本门十妙,迹门十妙,以及观心十妙。海仁老法师则以理妙,智妙、行妙、位妙、果妙、德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寿量妙、慈悲妙、功德利益,无一不妙,解释‘妙法’二字,今略而不谈。

(二)莲华的譬喻

莲华,是譬喻。世界上华的品种很多,唯独莲华,姿态美妙奇特,清香洁净,堪可以譬喻妙法。天台宗认为莲华含有三义,用以譬喻佛的权实与本迹,最为恰当。

1)为莲故华

莲华之为物,除非不开华,开华必有莲子;可以说,是为了孕育莲子而开华。但当莲华含苞待开之时,但见其华,不见莲子。正好用以譬喻佛的迹门,为实施权,目的在于实。不过,当时机未成熟之前,众生只知其权,不知其实。经言:‘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因为佛于迹门‘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又为莲故华,可以譬喻释尊从本垂迹。经言:‘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但为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故佛垂迹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其目的不过是欲令诸众生,得入佛道;正如莲华,为了长养莲子而开华一样。

2)华开莲现

当莲华盛开之时,华中莲子,立即显现。譬喻佛迹门,开权显实。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虽然属于权巧方便,但权中有实,权不离实;犹如华中有莲,华不离莲。华未开时,人皆只见华的外形,不见华中的莲子。及华开敷,莲子立即出现。妙法亦然,佛未演说法华经之前,众人但知佛所说的三乘五乘,不知复有一佛乘,更不知此一佛乘妙法,即寓于三乘五乘法之中。及法华会上,开方便门,示真实道,始知昔日之权,即今日之实;今日之实,不离昔日之权。

又华开莲现,亦可譬喻佛本门,开迹显本。经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正是显示佛的本门深远,如华开莲现一般。

3)华落莲成

华落莲成,譬喻佛迹门,废权立实。经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诸众生。’‘是诸众生,得闻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此皆是废权立实之说,犹如莲华凋谢时,华瓣脱落,莲子独存。

又华落莲成,可以譬喻佛本门,废迹显本。经言:‘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既然常住世间说法利生,则何来迹门示现?故佛唯有本无迹,犹如莲华凋谢之后,唯有莲子而无华瓣一样。

或有人问:佛在本经中,曾经采用七个譬喻,因何独取莲华为喻,以立经题呢?答案是:其他七喻,未能全喻佛一代时教的开显。例如:火宅中的三车譬喻,三车喻权,一车喻实,未能兼喻本迹。信解品中:穷子作客喻权,付业喻实。药草喻品中:三草二木喻权,大地喻实。化城品中:化城喻权,宝所喻实。五百弟子授记品中系珠喻,少有所得喻权,珠宝贸易喻实。安乐行品中轮王喻,随功赏赐喻权,解发明珠喻实。皆是别喻佛迹门开权显实。至于如来寿量品中的良医喻,使告父死喻权,归来使见喻实,此亦仅喻开迹显本而已;是以经中的七种譬喻,都是局部的譬喻。

唯有莲华,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时教的权实与本迹,而且莲华,含有开敷,出水,因果同时等义,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因为莲华开后,华落莲成,正如佛于法华会上,宣说妙法,能诠一佛乘的中道妙理。又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不离凡夫生死污泥之有,不离二乘清水之空;但却能够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沾。又莲华之根,藏于污泥与清水之中,但不染不沾;正显示一乘中道妙理,即空即有,而又非空非有,既超越空有,而又不离空有。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故名妙法。

又莲华是华与莲子同时生长,华是因,莲是果;即华果同时,华果不离。正显示一乘妙法,因中有果,果必由因,因果同时,因果不离。因为有以上种种理由,所以佛独取莲华为喻,以喻妙法;不但法妙,喻亦妙。用妙喻,喻妙法;法喻俱妙。今法喻双举,故本经的别题,名妙法莲华。

本经何止法妙、喻妙,功德利益更妙。据说:古人释净见,童年出家,日日读诵法华经,精进不懈。诵至一万三千遍时,体力不支,日渐消瘦,疲倦不堪。后闻住处北边,忽有众多儿童嬉戏嘈杂之声,甚感厌烦。时有一白头公公,来问候法师,四大如何?师以健康欠佳答。白头公公教师至小儿嬉戏之处,坐待小儿脱衣入池沐浴时,即取小儿衣服归,若来索取,切勿给还;若被辱骂,也不要回答,弟子自来语之。

次日,师如所教,前往取小儿衣服归;小儿来取,不给,被骂 不答。时白头公公至,要小儿入师怀抱,小儿不肯,公公驱逼数次,终于入怀,没人腹中。此后,师不但恢复健康,而且体力过人。原来是普贤菩萨,令土地公公,驱诸药精,变为小儿,令师服之,驱除疾病,回复健康,是多么美妙的故事!

(三)经字的意义

涅槃经言:‘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梵语修多罗,亦名苏怛览,译言契,亦名经,古人合称名为契经。意思是说: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皆上契十方三世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杂阿毗昙心论,用五义解释经字:

一、出生义:经能出生一切善法,令人依之修行,可以出生一切功德,甚至出生佛果菩提。

二、涌泉义:佛经诠理,无穷无尽,犹如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人智力吸收,皆可以获得真实的利益。

三、显示义:佛经所诠的义理,能显示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圣凡因果诸法;不止说明俗谛理,开示真谛理,更能显示中道第一义谛理。生人慧解,启人信心。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用来定曲直的用具,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令众生明白是非曲直,知因果,识邪正,辨真伪,明善恶;如木匠因墨斗定曲直,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样。

五、结鬘义:世人用线穿起花朵成串,作为装饰品或礼物。比例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诸法,众人依之修行,可以庄严法身慧命。

至于瑜伽师地论,与显扬圣教论,皆以贯穿义解释经字。如论云:‘契经者,贯穿义。’但佛地心论则说:‘能贯能摄,故名为经。’意思是将佛的言教,结集贯串成经,能诠义理,弘传于世,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间,不致散失;还能摄持众生,令其灭恶生善,转凡成圣,不致流落生死,故名为经。

在本经言:则经是希有义。如经言:‘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喻优昙华,时时乃一现。’此外,经之一字,还含有舟航义,宝王义,药王义,安乐、吉祥等义。无非是显示佛所说的言教,皆是至理名言,都有一定的法度与轨则,可以作为成佛必依的阶梯,证果必循的正途。此阶梯,此正途,是法界人天所同轨,十方诸圣所共遵;法界圣凡,无能超越,十方三世,不可转移,因此名之为经。经之一字是通题,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通别合称,故名妙法莲华经。

二、显体

显体,是显示此经所诠的理体。亦即是显示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的本体。此体微妙难思,每随其作用不同,而立种种不同的名称。以其能含藏宇宙万有诸法,因名如来藏;以其能够双遮双照空有二边,故名中道;以其纯而不杂余物,故名毕竟空;以其灵明觉照故名佛性;以其超越无上,故名第一义。在解深密经则名真如自性;在华严经名一真法界,在维摩经名不二法门,在本经名一佛乘,又名诸法实相。

本经处处皆显示实相理。如经言:‘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又言:‘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又‘诸法实相义,己为汝等说。’本方便品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法师品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品说:‘观诸法如实相。’可知本经是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

宗是宗旨,亦即是修行的宗旨。前显体是明性德,今明宗是显修德。性德法尔天然,不假修成,非因非果;修德则修如是因,当得如是果。普贤观经言:‘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本经既说一乘妙法,诠诸法实相理,但教菩萨,则依之修证,该是一乘因果。自从序品开始,至安乐行品,都是说佛迹门权因权果;亦说明弟子的实因实果。在此十四品经文中,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为声闻人授记,令诸菩萨除疑,开佛知见,同入一乘圆因,共证一乘圆果。

经言:‘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佛子行道之,来世得作佛。’正是一乘因果。自从地涌出品,至劝发品,开迹显本,穷佛久远的修因,究佛久远的证果。同时显发声闻弟子,本门深远,有因有果;今迹门示现声闻身,不过是迹门因果而已。本经既然显示佛及弟子本迹之实因实果,与诸经不同,故知本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

四、辨用

用是功用,力用,妙用,胜用。本经不论三乘人的智慧,纯说佛道智慧;不开九界众生知见,但开佛界知见。不重视二乘修证,唯著重一乘实智修证。在佛说此经之前,二乘人怖畏生死苦,取涅槃乐,生安隐想,认为已经得灭度。权乘菩萨,亦执著佛的迹门示现,以为真实。及佛说法华经,以权实二智的妙用,胜用,废化城,破情执,舍弃迹门的权巧方便,显示佛本门的真实功德。令众断疑,生深信解,入佛知见,除根本惑,损二生死,得法生身,授记作佛;化功广大,利泽弘深,故古德皆以断疑生信,为本经之妙用。

五、判教相

诠理化物谓之教,分别同异谓之相。佛自证诸法实相理,不可以言宣,但为利益众生,故运用方便权巧,演说种种语言,因缘,譬喻,谓之教;教所诠的义理大小不一谓之相。古人多数都是依据自己所宗尚的经论,以判佛的一代时教。

菩提流支立一音教:是依据华严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以及本经:‘佛所说法,譬喻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花,各得成实。’而立。以显示佛法平等,只因众生根机不同,故有三乘五乘的差别。

慧远大师立顿渐二教。顿指华严大教;渐指三乘共宗,渐次修证。

玄奘法师,立三轮教。佛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名转法轮教。佛于方等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二乘人回小向大,名照法轮教。佛在法华涅槃时,双照双遮空有二边,令权乘菩萨,入于中道,是持法轮教。

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三时是日出、日升、日落。日出先照高山,譬喻华严大教,先照大机;日升普照大地,譬喻阿含、方等、般若,三根普被;日落还照高山,譬喻法华涅槃时,但教菩萨,仍照大机。

五教是小、始、终、顿、圆。

小教,是佛说阿含等小乘经,教化人天,及愚法声闻等小机;但说人空,不明法空。

始教,是大乘之始,有有相与无相之别。解深密经等,广谈法相,为唯知识宗之始,是有相教。般若经等,说诸法空,为般若宗之始,是无相教。

终教,谓楞严经说法性常住,许一切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皆可成佛,尽大乘之极说,故名终教,以其说理究竟,又名实教。

顿教,不立渐次,唯辨真性,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如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

圆教,显一真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如本经所说,皆是圆教义摄。

天台宗智者大师,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

五时: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佛初成道,现胜应身,于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说一真法界华严大教,名华严时。

佛为教化钝根众生,隐胜应身,现丈六金身的比丘相,转生灭四谛法轮,说四阿含经,诠小乘教义,名阿含时。

钝根小智人,依生灭四谛理,如法修行,证阿罗汉果,得少为足,饮三昧酒,堕无为坑。佛为欲令此辈,耻小慕大,故在方等会上,说胜鬘维摩等经,四教并谈,普被群机,名方等时。

小乘圣者,虽然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但我相未除,法执坚固,障碍进修佛道,故佛说般若,显诸法空性,令离情去执,名般若时。

最后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但说无上道,普授众记。又于涅乐经,广谈佛性常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名法华涅槃时。

荆溪尊者所著的四教仪备释中,偈颂五时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

八教:谓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

藏教,以阿含为经藏,以毗尼为律藏,以阿毗昙为论藏。说因缘生灭四谛法,正教声闻,傍教菩萨;三人同行,证果各殊。

通教,钝根众生,通前藏教;利根众生,通后别圆二教。又通教指不共般若,通于三乘,诠无生四谛理,明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既无苦之逼迫相,亦无集之惑业相,五阴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虽曰修道,但能修所修,同一真空,本无生灭去来,名无生四谛理,正教菩萨,傍化二乘,三人同行,共证空理。

别教,是别对菩萨机,说大乘无量之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皆别于前藏通二教,又别于后圆教。诠无量四谛理,苦有无量,二种生死不同故;集有无量,五住烦恼不同故;灭有无量,诸波罗密不同故;道有无量,恒沙佛法不同故。纯教菩萨,不兼二乘,修次第三观。先观因缘即空,证真谛理;次观因缘即假,证俗谛理;后观因缘即中,证中道理。隔历三谛,次第修证,中道不具诸法,佛性超越二边,因名但中。

圆教,诠圆融中道实相理,十法界圣凡一切依正因果,无不以此实相理为体性。故事不碍理,即事即理。以其事理相即,五阴诸法,无非实相,故无苦可舍;尘劳妄想,本来清净,故无集可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无道可修;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无灭可证。既无修道断集的造作,亦无灭苦证灭的作为,故名无作四谛。唯教利根菩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无一不圆;以其圆悟,圆修、圆断、圆证,故名圆教。

法华玄义说:‘为决定声闻,说三藏教,为退大声闻说通教,为渐悟菩萨说别教,为顿悟菩萨说圆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化利益众生的法门,如世间医师之用药,故名化法四教。

顿教,是以顿悟理性为教。上根利智的人,闻一乘法,顿悟一乘理,顿修一乘因,顿证一乘果,一超直入,不立阶次,谓之顿教。

渐教,是对顿言。佛初说阿含,次说方等般若,后说法华涅槃。由小至大,从浅入深,渐次修证,谓之渐。

秘密,众生因根机利钝不等,同在佛前闻法,得益各异,而且互不相知,故言秘密。或佛对密机,说秘密法,并用不思议神力,令在会大众,彼此互不相知,名秘密教。

不定,是在闻法得益方面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得益虽殊,彼此互知,故名不定。若顿,若渐,若秘密,若不定,皆但有教化之仪式,如世间医师的药方,名化仪四教。

智者大师,又依据涅槃经,以乳等五味,配合佛所说的五时教。法华玄义言:‘佛日初出,顿教先开,譬喻从牛,必先出乳。’又言:‘乳为众味之初,譬喻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如乳耳。’阿含时,佛因曲就众生根机,趣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令小乘机,断见思惑,证二乘果,转凡成圣,譬喻转乳为酪。方等时,弹劾小乘,赞叹大乘的慈悲行愿,令小乘人,耻小慕大,通于大乘,如从酪出生苏。般若会上,明诸法空性,令别教菩萨,离情去执,如更炼生苏,变成熟苏。法华涅槃时,但说无上道,显佛性常住,转别教机,为圆教菩萨,如精制熟苏,成无上醍醐。

本经在五时中,属于法华涅槃时;在化仪四教中,是会渐归顿;在化法四教中,纯属圆教;在五味中,是无上醍醐味。故古德皆判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译题简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是翻译此经的时代。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秦姓统治天下的,有嬴秦,符秦,和姚秦。今言姚秦,显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嬴秦,亦不是五胡乱华时代,符坚当政的前秦,而是姚兴在位时的后秦。在姚兴执掌政权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及姚兴登位,即遣兵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驻锡于西明阁与逍遥园,翻译佛经。本经,是于弘始八年,译于青草堂寺,故译者姓名之前,冠以姚秦二字。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能够规范人的三业,是戒学摄;论藏,可以分别邪正,属于慧学。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基本纲要,故举三藏,即概括全部佛法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就字义言: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规范,必合情理,物经训匠雕刻,必臻至善。学佛亦然,凡能以佛法规范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导人止恶修善,转凡成圣的人,皆可以称为法师。

若就佛法言: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者,可称法师。

若在其功用言:能受持三藏佛法为师,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开发自己的智慧者,名自利法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化导众生,作为他人之师者,名利他法师。今本经的译者,既精通三藏佛法,自奉为师,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故于其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以显示其德学的超越。

鸠摩罗什,是译经者的姓名。梵语鸠摩罗什,译言童叟。因其年少老诚,童年具有耆德,故依德立名。其父鸠摩罗琰,原是中天竺国首相之子,弃官出外旅游,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妹嫁给他,生罗什法师。后来,罗什法师的母亲舍俗出家,即证初果。师宿植德本,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其母即令其出家;不但能日诵千偈,而且过目不忘。一日,随母亲进入一佛寺,看见一个大铁钵,随手举起放在自己头上,忽然心想,自己年纪这么少,而铁钵这么大,怎可以随手举起置于头上呢?即顿感觉铁钵沉重,不胜负荷,因此,顿悟万法唯心之理。

九岁,随毋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佛法。后又从须利耶苏摩,研习大乘经典。对于大乘佛法,独有心得,终于成为力弘大乘的学者。再到罽宾国,为槃头达多说一乘妙理,达多感悟,反礼为师。师拒不敢受,达多言:我是你小乘之师,你是我大乘之师,受礼何妨。

后回龟兹国,弘传大乘佛法,名震诸国。此时其母已证三果,往天竺国前对师说:若能将大乘佛法,弘传中国,对彼土众生,非常有益,可惜对你本身不利。师言:菩萨发心,舍己为人,为弘传佛法,赴汤踏火,在所不辞;岂可因对于自己不利而退缩?遂立志要来中国弘扬大乘佛法。

前秦符坚,因仰慕师之德学,派遣大将吕光,远征龟兹国,目的迎师来华。岂料吕光回程时,闻符坚战死,姚长称帝,遂于凉卅宣布独立,自组王朝。姚长死,姚兴继位,出兵讨伐吕光之子吕隆,强迎师入长安,礼为国师,请翻译佛经。本经是在当时奉姚兴之命而译。故译题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略释品题

方便品,是本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品。品题名为方便,可作以下七种解释:

一、从字义解释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即是用一种技术权巧的方法,便利于办事,谓之方便。在佛教言:用一种权巧的方法,教导众生,令众生便利于学习而得益,是名方便。

二、以事理解释方便:方是方正真实之理,便是种种事相的妙用。非理无以立事,非事无以显理。佛从亲自证得方正真实之理,能示现种种事相的妙用,教导众生,有显著的功用,故名方便。

三、以权实解释方便:佛证知一乘妙法平等无二,是实智;能鉴别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是权智。佛从实智的理体,起权智的妙用,逗机说法,谓之方便。

四、以教乘解释方便:今日佛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纯是教菩萨法,是实教;昔日应众生的根机,巧说三乘五乘法,教化人天,是方便教。

五、以远近解释方便:远则自从释尊成佛后,四十九年来,所说的一切经教,皆是作为今日说法华经的前方便。如经言:‘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近则如序品中所说:佛于法华会上,放光现瑞,种种希有之事相,都是为说此经的方便。如经言:‘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

六、以入门解释方便:门能通于所通,能通是佛权智所说三乘教法,是进入今日所显一乘教理的方便,如经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得显,用在方便;方便是入真实之门,故言方便。

七、以秘妙解释方便:佛所证的一乘妙法,昔日秘而不宣,反而说种种因缘譬喻,谓之秘;今日开权显实,明佛性本具,如衣里明珠,非从外得,谓之妙。如经言:‘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用秘妙解释方便,正是本方便品的宗旨。

本品内容无非说明:佛昔日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以及今日开权显实之目的。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无法理解佛的甚深智慧,更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明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欲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是以佛昔日所说,皆为达到‘度尽一切众,皆令成佛道。’之方便。如经言:‘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因此,佛昔日所说,是假设,是方便,今日所显,才是亲证,才是真实。虽然,但昔日的权巧,不离今日的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如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又言:‘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助长缘因佛性,启发了因佛性,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终于觉悟成佛,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以及声闻法,缘觉法,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方便,因此,本品以方便立名,名方便品。

解释经文

一、迹门略开显动执生疑

自本品开始,至分别功德品的偈颂尽,共十五品半经文,都是本经的正宗分。其中前八品,是迹门正宗分,其余七品半,是本门正宗分。今先释迹门正宗分中,关于迹门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可分八段解释。

(一)寄言赞诸佛二智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初三句是结集经者,叙述佛将开始说本经时的情况。‘尔时’,是当文殊、弥勒两位大士,问答己竟之时。‘世尊’,是今佛释迦世尊。释尊于说本经之前,曾经为诸大菩萨,说大乘无量义经,之后,即入无量义处三昧。佛初入定,是自证诸法实相的如如理;佛今出定,是兴慈运悲的如如智。当时释尊不急不缓,‘从三昧安详而起’,不待弟子请问,即‘告舍利弗’,正是无问自说。因为佛智慧甚深微妙,非大智者,不能信受。又佛意欲破小智以显大智,故不告诉其他菩萨,而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诸佛,概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诸佛智慧,深似巨海不可测,广如虚空不可量,是赞怫实智。门可以入道,有进趣之功用。今言‘其智慧门’,是指诸佛证入实智的方便门,亦即是权智。不仅佛之实智不可测量,就是佛的权智,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即使是已经证得二乘圣果的声闻与辟支佛,亦不能深入佛智,故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赞怫权智。

本来,一切众生无不具足此甚深无量的智慧,可惜自从无明不觉以来,一直迷真逐妄,被种种烦恼妄想,障蔽了此灵明觉照的原始智慧,错用识心,分别取舍,作诸恶业,由业感果,流转生死,成为愚痴无智的苦恼众生。二乘圣人由于修学佛法,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得一切智,知诸法空相,但昧于俗谛理,不能入俗利生。权教菩萨,虽然能够在深达诸法空相的同时,又能分别事物假形象的种种差别相,得道种智,入俗利生,广作佛事;但智慧浅深不等,证理未圆,二利未竟。唯有诸佛智慧,能深入实相理,彻诸法的底源,达实相的边际,惑尽,智圆,理极,二利究竟,三觉圆明;又能从体起用,广设方便,教化众生。无论是证理的实智,或是教度众生权智,无不深而且广,即权即实,权实不二。佛本此权实不二的智慧,照空,虽然同于二乘的一切智,但不落于空,而超越于空;照有,虽然同于菩萨的道种智,但不执著于有,而超越于有。照中,皆见实相理,不落空有,不离空有,双照双遮,遮照同时,故能圆证三谛理,得三身,具三德,为世出世间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所以佛的权实二智,既非一般凡夫智力可以测,亦非三乘圣众可以知。故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解释诸佛权实二智的深广难知。诸佛之所以能够具足权实二智,微妙难思,皆因昔日行菩萨道时,‘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亲闻法要,故实智甚深;又能‘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内行纯厚,故实智无量。由于‘勇猛精进’,自行化他,‘名称普闻’,故权智甚广。结果,何止实智证理究竟,‘成就甚深未曾有’的一乘妙‘法’,而且权智对机,言词巧妙,能够‘随宜所说’种种法门,而其意义与最终目标,诚非一般凡夫与二乘所能信解。以上是赞十方诸佛的实智甚深,权智甚广,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又如何呢?故下文释尊随即介绍自己的历史故事,显本门深远,权实二智,亦莫能测。

(二)寄言赞释尊二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吾’是释尊自称,‘成佛’远则是指释尊本门,无量劫前最初成佛;近则指迹门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如来寿量品言:‘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又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成佛是实智,久远是本门。常在娑婆世界,是从本垂迹;说法教化,是为实施权。释尊本门成佛后,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固然是从体起用,为实施权。而今迹门,于印度菩提树下,成佛已来,四十余年,所说:‘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亦是从实施权,运用方便。

因缘,指亲因与助缘;譬喻,是引用种种比例,如佛于阿含经,说一切法,皆因缘生,并引用种种譬喻来说明,因缘与譬喻,是十二部经之二。‘广演言教’是指佛说其他,本事、本生等十部经。‘无数方便’,广则总指佛权智教化,略则约方便(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是入见道位的七方便。其次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及别教菩萨,共七人名七方便。再其次是藏教声闻、缘觉二人,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人,再加别教菩萨,与圆教菩萨,共七人,皆是佛权巧施设,是成佛层次上的方便。因为众生处处执著,故佛说五戒,令离三恶道的执著;说十善法,令离欲界人天的执著;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令离见思烦恼的执著;说教菩萨法,令离涅槃的执著;说如来中道教,令离中道法爱的执著;故言:‘令离诸著’。是赞佛权智,成佛是实智。

所以者何?是说明释尊能够具足权实二智的原因。如来,是说佛实智,方便,是说佛权智,知见波罗蜜,是双举佛的权实二智。佛证一切种智,是实知,佛眼圆明是实见;佛得道种智,是权知,法眼普照是权见。权知权见是事相差别;实知实见是理性平等,亦即是诸法实相。能尽事理边际,名波罗蜜,权实知见皆圆满,是具足,权实二智皆究竟圆满具足,故能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是双结佛权实二智。如来,是显佛实智证理,非横非竖,不可以言宣;知见,是显佛权智,佛权智横则广大,竖则深远。

‘无量’,是佛道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等四无量心。

‘无碍’是佛道四无碍辩。佛以一法演说无量法故,名法无碍辩;佛以一义演说无量义故,名义无碍辩;佛以一音演说无量音故,名辞无碍辩;佛于法、于义、于辞皆通达自在,称机施教,乐说无倦故,名乐说无碍辩。

‘力’是说佛道的十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善处、恶处;善众生,恶众生;或可度、不可度等。二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众生过去、现在、末来所作一切业因,所招果报有障无障等。三知根胜劣智力:是能知众生善根深浅胜劣的智力。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众生所修种种不同的禅定,如八解脱,三三昧,有漏、无漏等。五知种种解智力:能知众生种种见解,正与不正等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知十法界众生种种境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一切众生所修一切种种道法所得的道果。例如:众生修持五戒,奉行十善之道,将至人天乘之果,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则可得至出世涅槃道之果。八知天眼无碍智力:是佛用天眼观见众生,此死彼生,随善恶业缘,受报好魄丑等。九知宿命无漏智力:是能知众生宿命及所证无漏涅槃等。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是能知二乘圣人永断结感,兼侵习气等的智力。

‘无所畏’,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等四种。

梵语禅那,译静虑,即止息忘念,定慧均等。梵语木叉,译名解脱,即离诸烦恼,心得自在。梵语三昧,译名正定,是真心体寂,离诸杂乱。从体言三昧,从用名解脱,从相名禅那,名异体同,皆是佛所修的出世间上上禅,拣非世间人所修的四禅八定,亦非权乘所修的浅位禅定,更非如来所说有为解脱或无为解脱,而是‘深入无际’的首楞严王大定,得不可思议的解脱,或是入无量义处三昧,故能深入无有边际的实相理,成就一切殊胜未曾有之法。‘深入无际’,是结赞佛实智,甚深难测;‘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是结赞佛权智,广大无量。

(三)绝言赞佛智希有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前是寄用语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今是绝言再赞。初四句是明绝言赞的理由,次三句显绝言赞之境,止!舍利弗以下,是解释绝言之意。

释尊又告诉‘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初二句是重说佛权智;次二句是举佛佛实智。佛所以能够分别众生种种根性的不同,又能善巧方便,应机施教,演说诸法,原因是佛成就权智;佛所以能用真实而又柔软的言辞,为众说法,令众生心开意解,法喜充满,原因是佛具足实智。前寄言赞佛权实二智,经文是先实后权,是明佛从实施权。今绝言赞佛权实二智,是先权后实,是表示佛欲开权显实。

‘取要言之’,佛意是简约而言。‘无量无边’,指佛权巧方便的权智;‘未曾有法’,是佛所证的实相理,‘佛悉成就’,是总显佛的权实二智。实相理体,虽然众生本具,但九法界众生,皆未曾悟证,唯佛实智,能证此未曾有法,又能权巧方便,为一切众生演说,故说:‘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世间诸法,虽然可以用种种言辞,权巧方便演说,但实相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心可思,非口可议,即使佛能权巧演说,但闻法者亦不能了解。若然因不解而不信,而诽谤,则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诚应该停止,不宜复说,故佛说:‘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下,是解释何以不须复说的理由。因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佛是无上果人,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是无上法。此无上法,非凡情可以测知,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唯有释迦佛,以及曾经亲证此无上法的十方诸佛,始可以究竟尽知此‘诸实相法实相’理,所以不须复说。

诸法实相,义通前后,通前,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通后,是标佛权实二智。

‘所谓诸法如是相’以下,是用十如是解释。

‘诸法’是指宇宙间可以接触,可以想像的一切事物,是佛权智所照之境;实相,是宇宙原理,诸法的本体,亦即是众生的佛性,是佛实智所证之理。宇宙一切事物虽多,不外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依正因果等法。在佛的智慧观察,十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的身心,或是赖以生存的外在世界,不管是有情或无情,无不各自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事相,以及如是究竟平等的理性。决定如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

如是相:是指世间事物的外貌形相各别而言,例如:人的形相,不同物的形相;植物的形相,又不同动物的形相;物相有长短方圆,大小不一,人相有高矮肥瘦,美丑不同。三善道众生的长相,美丽端庄;三恶道众生的长相,丑陋怪异;二乘圣人的形相,清净无染;佛菩萨的形相,庄严无比。十法界圣凡以及诸法的相貌,一定彼此各异,不可混乱,谓之如是相。

如是性:是指人与物内在的特性,人性不同物性,物性有寒冷温和燥热不等,人性有善恶无记各别。例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地以坚为性,风以动为性,六道众生以善恶无记为性,二乘圣人以解脱为性,佛菩萨以智慧慈悲为性,十法界圣凡中,情与无情,皆各有其不同的个性。

如是体:是指人与物的体质。人的体质,不同物的体质,植物的体质,又不同矿物、动物的体质。六道众生由善恶业力招致色心组合的五蕴体质,不同于圣人由道力熏修而成五分法身的体质,更不同于诸佛菩萨福慧庄严,十力具足的体质。当然佛所证的法身,也不同于应身的体质;而且是永远如是,不可以改变的。

如是力:力是力量,功力。物有物的功力,人有人的力量。例如:水可以解渴,也可以载舟覆舟;火可以照明,也可以燎原;地可以生长万物,风可以移动一切,房屋可以御寒避暑,五谷可以止饥疗饿,这些都是物的功力。至于六道众生,则以能承受苦乐为力,二乘圣人以断惑离缚为力,菩萨以菩提心、四摄法为力,佛以智慧、慈悲、弘愿为力。力虽有大小强弱不等,但诸法无不各具其力,人力不同物力,圣人之力不同凡夫之力,永远如此,是无法更改的,谓之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造作。力是潜在的功能,作是表现的动作。日夜转移,四季更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是物的造作;善恶好丑,是六道众生的造作;戒定慧是二乘圣人的造作;六度万行,悲智双运,是菩萨的造作;随机垂应,八相成道,说法利生,是诸佛的造作。情与无情,若凡若圣,无不各有其一定的造作。

如是因:因是主因,原因。众生的一切造作,都可以形成一种惯性,作为引生未来生命或苦或乐的主因。如:大地种子,是生长万物因;人造作善或恶业,是轮回六道生死因;二乘圣人造作无漏善业,是出世涅槃因;菩萨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是成就佛果菩提因。所以世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不各有前因。

如是缘:缘是助缘。事必由因之外,还需要有助缘,然后有结果。例如:物以种子为因,以水、土、阳光、人工等为助缘,始可以萌芽、开花、结果。人则以善恶业为因,以父母为助缘,有因无缘,绝对不可能创造新的生命。六道众生,以善恶业为因,以扳缘于色声等六尘境界为缘,所以轮回六道,生死不已。二乘圣人作无漏因,加以出世善法为助缘,所以能解脱生死,超出轮回。菩萨以般若为因,以善知识及布施持戒等为助缘,所以能觉悟成佛。诸佛以慈悲愿力为因,众生机感为缘,所以来应生人间,成佛道、度众生。由于众生所作之因不同,助缘亦异,结果十法界圣凡苦乐不一。

如是果:果是结果。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凡夫作有漏因,招致生死果;二乘作无漏因,得涅槃果;菩萨作成佛因,得菩提果;因果不昧,因果相类,谓之如是果。

如是报:报是受报,果与报不同。例如:五谷的种子是因,水土阳光是缘,五谷丰收是果,食用五谷时才是报。又如人立志创业是因,学问知识与亲朋的协助是缘,事业成功是果,享受应得的利润财富才是报。

六道众生作善恶业是因,取舍六尘境界是缘,轮回生死是果,受苦或受乐是报。二乘作无漏业因,修出世善法是缘,证阿罗汉是果,享受涅槃是报。菩萨广学般若,上求下化是因,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是缘,证无上菩提是果,得大涅槃,享受常、乐、我、净是报。

因缘果报,是世间事物演变的层次,亦是众生六道升沉的原则;若是有因无缘,是不可能感果受报。十法界有情、无情诸法,虽然各各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等事相差别,彼此互异,但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所谓:‘事有千差,理无二致。’故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天台宗依据此十如是,说法有百界千如。法华玄义言:‘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十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再依据众生,世界,业界三种相续言,则成三千,故有‘三千性相’之说。又三千之法,唯是一心,故言:‘一念三千’。

天台宗又用空假中三观,解释十如是。若言诸法皆具足如是性相等十如是,有无量差别相不同,是俗谛理,属于假观;若言诸法如是性相等十如是,是一味平等,没有差别,是显真谛理,是名空观;若言诸法性如是,相比是,乃至本末究竟皆如是,非空非有,是显中道理,名为中观。以此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即俗即真,即事即理,事理圆融,真俗无碍,就是佛的知见。

智者大师,又约十法界,约佛法,约离合,约位等四番解释十如是。而法华授手卷一之四言:‘直指云:理应取十法界俗谛理曰相,十界真谛理曰性,十界本具曰体,十界业用曰力,十界功能曰作,十界作成曰因,十界助发曰缘,十界循业发现曰果,十界酬赏不差曰报,森森之法,起于一心,万境如是,终归于实际曰末,从因至果,了然不昧,三际平等,十方坐断曰究竟,以根本智当阳一照,十界全空曰如,以差别智,行布无碍,十界不坏曰是,全俗即真,是事无碍,真俗互融,是理事无碍,真俗双超,是事事无碍。…’读者欲想深入研究,可参阅文句、授手等古人的注解。

由于诸法差别之相,不离实相平等之理,即事即理,即真即俗,故真俗互融,事理无碍,唯佛权实二智,能知能解,一切凡圣,皆不可能理解佛的智慧。今日释尊,欲开权显实,又恐众生不能信受,反而谤法,罪招堕落,所以欲言又止。

(四)颂寄言赞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佛说法,往往为后来者,或为未了解领会的人,再用偈颂方式,将刚刚所说之理,重复再说一次。以下是重颂前文寄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世雄’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诸佛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测量,故言:‘世雄不可量’,是重颂前文‘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亦即是颂佛实智。

‘诸天及世人’等三句,是重颂长文:‘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因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故‘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是重颂诸佛的权智。

‘佛力无所畏’等四句,是重颂释尊的权实二智。佛字是长文中‘吾从成佛以来’,是显佛实智;‘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是颂佛权智。‘及佛诸余法’,是颂长文‘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佛实智甚深,故不可测,佛权智无量无边故不可量。‘无能测量者’,即是颂佛权实二智。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此重颂长文中双释双结之意。初二句重颂长文‘曾亲近百千万亿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次二句是颂长文‘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是颂长文‘知见波罗蜜,皆己具足。’最后二句是颂长文‘如是知见,广大深远。’

道场,有事道场、与理道场。事道场,是佛于菩提树下,得道之处;理道场,是佛以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理智不二之寂灭埸地。佛于‘道场得成果’,理智究竟,权实具足,能究尽诸法实相。故言:‘我已悉知见’。

(五)颂绝言赞佛二智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初偈是重颂长文十如是。初句颂如是果,如是报;次句颂如是相,如是性;‘种种’,是颂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等;‘义’指实相理,是颂如是本末究竟等。

‘是法不可示’以下,是颂‘止!不须复说’之意。是法指诸佛二智所究尽百界千如等法,此等诸法,即相即性,即事即理,微妙难思,故言:‘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菩萨,开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等七人,是佛权智所化之机,无法理解佛实智,故言:‘无有能得解’。最后二句指圆教十信位菩萨。佛的意思是,此诸实难信解之法,不可说示,虽然佛能权巧方便宣说,一般众生,甚至七方便的学人,亦不能信解,除非是圆教十信位菩萨,得信不退,信力坚固,始可信受无疑。故言:‘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初句指二乘圣人,亦曾经亲近供养诸佛,故今生得见佛、闻法、修行、证果,已经断尽见思烦恼,尽此一报身,即得超越三界,远离生死的人,其信解智力,亦不堪承受此一乘妙法。此拣二乘人不能知佛智。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初偈是拣舍利弗亦不能知佛智。舍利弗是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者。今佛言:‘假使满世间’,所有的人,‘皆如舍利弗’一样,智慧第一,共同思惟度量,亦不能测知佛的智慧。次颂半文,是拣所有诸大弟子及声闻人。如迦叶,目建连等,再加上满十方佛刹之多的声闻弟子,尽其所能测量的智力,共同测量佛智,亦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根性胜于声闻人,不但能断正使烦恼,兼侵习气,三乘圣人中,属于中乘。前言四果圣人满十方刹,其数尚少。今言以辟支佛这么利智的圣人,不仅满十方世界,而且其数多如竹林,如是众多利根的缘觉,共同一心,经无量劫如是长的时间,亦不能知佛智的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新发意’即是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虽然未证法性,仍受业报色身,但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兼他,‘供养无数佛’,是修福,‘了达诸义趣’是修慧,‘又能善说法’是利他,‘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明其数之多,‘一心以妙智’明其所修中道妙智殊胜。‘于恒河沙劫’明其时间之久远。以如是众多福慧双修自利利他的菩萨,经如是长远的时间,共同用其中道妙智,思量测度佛智,亦不能知。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此拣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佛智。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天台宗以别教初住至七住,断见思惑,永超三界生死,是位不退;自第八住至十回向,破尘沙惑,不失菩萨行,是行不退;初地以上,分断无明,不失中道,是念不退。

圆教则自初信,至第七信,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得行不退;初住以上,为念不退。今言三贤位菩萨,‘其数如恒沙’之多,共同一心思量,求知佛智,‘亦复不能知’。诸佛证理究竟,智慧微妙,非一般凡小识心分别计度可知,故人由少至多,时由短至长,智由浅至深,位由低至高,但皆未登圣位,未证入法性,故皆不能测知佛智。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是追颂佛绝言之境。‘无漏’谓佛五烦恼住净尽,二死永亡,所得智慧,永不漏失。‘不思议’,谓佛智即权即实,即实即权,权实不二,微妙难思。又无漏,是明佛能证之智,不思议,是明佛所证之境,是追颂长文中‘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我今已具得’等三句,是追颂长文‘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六)重颂略开三显一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初句诫听,次句明佛佛道同。‘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是劝信,后二句,正是开权显实。今佛如此,过去古佛,未来诸佛,何独不然?既然三世诸佛,皆如是说,是故舍利弗汝等佛弟子,应当于佛所说法,深信不疑。信甚么?信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皆是权巧假设,属于方便教,直至今日所说佛的智慧,才是真实的一乘教。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前明诸佛显实,今说释尊开三。其实,显实必开三,开三必显实,彼此互明,以显佛佛道同。‘三乘教’,是佛昔日权巧方便,为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假设,是随他意语,非佛出世之目的。

佛初成道,宣说华严大教,此等众生,如盲似聋,有耳不闻圆顿法,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不得不运用方便力,稳实施权。对于耽恋五欲享乐的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令其寡欲知足,修心圣道,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保持人身不失,或生天界,是人天乘。

对被众苦逼迫恼害,急求解脱的人,说致苦之因,及灭苦之道;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对智慧稍高善根深厚的众生,说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令截生死流,趣向涅槃岸。使闻法者,因佛言教,了解事物的真相,明白人生的意义,从生死苦海中,提升自己,断烦恼,出三界,证涅槃,是声闻与缘觉乘。

当众弟子,如法修行,超凡入圣,离苦得乐之后,佛又为说方等、般若,弹偏斥小,赞叹大乘,鼓励弟子,自行化他,自度度人。当小乘圣众,耻小慕大,愿意回小向大时,佛即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令广学般若,兼行施、戒、忍、进、禅,转移小乘人,急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变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弘愿,实行舍己为人,广度众生,利益有情,是名菩萨乘,合前二乘,谓之三乘教。

此三乘教法,的确是众生自度度人的法宝,亦是修学佛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当佛座下的弟子们,皆依此三乘教修学,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自度度人时,佛今日又于灵山会上,‘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使其明白,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能令彼等解脱生死苦,断除烦恼束缚,而证得真空涅槃的教法,并非真实,只是佛方便力,权巧施设而已。

最后二句,其意有二,一是指当初因为众生处处执著,我及我所有,追求五欲,造诸苦因,枉受苦果,困居三界,不能出离,故佛隐实施权,巧说三乘,引导众生,令得出三界,解脱生死。其次是指二乘等人,虽然已经出离三界,但又执著涅槃实有,不知进求佛道,故佛今日开权显实,说三乘教,皆是佛的方便,唯一佛乘,才是真实,以引导小乘众,令出化城,得入宝所,共证佛道。故言:‘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七)二乘众动执生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此文是结集经者,叙述当时法会,四众弟子,因闻佛开权显实,开三显一,谓三乘教法,皆属方便,不是真实,故心生疑念。因为小乘人,一向执著证得偏空涅槃,已经修学究竟,认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此身已尽,不受后有。’自此涅槃寂静,身心轻安,己经获得学佛真实的利益。岂料今日世尊!于称赞诸佛智慧,甚深微妙,及说诸佛所成就未曾有法之后,竟然说昔日的三乘教法,并非真实,而修学证得的涅槃,亦只是权巧方便的施设,是以在会四众,皆心生疑念。

阿若憍陈如,译为解本际,是五比丘之一。是最初见佛闻法,得证四果者。佛度五比丘后,再度耶舍长者之子,共五十人。三迦叶兄弟师徒共一千人,舍利弗、目建连师徒共二百人,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诸经去零存整,言千二百五十人,今再略之,故言:‘千二百人’。此等圣众,最初从佛得度,感佛深恩,常侍佛侧,凡佛说法,皆在座恭听。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是指发心求二乘解脱的小乘人。‘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当日灵山会上,聚集无数菩萨,声闻,缘觉,及天龙八部等众,唯独二乘圣人,及发心求二乘道的凡夫,闻佛开权显实,心生疑惑。不知是何因缘,佛今日殷勤称赞佛的方便。

‘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是疑佛实智;‘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是疑佛权智。佛昔日说三乘智慧,共证涅槃原无差别,所不同的,只是习气尽与不尽而已。例如:声闻但断烦恼,辟支佛兼侵习气等。今日却称赞佛智慧,难解难知,非一切声闻、辟支佛智力所能及,佛意究竟是何所指呢?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是疑自己所证。佛昔日说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能解脱烦恼生死,我等依之修行,亦皆己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得清净无为之法,何以今日佛竟然说此皆是方便?,然则何者才是真实?故言:‘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八)舍利弗述疑三请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是当四众皆生疑念之时,舍利弗是本经的当机众,既知大众心疑,故自己亦示现不解,而提出请问:‘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第一方便,是权智,‘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实智。因佛称赞诸佛权实二智,令四众生疑,故舍利弗代众请问原因。舍利弗本门深远,早已成佛,号金龙陀如来。迹门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协助释尊教化。当释尊成道不久,在马胜比丘处,得闻佛法,从佛出家,即证四果,常侍佛左右。往昔曾闻佛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但从来未闻佛称赞佛乘,故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日佛始再三称赞佛智,难解难知,致使‘四众咸皆有疑’,故我舍利弗‘唯愿世尊敷演斯事’,究竟是何因缘,如是称赞佛智?是何种法门,如是甚深微妙,难解难知?接著,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日能照物破暗,譬喻佛的智慧,能破除九法界众生无明烦恼痴暗。佛往昔不说,直至四十余年后之今日,始‘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是疑问佛的权智,‘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是疑问佛的实智。佛的权实二智,既然是假使满世间,皆如我舍利弗,尽思共度量,都不能测知,又岂能发问?今佛出定,即‘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的自行权智,以及‘智慧甚微妙’的自行实智,是‘诸佛之所得。’究竟目的何在呢?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此颂述三乘四众生疑。初偈是说声闻与菩萨生疑,‘其求缘觉者’以下,是说缘觉、四众、与八部众生疑,当佛称赞自证智慧甚深微妙时,三乘学人,不管是凡是圣,是出家或在家,抑或是天龙八部,皆堕疑网,不知佛意所趣,唯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因此,我舍利弗代众恳请:‘愿佛为解说’,是事究竟是何因缘?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此颂说舍利弗自疑。增一阿含经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故舍利弗自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在舍利弗言:‘究竟法’是灭谛,‘所行道’,是道谛,在佛言:‘究竟法’是实智,‘所行道’是权智。舍利弗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我被称为智慧第一,尚且心生疑惑,不能明了佛说三乘教法,皆是方便,究竟是证果所得的涅槃非真实呢?抑或是修因所行之道不真实?至于佛所称赞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佛果所证的究竟之法?抑或是佛因中所行微妙之道?

因闻佛亲口说法而悟道,慧命由是生长,故言:‘佛口所生子’,急切欲闻,故‘合掌瞻仰待’,请佛应时实说,故言:‘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不但我舍利弗等小乘四众,希望佛如实宣说亲证微妙之法,就是在会的‘诸天龙神等’八部众,以及‘其数如恒沙,求佛’道的‘诸菩萨’众,举其‘大数有八万’之多。此外他方‘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亦承佛威德感召,皆‘合掌以敬心,欲闻’佛说,佛所证福慧‘具足’的无上佛‘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是事’,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亦即是佛的权实二智。二乘四众,虽然心生疑念,但仍然愿意乐闻,可是佛又恐‘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闻此妙法,皆惊疑不已。故再次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再次恳请佛说:‘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由于其欲闻之情,殷勤急切,故重言:‘唯愿说之’。并解释其理由,为甚么一定希望佛说呢?原因是在此法会中,有‘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此中众生,包括三乘四众,及天龙八部等众。此等其数众多的众生,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数诸佛,宿植德本,皆是‘诸根猛利,智慧明了,’的利根上智者,若‘闻佛所说’妙法,必然‘能敬信’不疑。故舍利弗再次坚决请佛演说。并用偈颂重请: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王是自在义。诸佛是法中之王,于法自在,故被称法王。菩萨在二乘之上,等觉菩萨在一切菩萨之上,佛又在等觉菩萨之上,唯独诸佛,是世出世间所尊敬的大觉圣人,再无能过其上者,故佛被称为‘法王无上尊’。舍利弗所以一再恳请佛说的理由,是认为今日集会于灵山会上的‘无量众’,必然‘有能敬信者’。此隐含有众中也许有不信者在,故佛及舍利弗,故意三止三请,目的无非是令欲闻法者,心益急切,而增上慢人,因此退席,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可见释尊慈悲,处处为众生设想。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增上慢’是七之一。个性高举,态度嚣张,不受教导,不思改过,谓之慢;于知识或财力与自己相等的人争胜,不让他人,是过慢;对于胜过自己的人,不尊敬,是慢过慢;恃仗自己的财势,凌辱他人,轻蔑同辈,是我慢;自己的知识学问或财势,都不及人,反而自我膨胀,气焰逼人,是卑劣慢;不明是非曲直,不信因果,不敬圣贤,不礼三宝,是邪慢;未得圣人之道,自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自言已经证,自满自足,不求上进,是增上慢。佛知灵山会上,无数众生之中,必有增上慢之人,若说佛智慧,不止是诸天及世人惊疑,而心怀增上慢的人,必然不信,反生毁谤,由于谤佛谤法,势必堕落无间地狱,无益反而有害,故佛再次停止舍利弗之所请。因为佛认为:‘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同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意谓佛所证的一乘妙法,离言绝相,微妙难思,非凡夫或小乘人之心量可能测知,凡夫闻之,固然惊疑,而著相声闻,以及增上慢人,亦不信受,若然兴谤,必招堕落,故佛再三止而不说。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当佛再三止而不说时,舍利弗再三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并说明当时法会大众,久远劫前,生生世世,曾从佛学,受佛教化,今若得闻佛宣说妙法,‘必能敬信’。‘长夜’譬喻众生流转于生死,长期处于无明烦恼的黑暗中。‘安隐’,譬喻佛说妙法,智光照耀,必令众生于生死烦恼的长夜中,获得安隐快乐,不致堕落,反而获得‘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佛福慧具足,为世所尊,再无能过其上者,故被称为‘无上两足尊’,‘第一法,’指佛所说的诸法实相一乘妙法。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称‘佛长子’,‘唯垂分别说’以下,是说明再三恳请的理由。因为此等‘无量众’,往昔生中,曾随佛学,佛已经世世教化之,故今必‘能敬信此法’,而且我等千二百大阿罗汉,以及其余所有发菩提心,勤求佛道的人,‘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如果佛说自证的第一法,则我等闻法的人,固然生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佛亦得畅出世的本怀,达到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之目的,当然诸佛亦皆生大欢喜。故此我舍利弗,非请求佛说不可。

二、迹门广开显断疑生信

前文但说诸佛开显,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法略。今下文将广明五佛开显,是人广;详说:叹法希有,令生尊重;赞佛语无妄,止其诽谤;开方便门,令勿执小;示真实相,使其悟大;举为五浊必施权;拣伪敦实而显真等六义,是法广。故说广开显。广开显共有七卷半文,分为三周。由此至第二卷中,‘尽回向佛道’止,是正法说周;令上根利智者开悟,得入佛知见,修学菩萨道。其次是从舍利弗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起,至授记品止,共四卷经文,是譬喻说周,令中根得悟,开佛知见。再从化城品以去,共三品经文,是因缘说周,令下根开悟。所谓:三周说法。

(一)长文正说法周

1)释尊教诫许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由于舍利弗再三坚决恳请,当时法会大众,又合掌一心,冀待佛说。故佛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是顺许,‘汝今谛听’以下,是诫许。谛听,是专心一意听闻佛法,不杂妄念,是闻慧;‘善思’,是细心思唯,属思慧;‘念之’,是念念不忘,属修慧。佛先教诫舍利弗暨法会大众,当从闻思修,如说修行,然后允许:‘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分别,是权巧说明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等差别相;解说,是解释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果,如是报等皆是同一实相理体。又分别,是详细说明,佛昔日隐宝施权的原因,解说,是解释今日,佛开三显一的理由。是以‘分别解说’四字,总括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三周说法。

2)增上慢人退席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当佛许为分别解说时,法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共五千人之多,‘即从座起,礼佛而退。’为甚么呢?因为‘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此是结集经者,叙述当时五千人离去的原因与情况。此五千人因为罪根深,业障重,贪求小果,不喜大乘,而且于圣人之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初预圣人之流,即以为自己经证得四果,有如是种种过失,所以礼佛告辞而去,而当时释尊,默然不语,亦不制止此等离去。

佛之所以再三止而不说,正是顾虑此等增上慢人,闻佛智慧,不生敬信,而毁谤堕落。今既然自动退席,故佛默然,不加制止。佛知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若然敬信,得福最大、最胜。如果不信反而毁谤,罪业也最重。

中国唐朝时代,有释慧眺法师,少年出家,专研习小乘。有一次于讲经时,评论三论讲空,作者著空。言毕,舌出三尺,鼻眼及耳五吼流血不止,七日不语。后有一位汰律师闻之,特别前往责他痴狂,并劝他忏悔,改信大乘,罪或可免。慧眺即至诚忏悔,发愿弘扬大乘,舌即缩入。后来,真的研究大乘经典,专讲华严经,以忏悔宿业。一日,在松林坐禅,见有三人形服雅致,请受菩萨戒,完毕,对师言:禅师利根,若不改心信受大乘经典,恐千佛出世,犹在地狱。师闻言:涕泪交流,自此,造华严,法华,般若,维摩等大乘经各百部。后临终时,感松林变白,故古人言:过而能改,自当转祸为福。

又中国长安有一老妇人,盲聋音哑,为人轻贱,得知附近佛寺,有法师讲法华经,要他的孙儿扶她入佛寺,因盲聋故,既不见又不闻,其孙捉她的手作合什状,向讲经处作礼,他亦能生欢喜心,忏悔业障,日日如是,三个月后,突然暴卒,但心尚暖,未入殓,是夜三更,忽呼孙名,孙惊,不敢答。次日,孙见婆婆眼睛已经能够见物,起居如常。孙问她是鬼、是人?她答:因合掌敬佛,并供养法华经,业障尽消,诸根复元,而且增加寿命。阎王命她返回人间,对他人宣说法华经的功德。

本经药王菩萨品中说:‘若人受持法华经,一四句偈,其福最多。’譬喻品说:‘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因此佛为避免此五千增上慢人,谤法造罪,故见其退席,亦不制止。反而对舍利弗说:‘我今此众,无复枝叶’,‘枝叶’,是细末之物,非大器材,譬喻增上慢人,不是大乘根性。枝叶既去,则法会大众,纯是根干人物,都是真心诚实,堪受大法的根性。故言:‘纯有贞实。’因增上慢人退则有益,留则有损,故言:‘退亦佳矣!’其实,此五千四众弟子,礼佛而退,安知非大权示现,辅助佛教化者?佛言:‘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然则,我等凡夫,又岂能测知圣者的智慧?

‘汝今善听,当为汝说。’是佛再次教诫许说,以表示郑重。‘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是当机承受佛旨,愿闻法要。

3)总明开权显实

1.赞法希有劝信勿疑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如是’,是指前文所说如是相,如是相…等十如是。在佛未说法华经之前,诸法性相历然,性相分隔,粗而不妙;今在法华会上,会相归性,性相圆融,摄无量差别诸法相,同归一平等实相理体,故名‘妙法’。

‘诸佛’总括十方三世诸佛,因为佛佛道同,此方佛如此,他方佛亦然,现在佛隐实施权,开三显一,过去、未来佛,无不如是。虽然,但如是妙法,非佛常说,必待时至,然后说之。所以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未说,因为时未至故,众生根机未熟故,增上慢人未退故。今此会上,大乘根机已熟,增上人亦己退,正是当说此妙法之时,故‘如来时乃说之’。犹‘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优昙钵华,译言灵瑞,三千年开花一次,世所希有,用以譬喻佛说妙法,世间希有。

前文是赞法希有,今‘舍利弗’以下,是赞佛语真实,诫信止谤。佛意是说:今日所说:如是妙法,虽然异于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但汝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应‘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故应当信受勿疑。

2.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是开方便门,显示佛昔日说法之方便。亦即是说: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非随自意语,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故说三乘、五乘等种种差别法,目的是为引导众生,入佛知见,可惜一般凡夫,以及小乘圣人,都无法理解佛的本意。故言:‘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以下,是解释意趣难解。因为释导以及十方诸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以及种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演说’三乘、五乘种种不同‘诸法’,‘是’此等诸‘法’,其相虽千有差万别,但其性唯一无二。可以说;唯一佛乘,即权即实,微妙难思,绝‘非’一般众生,心识‘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乃能知之’。知甚么呢?知诸佛随众生机宜,用种种方便,说种种法,目的无非是欲引导众生,入佛知见。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正显示真实相,解释何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因为诸佛共同证此性相不二的实相理,共同本乎权实不二的智慧来应世,共同欲令众生证得此唯一无二之真实道。此道实相无相,微妙第一,故唯佛与佛能知。为甚么?因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正是诸佛出世之目的,亦是诸佛出世之真实相。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重征诸佛出世的本怀,作为以下显示真实相的起点。‘一’指一实相理体,‘大’显实相理体,广大无涯;‘事’是诸佛应世事迹,‘因’是众生的机感,‘缘’是诸佛慈悲垂应。释尊是说:诸佛出世之目的,是为欲令众生,共同证得此一广大无涯的实相理体。但佛八相成道等事迹,仍然需要众生机感成熟,佛然后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此正显示诸佛出世的真实相。众生皆各有其知识与见解,故知见通于十法界。今独说佛法界的知见,故名佛知见。佛证实相理,得根本智,是佛知;由根本智,起后得智,是佛见。故佛的知见,非六道众生妄想识心的妄知,非肉眼、天眼的妄见。亦非二乘一切智所证真谛理的知,以及慧眼的见。也不是菩萨道种智的知,法眼所见,而是一切种智的知,五眼圆明的见。佛证一切种智,得五眼圆明的正知正见,亦希望众生得此正知正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正知正见。

‘开’是开显,开发。众生原本具有佛道正知正见的佛性。但因无明障蔽,佛性不显,反而生起邪知邪见。佛出世说法,揭开众生心中无明黑幕,显示佛性,令众生在烦恼黑夜中,开始发现本具佛性,使佛性出缠,回复昔日的清净无染,故言:‘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示’是显示、指示。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众生因迷而不知,作诸恶业,枉受生死轮回。诸佛慈悲悯怜,出世说法,开示佛性平等,人人本具,与佛无二,令众生自觉、自励,发菩提心,勤求佛道,故言:‘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悟’是觉悟。众生迷而不觉,起惑作业,招引苦果,致惑、业、苦三,循环不息,烦恼束缚,生死轮回不已,无法解脱。诸佛出世说法,令众生转迷为悟,觉知佛性本具,佛性平等,人人皆有成佛的希望,因而策励自己,趣向佛道。故说:‘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入’是进入,证入。众生自从无明不觉动妄已来,一直迷失自己的本性,误入岐途,邪道。诸佛出世说法,开发众生内在的智慧,令知佛性平等,转迷为悟,从生死苦海回头,进修佛道,种成佛之因,将证入佛道之果,得一切种智,获五眼圆明,入佛正知正见。故言:‘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天台宗智者大师,约四位,四智,四门,及观心四种,以解释佛的知见。

四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心。圆教十信位,虽然能伏烦恼,但未断惑,故末开佛知见。十住位初伏无明,开发如来藏性,见一实相理,名开佛知见。十行位,无明惑除,佛性显现,众德分明,是示佛知见。十回向位,障除体显,事理融通,知生佛平等,圣凡无二,是悟佛知见。十地菩萨,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任运流入萨婆若海,如理如量,通达无碍,名入佛知见。

四智,是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道慧能见道实性,所见如理,故名开佛知见。道种慧,能知法界诸道,有种种差别相,所见如量,名示佛知见。一切智,能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理量不二,是悟佛知见。一切种智,既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又知一切法种种差别相,理量双照,是入佛知见。文句言:‘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分别浅深中,而深浅分别也。’

四门,是约圆教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空门,是说一切法皆空,无中、无假、无不空;三谛相即之空,是开佛知见。有门,说一切法皆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三谛相即之假,是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谓诸法性空相假,在性言空,在相言有,故亦空亦有,是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谓诸法相妄性真,相妄故非有,性真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是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佛知见是所通之理,能通之门虽然有四,所通之理,则唯一无二。

观心,是观察心性,以究事穷理,名为观心。因心是万法之主,万法不离一心,故佛一代时教,皆以观心为要。是以相宗,以三时判教相,五重唯识为观心。性宗则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一心三观为观心。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观一切法皆空,是修空观;空观成,能破众生我执,断见思烦恼,得一切智,证真谛理。观一切法差别相有无量,名修假观;假观成,能破二乘法执,除尘沙惑,得道种智,证俗谛理。观一切法亦空亦假,非空非假,名修中观;中观成,能破菩萨舍二边取中道的法爱,断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理。别教菩萨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三观次第修,三惑次第断,三智次第得,三谛次第证,不名一心。

智者大师立圆教一心圆具三观,随举空观,假中亦空;随举假观,空中亦假;随举中观,空假亦中。故摩诃止观言:‘一空一切空,无中无假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总中观也。’

圆教菩萨,三观圆修,三惑圆断,三智圆得,三谛圆证,是名不可思议一心三观。此观明净,是开佛知见。此观能分别空假中,名示佛知见。观空观假观中,不离一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悟佛知见。观空假中之心,非空假中,而能齐照空假中,名入佛知见。是为一心三观,而有开示悟入之别。法华文句藄要言:‘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结成理一。其实,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法,教、理、行、果,亦含有开示悟入的层次,但属于权教,非佛知见。今明佛知见,是开三乘之权,显一乘真实之道,此真实之道,即是理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前明理一,今明人一,行一,教一。昔日因为诸佛慈悲,不舍众生,权行方便,故普应三乘,五乘之机;今日法华会上,为显一乘之真实,故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明人一。

‘诸有所作’,指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的言教。‘常为一事’,指今日所显的一佛乘。因为诸佛出世,虽然曾说三乘五乘等教法,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一佛乘,故‘唯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共证一乘佛道,是明行一。

‘佛乘’,是圆顿之教,‘无有余乘’,是除一佛乘外,更无其他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佛告舍利弗:‘如来但’为‘以一佛乘’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缘‘故’,所以‘为众生说法,’目的只是为一佛乘。除一佛乘外,更‘无有’其‘余’人天等‘乘’。虽然,佛权巧方便说了二乘、三乘诸法,然诸法理性平等,实在没有‘若二若三’等差别相可得。是明教一。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十方一切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出现于世,不但理一,人一,行一,教亦一,故言:‘法亦如是’。

3.三世诸佛为实施权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前文是约空间横说十方诸佛,开权显实。以下则约时间竖说三世诸佛开权显实。十方三世诸佛,无不曲就众生的根机,巧设方便,随其根性所宜而说法,先开示种种道,后令入佛乘。今先说过去诸佛开权显实。过去诸佛,亦如今佛一样,‘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三乘五乘‘诸法’,‘是’三乘五乘‘法’之性,皆同是一实相理。而诸佛说法之目的,亦‘皆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而证得此‘一佛乘故’。所以‘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无论是修学小乘或大乘,最后‘究竟皆得’佛道的‘一切种智’。

‘演说诸法’是开权,‘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显实。开权显实是教一理一。众生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是行一果一。教理行果皆属于一乘,故过去诸佛,皆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此明未来诸佛,将出现于世间,教化众生。其说法利生的方式,亦如同过去诸佛,最初则为实而施权,后来则开权而显实。‘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开权,‘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显实。一佛乘是教一。‘是诸众生,从佛闻法’是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能知是行一,所知是理一。故未来诸佛,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此明现在诸佛开权显实。初四句是明现在佛出世之目的。释尊告:‘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现正在说法,‘多所饶益,安乐众生。’,但‘是’现在‘诸佛亦’如过去、未来诸佛一样,‘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目的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而得饶益,证入佛道,所以‘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演说诸法’是开权,‘皆为一佛乘’是显实。属于教一。‘是诸众生,从佛闻法,’是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是是行一理一。所以现在诸佛,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诸佛’概括十方三世一切佛,‘但教化菩萨’,是人一,‘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是教一,‘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是理一,能入是行一。正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以结前文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4.释尊为佛乘而说三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此明释尊开权显实。‘我’是释尊自称,释尊介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后,随即介绍自己,‘亦复如’十方三世诸佛一样,‘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先说三乘之权,后显一乘之实。‘诸众生’,是指五乘根机的众生。‘种种欲’,是五乘众生各各有其各种不同的欲望。因为释尊‘知诸’五乘‘众生,有种种欲’,而且‘深’深贪恋执著「心’中‘所’爱‘著’的五欲尘劳,因此,不得不‘随’顺‘其’大小不同的‘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运用权巧‘方便力而为说’三乘五乘不同的教‘法’,是开权;释尊之所以‘如此’隐实施权,无非是‘皆为’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是显实。得一佛乘,是教一人一,一切种智,能证是行一,所证是理一。是以释尊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以下,是解释佛运用方便力的原因。因为佛的知见,来本清净无染,一法不立。诸佛虽然为欲令众生入佛知见,而权说三乘教法,但即此三乘法,就是一佛乘,非于一佛乘之外,更有余乘,是以‘十方’三世诸佛的‘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此正是说明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权实相即,权外无实,实外无权,故名一乘妙法。然则诸佛为甚么不直接说此一佛乘,而要为实施权,先说三乘教,然后又开权显实呢?释尊告诉舍利弗!理由是因为‘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此正是诸佛隐实施权,运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的主要原因。

五浊,即‘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佛经以时间的最短,名为一刹那;时间的最长,名为一劫。佛言:人寿由十岁时开始,过一百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名为增劫。从人寿八万四千岁起,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名为减劫。如是一增一减,名一小劫,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悲华经言:‘人寿八万至三万时,不名劫浊,自人寿二万岁以后,开始有烦恼等不净之法,方名劫浊。’可知劫,是用来计算时间的长短而言,其本身无所谓浊与不浊,只因这段时间内,众生有烦恼浊,见浊,命浊,等种种染污之法,故这段时间被名劫浊。

‘烦恼浊’,梵文吉隶舍,译名烦恼。是昏烦之法,种类繁多。性宗总括分为三种:一是见思烦恼,二名尘沙烦恼,三是无明烦恼。相宗分为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根本烦恼指贪、嗔、痴、慢、疑、邪见等六种。随烦恼,是随从根本烦恼而生起,种种不良的心理毛病,有大随、中随、小随之分。小随烦恼是:忿、恨、恼、覆、诳、谄、害、憍、嫉、悭等十种。中随烦恼是:无惭、无愧二种。大随烦恼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八种。根本烦恼名根本惑,随烦恼名枝末惑,又名枝末烦恼。根本惑,前五种名五钝使,后一种,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名五利使。今言烦恼浊,是说人寿二万岁以下,贪嗔转盛,愚痴无智,我慢贡高,不信因果,怀疑真理,邪知邪见,使人性迷惑昏暗,令人心灵烦闷,头脑扰乱浑浊不清,故名烦恼浊。

‘众生浊’,梵语萨埵,旧译名众生,新译名有情。有情拣非无情之物,以诸有情,由众缘和合,依心色二法,处处受生,因名众生。中阿含经言:人间劫初,光音天人,下生人间,原无男女贵贱,美恶好丑之分,是众人共生之处,故名众生。不增不减经言:‘此法身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可知众生的法身理体,本来与佛所证的法身无异,即使是初从光音天下生人间,亦不名浊;只因烦恼日增,见解转为邪恶,作诸恶业,招致苦果报应,福轻障重,苦苦恼恼,故名众生浊。

‘见浊’见是见解。由人的心智,观察事物,思惟决择而下定义,是名见解。因众生智慧深浅不同,观察力强弱不等,加上各人烦恼的固执,故众生见解互异,对于世间事物,未能如理如量而知。例如:人的色身,是由五阴四大组合而成的假形象,原无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可是众生不知,竟然执此四大色身为自我,而成身见。

众生由于业力所牵,六道升沉不已。但愚蠢的人,妄计人死如灯灭,既无前生,也无来世,故为善不足恃,作恶无须惧。或认为人死再生为人,畜死再为畜生,永远不变。此或断或常的见解,堕于断常二边,名为边见。

又世间事物,无论有情与无情,皆各有前因,所谓作如是因,必招如是果,因果循环,如影随形。可惜所众生不明此理,反而拨无因果,产生邪见。众生因我慢贡高,固执己见,自是非他,遂形成见取见。不信真理的人,邪知邪见,加上领导欲强盛,创立邪教,自封教主,制制造很多不合道德,不合人伦的戒条,要人遵守,自害害人,是名戒禁取见。此等种种不合理的见解,能引生严重不良的后果,总名恶见。在劫浊这段时间内,恶见流行,乱人心智,使人思想浑浊不清,彼此互相冲突,制造罪恶,名为见浊。

‘命浊’,命是生命,寿命,众生各自由业力招引的生命体,生存于世间,各有各不同的期限,谓之寿命。劫初人心善多恶少,寿命很长。但末劫时期,人心险诈,恶多于善,故业报生命,不但日渐缩短,而且很多意外死亡,谓之命浊。

‘劫浊乱时’,是劫浊;‘众生垢重’,是众生浊;‘悭贪’,是烦恼浊:‘嫉妒’,是见浊;‘成就诸不善根’,是命浊。佛告诉舍利弗,由于佛出于五浊恶世,众生智浅障深,有如是等五浊扰乱身心,不能直接承受一乘妙法的缘‘故’,所以‘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正解释十方三世诸佛,皆隐实施权的理由。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此说明若然不闻不知,佛但教化菩萨的事,则非真佛弟子;若然闻而不信,则是增上慢人。生在师后谓之弟,解从师生谓之子。凡为人弟子者,必当随顺师所教导之法,继道传灯,否则,身为弟子,不知师法,则无法可顺,非真弟子。故佛告舍利弗:凡是‘我’座下的‘弟子’,自己说,已经证得‘阿罗汉’道,或是得‘辟支佛者’,昔日不知佛说三乘教,只是随顺五浊恶世智浅障深的众生根性,方便施设,今在法华会上,闻佛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就应该知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若然仍然‘不闻不知’,而执方便以为真实,则‘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不闻,是不知教一;不知,是不知行一;非佛弟子,是非人一;正是拣伪非真。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以下,是拣闻而不信的人,属于增上慢以劝信。‘诸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此等从佛出家修学,尽见思烦恼,则‘自谓已得阿罗汉’,自此超越三界,不再轮回生死,受后有之身,名‘是最后身’,断分段生死,是‘究竟涅槃’。但此只是佛的方便,令止息于化城而已,未到宝所,并非究竟。今在法华会上,闻佛会权归实,当知诸佛出世之目的,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则应该回小向大,立志勤求佛道。若仍然执著方便以为究竟,‘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解释增上慢的原因。因为此等出家二众,如果真的证得四果,则必然浊除根利,当自知见惑已断,但尘沙无明等烦恼仍然存在,分段生死虽了,变易生死未尽,所谓涅槃,只是化城,并非宝所,必须信受奉行佛今日所说的一乘妙法,趣向佛道,故真的已经证得四果的圣人,不可能不信受此一乘妙法。因言:‘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佛恐人问,然则所有阿罗汉,辟支佛,皆应该信受奉行一乘妙法,否则,皆非真佛子,都是增上慢人?佛为释此疑,故说:‘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佛意是:除非佛灭度后,现实世界中,没有佛开示演说大乘经典。则阿罗汉于此等大乘经典,不生信解,非增上慢。‘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虽然仍然流传于世,但能够自己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又能为他人演说之人,是非常‘难得’。故小乘圣者,不信不解此一乘妙法,是不可以视之为增上慢人。

或又有人问:然则,佛灭度后,二乘人将永远滞留小乘,没有机会进修佛道,觉悟成佛了?佛言:这又不然,此等二乘圣人舍身之后,生于方便有余土,若有机缘,得值‘遇’他方其‘余’诸佛,为其演说一乘妙法,则此等二乘人,必能‘于此’等大乘经典,所诠的一乘妙‘法中便得决’定明‘了’,而知自己所证涅槃,只是化城,因此发菩提心,立志勤求佛道,终于到达宝所,毕竟成佛。所以,‘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是劝信释尊实说。‘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是劝信诸佛语皆真实。最后二句,是总结诸佛开三显一。十方三世诸佛,皆为实施权,故权不离实,即三乘之权,就是一乘之实,实外无权,故言:‘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释尊自从出定以来,盛赞诸佛权实二智,甚深微妙,目的是在显示诸佛所证的一乘妙法。而诸佛以无数方便,为诸众生,演说种种因缘,譬喻,言辞,其目的亦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此一乘妙法,故佛今结成‘唯一佛乘’,劝导众生信解受持,自知信佛学佛,将来必定成佛,而共证此一乘妙法。

此经宗旨,是说一佛乘,诠实相理,赞诸佛智慧,散播成佛种子,故凡是信解、受持、书写、读诵,流通者,功德广大、微妙难思。而古德因读诵受持此经,或抄写流传此经,感应的事迹很多。

中国唐朝贞观年间,晋卅刺史,名万福,个性粗暴,不信佛法,初上任即问左右,当地有何高僧大德?答:有一比丘尼名智妙,精进行道,造一部法华经。问:造一部法华经用钱多少?答:一万五千两。万福大惊说:京城最好的书法家,写一部法华经,不过十两,她如何用这么多钱,取来给我看。妙师不肯给,理由是刺史未持斋洁身。万福闻使者回报,大发雷霆,再使人来取。妙师用香汤给来人沐浴更衣,然后将经交给他带走。使者持经回衙门,刺吏未洗手更衣,便随手取经开卷。一看,除黄纸外,全无一字,大怒,命人追拿妙师来。妙师内心忧虑,忐忑不安,但不得不随使者往。及到衙门,妙师看见一对金刚护法神,手持宝杵,始安心入见刺史。当时,刺史不但看见妙师至,同时看见经文出现于空中,化作金字,还有两位护法金刚,手执宝杵,侍立经侧,始恐惧下座,谢罪忏悔,并发愿造经千部,及自己受持不懈。

刺史问妙师,造一部经,何以需要这么多钱?师答:她欲造经,先于山中种树,用香水灌溉,令树生长,树长成后,再用香水混合泥土建造制纸厂;厂成,顾匠取树皮,清净如法,然后用香水造纸。纸成,征求聘请能够清心寡欲,守持斋戒的人写经,但三年不获。后得江南有一书生应征,愿意诚心持斋写经。再用香水和泥,造一书斋,房屋完成,书生先于未写经前四十九日,斋戒沐浴,著新净衣,然后开始写经,每次出入书斋,必须沐浴更衣。书写经时,妙师一定手执香炉,胡跪经前供养。书生夜卧,妙师即起烧香,旋绕经行。经成,制缝僧尼男女四种新衣,各十套,凡来借经读诵或抄写的人,都要在七日前,斋戒沐浴,著新净衣,始可请经。由于妙师如此恭敬至诚,写经读经,故感动金刚神护法,远近崇仰。自从刺史归向信受后,当地民众,皆以诵法华经为时尚。

又印度天竺国,有一大乘寺,住众三千。其中有一位十六岁的沙弥,相师说他只有一年寿命,故忧愁不已。该寺住持悲心悯怜,教他读诵法华经,为后世种善根。但因愚蠢,不能受持全部,唯有选方便品,及如来寿量品,专心受持。后相师再见他时,问他曾作何功德,能转短命之相,…。果然寿至七十,无疾而终。

(二)重颂正说法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颂,等如中国诗歌之类,有一定数字为一句,四句为一偈。前文已经说过的道理,再用偈颂方式重说一次,名重颂。前文未曾提及之事,今特别用偈颂宣说,名孤起颂。因为众生根性利纯不一,利根者一闻即悟,钝根必须再闻始解,何况后来者未闻,故佛说法,每喜欢用偈颂重说一遍。今结集佛经者说:当释尊说完诸佛为实施权,开三显一之时,再用偈颂方式,重颂前长文如来正说一次,令钝根之人,或后来者,得闻佛重宣说此一乘妙法。

以下共有一百二十一首偈颂,初四颂是颂前拣许诫听。后一百十七颂,是重颂佛分别解说诸佛权实,以酬答舍利弗再三恳请。

1)颂增上慢人退席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

此重颂五千人退席。未得圣人之道,未证圣人之果,自言己得已证,是增上慢。恃己凌人,我慢贡高,是我慢,于佛所说正理,不能信受,是不信。增上慢、我慢,不信,此三种失,四众皆有,不过,出家人多修圣道,易犯增上慢,故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在家弟子,自恃高贵,易起我慢,故言:‘优婆塞我慢’;妇女智浅,于理容易发生怀疑,故言:‘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之多,都是无惭无愧,不知反省,‘不自见其过’失的人。往往毁犯律仪戒,不能进修定共戒,不得道共戒,是:‘于戒有缺漏’。内起惑见,如玉含瑕,不肯悔改,覆藏过失是:‘护惜其瑕疵’;不修戒定慧,仅凭世智辩聪,妄计有漏法,为无漏道,‘是小智’;贪著世间禅味,不修无漏禅,未明真理,无出世慧解,如‘众中之糟糠’;此等藏过护短,不知忏悔,如糟如糠的小智人,福薄障重,不是法器,不堪承受大乘妙法,‘故’被‘佛威德’摄服,离座而‘去’。则‘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是颂前文:‘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正是拣许,‘舍利弗善听’,是诫听,是重颂前长文:‘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2)颂诸佛施权显实

1.重颂诸佛施权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此重颂诸佛施权。诸佛无量劫修行,因圆果满,得根本智(实智),证真谛理,起后得智(权智),证俗谛理,知一切法如是相,性、体、力、作、用、因、缘、果、报、报、本末、究竟等,即相即性,即俗即真,真俗圆融,境智一如,此即是‘诸佛所得法’。此法甚深微妙,不可以言宣,但诸佛欲令众生共证此法,故运用‘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此正说明诸佛为实施权。

‘众生心所念’等五句,是说诸佛权智鉴机,众生包括九法界圣凡,由于圣凡悬殊,所以心念各各不同,宿生习气,今日欲望,彼此互异。同时各自过去生中,所作种种善恶业,千差万别,但诸佛的权智,悉皆了知。

‘以诸缘譬喻’等九句,是说诸佛权智说法。由于众生种性差别,欲望不等,诸佛随顺众生个性,说种种因缘,举各种譬喻,用多方语言,演说各种不同的法门。目的令众生信解,依教奉行,灭恶生善,入理得益,而生欢喜。诸佛所说种种法门,归纳起来,可分为十二类。所谓:‘长行重颂兼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末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梵文修多罗,译名契经。是用文字纪录佛所说之法,因佛所说法,无不契事、契理、契教、契机,因名契经。

‘祇夜’,译名重颂。用一定的数字组织成一句,合四句为一偈,用来重说佛在长文中所说的道理,加深闻法者的印象与记忆,或为后来者,有机会闻佛已说之法。

授记,梵语伽罗,是佛的预言,预言弟子将来成佛等事,如本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等。

‘伽陀’,译名孤起颂。是不依据长行所说,而用偈颂方式,说另一种特别的义理。,

无问自说:梵文优陀那。本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故佛说法,往往由当机众发起请问,然后解说。但关于甚深微妙之法,非凡夫或是二乘圣人心思所及,又非说不可,佛即无须他人发问,而自动宣说。如本经佛从定起,即殷勤称赞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如佛说阿弥陀经,及楞严经中的五十重阴魔等,皆是无问自说。

梵语尼陀那,译为因缘。有二种不同:一是佛说世间善恶的因缘,以警世励俗,令众生知因果报应之理,而警惕自己,改往修来。二是佛说诸法从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令弟子悟无生理,证出世涅槃。

梵语阿波陀那,译名譬喻,佛说法,每借用世间明显而容易了解的事例,以比喻深奥难懂的妙法。令闻法者容易明白,信受不疑。

伊帝目多是梵文,译为本事,是说及佛与弟子宿世所作之事。如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章,以及本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等。

本生,梵文阇多伽,是记载佛及弟子,过去生中,曾经生于何处,作何佛事之经典。

方广,梵文毗佛略,是佛演说含有方正广大教义的经典,如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以及本经所说诸法实相等。

未曾有,梵文是阿毗达磨。专记载佛的种种神通妙用等事,如楞严经佛于光中化佛,本经佛放光现瑞等,皆是不可思议,末曾有之事。

论议:梵文是优波提舍,专记录佛与外道诸师,辩论真理,或解答弟子的疑问等等。

今颂文中‘或说修多罗’等六句,于十二部经中,但举修多罗,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祇夜,优波提舍等九部,不说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三种。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此说明诸佛施权的本意。钝根,是指善根浅薄,个性愚钝,不堪闻大法之机。因为钝根之人,贪著五欲,作诸恶业,被恶业所牵,轮回生死,障碍见佛闻法,故‘于诸无量佛’之法中,‘不行’甚‘深’微‘妙’法之‘道’,但因被‘众苦所恼乱’,急求出离,故喜欢小乘,自我解脱之法,佛‘为是’等钝根众生,不得不稳实施权,为‘说’三乘,令证有余‘涅槃’。

2.重颂诸佛显实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以下共有十三偈,是重颂诸佛显实。今此三颂,是重颂前文:‘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明理一。我是释尊自称,方便,指小乘九部经。佛说九部经,目的欲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令得入佛慧’。四十多年来所以‘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皆因说此一乘佛法之时节因缘未到故,现在汝等既然大乘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正是显发佛知见之时,故佛今日‘决定说大乘’妙法。当知今日所说的一乘妙法,才是真实。以前‘我’所说‘此九部法’,只是‘随顺众生’个性,方便而‘说’,作为引导汝等进‘入大乘为本’而已,‘以’是因缘之‘故’,佛于今日要‘说是’法华‘经’,以实相为体,以一乘因果为宗,正是显理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此四偈半文,是重颂长文中:‘诸佛但教化菩萨’,以明人一。

‘有佛子心净’,则无贪,能入如来慈悲室;‘柔软’则无嗔,‘亦利根’则无痴,能开示悟入佛知见。入如来慈悲室是修福,入佛知见是修慧,是人福慧双修,必然善根深厚,能于‘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以其行佛深妙之道,作佛所作之事,将来必定荷担如来的家业,因名佛子。佛‘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妙法莲华‘经’,‘我’授‘记如是’行佛深妙道之‘人,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是实相念佛,心佛一如。‘修持净戒故’,是严持佛的三聚净戒,圆满无缺。此明另一类的大乘根性众生,虽然未能于‘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但能实相念佛,又能受持三聚净戒,修六波罗密,自行化他,‘此等’自他兼利的人,若‘闻’将来‘得’成‘佛’道,必然‘大喜充遍身’。由于‘佛知彼’等‘心行’俱严的大乘根机,必能信受是大法,‘故’决定‘为说’此‘大乘’妙法莲华经,授记作佛。即使是别教‘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是妙‘法,乃至于’少至一句‘一偈’皆是成佛的真因,当得一乘佛果,‘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此明教一。是颂长文‘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一佛如此,十方诸佛皆然,故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实,此外,更‘无’藏教之‘二’乘,亦‘无’通教的‘三’乘,除非是诸佛方便,说此二乘、三乘的‘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离生死苦,证涅槃乐,然后为‘说佛’道的‘智慧’,令所有闻法者,皆得成佛的缘‘故’。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此明行一,初三句是颂前文:‘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一事,即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的一大事因缘。‘诸佛出于世’,要做的是‘唯此’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的‘一事’是真‘实’的,其‘余二’乘,只是权巧方便所说,‘则非真’实。因为诸佛自证佛道,始‘终不’会但‘以小乘’法,教化‘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等四句,是重颂前文‘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何以诸佛‘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原因是诸‘佛自’已‘住’于‘大乘,如其所’证‘得’之‘法’。是由‘定慧力庄严’的无上佛道,当然亦应该‘以此’无上佛道化‘度众生’,因为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若然诸佛‘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反而‘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都是悭法,‘我’佛‘则’变成‘堕悭贪’了,慈悲的佛陀,怎可以这样呢!故说:‘此事为不可’。以上十三颂,总显教、理、行、果皆一,以结成诸佛显一乘之实。

3.重颂劝信佛语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此四偈半文,是劝信佛语,重颂前文‘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前二偈半,是举果劝信;后二偈是举因劝信。‘若人信归佛’,是指大乘机能信佛语真实。此等大乘根机的众生,既然归依信受于佛,佛又岂可欺骗诳惑于人?何况佛心清净,烦恼净尽,永断诸恶,不欺不诳。‘如来不欺’,是如来身业清净,为人可归;如来不诳,是口业清净,为人可信;‘亦无贪嫉意’,是意业清净,为人可敬。诸佛永‘断诸法中恶’,三业清净,‘故佛于十方’,现身说法,广度众生,‘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是佛的自受用报身,‘光明照世间’是佛的应身。佛证法身,得相好庄严的报身,而现无量应身,智慧光明,遍照十方诸佛世间,为‘无量’’人天大‘众所尊’敬,岂能不‘为’人天‘说实相印’。实相印,是诸佛亲证实相理,能印证九法界众生,皆可成佛道。

以上是举果劝信,‘舍利弗当知’以下,是举修因劝信。‘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是举佛修因时的誓愿;‘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是说今日已因圆果满,弘颐成就;‘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是显示得酬宿愿。诸佛因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曾发弘愿,希望我与众生,共成佛道,既然自已经尽行诸佛无量道法,而断无量烦恼,得成无上佛道,自当本著昔日的誓愿,教化众生,皆令一切众生,共入佛知见,圆成无上佛道。因此汝舍利弗,以及一切信归佛的大乘根性者,应当信受佛语不虚。

4.重颂五浊恶世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以下九偈半文,是重颂五浊恶世众生障重,故佛不得不为应小机而说小乘法,但其目的,实是为大乘。上长文举五浊恶世,是在释尊开显章,今重颂说五浊恶世,是在诸佛开显文中,后颂释尊开显章时,又再说五浊恶世,可知诸佛同出现于五浊恶世,故皆先隐实施权,然后开三显一。

遇是机遇,由于众生机感,佛慈垂应谓之遇,‘若’在‘我’佛的本誓说,凡‘遇众生’,必然‘尽教以佛道’。可惜五浊恶世‘众生’业障深重,愚痴‘无智’,闻而不解,‘错乱’修习,不成正觉,反成声闻,缘觉,甚或堕落天魔外道,此皆是,‘迷惑不受教’之过。

又有一类众生,智小慧浅,疑惑固执,不肯信受自己终有一天可以成佛,佛以权智个别了知此等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贪得则爱、则取,贪不得则嗔、则恼。是‘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此死彼生,‘备受诸苦毒。’是重颂众生浊。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此四句是重颂命浊。胎是胎、卵、湿、化四生之一。众生由业力牵引识心投胎,揽父精母血而成形。微形,是对法身理体言: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广大无涯,今因愚痴无智(惑),造诸恶业(业),招致微少的果报身形,轮回六道生死,‘世世’生生,‘常增长’苦恼(苦),此等由惑作业的‘薄德少福人’,因业感果,恒受‘众苦所逼迫’恼害,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遂成命浊。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是颂见浊。众生由众苦所逼,急求出离,可惜业障所缠,不值遇三宝,不闻正法,反而误入岐途,生诸邪见,其邪见之多如稠密的树林,故言:‘入邪见稠林’。‘若有’是常见外道,认为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做畜,永劫如是,不可更改。‘若无’是断见外道。说人死如灯灭,无须为自己的善恶行为负责任,变成拨无因果的邪见,自误误人。‘等’是等于断常二见以外的其他邪知邪见。

‘具足六十二’,指六十二见外道,诸经解释六十二见互异。天台宗就外道于五蕴色身中,妄计四种我:一即色是我,二离色是我,三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四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其他受、想、行、识亦然,故合成二十种邪我。再乘三世,又加断常二见,共名六十二见。此皆不知五蕴无我,更不知法身真我,而妄起邪见执著,导致思想错乱。遂成见浊。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此四句是重颂烦恼浊。虚妄法,谓色等五蕴,虚妄不真,原无实我及我所有等法可得。邪知邪见之人,‘坚’固执著享‘受’自我‘不可舍’。进而自我膨胀,‘我慢自矜高’。贪嗔炽盛,怀疑真理,横起邪见。‘谄曲’是随烦恼之一,邪见之人,以自己错误的见解,谄媚他人,求他人曲从自己,以成就名利之欲,此皆虚伪‘心不实’。由于贪等六种根本烦恼,扰乱自心,烦闷不安,遂成烦恼温。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是四句重颂劫浊。劫,代表最长的时间。时间的本身,原无清浊之分,因众生浊,见浊,命浊,烦恼浊等四浊,同时出现,扰乱人心,迷失真性,以致颠倒行事,长劫沉沦生死受苦,‘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是以不知善恶,不信因果,杀盗淫妄,胡作非为,因而导致人类社会罪恶日益增,形成世界危机四伏,人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此即是劫浊。劫浊起时,人心凶狠,行为野蛮,个性刚强,难调难伏,故说:‘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是说诸佛为度五浊恶世众生,故诸佛‘为设方便’,说小乘四谛法,令一切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之修行,即证得偏空涅槃。故言:‘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此明诸佛为大说小,为实施权。初二句是开三,后四句是显一。即是开示三乘法,是诸佛的方便,一乘教才是真实。诸佛虽然‘说诸尽苦道’,令二乘人依之修行,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但‘是亦非真灭’。因为见思烦恼虽尽,尘沙烦恼未断,无明烦恼未破,虽已解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未亡,修因未满,证理未圆,所谓涅槃,不过是诸佛方便假设而已,并非真实。

‘诸法从本来’以下,是显一乘之实。诸法,概括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诸法其相虽殊,其体无二,唯一‘常自寂灭相’的理体。此实相理体虽然无生灭去来诸相可得,而是法尔天然,不假修成,但必须断尽无明,彻底解除二种生死,此理方显,所谓:妄尽真现。所以汝舍利弗等,应当回小向大,修佛之道,行佛之行,直至烦恼净尽,二死永亡,亲证此诸法实相理体时,自当圆成佛道,故说:‘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5.颂诸佛语无异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此颂前长文‘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初二句明释尊开三,次二句明诸佛显实。后四句总明佛佛道同。‘我’释迦如来‘有方便力’,先为五浊恶世众生,权巧‘开示三乘法’,然后显一乘的真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世尊’,亦‘皆’如是,先方便‘说’三乘法,最后显示‘一乘道’,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今此’法华会上‘诸大众,皆应除疑惑’,因为‘诸’佛道同,‘佛语无异’,真的是‘唯’有‘一’佛乘,再‘无’其余‘二乘’。

3)重颂过去佛权实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以下共二十七偈半文,是重颂过去佛开权显实。今此三偈,前二是颂过去佛施权,后一是颂过去佛显实。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故‘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过去‘如是’无量无数百千万亿‘诸世尊’,亦是以‘种种缘譬喻’,及‘无数方便力’,分别‘演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十如是。‘是诸世尊等’,亦‘皆’是为‘说一乘法’,欲令众生透过诸法现象的差别相,而了解诸法平等的实相理体,达到‘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之目的。以上三偈,是略颂过去佛开权显实,以下是广颂。

1.约众善显缘因功德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诸大圣主’,是诸佛的代名词。‘知’是佛的权智,‘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是佛权智所鉴之机,‘深心之所欲’,是众生心心念念贪著于五欲。‘异方便’,是特殊的方便法门,如小乘的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三贤位所修的法门,以及软、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是为入见道位的前方便。天台宗立二种方便:一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加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合名七方便。二是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加别教菩萨,圆教菩萨合名七方便,

‘第一义’,指诸法实相究竟平等的理性,世出世间诸法,再无过其上者,故名第一。此第一义理,在诸法名实相,在众生名佛性。因贪著五欲,轮回生死的众生,不能直接承受此第一义的一乘妙法,故过去无量无数诸佛,亦以特殊的方便力,演说三乘教法,作为助显众生正因佛性之方便。故言:‘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以下共二十三偈,是约众善显缘因佛性,及约闻经显了因佛性。今此二偈,是约六度明过去佛开显。‘若有众生类’,宿植德本,善根深厚,得‘值诸过去佛’。佛为此一类大乘根性众生,说六波罗密法门,令‘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的众生,既行前五度以修福,又学般若以修慧,或有相,或无相,谓之:‘种种修福慧’。由于福慧双修,福慧具足,故‘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闻法是教一,六度是行一,诸人等是人一,皆已成佛是理一。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此约悲恋心明开显。善根深厚的人,值佛闻法修行,皆已成佛。但善根浅薄,未得值佛之人,于‘诸佛灭度已’无论是在正法,像法、或末法中,‘若人’能于诸佛之法,生起悲恋心,舍恶向善,化刚强为柔软,转凶恶为慈善,勤修佛道,积累功德。‘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码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密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塔,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约供养佛舍利明开显。过去诸佛灭度后,皆分布舍利,于人间天上,令众生赡礼供养而修福,当时若果有人于‘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又能建造‘起万亿种塔’,或用‘金银及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砗磲与码瑙,玫瑰琉璃珠’等七宝‘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用岩石‘起石庙’,或有用‘栴檀’香‘及沉水’香,以及‘木密并余材’,等木料雕刻佛塔。或用‘砖瓦泥土等材料,建造佛塔。或‘若于旷野中’,推‘积’泥‘土成佛庙’。甚或‘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以此种种造佛塔的善根因缘,助显正因佛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舍利,是佛的应身。梵语舍利,译名灵骨,又名坚固子,捶打不坏,随众生的善根因缘,应见即现,无缘不应见则隐。中国三国时代,印度康居国僧人,到中国郊外,结茅屋设立佛像,修行办道。东吴国人民,见其衣著异于本地人,怀疑其来历不明,报官调查。当时主管正是有名的孙权,知是佛教,下令召见,问他有何灵异?答:佛舍利神异莫测,当年阿育王为供养佛舍利,曾造八万四千宝塔,四方有道高僧,或某地佛法当兴,佛舍利便应祈祷而至。孙权即下令求舍利,如果七日之内,求不得舍利,莫怪孤王刀下不留情。最后一天,五更时分,忽然叮当一声,一棵舍利,降落瓶中,师言:‘劫火不烧,捶打不坏。’孙权欢喜,试捶之,果然不坏。而且光辉四射,遂起塔供养,又兴建佛寺,弘扬佛法。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钰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约造佛像明开显。‘若人为’纪念过去‘佛故’,而‘建’造或‘立’或坐‘诸形像’,或‘刻雕’木石‘成众’多的佛‘相’,给人供养礼拜,令三宝长住世间。凭借此造佛像的功德因缘,助发正因佛性,故是人‘皆已成佛道’。

‘七宝’,是金银宝石等贵重之物,‘钰鉐’质如铜,色如金,有说是用炉甘石与黄铜熔合而成。‘白镴’是铝锡混合品。其实,造佛像可以用宝石,香木等雕刻,可以用金银铜铁锡等铸造,可以用泥土沙石堆砌,可以用胶漆布彩画,可以用五金混合,甚至化学品制造,现在,更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印刷等等。虽然物有贵贱,功德有大小,但皆是成佛真因,籍此造佛像功德因缘,得遇佛闻法,了因慧心发,正因佛性显,现在‘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此约画佛像明开显。‘百福庄严相’,是形容佛相好庄严,因为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以佛相庄严殊胜。过去佛灭度后,有人用种种颜色‘彩画作佛像’,无论是‘自作’或‘若使人’执笔代画相好庄严的佛像,亦早已善根成熟,福慧具足,‘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游‘戏’时,‘若’用‘草木’或以‘及笔,或以指爪甲’,在泥土上‘而画作佛像’,藉此胜因,‘如是诸人等’,皆得遇善知识,闻法修行,‘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自度度人,自利兼他,亦早已二利究竟,‘皆已成佛道’。综上可知过去诸佛,‘但化诸菩萨’,以一乘妙法,广‘度脱无量众’生,脱离生死,得成佛道。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此七偈颂,是约供养塔像明开显。‘塔庙’,是供养佛像及佛舍利的地方。‘宝像’,是用众宝石雕刻佛的形像。‘画像’,是用七彩画成相好庄严的佛像。华、香、幢幡、宝盖及鼓、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等乐器,皆可以用来供佛,表示敬意。所以‘若’有‘人于塔庙’中,在宝像及画像之前,‘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或‘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佛像。‘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中国唐朝,惠镜法师,多才多艺,因为发愿求生极乐净土。故亲手制造释迦佛像,及一尊阿弥陀佛像,朝夕虔诚礼拜供养,求生净土。六十五岁那年,正月十五夜,梦见一沙门,身黄金色,问他:‘你要见净土吗?’答:‘要!’又问:‘你想见佛吗?’答:‘想!’沙门即给他一个钵,从钵中看见庄严的宫殿楼阁,黄金为地,无数声闻菩萨海会围绕佛前闻法,他感觉那沙门在前行,自己相随在后,渐近佛前,沙门忽然不见。自己却在佛前合掌而立。佛问他:‘你认识那位沙门吗?他是你所造的释迦牟尼佛像。’又问:‘你认识我吗?我是你所造的阿弥陀佛像!释迦如父,我如母,娑婆众生如赤子,幼稚无知,堕于烦恼泥中,父入深泥,将子抱起,母在高岸,接待养育。我们亦然,释迦教化娑婆愚痴众生,为开示净土法门,导归极乐;我来接引,令离苦得乐。忽然醒来,顿感身心轻安,更加精进念佛。后又梦见沙门来告诉他,十二年后,当生净土。后于七十九岁时,无疾而终,同住僧梦见圣众来迎接他而去。

‘散乱心’,是意不专一,‘以一华’,是供养物微少,但供养的对像殊胜,所以‘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以如是轻微之修因,亦可以‘渐见无数佛’。礼佛可以降伏我慢之心,可以消除业障,还可以增长福德智慧,所以礼拜,是学佛人不可或缺的行动。果能恭敬至诚,五体投地,头面接足皈命礼,功德固然很大,但‘或有人’对佛像‘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表示敬意,皆是成佛之因。

‘以此供养像’是概括外用香华等五尘,内则三业恭敬。欢喜心是意业恭敬,颂佛德是口业恭敬;礼拜、合掌、举手、低头,是身业恭敬。由此三业恭敬供佛的功德,即可‘渐见无量佛’,闻法修行,因圆果满,当‘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生。

无余涅槃,拣非有余涅槃,有余涅槃,是二乘圣人所证,无明未尽,生死未了;无余涅槃,是诸佛所证究竟清净寂灭的境界。自成无上道,是自利究竟;广度无数众,是利他圆满。无须再住世教化众生,故‘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离开人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此是约称佛号明开显。‘南无’,译为皈依,或敬从,‘南无佛’即是皈依佛,或敬从佛。称念佛号,可以止息妄想,可以蒙佛光加被消除业障。故古人说: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我们若能一心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则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楞严经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今释尊告诉我们,过去佛灭度后,‘若人散乱心,入于’供养佛舍利的‘塔’,或供养佛像的‘庙’宇中,能随便‘一称南无佛’,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渐见无量佛,闻法修行,今‘皆已成佛道’。

释尊住世时,有一老人欲想出家,遍求五百阿罗汉剃度,皆不获许。原来五百圣人,运用神通,观察此老人宿世未曾种过一点善根,不能出家。老人悲伤痛哭,后遇佛度令出家,不久即证阿罗汉道,上座问佛因缘。佛说:此人于无量劫前,入山砍柴,遇一猛虎,内心恐惧,急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故遇佛得度。因为他除于无量劫前,种下这点善根之外,别无他善,一直轮回生死。非阿罗汉慧眼能见能知。

又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其第三会所度的九十二亿人,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曾经一称南无佛的人。法华义疏言:‘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度,受三皈依人,次会得度,一称南无人,三会得度。’

2.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约闻经功德,能显了因佛性。‘是法’指一乘妙法,亦即是此妙法莲华经,所诠的实相理。无论是生逢佛世,值遇过去佛,闻是法修行;或于过去佛灭度后,间接从善知识处,得闻是法,从闻思修,皆能助显了因佛性,亦‘皆已成佛道’。

前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是意业,称念佛号,歌颂佛功德,是口业,礼拜,合掌,举手,低头,是身业,三业恭敬,皆是缘因善心性,属于修福;从佛闻法,如说修行,可以助显了因慧心性,是修慧;福慧双修,福慧具足,正因佛性显现,自当成佛。是以过去众生,不管是直接亲从佛处得闻‘是法’华经,或是间接从善知识处,辗转得闻‘是法’华经,今已成佛。然则我们现在研读信解受持‘是法’华经,将来当然得见弥勒佛,亦得亲闻‘是法’华经,若能从闻思所,福慧具足,则必定成佛无疑。

4)重颂未来佛权实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以下六偈半文,是重颂来未佛施权显实,今初偈是颂施权。既然佛性平等,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故未来诸佛,必定数量众多。故‘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将如过去佛一样,‘方便’权巧,演‘说’三乘五乘等种种‘法’门。先令众生离苦得乐,然后为说一佛乘。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以下是重颂显实。未来诸佛,虽然亦‘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然其最终目的,亦是欲令一切众生,得证‘入佛’所证的‘无漏智’,故凡是‘若有闻’未来诸佛说‘法者’,不管是闻人乘、天乘、或声闻、缘觉等法,皆是菩萨,皆当作佛。所以‘无一不成佛’,此颂人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此等八句,是颂教一。‘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是指未来佛权巧演说的三乘五乘教法,‘其实为一乘’,是说明未来诸佛说法之目的,亦如过去佛是为实施权。因为未来‘诸佛’亦是福慧‘两足’的世‘尊’,能以权智‘知’世间一切诸‘法’的现象,‘常’是‘无’一定的自‘性’,但由因缘的聚散而转变。即使是诸佛实智所证的实相理,亦无一定的自性。故随迷染的因缘,而成苦恼众生;若随悟净的因缘,则可成就佛道。十方三世诸佛证得权实二智,遍知十法界圣凡迷悟染净因果诸法,缘生无性,其性唯是一真常实相理,而此实相理,亦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因缘性,无性亦无性,故言;‘知法常无性’。

此性相俱空的实相理,正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种,无奈众生迷而不觉,致使此正因佛种,被埋没于烦恼污泥中,今三世诸佛,为欲令众生开发此正因佛种,故随众生的机宜,巧说无量法门,令众生闻法开悟,以了因慧心性,熏习佛种,以缘因善心性,助长佛种,使正因佛种,萌菩提芽,开菩提华,结菩提果;修德究竟,性德显现,即可以圆成佛道,觉悟成佛。以是之故,诸佛虽然方便说无量法门,其实所说,唯一佛乘。故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是颂理一。是法,指常无性的实相之法,亦是本经所说的一乘妙法。‘住’是常住不离之意。‘法位’指十法界四圣六凡,情与无情诸法的本位。佛的意思是说:此一乘妙法,周遍于十法界诸法的本位,常住不离。‘世间相’,是指世间上一切诸法现象种种不同的差别相,此等诸法之相,原是变幻莫测,属于无常,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诸法的本位,时刻不离,因此世间诸法现象之相,亦‘常住’不灭。

世间有三种:一是正觉世间,二是有情世间,三是器世间。此一乘妙法的实相理,住于正觉世间,故正觉世间相常住。此一乘妙法的实相理,住于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故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之相亦常住。世间差别现象是俗谛理,属于相;实相理是真谛理,属于性。以其性住于相,性不离相,故即性即相,即真即俗,故言:‘是法住法位’。以其相不离性,即相即性,即俗即真,故言:‘世间相常住’。诸佛坐道埸,成正觉时,皆觉知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事理圆融的诸法实相理,知众生的佛性常住不灭,可惜众生迷情坚固,于无同无异的真性中,起诸分别,妄想执著,作诸善恶业缘,招致或苦或乐的果报体,遂有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世界相续不断。作为人天教主,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诸佛,‘于道场知已’,为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共同证得此一佛乘的实相理,故诸佛‘导师’先‘方便说’三乘教,后显一乘妙法。

5)重颂现在佛权实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以下是重颂现在佛开权显实。此二偈半文是重颂显实,后二偈是重颂施权。佛出现于世,为人天教主,转法轮,度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堪受‘天人所供养’。现在受人天供养的‘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如是众多诸佛‘出现于世间’,主要原因,皆是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安隐众生’于佛道无余涅槃‘故’。所以亦如过去与未来诸佛一样,先说三乘教法,令众生如法修行,断烦恼,了生死,离三界苦,证涅槃乐,然后‘亦说如是’一乘妙‘法’。

佛以实智‘知’一乘妙法,离言绝相,是世间‘第一’的‘寂灭’理,不可以言宣。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此第一寂灭理,而‘以方便力故’,‘虽’然权巧开‘示’三乘、五乘‘种种道’,‘其实’无非是‘为’显示此一‘佛乘’。如是法,是理一,佛乘是教一。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此八句是颂现在佛施权。前知第一寂灭,是佛实智,今‘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是明佛的权智。‘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是颂现在佛施权。现在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皆以实智证知第一寂灭理,所以不直说一佛乘,皆因诸佛权智鉴机,知众生种种行为造作不同,心念执著不同,习惯性以及所作的业力皆不同,而且个性的嗜好与欲望互异,精进与懈怠不等,根性利钝亦不一,故隐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以种种因缘,引用种种譬喻,说种种不同语言,随著众生个性所适宜,应其不同之机,施不同之教,此正明诸佛开权。

6)重颂释迦佛权实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以下共有四十三偈半文,是重颂释尊开权显实。今此二偈,初偈是略颂显实,次偈是略颂施权。‘今我亦如是’是释尊介绍自己,亦如十方三世诸佛,为实施权,最后又开权显实。‘安隐’指佛自住于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对不安隐言。今释尊为了‘安隐众生’于佛的大般涅槃‘故’。特别‘以种种法门’,教化众生,令其根性纯熟,然后‘宣示于佛道’。安隐是颂理一,众生是颂人一。以种种法门入于佛道,是颂行一,宣示佛道是颂教一。

‘我以智慧力’等四句是略颂施权。‘智慧力’是权智,‘知众生性欲’是鉴机,‘方便说诸法’是施权,‘皆令得欢喜’,显示小法对机。释迦佛以权智鉴知,众生根性有大中小的差别,故方便演说三乘教法,迎合众生的根性,令其信受奉行,获得了生死,出三界的利益,故心生欢喜。

此略颂佛施权,作为以下总譬喻六义的根本。又释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故‘今我亦如是’,可以作为长者喻的依据。‘安隐’对不安隐言,可作以下火宅喻之本。‘众生’是六道众生,可作下文五百人譬喻的根本。‘种种法门’对不种种言,可作下文唯有一门譬喻之本。‘众生性欲’,三乘不同,是为下文三十子喻作本。故此二偈,文虽略但含义甚广,已括尽释尊一代时教的开权显实而无遗。

1.重颂五浊恶世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此四偈是重颂五浊恶世,作为以下见火喻之本。‘我以佛眼观’是显佛五眼圆明,遍知群机,属于能见。‘六道众生’,是佛所见。六道众生无量劫来,流落生死轮回,不植福修慧,无功德庄严法身,故‘贫穷无福慧’,是颂众生浊。

众生于六道生死轮回,容易堕落恶道,谓之险道。‘入生死险道’,是背觉合尘,从迷积迷,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故‘相续苦不断’,遂成命浊。

‘深著于五欲’等四句,是重颂烦恼浊。牦牛,是一类哺乳动物,体大如牛,角长如圆筒,尖端弯曲,尾大毛长,色彩光泽,牛爱其尾,总是看著自己的尾巴走路,别无所见,非常危险。佛用以譬喻众生,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劳,‘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众生因贪恋五欲享受,烦恼丛生,自蔽心目,不见真理,不知苦本,不求出离,饱受烦恼困惑,遂成烦恼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是颂劫浊。大势佛是如来的德号,因为佛有大威德神力,能救济众生,令众生获得断除烦恼生死的方法。可惜众生业障深重,不求见佛,不肯修学断苦的佛法,既然没有机感,佛不来应,致使时势恶劣,混乱不堪,而成劫浊。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是重颂见浊。邪见,是不合人情与真理的见解。持此不合情理的邪知邪见以教人,便是邪教。以其不知万法唯心,心外求道,故佛教名之为外道。佛在世时,印度有拜火,投水,卧荆棘,事畜生,或五热炙身等外道。此等迷惑无知,令肉体枉受很多不必要的苦楚,反而妄言:苦尽乐至,自误误人。由于邪见,作诸苦因,招致苦果,因此,愈苦愈迷,愈迷愈苦,见解邪恶,思想浑乱,遂成见浊。

因为佛眼观见,是等‘贫穷无福慧’的众生,处于五浊恶世中,饱受忧患,长期受苦,心生怜悯,‘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来此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权行方便,施以教化。此正是释迦佛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

2.颂佛隐实施权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此二偈半文,重颂释尊因无大乘机性的众生,接受教化故隐实施权。释尊降生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当其立志出家,离开王宫之初,曾于雪山苦行六年,未明觉道,后舍弃苦行,受牧女供养,并于恒河沐浴,然后于离洹河不远的深林中,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止息忘念,运用高度的智慧,开始观察宇宙万物,寻求诸法的真相,追究宇宙的原理,时而静坐沉思,时而起来散步,故言:‘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

终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当佛豁然大悟,亲证诸法实相理,获得圆报身时,即于最初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演说华严大教,可惜未能普应群机。一般钝根小智的凡夫在座,却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法。佛不得不思考对策。故‘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佛认为:‘我所得’一切种智的‘智慧’,是‘微妙最第一’的。虽然,我是为了欲令一切众生,皆得共同证此一切种智的智慧,与我平等无二而出世,但‘众生诸根’性暗‘钝’,又贪‘著五欲快‘乐’,愚‘痴’无智,犹如世间盲人,‘如斯’无知‘之等类’,云何而可’以用一乘妙法教化,令其接受而得‘度’呢?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梵王’,是色界初禅天主,‘天帝释’,是欲界天主,‘护世四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王各主一方,统领诸鬼神,护持国土,故名护世天王。‘大自在天’指色界顶摩醯首罗天王,为三千大千世界主,是外道所拜祭的天神。‘并余诸天众’,总括三界二十八天。释迦佛垂迹娑婆世界,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其中梵王,帝释,四天王,以及诸天天王众多,故言:‘诸梵王,及诸天帝释’。佛初成道,诸天王及其天‘眷属百千万’数之多,皆来聚集于佛前,‘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但佛‘即自思惟’,此界众生根性愚钝,‘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微妙希有之‘法。’反生毁谤,由于毁谤‘破法不信’的缘‘故’,必‘坠于三恶道’受苦,无益反损,这又何必呢!故言:‘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以下六首半偈颂,是明释尊念同过去诸佛隐实施权。过去诸佛虽然皆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但为适应众生的根性,故隐一乘之实,而施三乘五乘之权。然则我今释迦如来,所得一乘佛道,既同于过去佛,则亦应如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于‘我今所得’的佛‘道’,‘亦应’该隐一乘之实,而‘说三乘’之权。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此明诸佛称赞。初三句是释尊自述。因释尊‘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与诸佛一样,隐实施权,故‘十方佛皆现’,用‘梵音慰喻’并称赞‘善哉释迦文’,为‘第一之导师’。因为释尊亦能为实施权,为一说三,引导众生入佛智慧故。‘得是无上法’,是指佛所证微妙第一的实智,‘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是佛的权智。

‘我等亦皆得’等四句,是明十方诸佛,亦同证得此‘最妙第一法’的实智,但‘为诸众生类’,不得不运用权智‘分别说三乘’。因众生福薄,不堪承受一乘大法。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此是诸佛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因众生‘少智’故,好‘乐小法’,‘不’能‘自信’自己当可‘作佛,是故’诸佛皆‘以方便’力,为乐小法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诸果’。‘虽’然分别‘说三乘’’,但最终目的,‘但为教菩萨’,因为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故。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圣师子,是佛的德号。当时释尊闻十方诸佛,用深远而清净美妙的音声,称赞其能隐实施权,非常欢喜而‘称南无佛’,表示敬从诸佛教,随顺诸佛行。‘复作如是念’等四句,是释尊自念‘出’现于五‘浊恶世’,诚‘如诸佛所说’,众生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故应当隐实施权,是以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先施权后显实。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是颂释尊实行施权。‘是事’即诸佛隐实施权之事。当释尊思惟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时,‘即’离开菩提埸,‘趣’往‘波罗柰’国的鹿野苑。梵文波罗柰,译名绕河城,是建立于东印度恒河沿岸的一个国家。此国境内有一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处,故名鹿野苑。据西域记说:释尊与提婆达多,宿生曾为鹿王,各率领五百眷属,聚居此地。当时国王爱好打猎,嗜食鹿肉,鹿群日死无数,鹿王进入王宫请愿,每日自动派遣一鹿来王室供给王膳,以免残杀无辜,王许之而停止打猎。后来提婆达多宿生为鹿王所统领的眷属中,有一母鹿,次日当轮值赴王宫就死,但因怀孕待产,故请缓行,鹿王不准,遂往释迦鹿王处请愿。鹿王念其慈心爱及胎儿,愿代她往王宫送死。国王见鹿王自来送死,问其故?鹿王言:因其他鹿群中,有雌鹿当来受死,但因怀孕待产,于心不忍,故以身代。国王被它感动言:‘我是人身鹿,你是鹿身人。’自此,取消日食一鹿的坏习惯,并赐此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地,严禁人民入林打猎,因名鹿林,又名鹿野苑。

五比丘,一名憍陈如,译名火器,是拜火婆罗门后裔。二名马胜,三名小贤,四名十力迦弃,五名摩诃男。未出家前,皆是王族亲属。佛出家时,净饭王命此五人前往苦行林,请太子回宫,反被太子坚决的志愿感动,遂留在雪山陪伴太子苦行,后因太子觉悟苦行无益,而受牧女供养,误会太子退失道心,共去鹿林继续苦行。及太子成道,决定随顺过去诸佛隐实施权时,观察此五人机缘成熟,应先得度,故特别前往鹿苑,为此五人说四谛法。四谛法,即是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道理。

苦,是人世间种种苦恼与不幸的际遇。例如:人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等苦,心理上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种种贪嗔痴等烦恼的痛苦。人事界有互相嫉妒,怨恨,毁谤,侮辱,侵犯,仇杀,拘禁,刑罚种种祸害之苦。自然界有寒暑风雨,水火雷电,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我们在身苦,心苦之外,还要承受人事界与自然界种种天灾人祸之苦,是苦苦;赏心乐事,转瞬即逝,乐极生悲,是坏苦;世事无常,青春不永,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是行苦。本经信解品言:‘以三苦故,在生死中,受诸热恼。’六道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确恒受众苦逼迫恼害,所以佛说:人生苦多于乐,故名苦谛。

集,是积集。众生积集贪嗔痴慢疑邪见等思惑,及身边戒见邪等见惑,障蔽本性,迷失真心,颠倒行事,做作无边罪业,招致无量苦果,故佛说: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故名集谛。

灭,是消灭,若能消灭惑业之苦因,自当远离生死的苦果,而证得真空寂灭的涅槃境界。杂阿含经言:贪欲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

道,是由生死此岸,通往涅槃彼岸的正道。在小乘说:广则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略则不外戒定慧三无漏学。道是出世之因,灭是出世之果。佛说此苦,集,灭,道四种义理,真实不虚,不但与事实契合,亦与道理相应,故名四谛法。本来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是‘不可以言宣’说的,但为引导众生共证‘诸法寂灭相’,故释尊‘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此四谛法。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轮有流行不滞之相,有摧毁转动之功。譬喻佛说四谛法,有辗转传授之相,能辗破众生惑业苦,令转凡入圣,不滞留生死之功,故‘是名转法轮’。佛最初对五比丘说四谛法,令知苦是逼迫性,集是可断性,灭是可证性,道是可修性。由闻法作意,生智明觉,得见圣道,是为示转。

佛继而劝导五比丘,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令五比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名劝转。

佛再引自己为证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策励五比丘,令精进修学,发无漏智,得慧眼,证无学,成阿罗汉道,是名证转。

合示转、劝转、证转,名三转十二行法轮。五比丘如法修行,‘便’证有余涅槃,成阿罗汉道。阿罗汉,含有无生,杀贼,应供三义。是断尽见思烦恼,解脱分段生死,出离三界,应受人天供养的圣人。佛是佛宝,四谛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三宝同时出现于世间,故言:‘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等四句是释疑。释尊避免有人怀疑,既已成道,自当鉴机,何须十方诸佛出现,梵音慰喻,始决定隐实施权?故佛解释言:自‘从久远劫来’于无量世界成佛,皆常‘赞’叹开‘示’此能够证得‘涅槃’的四谛‘法’,及得度‘生死苦永尽’之僧。今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只不过是藉以说明,佛佛道同而已。

3.重颂舍权显实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以下六偈是颂释尊显实,为下文等赐大车之本,此二偈是明人一。立志求佛道的人,称为佛子。释尊‘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有‘无量千万亿’之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因为此等佛子皆‘曾从诸佛’处得‘闻’,诸佛‘方便所说的三乘‘法’,已种善根,积聚功德,今大乘根性成熟,故皆来佛前,合掌瞻仰于佛,冀待佛说一乘妙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此颂理一。既然诸佛出世,皆为一大事因缘,今既然大乘根机已经成熟,正是应该宣说佛智慧之时。故言:‘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八句是重颂教一。往昔四十多年来,佛所以不说此一乘法,是因‘钝根小智人’,既‘著相’又‘憍慢者,不能信’受如‘是法。’今在法华会上,既然大乘机熟,佛心欢喜,不再畏惧众生闻法生疑,毁谤堕落,故‘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不再如昔日之权巧方便,说种种法门,‘但说’佛所证的‘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是颂行一。此中菩萨,是指昔日修学小乘法,今日开始大乘机熟的人。既然大乘根性已成熟,则闻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应当破除‘疑网’,是以‘千二百罗汉’常随佛学的小乘人,‘悉亦当作佛’。

4.重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以下五偈半文,是重颂前文叹法希有。‘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皆是先权后实,故‘我’释迦‘今亦如是’,前既施权,今当显实。‘说’此一乘的‘无分别法’。此一乘无分别的妙法,非随时有机会听闻的,因为佛不像普遍一般众生,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被业力所牵来到人间,接受或苦或乐的果报。必须要众生见佛、闻法、得度的因缘成熟,然后‘诸佛兴出世’。但很多时往往要经过很‘悬远’的时间,然后有佛降生人间,如本经下文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所以我们欲想‘值遇’佛世,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佛已经出现于人间,但亦不是时常演说如是一乘妙法。必需要时节因缘成熟,然后方说。何况有一类慧根短小,薄福浅智的五浊恶世众生,即使生逢佛世,尤若逢不逢,若见非见。释尊住世时,不是也有很多众生不曾见佛闻法吗?据说:释尊降生于印度,当时王舍城的居民,共有九亿万人。仅有三亿万人得见佛闻法,三亿万人但见佛不闻法,而其他的三亿万人,既没有机会见佛,更没有因缘闻佛说法,莫论得度了。

即使已经得见佛闻法的人,但当佛欲说是妙法时,亦被业力所牵,不肯信受,反而离座而去,如释尊将说此经时,退席的四众弟子就有五千之多。可见生逢佛世难,得见佛闻法也难,而得闻一乘妙法更难,能听闻是法欢喜信受,顶戴赞叹,更是难上加难。故释尊说:‘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花。

‘优昙花’是灵瑞的花朵,三千年开花一次,不只人间少见,天上亦希有难得,人皆喜爱,但却非随时可得,时至方现。故‘一切皆爱乐’。是佛引用优昙花,譬喻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妙法难闻,难信。若有人得闻是妙法,又能‘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称颂赞叹此妙法,‘则为已’经等如‘供养,一切三世佛。’了,故‘是’闻法欢喜,而能称赞此一乘妙法的‘人’,是‘甚希有’难得,犹‘过于优昙花’。

5.重颂佛语不虚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此重颂佛语不虚,为以下不虚妄的譬喻作依本。佛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所说无不真实,何况今在灵山会上,非但告诉舍利弗一人,而是‘普告诸大众’,说明佛四十余年来,权说三乘教法,目的实为此一乘佛道,故佛‘但以一乘道,教化诸’众生,凡有闻佛说法的人,皆是大乘‘菩萨’,根本就没有所谓‘声闻弟子’。声闻一词,只是佛方便权巧施设,临时假立的一个阶位而已。是以‘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非二乘心智所能测,谓之秘,总括十法界圣凡事理谓之要。今日佛开显的‘妙法’,既然是‘诸佛之秘要’,岂可心存疑惑而不信?故佛殷勤劝导舍利弗,‘汝等勿有疑’。

6.重颂拣众敦信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以下六颂,是重颂释尊拣众敦信,前三颂是拣众,后三颂是敦信。此一乘妙法,既是诸佛的秘要,非人皆能信,故当拣择机宜。非大乘根性成熟的众生,不可随便为其宣说,以避免薄福小智人,闻法不信反而毁谤,罪招堕落,变为虽曰爱之,实则害之。故佛教舍利弗:‘以五浊恶世’众生,‘但’贪恋爱‘乐’,执‘著诸’五‘欲’尘劳,‘如是等众生’,不见佛,不闻法,何况发心勤求佛道?此‘终不求佛道’的人,切莫勿为其宣说此一乘妙法,是拣非佛弟子。

次偈颂是拣增上慢人。因为增上慢人,愚痴无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岂能信受此一乘妙法?若然‘闻佛说一乘’,必然‘迷惑不信受’。由于不信而‘破法堕恶道’,岂非求升反堕,故佛慈悲,教舍利弗应该拣择,不要为此辈恶人,宣说此妙法,以免此等谤法堕落。如果‘有惭愧’心,能够持戒‘清净’,又发菩提心,立‘志求佛道者’,正是大乘法器,就应‘当为如是等’大乘根机成熟的众生,‘广赞一乘道’,以流通正法,以畅佛出世的本怀。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三颂是敦信。前六句,是劝信施权;后六句,是劝信显实。‘诸佛’是总括十方三世诸佛。‘法如是’即先隐实施权,后开权显实。十方三世诸佛,皆以万亿种方便,‘随’顺众生的机‘宜’大小不等‘而说’三乘五乘诸‘法’。‘其’他‘不’见佛,不闻法,未曾获得‘习学’佛法真实利益‘者’,是‘不能晓了此’权实不二之事,但汝舍利弗等,是应该明白而信受的。为甚么呢?因为‘汝’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弟子,‘既’然已经修学佛法,亲受法益,今又在法华会上,闻佛开权显实,种种开示,‘已知诸佛’是‘世’间之导‘师’,‘随’顺众生机‘宜’运用‘方便’,先为实施权,今于法华会上,又随众生大乘根机成熟之所宜,而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等‘事’。自当明了,‘无复诸疑惑’,应该‘心生大欢喜,自知当’来必定‘作佛’。

‘汝等’的等字,是概括其他迦叶等大弟子,为譬喻说法周中,得授记的人。亦等括千二百常随众,是因缘说法周中授记者。是重颂前文:‘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释尊自从出定以后,即双赞佛的权实二智,广明诸佛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事。进而说明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十方诸佛,包括释尊自己在内,法皆如是,先随顺众生各别根性,爱好与习惯,而权巧演说种种不同的法门,其目的皆是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自知当作佛,以激发众生的菩提心,勤求佛道,以畅佛出世的本怀。今舍利弗等,既然明了,自知当作佛,则已经达到佛出世说法之目的,故本经的正法说周,至此亦已宣说完毕。

 
上一篇:华严经要解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