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大乘弟子已了知众生与佛都无差别,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关于这一点疑问,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众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萨渡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即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殊胜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无从生起;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首先须调伏自相续烦恼,随后才能安住于大圆满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时普渡众生,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总之,从小乘乃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佛说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边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无法得到。又说: 众生若已破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 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不得, 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及法_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在示现上,这些祖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报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传法灌顶,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