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大乘起信论》浅释第三集
发表时间:2020-01-16     阅读次数:     字体:【
0

胡小林:《大乘起信论》浅释第三集

  本集所讲经文:

  二为显如来根本实义。令诸众生生正解故。

  三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

  四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发起信心至不退故。

  五为令众生消除业障。调伏自心离三毒故。

  六为令众生修正止观。对治凡小过失心故。

  七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八为显信乐大乘利益。劝诸含识令归向故。 (《大乘起信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起信论》。我们上一次讲到了《起信论》一共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作因」,第二部分叫「立义」,第三部分叫「解释」,第四部分叫「修信」,第五部分叫作「利益」(利益我们的「利益」)。

  我们已经进入到「作因」这一部分了。「作因」,上一次我们讲了,创作《起信论》一共有八个原因。第一个总的原因叫「总相」,就是为了使得众生离苦得乐,不为贪求利养等故,自利利他。为了让众生离苦得乐,不为了贪求利养等故。那我们学习《起信论》也应该抱着这个总相、抱着这个目的,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同时自己不贪求名闻利养等。「等」包括世间果报,包括厌生死苦求涅盘乐。我们要求的是无上觉。众生当中包括自己。所以说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包括让自己离苦得乐。这是总相。

  其实这个总相,我的体会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总相,不仅仅是学习《起信论》的总相。我们学习佛法的总目的也就是这个目的:让众生离苦得乐,不能贪求名闻利养等种种的这些世间果报。

  这里边就牵扯到一个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结果。这话说起来每个人都能听得懂,也都明白,但是真正做到是非常非常难。难的原因在于道理不懂,离苦得乐的道理不懂,为什么不能贪求名闻利养的道理不懂,所以往往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做得不得力、不相应。所以我们现在要紧紧地抓住「道理」这一个钥匙,把道理弄清楚,这些东西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能离苦得乐?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离的是什么苦,得的是什么乐?为什么要远离名闻利养?名闻利养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其实它是一个剑的双刃:离苦,必然得乐;得乐,一定没有苦。而这一个剑的双刃,只要贪求名闻利养就一定得苦,只要远离名闻利养一定得乐。所以他这两句话是有因有果:第一句话就把果给讲清楚了——离苦得乐,第二句话「贪求名闻利养」就把因讲清楚了;因为你贪求名闻利养,所以你才不能离苦得乐。

  佛菩萨讲经说法总是先把果放在前边。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果是我们现前就能感觉到的,所以他先把果展现在你面前,然后再讲因,你就容易顺着果找到因。就和我们买西瓜一样,先买了西瓜,然后里边必然有籽。如果说我光给你讲这个西瓜里边的籽是什么样,是黑颜色的、是尖的,你还是看不见。我先给你讲西瓜,这个咱们都能看见,西瓜在地里长什么样、在市场上卖的,水果摊上什么样,一说就明白。然后我告诉你,里边有籽。

  所以你看我们苦集灭道这四谛:他先给你讲苦;然后再给你讲集,什么原因啊,有这苦;然后再给你讲灭,出世间了;然后再给你讲道,你为什么出世间。所以他总是先给你讲果,然后再给你讲果的原因。

  「作因」第一「总相」,也是先把果给你展示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很苦,佛菩萨很乐。人家这个苦是个果,乐也是个果。那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贪求名闻利养。佛菩萨不贪求名闻利养,我们贪求名闻利养,所以我们有苦,他没有苦,他只有乐。

  那你说我会不会离了苦也不得乐呢?没有。这个金子不在这个金器里边,就一定存在在那个金器里边。你说我这个金子做了一个秽器、脏的器皿,那你说我这个脏的器皿是苦,我把这个脏的器皿化掉,我改变它,我不用这个金子来做这个脏的器皿,那你这金子还得存在。你不能说我这个器皿是金子做的,很宝贵,金性很珍重,那我现在不用金子做这个脏的器皿了。那我就要问你:那你把这个脏的器皿搁到火里,给它熔化掉,形成金水,那你这金子到哪去了呢?它要不然就变成一块金锭,要不然就是……你也得把它变成一个别的东西。你不能说我把这个脏的秽器给它熔化掉了,金子也就没有了。不会的,金子是永远存在的,这才叫自性。有这个金器,你就有这个金子;没这个金器,这金子也不在了。那叫有自性吗?那叫有本体吗?那不叫。

  既然有自性的东西你就没法儿消灭它,因为它不依靠任何力量和条件而存在。那这块金子,产生秽器的金子,你不让它当秽器,可以,随你,它一定随缘,但是你要想让它灭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真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那这个金子你还得干点儿别的,才能把它用起来。你不干秽器没问题,那你干一个什么呢?那我拿这金子铸一个佛像,放在佛堂,万人景仰,非常尊贵,可以,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干。

  离苦之后,作为我们众生,就作为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讲,他一定处在一个乐的状态。你说我离了苦了,我也希望我不存在了,就这么着吧,我也不希望得到这个乐,那不行。反正就这两种状态,要不然一个苦的状态,要不然一个乐的状态。你不想处在苦的状态,可以,我告诉你方法,从苦离开,但是同时你就得到乐。那你说我也不想乐,那这个人就有问题,你说这人不想得到乐。

  那大家就会问:那是一种什么乐呢?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己觉行圆满,还能帮助众生觉悟。这种乐叫大乐,我们今天体会不到,因为我们自己还在苦恼当中。所以我们学佛要把这个目标定在这:自己一定要离苦;自己离完苦以后要做好一种精神准备,接受一个快乐,在我们的前面。同时的,如称的两头,约东西的称,这头一低下去那头一定抬起来。你一旦离苦那一定得乐,要得乐一定离苦。这就是我们说的总相,再补充一点。

  《起信论》这部著作,它殊胜就殊胜在这,它是一环扣一环。那下面我们就说了,我们怎么才能离苦得乐呢?您说,你只要离去名闻利养,你就一定离苦得乐。那为什么我要离开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有什么不好?我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说世间,大家注意这个概念,一定是六道轮回叫世间,六道轮回以外叫出世间。所以我们一旦谈到世间的时候,在《起信论》里边要注意这个概念,一旦谈到世间,一定是六道轮回。

  那么我离苦得乐,世间苦。苦集灭道第一个「苦」就是讲的世间,「集」就是这个苦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讲的世间这一桩事情。那离苦就离开世间;得乐就出世间,出世间是乐。出世间这个乐还有程度上的不同,二乘也乐、菩萨也乐、佛也乐,那最究竟圆满的乐当然是佛菩萨,是如来。

  大家就会问:为什么我们会苦?怎么样才能是乐?为什么贪求名闻利养是苦,带来苦报?为什么离开名闻利养我们就乐?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后《起信论》第二个原因,就说为什么我要写《起信论》呢?第二个原因,他紧紧就回答你第一个问题,他知道你会提到这个问题。离苦得乐是果,贪求利养是因,为什么?这叫实义。他把道理给你讲了,把结果给你讲了。因为贪求名闻利养,所以你有苦,离开名闻利养你就乐,为什么?下边说了,「为显如来根本实义」。作《起信论》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显示如来的根本实义。

  目的是什么?把实义显示出来了,「令诸众生」,让诸众生,「诸」就是多的意思。多少众生?十法界众生,有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还有三善道,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十法界,六加四。让这些众生,「生」,产生。你看信根,根就能生。「生正解故」,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知叫正解。这个正解从哪生起来?从信根。所以信解行证:信是根才能产生解,解才会行,行才会证。所以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也是信愿行:我们的信有了;愿,那就是我们发这个愿望;然后你才会行,你才会念佛。所以信是根。

  他说「为显如来根本实义」,我愿意把如来的根本实义给你展现出来,就给你讲道理。完了以后,众生明白这些实义之后产生了正解,正确的理解。这里边有个「显」字。「显」,不是我产生的,是原来隐覆住了,我把它给它扒开,把它显现出来,它已经就在,不是我马鸣菩萨自己创造的,这个「显」字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孔子经常说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我没有创作。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如来根本实义是我创作的——是我给它显现出来的。

  「为显如来」,「如来」这是个概念。我们说十法界,十法界的最高一层法界叫法身大士法界。法身大士法界还有无明没破掉,不能称之为如来。如果最后一品无明破掉了,从等觉到妙觉,咱们说菩萨道结束了、修行完了,叫究竟,菩萨道究竟圆满,那个时候你是什么呢?菩萨道当中就包括法身菩萨,菩萨道究竟结束之后、究竟圆满之后,你就称之为如来。如来就是我们放电影这块银幕,十法界就是在银幕上演的这些画面,这个画面的最后一幕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等这个节目一演完,你就看到放电影的这块布了。这块布,如来跟它原来一样,这是如来。

  「根本」。你已经不在十法界打转转了,你这荧光屏爱放什么放什么,这都不是根本。根本是这个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把这个画面打在这块电影幕上的这个幕是根本。所有的电影画面都在这块布上展现出来,这是实义。佛门当中用的「实」相对一个字叫「权」,权巧方便。我跟你说佛很好,但是佛也是打在电影银幕上的一个画面,也不是实的,佛也不存在。我要真给你讲实,其实就是一块电影布,就是一块放电影的电影布,这是实,剩下都是在电影布上演出来的相。这个相分成十类,就从众生角度来讲分成十类。这是根本,这是实义。

  《起信论》就是要讲如来的根本的实义,不是权义。你说小乘只能接受人没有我,那佛就给你讲小乘法,说人没有我,是五蕴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菩萨,他能够接受法无我,然后佛再给你讲法没有我。人没有我,法没有我。法没有我,这菩萨还在追求那什么东西产生法啊?佛对那种大乘菩萨、对法身大士说,其实产生法的这东西也没有相,第一义谛也没有相,不可言说不可譬喻。哦,这才明白:能产生的东西不可言说、不可譬喻,所产生的东西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没有自性的。如果你有这种认同,那你就见到如来了,你自己本身就成了如来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如来根本实义。

  把如来的根本实义显现出来之后,目的是什么呢?「令诸众生」──我们今天学《起信论》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好像对我们人说的,不是。十法界众生都迷这一桩事情,都迷根本实义,都见不着如来,都是电影屏幕上放的影,把影一关你才能见到屏幕,你只要有影,那屏幕就被遮蔽着。所以都没有见到如来根本实义。但是法身大士见到一点儿,随着位次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到了最后圆满了,突然就全见到了。「令诸众生生正解」,你就看到正解有多重要。

  「为显如来根本实义」是让你相信,相信的基础是正确的理解。完了以后呢?我的目标明确了:离苦得乐。之所以有苦有乐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我为什么要放下名闻利养呢?因为名闻利养是苦,离开名闻利养是乐。道理是什么?根本实义,跟你讲清楚。想清楚根本实义以后,你就生了正解。生了正解就能离苦得乐了吗,就能远离名闻利养了吗?不行,你还得落实,在生活当中还要落实,生活、工作、学习当中还要落实。你光理解不行,我知道这错了,我知道这个对了,你得做到。所以说解行。

  「令诸众生生正解故」,正解有了,解完了以后就行。他下边第三个,《起信论》就阐述了,我写《起信论》的原因不仅让大家要形成正解,不仅让大家了解如来的根本实义,还得让大家在生活、工作、学习当中践行这种理解。我是明白了,道理我懂了,我病了我得去医院,我怎么去医院啊?我是打出租车去,我还是坐地铁去?我到了医院我是先挂号,我还是先会诊?那我到底应该交多少钱呢?我是要不要带医疗卡?这都是落实。我告诉你有病去医院,这点你明白了,形成了这个正确的解释了,你千万别自己瞎闹,这叫正解,有病去看大夫。那我怎么去啊?下边就给你解释了。

  怎么把这个正解落实?怎么把你正确的理解变成一个真正的带来结果。那解是一种认识,我实际当中就能离苦得乐了吗?我理解,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就能离苦得乐了吗?不行。就和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真如,都有真如法,你就能成真如了吗?你不行。你知道这个金矿里边有金子,这个金子就出来了吗?你还得炼,把这个矿秽、矿物质,非金子的矿物质这些秽(秽就是没用的东西)都给它炼掉,真金才能体现出来。第三个就讲你怎么才能够一步步地在正解的指导下来践行。

  「三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任务,不光是理解了,任务。这句话的意思,第三个原因,我作《起信论》,我不仅让你产生正确的理解,那不是吊胃口嘛,我还得告诉你,你怎么能够达到目标,怎么做。

  怎么做呢?他分成好几类众生了。第一类众生就是善根成熟的众生。「为令善根成熟众生」,首先什么叫善根?我们讲了信根,信能产生正解,信能产生佛果。那善根呢?善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善事、善行、善的事物。那为什么管它叫根呢?因为这个善的事物它能产生善的果,做善事能产生善果,那我们把这个「事」就给它换了,变成「根」,善根。其实善根就是善行,善行当中包括身口意三善。

  「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众生是什么众生?十善道没问题了,身口意做的好了,做的圆满了,成熟了。那么这善根成熟是不是就讲的是世间善?是,世间善没问题了。有禅定吗?没有,还没有禅定的功夫,但是贪瞋痴是没了。贪瞋痴没了,六道当中的三恶道没了,那肯定在三善道,这起码是善根成熟的一半吧,人道就得十善业得修到一半你才能投胎到人。那善根成熟,咱们不能说一半,起码也得有个七十八十,生天没问题了,这个天还是欲界天,因为他没有禅定。所以「善根成熟众生」就讲的十善道守住了,而且不退了。他首先为这些人。

  那我们现在十善道做到了没有?够呛。贪瞋痴解决了没有,身三、口四、意三,这十善?没有。我们对照嘛,好像这一条,第三个作《起信论》的原因跟我没什么大关系,因为我这善根还不成熟,十善道还不运用自如,还没有做到,十善可能做到百分之二十?三十?不到成熟。他是为了善根成熟众生,你看,再往下,干吗啊?「不退信心」。

  所以信心的建立,要想建立信心首先要达到十善道。你看我们《无量寿经》上说,修十善业,它也是先得修十善道。因为什么?修完十善道,你才能够谈到建立对大乘佛法的信心。我们从逻辑关系上来讲,我只要修十善业,然后我再发愿求生,我一定能生到西方,对吗?十善是基础。你看这也是十善是基础。那《起信论》的十善这个基础是给谁当基础呢?是给信心产生当基础。而我们净土法门的十善是给谁当基础呢?是给生到西方当基础。但是大家注意,生到西方,信心成就,永不退转,叫阿鞞跋致。

  你看,那是不是生到西方是一个环节,而生到西方我们所取得的一个成果就是取得信心?「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那你怎么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你必须修十善。你到西方成就信心,成就信心就是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所以你看十善跟信心的关系,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十善要在这个地方──娑婆世界修,信心成就去到西方,中间环节就是往生。那么我们有些大菩萨他不用去西方他信心就能成就,那也不能舍去十善,就是我们说的善根成熟。善根成熟是树立信心、获得信心的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

  你说我这个东西必要,我拿大学本科文凭,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吗,参加全国统考吗?你只要参加全国统考,考上了,你就能上大学本科,这叫什么?充分条件,只要考上就能上。是必要吗,一定要参加全国统考才能上大学本科吗?不一定,你还可以自考。国家还有一个自学考试,在社会上一边工作一边考。那那个也是充分条件,那个考上了也能拿大学本科。那么拿大学本科这个结果并不一定非得参加全国统考,也可以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成人自学考试跟大学本科的全国统考都是充分的,只要入了、只要合格了就上,但是并不是必要,说我一定要这样吗?不用,这两个你可以选一个。

  但是想成就信心,做阿鞞跋致菩萨,信位菩萨,十善业修好了才能走,所以十善业对他来讲是必要的,没有十善业是绝对不能够生起信心。那十善业做好了,我就一定能够取得信心吗?不一定,所以不充分,但是是必要。

  你看我们净土法门,十善业做好了还得发菩提心,还得一向专念,你才能成就信心。你看,所以没有十善业绝对成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同时光有十善业可不行,你还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这三个东西加在一起你才能去西方。

  我们不去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信心,我是不是修了十善业就完了?不行。十善业就是我们说的世间果报。是不为名闻利养了,是没有贪瞋痴了,但是你为了求世间果报,你没有出离世间的这种愿望,所以你的信心成就不了。成就不了,你就不可能不退。那么相信佛法,信心又没成就,又不是不退,我们管这种众生叫什么?叫作不定聚。他有可能退回来,也有可能往前走,两种可能都有。所以「不退信心」什么意思?就是希望你走到正定聚。

  你说我们现在这些人学佛吗?学佛。我们修十善吗?修十善。你是正定聚吗?不一定。正定聚就是不退了,就是我们《起信论》说的「住佛种性」,你是佛种子。

  《起信论》第三部分,我写《起信论》的第三部分原因就是,那种十善业修得很好的众生,很容易产生信心到不退这个位置上——叫正定聚,但是今天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为这些人再推你一把,走到正定聚。走到正定聚之后,说实话你就成了佛种了。「于大乘法有堪任故」,你就是住佛种性了。

  对于大乘这个法,大乘乘的是什么呢?乘的是心的这个车子。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成如来。这叫大乘。你有这车子吗?有,你有心就有这车子。我们管这车子给个形象的比喻叫乘,就是我们说的车。为什么管它叫大车呢?是因为这车子一直拉你去如来地。马鸣菩萨写《起信论》就是让众生能够产生信心,而且这个信心,大家注意「不退」两个字,就是阿鞞跋致了。阿鞞跋致的这种信心一旦树立起来,他就不退。不退完了以后,「于大乘法有堪任故」,他才存在这种可能性——修大乘佛法,这个车子才启动,你这个心车才往如来地开。堪任,就是胜任的意思。

  现在你没到信心树立起来,你这车子有没有?有,有心就有车。但是是不是大乘?不是。所以大乘的前提是要有信心。而且这个信心一旦树立起来,大家记住,就是不退,不退的信心才是大乘的初始站。

  从北京到南京,你说我这车子在北京站停着了,那一定是信心成就,已经放到轨道上了,准备往南京开了。那你这车子放到北京站了,我退出来行吗?退后面没有,这是终点,北京后边没站,只能往前开,这叫不退信心,这一股道就得走到南京。南京叫大,这个车子在北京站叫乘。虽然没开到南京,但是你不能说它不是车子,而且它不动则已,动就得去南京。就是这一类众生,我推你一把,把你这车子放到北京站。

  放到北京站就完了吗?「于大乘法有堪任故」,还得把你启动起来。得完成任务啊,我把你放北京站不是目的,你还拉着乘客得去南京呢。「于大乘法有堪任故」,就是说我把你这车子放在北京站,于运输乘客能够胜任,就这意思,「于大乘法有堪任故」。

  这全是因果。如果善根不成熟,你就不可能产生不退的信心;如果不产生不退的信心,你就不能够对大乘法有堪任,能胜任;如果不能对大乘法进行践行和完成这个任务、大乘法的任务,你就成不了佛;你成不了佛,你就离不了苦,得不了乐。十法界都苦:六道众生叫作分阶段苦,四法界众生叫作变易苦。没有一个不苦,变就苦。

  所以不退信心形成了阿鞞跋致菩萨,我们叫信位菩萨,然后再开始践行。往下再接着走啊,信解得行证,得证道。信、解、行、证四站到南京:信,北京站;解,石家庄;行,郑州;证,到南京。四个过程。这是我们叫通途法门,一般的修行都得经过这四个阶段。

  西方极乐世界不用,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叫特别法门。我去了西方,去了西方就成佛了,就到南京了,去了西方就到南京了。其实,去了西方不是就到南京了,这车子速度快。我们从北京到南京可能二十四个小时,这是普通列车;西方的车可能是八个小时就到了,比我们这个一般的火车可能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三八二十四,所以很快就到了南京。一个是它很快,时间十二大劫就成了佛;第二个,它中间不停。你看我们这个:信是北京站;解是石家庄;行,咱们说徐州,离南京近点儿;证就是南京。咱们举个例子。它中间得停,咱们这车不停。路过不路过?路过。路过解,咱们说石家庄;路过行,咱们说徐州;最后到达南京,证果。这两站咱们都路过。这两站都路过,但是咱们不停,咱们是直达。到了北京站上了车——西方快车,就直接到南京,中间不停。

  如果中间要停,你要下车呢?你要说我到石家庄就下,那你就是石家庄的乘客,那你就是解位的菩萨。信位你完成了,上车就是信位。你到了石家庄就下了,您就是解位的菩萨,您可不是佛果。因为什么?它允许你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允许你下了,你只能看到解这站,但是它不停,一气给你拉到南京。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要不然您甭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快车,上了您就下不来,你非得到了佛那边,非得到了南京下来。就和那直达快车似的,要不然您甭上,您上慢车,石家庄咱也停,徐州咱也停,你还有机会下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快车,您要不然不上,要上您就得到佛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生了西方就成祖、就成佛。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坐了直达南京的快车,我只要在北京站上了,我就下不来,我已经就到南京了。虽然我在物理上我还在北京,还差一千多公里,但实际上我就是在南京,因为我这车中间下不来了。只是还有一千两百公里的铁路线把我和南京连在一起,但是我是离是离不开了。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的通途法门的区别。

  你看我们有信位菩萨不退,住佛种性,他老住佛种性,他就是不成佛,他那个种子它就是不发芽。你说他退吧,他也退不回去;你说他赶快成佛果吧,他又不成。为什么呢?就是那火车开到石家庄了,下来再歇两天。石家庄歇两天歇够了,明白过来又上车再继续走,走到徐州又歇两天。所以他这么着走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果。我们也走这一千两百公里的线,但是我们是直达快车,我们中间不休息,所以我们叫十二劫。

  十二劫跟三大阿僧祇劫可差远了,那当然了,八小时到南京跟二十四小时到南京可差远了。但是是不是都是一千两百公里的铁路?都是。那为什么都是一千两百公里的铁路,你怎么就用了二十四小时,我怎么就用了八小时?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殊胜,你中间下不去,你不走也得走,连推带拽就给你拉到那去了。

  所以路是一样长,走的人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讲,在没有形成高铁之前,这条路一般二十四小时。那么一般人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不是说修行中间有躐等,说我可以省掉某一部分环节,我可以是不是少学一门?信解行证,我解行是不是就不用了,从信就直接当佛了?不可能。《起信论》说,没有一尊佛能够把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省掉,只是说你抓紧。您小学毕业必须学六年,但是您学得快,您这一年学人三年,你可不两年就毕业嘛,就这意思。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殊胜,殊胜在这。而不是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有方便、有善巧,我们可以偷工取巧,我们就很快就成了。人家那边还不成,我们就成,你为什么啊?不是因为你可以省掉中间环节,而是因为您学习的环境殊胜,您这个方法太方便了、太善巧了。就这意思。您是直达车,他们是中途停车的普通车,所以速度不一样。速度不一样距离都一样。你看我们学物理,速度乘时间等于距离,对不对?速度不一样了,那时间就不一样。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速度快,那我们时间就需要短点儿,因为我们反正成佛就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第三条原因,就是对这些善根成熟,就是我们说善男子、善女人。这些人怎么办呢?希望你赶快形成信心,形成不退的信心,你就马上就能够踏上成佛的道路。

  那这些众生,我们看看这个标准,写《起信论》的第三个原因,为了这些众生──善根成熟众生,我们恐怕对照对照还差点儿。第一、第二条都包括我们,为众生离苦得乐,为让众生生正解。第三条好像跟我们就是没什么缘分了,是善根成熟的众生,我写给他们,希望他们赶快形成不退的信心,能够赶快踏入、奔向佛的道路上,承担起成佛的这个任务,堪任。那这个好像不对,我们善男子善女人还没做到,十善业还没修好。

  那再看第四,第四个原因,写《起信论》第四个原因,「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好,眼睛亮了。「善根微少」,这包括我们。修没修善?有点儿善。少不少?真少。「众生」。「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咱们谦虚点儿吧,我们善根成熟可能差点儿,善根微少,我觉得咱们在座的诸位都能称之为善根微少众生。

  善根微少众生就不能说不退信心了,你还没到那阶段。「发起信心」,把信心培养起来。人家那是不退信心,是说善根成熟众生他的这个信心立刻就能形成不退的信心。我们这些善根微少的众生,什么意思?信心都没有,产生信心、发起信心。人那是不退信心,信心有了而且是不退;我们现在是信心没有,发起。「发起信心」,我发起信心,我能达到刚才第三类众生说形成不退吗?可以,「发起信心至不退故」。《起信论》能起到这作用。

  那这一条,第四,对我们就太重要了!第一,我们是属于善根微少众生;第二,我们今天没有信心,我帮你发起。发起就完了吗?发起这个面,你还得蒸成馒头才行。我一定帮你蒸成馒头,就是「至不退故」,那就跟第三类「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是一样啊。

  人家第三类,咱们说第三条原因,看看:善根成熟众生不仅形成不退的信心,我还得让你这车子得开动起来往南京走,「于大乘法有堪任故」。你看,我们这些众生什么意思?善根微少。善根微少没关系,我先把这车子给你造出来,叫发起信心。放到北京站了?没有。同时我帮你放到北京站,叫不退信心了。放到北京站,我把你车子启动了没有?它没提。我们属于这类众生。车子没做好,更谈不上放北京站。连北京站都没去,你能往南京走吗?就更谈不上。所以我们这一类众生,它帮助我们什么呢?第一,把车子造好;第二,我一定帮你运到北京站,给你放在铁轨上。就不退信心。你看「发起信心至不退故」,一直给你做到不退。我帮你做这个车,一直到把车子做好并且运到北京站,放在铁轨上。我写《起信论》还有这部分原因,就是第四类原因,我是为了这类众生写《起信论》。所以我们就属于这类众生。

  我们学了《起信论》一定能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能发起信心至不退故。这就不得了了,那你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不退嘛。为什么?他怎么敢写这一条?就是他有绝招。「善根微少众生」,没有比娑婆世界众生善根更少的了,娑婆世界是善根最少最少的众生。他没说,「善根微少众生」,咱还得商量商量,少到什么程度我这个《起信论》就管用。你不能太少,太少我可不管,他没说。「善根微少众生」,你只要有善根就行,咱说白了。你零点一也叫善根,百分之十也叫善根,百分之二十也叫少,但是也有善根,您不能没善根。没善根那叫什么?一阐提。就什么都甭谈了,您这木头太湿了,实在是点不着,您但凡百分之十是干的,我就能想办法让你着。善根微少众生。

  「发起信心」,大家注意,这可不是不退信心。「发起信心」,您把我给调动起来了,我听了您了,我修了十善业了,我善根微少,我跟着您我生了点儿信心,我也懂了点儿,您能把我推到不退的这位置吗?不达到不退,那就一点儿意义没有,对吧?

  就和你上大学拿不到文凭,谈什么啊?你说「我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你能到招工单位跟人家说吗?我们大学本科四年毕业,「我是大二的学生」。您现在在大二位置上,您可以这么说,您说过了五十年,「我是大二的学生」,人就笑话你了。您都六十了您还是大二学生,这能拿这个来说事吗?您必须得拿出文凭。我毕了业没有?毕业了,毕业那叫不退。你不能老说我曾经是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生,那没用。哪个招人单位也不会让你填表,说我们就只招清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不会的。那就是没有到不退,你毕了业了就不退了。

  所以写《起信论》的原因还要针对这一类众生——善根微少、信心没有发起来,我要把你善根培养起来。善根培养起来,修十善业。我要劝你修十善业,同时我还要给你讲道理,把如来根本实义讲给你,让你形成正解。形成正解你就相信,正确地理解,你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之后,我还要把你弄成不退。

  可以吗,善根微少众生?基础这么差,能够最后通过学习《起信论》达到不退信心这个位置吗?能。为什么?就刚才我们说,他有绝招。他什么绝招?他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条件是什么?善根微少要变成善根多,那是不是就是我们净土说的修十善业?「发起信心」是不是就是我们净土说的信愿行的信呢?然后,他没有讲念佛、发愿,后边第七部分讲了,《起信论》的最后、结束。

  所以你看见没有,修十善业、生起信心,是我们达到信心不退的前提。你信心都没有,你说你怎么能到了不退的位置呢?你清华大学门都没入,你说你怎么能毕业呢?那么,为什么这么基础差的众生、善根很少的众生通过读《起信论》都能达到信心不退呢?是因为它有方便法门,它有善巧方便,它让你生西方。

  因为善根微少的众生,在今天学习我马鸣菩萨写的这《起信论》之后,你们发起的信心,这个信心达不到不退的程度。但是,你们这些善根微少的众生发起点儿信心──你们都得死,对吗?没有不死吧?说善根微少众生发起信心不死了,那马鸣菩萨不一定能把你安排在不退位置上。因为你们得死,那说得好听点儿叫往生,「于此命终」,他说叫「于此命终」。我告诉你,你修了十善业,你树立起信心了,这个时候、你临终的时候,你念佛,阿弥陀佛就把你给接走了。接走了以后,在那干三桩事情: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不退转。这不就行了嘛,我对得起你了吧?

  马鸣菩萨的《起信论》它就有这本事。但是你必须得有两个前提:第一,你得成为善男子善女人,修十善业,你善根微少不行;第二,你真得有信心。这两件事,马鸣菩萨说,我这《起信论》负责给你完成。我这《起信论》就是劝人修十善业;我这《起信论》就是劝人生起信心,大乘起信嘛;同时我还安排阿弥陀佛来接你。所以我敢跟你吹这个牛,第四类众生我能让你到不退。但是你得听话,你得照我说的去做:第一,修十善业;第二,好好读《起信论》,把信心生起来;第三,走的时候,一心专念。您不念,我书上说的是念,他能把你接走,我可没有说您不念也能到信心不退,那不行。您只要念,「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剎中」,「余」就是他的佛剎里边,「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信心,什么叫成就啊?就是不退信心。

  所以,印光大师说: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给我们讲经说法,万经万论的指归都是导向极乐;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从净土法门流出,也没有一个法门不是最后又流入净土法门。读完《起信论》,你就发现真的这样。

  《起信论》是佛灭度后六百年,第十二代祖马鸣菩萨写的,那距离今天起码也有两千年左右了,那时候他就说你得去西方。现在我们佛教来到中国,形成十大宗派,我们净土宗派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也这么说。那是一九四○年的人,两千年以后的人。释迦牟尼佛就说得去西方,马鸣菩萨在佛灭度六百年后说去西方,到了一九四○年印光老和尚走,他也让你去西方。「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如来之所以来到这世界上,他就是要跟你说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第四条非常重要。「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发起信心至不退故。」「发起信心」,咱们说白了,在这个地球上实现;「至不退故」,说白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间有一个环节——念佛,蒙佛接引去西方不退。你说,第四条都在这个世界上干吗?马鸣菩萨给你安排了两个地方:善根微少,在这个世界上修;发起信心,在这个世界上干。善根微少,准备原材料;发起信心,开始生产车子:这都在丰台干。不退信心,把它运到原来的崇文区老北京车站,在这至不退。一个北京两个地方:一个在丰台,一个在崇文;一个在丰台机务段,一个是在北京老火车站。马鸣菩萨说我给你这么一个安排。

  第四类众生,这是针对我们的。「善根微少」,这个咱们能干。十善业嘛,一点儿都不为难,身口意咱都有,身有、口有、意有,就是干好干坏呗。「发起信心」,我们通过读《起信论》对大乘法有生起信心,这个咱们能完成。然后走的时候发愿念佛,到西方,信心就成就了。到了西方就是阿鞞跋致,信心就不退。

  那你说,不是说阿鞞跋致三种不退吗,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你先别说那个。你这个不退,从北京站到南京站它直达火车就叫不退,就叫阿鞞跋致列车。那你这车子开到了石家庄呢?那叫念不退。你这车子开到了徐州呢?行不退。什么不退不退,它都不退,在北京它也不退。北京叫信不退,到了石家庄叫解不退,到了徐州叫行不退,那到了南京那叫位不退,比如说,或者叫念不退,就一个念头都没有了。无所谓。行不退、位不退,这个不退那个不退,就表示它是直达车子,中间遇到过三个站,这三个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所以不必拘泥于这些名相,明白我这车子是直达,无论我从哪开,只要我上了车我就到南京。我从石家庄上也是直达,关键它石家庄不停,你上不去。

  第五个原因,写《起信论》,我们往下看:「为令众生消除业障。调伏自心离三毒故。」有些众生他不想生起信心,我不愿意信佛,是不是?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们愿意信佛,读《起信论》生起信心,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你愿意作佛去,那是您。那有些众生他没这么远大的理想,没有远大理想怎么办?

  没有远大理想就不想从这个世间出去,对不对?不想从这个世间出去,那咱们就研究研究这世间吧。这世间还分三善道和三恶道。既然你不想从这个世间出去,你也总得在这世间过得不错才行啊?你在世间可不是都像人道这么乐,那更不像天道这么乐,它还有三恶道呢。那咱读了《起信论》,虽然你不愿意去西方,你对大乘法不愿意有堪任,你也不愿意生起信心,或者你这个根性也生起不了信心,起码你得把三毒去掉。我马鸣菩萨对这一类众生也要负责。你读完我《起信论》不堕三恶道,在世间的三善道生活。你看吧,能做到吗?能,「消除业障。调伏自心离三毒故」。三毒就是贪瞋痴:贪就是饿鬼,瞋就是地狱,痴就是畜生。你看,「离三毒故」,我保证你学完《起信论》你不堕三途。

  还怎么着啊?这《起信论》涵盖的面够广的。我保证你发起信心当佛,或者你没信心我帮你树立起信心,还让你当佛。你说我不想当佛。要咱们说,你算了吧,这种人根本就别搭理他。马鸣菩萨不这样,马鸣菩萨说:不不,别别,他们这些人愿意在世间活着,我这个《起信论》对他们也得负责。

  您怎么负责啊?「为令众生消除业障。」业障?业障就是造业形成的障碍,是这意思吧?什么东西能够发动业、能够启动这个业力?身口意。身口意这三个器官发动这个业,这个业就拉着你最后堕三途。贪、瞋、痴,这都是业障。贪瞋痴这个业障都是思想上的问题,都是我们的意(身口意的「意」)发生问题,就是我们指导思想错了。这指导思想错了,它就调动你的嘴造口业,调动你的身体造身业。由于意业作为引领,产生了口业跟身业,这叫业,三业。这个三业就形成障碍,什么障碍?障碍你幸福,障碍你快乐,障碍你健康。

  消除这个业障,是果。因呢?「调伏自心离三毒故」是因。你看它又是先给你讲果。那我给你讲,业障有什么不好?业障没什么不好,就在地狱混着。每天死八万六千次,拿油炸,炸完了刚一受凉风又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又再给你放油锅里头。您觉得这业障怎么样?我觉得这业障不怎么样。想离开吗?想离。「调伏自心离三毒故」,业障就跟您没关系了。

  所以,如果说有些人,你给他介绍《起信论》,他说这《起信论》是学佛人学的,而且是大乘,我这就是小乘,而且我连佛我都不学。佛不学没关系,想当畜生吗?不想。想到地狱吗?不想。那您就得学这个,因为它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调伏自心离三毒故」。

  「调伏自心离三毒故」,消除业障是不是就是修诸善根?你看,十善业相对于十恶业,那么三毒就是十恶业,消除三毒、离开三毒那就得修善业,就是善根成熟了。所以第五条它是针对这样的众生,现在没有修十善业,我告诉你修十善业给你带来的现前利益是什么,希望你能够,什么意思啊?从善根微少──第四类众生是有点儿善根,第五类众生是一点儿善根都没有,三毒、业障,你看看。这类众生就恶得更重,善根有,但是──我们说叫一阐提──埋住了,一点儿都没有发现出来,第五类众生是这类众生。

  那我怎么办呢?人家第三类众生叫作善根成熟,这已经都长成树了,就差结果了。第四类众生善根微少,刚发一小芽,出来了,从土地里出来了。春天,没长成竹子,但是竹笋有了,竹芽有了。第五类众生是什么?这个根,竹子根还埋在土里呢──业障,那土就是障碍,把这竹子暴露不出来。「消除业障」,我就是把这土给你扒拉开,「调伏自心离三毒故」。虽然没有达到善根微少,但是你一定有善根,我写《起信论》的目的就是让你这善根发现出来。我干吗要让善根发现出来?善根只要一发现出来,你就离开三毒,现阶段的成果、第一阶段的胜利你就达到了,三途就不去了。

  那这类众生他愿意修善,我今天有善根但是我没有干善事,读完《起信论》之后,我知道了我要干善事。我干不干善事不说,我先不干恶的,离开三毒。离开三毒,现前所得的果报就是离开三途,三恶道。诸位,离开三恶道,你说我哪道也不去,那不可能。离开三恶道就一定在三善道,因为就六道。你说我哪一道也不在,我离开三恶道我三善道我也不去,这人他矫情,不行。

  这金子要不然您别来,来了要不然你就做秽器、脏的器皿,要不然您就做那干净器皿。您说我这金子来了,我什么都不待着,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我都不存在,我既不当秽器的金子,我也不当干净器皿的金子,不可能。他只要离三毒,他就在三善道。那么就世间善就得到了,世间的幸福就得到了。

  所以《起信论》说,我们这颗心能够产生世间的善因果,也能够产生出世间的善因果。这第五条就是讲世间的善因善果,刚才的四条和三条就是出世间的善因善果。你看,世间的善因,离三毒;世间的善果,投三善道。出世间的善因,生起信心至不退;出世间的善果,于大乘法有堪任,一直走到佛,到佛果。这颗心就有这个作用,你想怎么着都行。

  所以这个心的作用分成世间作用跟出世间作用。世间作用它能给你达到世间的果,为什么?因为你只要种了世间的善因,它就一定能给你产生世间的善果。那就不叫大乘,是叫乘。从这给你拉到北京站,没给你拉到八宝山,那也叫乘、也叫车子,但是没出北京。八宝山是火葬场,那不好;火车站好,回家看妈妈,善事。但是不是大乘,因为什么?没出北京。

  出世间的善因果,这个心也能完成。你只要种了出世间的善因,它一定得到出世间的善果。那大家就要问,出世间的善因是什么?就是信心。有了这个信,我跟你说,你就具备了出世间的善因,那么这个善因一定会产生出世间的善果,但是这个信心得真成就,到不退信心才为止。

  十个位次的信位菩萨,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十信,没到十信之前都不能算不退。只有到了十信位信位圆满才成不退,才说你出世间的善因种下来了,叫住佛种性,这个佛的种子有了。有佛种才能有佛果。所以《起信论》说,我为什么先让你修信?你先得把佛的种子打造出来,然后有了佛的种子你就别担心了,它就干不了别的了,它一定最后成佛果。

  所以《起信论》它的任务、发挥的作用:就是世间善因果告诉你是怎么一桩事情,种世间善因得世间善果;告诉你出世间的善因果。我想出世,我种什么因我能出世?种信心,形成不退,你一定能够成为佛果,叫出世间的善因果。

  第五个原因,写《起信论》,他就为这些众生:他不想出世,他今天在造贪瞋痴,他今天有业障,他一定在这个世间因为这个恶因一定会受恶报。这些众生我马鸣菩萨也要关心,也要救赎,我告诉他离开三毒就离开业障,离开业障就不投胎到三恶道。这类众生学完《起信论》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也是我作因的第五个原因,希望这类众生能够……

  仁至义尽哪!《大乘起信论》。您不学大乘,您连佛都不学,您不仅不学佛你连善根都没有,这种众生我马鸣菩萨都不离不弃,我都希望你在世间──因为我说了,这个心可以产生世间的善因善果。那你也得给我交待交待,我不想出世,我想在这世间得到善果。得到善果,离开三毒;离开三毒,一定消除业障;业障一清,你一定在三善道待着。

  你看我们说业力牵引你才去三途。业障没了,那谁牵你去三恶道?所以这是没有善根的众生,我让你开始修善业。我凭什么那么辛苦修善业?离开三恶道,可以吧?我没让你白学《起信论》吧?没有。三恶道不去了,第一阶段成果有了。

  还有一类众生,我写《起信论》第六个原因,「为令众生修正止观。对治凡小过失心故」。他说,我们六度,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前四你要修了,前四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个你修了,怎么样?世间三善道有分,出世间的前方便。这四个修了可出不了世,但这四个修了是什么?就是第五类众生,「调伏自心离三毒故」;这四个修了一定消除业障,投胎三善道。

  三善道最高的,咱们得交待清楚了,是欲界。因为你没有修止观。天,色界跟无色界都要修禅定。你没有修止观,止就是禅,但止的程度不一样,那大止您就成佛了。那我要世间止呢?世间止又分成两类。一类叫作色界天的止,我们叫什么?禅定。还有无色界的禅定,这都属于止。你没有修止。你要光修止呢?六道出不去,但是你生天,生的天还不错,色界天、无色界天。你要再加上观呢?那您就出世间了。

  他写《起信论》的第五个原因是那些不干善事的众生,希望你们离开三毒,然后消除业障,生活在三善道。其实离开三毒、消除业障、生活在三善道就是六度的前四度,六度的前四度就是十善业。

  六度的后两度呢?他第六类众生。人家第五类众生万一离开了三毒、万一消除了业障、万一他对三善道不满意怎么办?有可能啊,人的欲望愈来愈高。哟,我听了马鸣菩萨这个,原来我一点儿善事都不干,我是个十足的恶人,我现在离开了三毒,我现在消除了业障,我现在投胎在三善道没问题了,但是我还是凡夫,我不满意了,您能不能在我这个基础上再帮帮我,能不能再帮帮我?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挺好,世间的善因果我得到了,我在这个基础上我是想再进一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想出离这个世间。你看这种众生他就累,因为他一点儿善根没有。那我第五个原因就是让他们发起善根。发起善根,修着修着,他没准想着就是我要从这世间出去。所以这类众生我还得照顾,我还得给他送出去,我千方百计都让他得离开六道。

  你看他说,第六个原因,「为令众生修正止观」,修正确的止和观。干吗呢?「对治凡小过失心故」。「对治」就是解决;「凡」,凡夫;「小」,小乘;「过失心故」,错误的心理认为、不正确的心理认识。我写《起信论》第六个原因是为了这些众生。「为令众生修正止观」,我是为了让众生修正确的止和观,目的是把他们的凡夫的心态跟小乘的心态解决掉。

  诸位,前四度不修,上来就修止观。不能。六度当中的前四度一定是止观的前方便,没有这个基础,就换句话说,你不修十善业,直接修止观,那不叫正止观,邪止邪观呗。所以,他这个第六为什么放在第五后边?因为第五是要求前四度,达到前四度的阶段性成果就离开三途。到了第六,大家注意,开始修止观了,这一开始修止观,他就能够把凡夫的问题解决掉,把小乘的问题解决掉。凡夫什么问题?什么叫「凡」呢?「凡」就是总是的意思,没玩没了的意思。「夫」是人,这种人老没完没了,没完没了干吗?在六道投胎、轮回。止观能够解决凡夫在六道轮回的问题。为什么?止观正好把六道轮回的轮回心给解决掉。

  「对治凡小过失心故。」凡夫的过失心是什么?老在六道轮回,是果。老在六道轮回是果,是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你在六道轮回了呢?就是没有止观。所以你想从六道出去,必须得修止观。不修止观,凡夫的过失心(就是六道轮回心)去掉不了。凡夫的六道轮回心去除不了,六道轮回他就出不去,他总是在这折腾。

  小乘也有过失心。止观也能解决小乘的过失心。小乘的过失心什么过失?没有大悲心,只考虑自己,自了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成不了大乘,成不了佛菩萨,他不自在。

  那么我们止观,我马鸣菩萨写这本《起信论》,对凡夫在六道轮回这个心要给它去掉,让他们从六道轮回出去。凡夫过失心,小乘过失心。小乘的过失心解决了,是不是就是大乘?凡夫的过失心解决了,是不是世间就没了?小乘,我们说就是出世间了。所以我对出世间的低端的这些众生(就叫小乘),我要把他们推向大乘。你看他的涵盖面多广!咱们刚才说,前面那几个可都是对着世间众生谈的;他现在开始谈到,你已经出了世间,但是你还有过失心,这讲小乘,我要把这个给你去掉。

  为什么呢?小乘的过失心是只修止不修观,没智慧,他智慧有限。他认为人是由五蕴法构成的,人没有我,但是五蕴法还是存在的。法痴,人痴没了。小乘缺的是观,止的功夫有,但是偏重于止,我们叫偏真涅盘,不修观。我告诉你你要修观,你就从这个偏真的止当中就出来了。观,六度第六度叫般若度。

  那么跟小乘讲什么样的观,他就从他的错误的止当中出来了呢?我们再往后看,《起信论》就给讲了道理。我告诉你,不仅人没有我,就那五蕴法也是空的。哎哟!小乘一听这个。

  他为什么叫小乘呢?他认为生死真苦,生死是假的。其实生命是五种元素组成的,蕴积在一起叫五蕴。这个生命是假的,而且是很苦的,而五蕴法是真的,所以我应该离弃这个五蕴堆积起来的生命现象,我对这个生死太害怕了,我要紧紧抱住这五蕴法。这个五蕴法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五蕴法是稳定的,我要生活在这五蕴法当中,生活在物质,生活在精神。他不知道这五蕴法也是从缘生法,也是随着缘产生的。缘生则法生,缘灭则法灭,这五蕴法也是生灭的,也是苦的。

  因为他不具备善根,佛在世的时候只给他讲人无我,而没有讲这五蕴法无我,那他就离开人。离开人不就不慈悲嘛,这么多众生、被五蕴堆积起来的活物,你就不管了?因为什么你不管呢?那都是五种原材料组成的假相,我理他干什么?而且这些众生很讨厌,都是恶缘,习行恶法、不修善道。我得了,我明白了,我离开这种生存状态、五蕴堆积的人的状态,我去抱着五蕴法过日子。

  马鸣菩萨说,等等,我这《起信论》还对这些小乘要说两句。我告诉你,你所抱住那五蕴法,认为长久存在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怎么说呢?这五蕴法相当于五种原材料,大类上说,分成物质跟精神两种原材料。五蕴法当中有一类是负责物质,叫色法;受想行识是四种精神原材料。这五种原材料,佛只给小乘讲到这,这个世界是由五种原材料组成的,无论你看到的客观世界还是你看到的众生,都是这五种原材料组成的,叫众缘和合而生。众缘:一、二、三、四、五就是众;缘就是条件。这五种条件的原材料合成了人,合成了山河大地,没有给他讲到究竟,这五种原材料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也是因缘产生的。

  那小乘就说,噢,这五种原材料是不生不灭的,是没有生死的,我害怕生死,我就应该离开这五种原材料所堆积的这个众生、这个人,我应该守住这五种原材料,我这不生死问题就解决了吗?那么马鸣菩萨这《起信论》第六条就告诉你,你为什么这样一种认识是错的,而你这种错误导致对你的伤害有多大,你为什么必须在这个过失心当中走出来,变成大乘。

  凡夫也有过失心,凡夫跟小乘的过失心的对象都是一个——生死。小乘是害怕生死,想逃离生死。我说的这生死是人的生死,小乘害怕人的生死,避之唯恐不及,害怕。过失心叫害怕的心,小乘的过失心是害怕。凡夫对生死的过失心是什么?乐,就是我们讲「耽染尘情」。认为生死是乐,生死多有意思,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身体健康、莺歌燕舞,他把这生死当成乐。小乘是怕,这是过失心;凡夫是当成乐。乐就不愿意离开,那不就老在六道待着吗?小乘是怕,怕就扔了、抛弃它,要迅速地离开它。

  怕和乐,对这个生死都不是正确的认识。因为生死根本就不存在,有什么可怕的呢?因为生死不存在,有什么可乐的呢?就和你看个电影,我特别想吃美食,这个电影演了一桌子美食。有些人是肥胖症,一看到这美食就害怕:「哎哟,这可不行,吃这个血脂高、血压高。」没什么可怕的,电影,假的。还有些人是美食家,馋,一看到电影演这个美食就流口水,就乐。你乐也罢,「三高」的人怕也罢,假的。我要跟你说了假的,你还会留口水吗?就不会了,那是电影。我要跟你说这是电影,你还会怕它给你带来「三高」吗?就不怕了。

  那么喜欢这个美食的叫凡夫的过失心,害怕这个大油大腻的叫小乘的过失心,都是跟生死没有正确认识所产生的结果。那马鸣菩萨把生死这桩事情在《起信论》给你讲清楚之后:凡夫不再乐了,不再乐着六道,那一定就出去了;如果不再害怕生死,那你就一定成大乘了。所以他要解决这两类人。

  诸位,凡夫有优秀的凡夫,为人民服务。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我们六道的英雄人物,包括各大正教,基督、天主,这些人在世间做好事,救苦救难,帮助众生在这个世间改善生活、提高思想水平,给他们创造了很好的、为他们付出的这些环境。是凡夫吗?还是。为什么?他认为世间是幸福的,世间的幸福我要创造。世间是非常美好的,世间是非常有前途的,世间是莺歌燕舞、非常灿烂的,世间是个良缘,我们应该好好地在这享受生活。我们环境要美,人的心灵要美,我要为这桩事情来。

  这些凡夫不是大心凡夫,但是是好人。他对世间是乐,我要创造这个乐给众生,我们看到很多很多这种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包括我们的很多兄长和朋友,都是在为这一桩事情在工作、在努力。但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衡量,这就是过失心。因为什么?六道轮回生死摆脱不了。

  小乘,圣人哪!这种凡夫,英雄、圣贤、君子啊!那这些人我救不救呢?我前边说的都是负面的人物,善根微少、离开三毒,那还有很多好人跟小乘圣人呢,你能负责吗?我能。你用什么方法来把他们解救出来?止观。修了止观,世间的这些君子、圣人、贤人就一下就明白了,六道轮回是苦,六道没有什么乐,我们所说的家园幸福美好、世间这些善都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从根上来讲都是苦的,从根上来讲都是过失。那小乘通过修止观,也就认识到了我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生存状态也是不对的。我是由于畏惧生死,我跟凡夫不一样,凡夫认为生死是幸福的,小乘认为生死是可怕的,但是都是对生死的错误认识、过失心态。小乘也就解决了。

  所以你看到没有,他对人中的豪杰、对已经出世的小乘,他都负责任。什么原因?过失心。怎么去掉过失心?因是修正止观,六度:四度是解决三途;剩下两度──止和观,解决圣人们存在的过失心,希望圣人达到更圣的境地。他第五、第六就把六度分成两块。第五部分针对的众生,如果前四度修得不错,我让你继续修止观。你看,第五要断恶修善;第六,止观,叫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在第六。所以它是有次第的,你先得断恶修善,你才能修止观,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止观要修圆满了就转凡成圣了,凡夫就没了。你别说凡夫没了,小乘都没了。

  所以第六条是对好人说的,好人不一定没有过失心。你看他这地方为什么不说用「毒」,为什么不用「业障」?轻得很多,过失,他的本意可不是这个意思。「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他是无心的,错了,错就叫过失。如果他知道三途是苦、生死,他还在这乐,那就叫有心非。他明明知道凡夫的世界(世间)是生死摆脱不了,我还在这乐,这叫什么?这不叫过失心,这叫恶心。因为什么呢?你明明知道是错的,你还干这件事。你看,「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你不知道三途六道轮回生死是苦,你在六道轮回干这些事,我说你叫过失心;像我们这些学佛的人,知道三途是生死苦,你还在这乐,那你就是「有心非,名为恶」,你知道错你还干,就是恶。所以第六条叫「对治凡小过失心故」,把好人给解救出来,把有道心的人解救出来。

  第七,我写《起信论》的第七个原因,「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你看,从第六开始就是先因后果了。你看第六,「为令众生修正止观」,「修正止观」是因,「对治凡小过失心故」是果;第七,「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是因,「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是果。大家注意看,五、六、七这三条没有「诸众生」了,「诸」就是众多的意思,那这地方的「众生」就限制在世间众生。第五也是,你看「为令众生消除业障」,说的是谁?六道轮回的众生。第六也是,「为令众生修正止观。对治凡小过失心故」,那么这个「众生」──凡夫和小乘,很清楚,不包括菩萨。那第七,「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讲的还是我们六道轮回众生。

  「于」就是对。「大乘法」,大乘法是什么法?成佛的法。大乘相对于小乘说的。对大乘法「如理思惟」,「如理」什么意思?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认识。这是思想上的事。「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树立正确的认识,就是我们说的正知正见。对「大乘法如理思惟」,一说大乘,就告诉我们这个大乘是你的心。这个心给个比喻叫车子,是乘;这个心能拉你到佛地,叫大。对这桩事情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理思惟」,如实吗?做不到。理上明白了,如实思维,行吗?不相应。所以如理并不一定如实,如实一定如理。如实就是证得了,如理就是解得了,我明白了。所以他这个《起信论》不是让你如实思维大乘佛法,你思维不了,那个东西只能在西方极乐世界如实。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豁然开朗,顿时明白。就像印光大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开悟的人能生到西方万无一二,开悟的就是如理,开悟的人如理思维大乘佛法,能够把生死了去的一万个人里边没有一二;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证果的,一万个人里边没有一个。您就说说这个东西差别有多大。在这个世界开了悟的人,了生死的万无一二;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一万个人里边不证果的,没有。就是这意思。

  我要得生佛前,我就证果了,我就如理了,我就如实知了,如实思维了。那我要想如实地证得大乘的这个佛法,得到大乘的利益,那你首先怎么样?「如理思惟」。「如理思惟」是因,「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是果。所以我这个《起信论》对这一类众生干吗呢?让你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对大乘佛法,如理。如理就是正确。

  目的是什么?「得生佛前」,能够,「得」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生在佛的前面,就见佛嘛。「究竟不退」,这个不退分好几类,我们说。「究竟不退」什么呢?「大乘信故」。换句话说,对大乘这个信不退容易,究竟不退太难了。究竟不退,究竟就是彻底的意思,彻底不退了。这个信一旦有,就彻底不退了。不退什么呢?「大乘信」,对大乘的信。能是能信,所信是大乘,大乘信有能有所。谁信大乘?我们。你是谁啊?我去了西方。去了西方怎么了呢?你就彻底地对大乘的信就不再退转了,这叫「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你看这一环扣一环:你对大乘法不能如理思维,你就生不到佛前;生不到佛前,你就见不到佛菩萨;见不到佛菩萨,你的大乘信就不能说是究竟不退。换句话说,真正的大乘信不退是在见佛之后。

  你看《起信论》慢慢给你讲这个通途法门的时候,你怎么最后树立了信,信完了以后,你见了佛菩萨之后,你才能够形成大乘不退的信。我们今天没有见佛之前这些信,说白了,能如理思维就不错。你只有见到佛菩萨,那天,你才能拍胸脯说我大乘信不退了。

  那您刚才说并不一定说所有人都去西方啊,对不对?他不去西方,他不是也能成就吗?你看我们第三条,「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这不写给这类众生的吗?他这么说,「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是对那些善根成熟了的众生,他们的信心达到一种不退的程度,然后开始从事大乘佛法的践行。但是他当中没有说这些信心的不退是不用见佛的,没说这句话吧?实际上第三类众生,什么众生?「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这么牛的众生。他能够形成不退信心,是因为他不用去西方,在这个地方也见到佛,形成不退信心。

  我们要这么追溯的话,那两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入胎、住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盘。成佛之后,他的一千两百五十五个弟子可都见到佛了,他怎么信心就没成就啊?我们再往后看。

  你别说见了佛了,你每一个人都有真如,为什么不能同时成佛?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晚才能成佛?既然都有真如,阿弥陀佛也是这块真如,你也有真如,那为什么有些人就不信呢?连信都没有,你能成佛吗?那有些人怎么成佛,前后分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不能同时信佛,同时成佛?无明厚薄不一样,烦恼不一样,所以导致了这么大的差别。

  第七类,写这个《起信论》他针对的这些人的第七类人群,就是希望有一类众生他对大乘法能够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够生到佛的前面,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那这就有个说法,在娑婆世界,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的信心就不一定不退,或者说甚至有些人见了释迦牟尼佛也没信心?为什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同样见佛,我怎么就能够到那就能形成不退信心?我到那如果我要掉链子呢?我到那我要万一信心成就不了呢?那不就麻烦了嘛。我为什么在这见的佛,我的信心不会马上就形成不退的信心──究竟不退?为什么我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同样见这尊佛,我怎么就能够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呢,为什么呢?

  这是个问题啊。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来了,见他的人那么多,都在佛前,形成真的不退信心的太少了。为什么我们个个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甭管你有多次,包括你造五逆重罪——阿阇世王,你到那,不退信心?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见的佛,我们说叫化身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见的佛,叫受用身佛。这个佛可不一样。佛有三身,化身、法身跟受用身,或者我们叫化身、报身、法身。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的是报身佛,也就是我们《起信论》讲的受用身。那个受用身的佛是什么样的佛呢?「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心外如是而见」,此诸功德皆因修波罗蜜所致故,故亦名报身。

  那么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的这尊佛,跟你在娑婆世界见的这尊佛完全不一样。你学完《起信论》你就知道了,你在娑婆世界见的这尊佛是你的六识打造出来的,眼耳鼻舌身意塑造出来这尊佛,在你面前。你看多不可思议!你要不学了《起信论》,你真的不知道,我怎么看到的这个人是我的六识塑造出来的?对,你的六识的水平就塑造出这种佛的水平。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所看到的佛跟你的存心、跟你心里的状态是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没有什么事情不是你心造的,「一切唯心造」。

  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那心跟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心就完全不一样。什么叫不一样?举一个例子。你在这个世界上,你一定认为有人,我是人,我是存在的,我是实实在在的,我是独立的。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首先人的存在这一点你打破了,没有人了。你看我们说,原来咱们读《无量寿经》的时候不理解,四十八愿说如果生到我这国家,这些人还有我见,我就绝不成佛。如果说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我,还有自私自利,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没有人我见了。

  没有人我见的这种人,他们所见的佛,人我见尚且没有,谁退信心?你退总有个主体嘛,「我」退了,或者「我」不退了。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存在退和不退的问题,但是正是因为没有不退,我跟你说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退,其实没有退和不退这么一说。因为衣服生产出来没有臭和香,因为没有臭,所以我说这衣服不臭。它连香都没有,它何况有臭呢?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存在一个退和不退的主体,那既然没有退,那我就说我们是阿鞞跋致。

  大家能绕过这笔账来吗?正是因为这张纸上没写东西,我说叫白纸。比如说这水透明的,它没有颜色。正是因为这水没有颜色,所以我说这水是无色的。无色也是一种色!你非得要用色来描述它吗?人家根本、压根儿没色这概念,你跟人说无色,你不是啰嗦吗?您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什么退和不退了,那正是因为没有退,所以我说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究竟不退了。你到那以后,你「哈哈」一笑,哪还有什么退、不退,连「我」都没了。印光大师说,佛尚且无立足之处。

  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慢慢地学,慢慢地懂。是善巧方便,为了鼓励大家,你看你在这不退信心多难,你到那你就不退信心了。连你都没了,如果有我见的人,就生不到西方。

  所以,「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为什么要加「究竟」这两个字?就是彻底不退,究竟叫彻底,「不退大乘信故」。「究竟」,究竟到什么程度?连退和不退的人都没了,谁还不退啊?这叫究竟。所以「究竟不退大乘信」,你只要有人,我跟你说,你就容易退,你就不能说你不退,因为退的主体存在,进的主体也存在。我人没了,谁退啊?那不就究竟不退了吗?我做了一碗饭,只要隔壁的王二在,我这碗饭他就有可能吃,他也有可能不吃。王二去八宝山了,我这碗饭究竟没人吃了,就这意思。究竟不退大乘信故。

  第八,写《起信论》的第八条原因,「为显信乐大乘利益。劝诸含识令归向故」。我写《起信论》的第八个目的。因是什么呢?我的手段是什么呢?显示「信乐」,乐啊,「大乘利益」。为显一种利益,我把一种利益为了显示出来,什么利益呢?信大乘的利益。我要告诉你们,你们要相信了大乘,你们带来什么利益,我要告诉你们。这是我《起信论》的目的。

  您不去西方极乐世界,没关系,但是我一定要把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好得跟您念叨念叨。您要信了这西方极乐世界,您带来什么利益。信并不一定乐;我信西方,但是我没觉得有什么好。所以「乐」,乐就是喜欢大乘利益。

  我也信有大乘能给我带来实际利益,我觉得这实际利益我也挺喜欢,但是我无动于衷,我不采取行动。这种人太可惜了!你又信大乘,你又喜欢这东西,你为什么不得到?你信人民币能买菜、能买饭、能解决生活、能租房子,那你就挣不就得了吗?这都是利益,你怎么不干呢?有这么一类人。

  你看我们经常在社会上碰到:「我这个人不学佛,但是我信佛。」经常这么说吧?「我觉得学佛没什么坏处,挺好的,人人学佛,社会就善了。」那他自己不干。他挺乐的,他觉得佛是好东西,绝不是苦,能带来利益,但是他自己不干。那这一类众生怎么办呢?

  「劝诸含识」,我要劝诸含识,这个「含识」可就多了。什么叫「含识」?含有意识的,就是我们说的末那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再加上末那识,七识。含识的这些人,「令归向故」。我希望这些人,他们信大乘利益,也喜欢大乘这桩事情,相信并且能给自己带来乐处的这些人,我要把这些利益,信大乘以后给你带来的利益、你喜欢大乘能给你带来的利益,我都给你讲清楚,我就希望那些明白人、活物(含识就是活物)能够马上归向大乘。「归向」就是依靠大乘。

  大乘的利益如果不显示出来,你就没法儿让人家信,就没法儿让人家乐。你说我乐,我乐什么啊?你不显示出来,你怎么能让人家信呢,你怎么能让人喜欢呢?所以我还要做一桩工作,我要把大乘的利益给你们显示出来。「劝诸含识令归向故」,「诸」就是众多的意思,「含识」就是众生,能够信大乘利益,能够喜欢大乘,能够信大乘。

  这一类众生到今天不知道什么叫大乘,对这些人,我要给你显示出来大乘,让你相信大乘,让你喜欢大乘,希望你们能够学习大乘佛法,从没入门开始入门。那这就是很普遍了,这就像我们说的通常的流通分。一个经出来以后一定要给大家流通起来,这就是流通,就是我们今天做的工作,宣传佛法,让大家跟佛法结缘。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把马鸣菩萨写《起信论》的八个原因给大家大概讲一讲。八个原因,实际上每一条原因都是为了众生。它的总原因就是离苦得乐,剩下的七个就针对不同的人群、程度不一样的众生,他都有所考虑,在这个《起信论》当中都有所安排。换句话说,这八个原因就是他写《起信论》的出发点。这八个原因当中所针对的对象全是众生,而且侧重对待那些没有生起信心的众生,或者善根微少,或者信心微少,这两类众生。有信,不多;有善,不多;和一点儿善都没有;还有一个就干脆不知道大乘佛法,根本就不知道佛法的人:是针对这些人。

  所以涵盖的面非常广,而且它的用处也很普遍,这么多众生都能得到这本《起信论》的利益。所以对我们来讲,学习《大乘起信论》,我们拿这八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把我们自己定在哪一类,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大乘起信论》对我们带来的利益是什么。同时,我们拿《大乘起信论》,根据这八个原因、这八类众生,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众生给他们讲《起信论》。所以对我们自己读《起信论》生起信心、形成大乘不退信、得生佛前,还有我们拿这本《起信论》去帮助广大众生能够生起信心,能够信乐大乘利益,劝诸含识令归向故。其实对我们提出希望了。这个第八条实际上对我们来讲,就是希望我们这些在座的这些佛弟子们,能够把大乘的利益显示出来,让广大含识、广大众生能够信大乘,能够喜欢大乘,最后皈依大乘,成了佛。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胡小林:《大乘起信论》浅释第一集
下一篇:胡小林:死这个事你不做准备?多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