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上庄下顺法师,还有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午安!尊敬的师父,恭迎师父。 事不宜迟,我们就接著下去。刚刚「积善之方」里面,我们把理搞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从事相上再加强,事相上加强我们比较有下手处,讲得更具体一点。我们说行善,「随缘济众」,这个随缘很重要,攀缘总是免不了烦恼。这边给我们讲十条纲要,六条是人,三条是事,一条是物。六条讲人,爱敬存心、敬重尊长、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这六条;事,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最后物,爱惜物命。其他我们就举一反三、反十、反百、反千,这样一切善行就具备了。 第一条首先讲到「与人为善」,我们照书上的顺序好了,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下《孟子》的原文,这在称赞我们的祖先舜。我们来看一下与人为善,实在是了凡先生把这个纲要剖析得太好了,末学把它几个重点都摘录出来,与人为善就是讲这五个纲要。以后如果问各位,什么是与人为善?就是这五点。与人为善,大家现在听起来,帮助人家做善事,跟人家一起做善事,还有不跟人家交恶的意思,对不对?从现在我们现实看到这个成语,大概是有这几个意思。事实上它的深义,我们可以再细分这五个纲要。 一开始先讲故事,这个我们先慢慢讲,这个比较重要。「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於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舜第一个先发了恻隐之心。大家都想要占好位置,谁抢得到?年轻力壮。老弱妇孺没有能力的,就被赶到危险的地方去,也不容易抓到鱼。我们知道舜在当皇帝之前做了很多职业,耕稼陶渔,最后才当皇帝。耕田、种地,还有陶(陶大概是做一些器具),还有渔,捕鱼,这是讲捕鱼的故事。舜到那边去是怎么样教化这些人?「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看到有人做错,在相争,在竞争的时候,舜会不会骂他们?不要说骂,会不会劝他们?连劝都不劝,「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现在的人是怎么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舜看到人家不对的,一句话都不说。我们如果要劝人应该是怎么样?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要规过还得要先掂掂自己的分量,人家要不要听,不然是拿我们的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所以第一个,舜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看到人家做对的赶快给他拍手,大力称扬,而且自己赶快跟他一起做。效果是怎么样?「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过了一年,教化就显现了。你看,这是舜的身教起的效果。 我们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现在人都喜欢教人家,不信道路上开车看看,开得慢人家就给你叭叭叭,教你开快一点。现在到处都喜欢教人家,再不听,超车到前面把你逼到路边去,就是要教你。现在人很喜欢教人家,教人家常常用嘴巴、用一些激烈的方法,所以容易吵架。舜怎么教人家的?身教,不言之教就是身教。效果好不好?他没有说话,怎么跟他吵架?这是他聪明的地方。「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一年效果就显现了。「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舜是圣人,叫他用嘴巴教人家难道做不到吗?「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你看人家不用言教用身教,这是良工苦心,这是极大智慧,因为他知道言教常常会出问题。我们学圣贤教诲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先演后说。先有身教,人家看了,好像做得还可以,来问我们,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才有言教。言教如果主动,常常会碰一鼻子灰回来。这是舜第一个做法,身教。 第二个,「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刚好偏偏就是我们的毛病,稍微有点能力就要压在别人上面,让人家觉得我比你行。现在人都是阿修罗的心,非得要赢过人家才行。真正应该怎么样?「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老子讲的「大智若愚」。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不要显现出来?要低调,低调碰到的困难才少。现在常常人家是见不得人好,你一显露出来,障难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这是第二点,歛智若无,就是教我们要学大智若愚,事事看得清楚明白,但是隐晦、低调。《易经》六十四卦是不是有一卦「明夷卦」?明夷卦「莅众用晦」,跟人家相处你要隐晦,不要时时把自己显露出来。这些都是智慧。 再来下面,接下来下一个重点,「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看到人家有错,要暂时包容他,「且」是暂时。不是一味愚昧的包容他,那是纵容,搞不好会害了他。所以「且」是有智慧,暂且,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现在人都要面子,你先包容他,让他有时间可以改过。「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虽然我不揭发你,但是我都看得清楚明白,所以犯过的人至少不敢太放肆。「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看到人家有一点点的善,我们要怎么样?赶快去效法他、学习他,让他的善更能发扬光大,更多人知道,更多人来向他学习,而且广为人说。舜对人善恶的态度是这个样子,现在世间人都刚好颠倒,所以这个世界问题很大就是这样。我们要跟舜学,与人为善。「凡日用间」,最后一个重点,「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大人就是圣贤,圣贤人的存心是什么?有没有为自己著想?完全没有,日常生活做什么、说什么,都是为了帮助天下众生。与人为善就是这几个纲领,第一个不言之教,第二个敛智若无,第三见过且容,第四遇善则扬,第五动皆为公。你看短短的一个与人为善,义理深广无尽。与人为善重要就是在做得不露痕迹。做得不露痕迹好不好?人家觉得舒服,不会有压力。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谁认得出来?认出来他就要再见了。诸佛菩萨谁认得出来?化人於无形,潜移默化,给人家没有压力。 第二个,「爱敬存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摆在第一个,这边也把它收录进来,爱敬存心。一开始,君子跟小人从外表很难分辨,这一点再一次提醒我们,真的不要随便从外表乱下判断,很容易判断错误。尤其很多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了教化某一类特殊的人,常常用偏中正的方法。他要不要先混进去,混到恶人里面要不要偏一下,然后再偏中正,再把他导正?我们随便批评,那谤佛,所以真的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巴。这个嘴巴最难管,末学跟各位学长共学的时候常常举一个例子,我们要打一个人,那个人在美国,我们还要花三、四万的机票坐到美国去才打得到。要骂一个人,越洋电话拿起来,一打马上就骂得到,现在手机大家随时带在身边,随时想到随时可以骂他。你看要管一个嘴巴多难!所以这边告诉我们,真的不要随便从外相批评人,最好都不要批评。末学这几年一直在学一个事情,赞叹,看到人家好就赞叹他,这个对降伏傲慢最有效,常常赞叹别人,说自己不如人家,这个最好。 君子、小人外表常常看不出来,可是存心天壤之别,一个全是爱人的心、敬人的心;小人呢?自私自利的心。事实上,我们说爱敬存心,人,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一体,对不对?都是一体。性上也平等,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事相上不平等,「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所以在相上我们要根据事相,采取不同的礼貌礼节,爱敬存心。礼敬不是说儿子跟父亲平等,那父亲还有没有办法教孩子?没有。不同身分地位要采取不同的礼貌礼节,但是要尊重每个人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是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圆融。千万不要以为平等的恭敬,爸爸跟孩子都放在一样的礼节,那没有办法;老师跟学生一样的礼节,这没有办法,这反而是破坏了五伦关系,误解如来真实义。这边讲,虽然有种种的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一体,都应该要敬、要爱,但是采取的礼节是不一样的,不一样身分地位要采取不一样的礼节。我们如果能够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而且就是跟诸佛菩萨、跟圣贤同工,圣贤是不是也做同样的事?圣贤的志,本来就是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够有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如果能够跟圣贤同样的做法,就是和敬和爱,合圣贤之志。这是讲爱敬存心,爱敬存心是根本,没有爱敬存心,讲什么成人之美、与人为善都是白讲。你没有真正爱护一个人,尊敬一个人,你怎么会想要帮助他做善事?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把「礼敬诸佛」列在第一条。 再来,接下来,「成人之美」。现在人刚好颠倒,现在是见不得人家好。我们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普贤行愿品》也说,愿众生「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现在人都不是这种想法,赶快破坏最好。「见他荣贵,愿他流贬」,《太上感应篇》讲的,「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你看都是希望人家不好,哪有成人之美!由这一点可知,现在社会善事要成就容不容易?不容易,大家都喜欢人家不好。可是一件善事能够成就,受惠的人有多少。既然这么难,我们更要尽心尽力的帮忙,这是所谓成人之美。这边怎么讲?他就举例,凡看到人家做善事,或者他的志向是可取的,我们如果帮助他,他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我们要怎么样?当然是要尽量的诱导帮忙他,让他能够成功。甚至於人家毁谤他,我们在旁边的人为他辩白;自己不能辩白,旁边的人可以。旁边的人说,人家会觉得比较客观;自己说,人家说自卖自夸。总之就是尽量让这个事情能够成就,所谓成人之美。 再来,「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三字经》一开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跟人相处,一定要这句话谨记在心,人有做不好,性本善,一时迷失。我们如果没有把这句话谨记在心,在这个社会决定忿忿不平。自己忿忿不平,自己的学问到哪一个层次自己就知道。天下有没有自是的豪杰?有没有尤人的学问?早上才学过,「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要常常把这话记在心里。谁没有良心?他只是一时迷失。我们自己有没有迷失过?我们迷失的时候,是希望人家落井下石,还是拉我们一把?那我们今天该怎么对人家?末学常常想一件事情,我希望人家怎么对我,我自己要先做到,我自己都做不到叫人家做,那笑死人,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希望人家常常帮我们,拉我们一把,我们自己要先对人家做到。这边讲,这个世间现在环境很不好,很容易堕落,很多事情都是在引起我们的贪瞋痴慢疑,把我们往恶道上拉。所以我们跟人家相处,万一有机会可以拉他一把,要不要做?要。所以这边劝人为善是言教。用言教要小心,时节因缘要抓得恰当。我们如果学过《弟子规》,蔡老师教我们怎么样劝谏别人,一定要好好看。不然每次一劝反而吵进去,加入吵架的集团中,变成打混仗。所以这边,人家在烦恼中,他也过得很辛苦,我们有时候适时的一句话,搞不好就帮助他,帮他一把,人有时候常常就是一个念头转不过来而已。 韩文公就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随因缘不同,比较短用嘴巴;更长,有能力,著书立说,我们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劝人以书,请注意,要先立德、立功,不然写出来的书给人家笑。一切还是德行为根本。这个跟与人为善比较,劝人为善是言教,比较有明显的形相,所以这个拿捏分寸要用得好。但是这边讲「对症发药」,刚刚好那个时机点抓得恰恰好,就是效果很好。所以我们不一定要采用什么方法,佛法里面没有一定这个字,一定是执著。总是有智慧,因时因地制宜。 五十四页提醒我们,在说话要记得,失言、失人这是大忌。这个出自《论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所以讲话的分寸时节要拿捏得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该讲不讲也不对,不该讲讲了也不对。不会看脸色这叫白目。孔子说的,这可不是末学说的,在「季氏篇」里面,「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会看脸色,人家就已经在不爽了,还一直在讲:我跟你讲,要来听课。所以,我们有一个热忱的心,但是行事一定要多加斟酌,以免善心行恶事,我们刚刚才讲。 五十四页,「救人危急」。谁敢保证一生都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没有,人难免都会有不顺、跌倒、逆境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帮忙。这边告诉我们,「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不是说要有多大的恩惠才好,能够帮人家就是恩惠。我们要学习帮助人家,救急不救穷。穷没有办法用财物救,这个穷,会穷一定是思想、观念、做法有长时间的错误,一定要从思想观念改变起,才有办法改变命运。一味的用财物帮他,只是让他一生都陷在救济的景况之下,甚至还让人愈变愈懒惰。所以救急不救穷。末学帮助人家的原则,四事供养加教育。人家喜欢来跟末学借钱要投资,免谈;当然不能说免谈,免谈一句话人家就不高兴了。前几天有人跟末学借钱要投资,末学跟他说,我比你更需要。他起的话头,还没有讲数字,末学就知道意思,末学就跟他说我更需要,我正在找人要借钱,他就不会往下讲了。末学就只有四事供养加教育,而且要量力而为。因为钱借出去你不要想要回来,要钱很辛苦,而且要钱常常把朋友的关系弄坏。借出去就是给,有回来是多的;没有回来,本来就在预计之中,有什么好生气?末学最近只有要过两次钱,为什么要钱?一个是有钱后,他还跟末学炫耀他去买了一个多贵多贵的鱼缸,怎么样怎么样。以避免他贪心,要要钱,付得起。一个是借钱以后还有余力要做什么玩乐,远超过所欠的钱,要要回来。其他的,有还是多的,心才清净。没有要,会不会自己钱愈来愈少,会不会?末学以这几年的经验,亲身经验跟大家报告,绝对不会。明去暗来,而且后后胜於前前,末学以自己亲身的经验在这边跟大家作证。 再来,五十四页后面,「兴建大利」。凡是有利益众生的事,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去做。什么是大?心量大就大,不一定要多少钱。郭台铭先生捐给台大一百五十亿,要盖一个癌症专门医院,这多好!末学就想,末学如果有一百五十亿,末学也要做这样的事情。请问功德一不一样?随喜功德。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常常发这种心?能力不足,缘不足,但是心是相同的,何必为了嫉妒人家把自己的福报都损掉。老和尚常常教我们要学「随喜功德,恒顺众生」。 五十五页,「舍财作福」。这边讲钱,为什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看人为了钱,命都可以不要。所以讲生死以后,再来要讲钱,让我们从钱字下手,财物下手。佛教里面无量无边万行,就是一个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是不是涵盖了六度六波罗蜜?六度再展开就是八万细行,八万是无量无边的意思。菩萨八万细行,六度展开的,六度归结就是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有自受用跟他受用。对自己来讲是什么?舍,舍自己的烦恼习气。佛教常常讲舍得舍得,舍了以后一定会得,不要害怕,只是有待於我们亲身验证这个事情。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得太高,会生烦恼。末学早年,末学全家都节俭,末学从小就从父母那边学到了节俭。节俭有个邻居叫做吝啬,这两个一不小心常常就互通往来,就搞错了。一开始要布施也很难,末学在上课的时候都跟学长说,就像在割肉一样。怎么办?没有关系,五块、十块开始,然后你就有一百块的能力、一千块的能力,就有一万、十万的能力。总是不要陈义过高,我们在教人家善也是一样,当思其可从,一步一步慢慢来。 这边讲布施,「只是舍之一字。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内舍六根我们听到很害怕,我们听到内财布施,头脑髓目,无不可舍。没有关系,我们的程度,只要用我们的智慧、精神、体力,尽量帮助人家就好,这个是我们能力做得到的。内舍六根,外舍六尘,这个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我们先不讲。总之一切都能舍,简单一字就是放下,六根、六尘都要放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行,从财上著手,财是身外之物。身内之物很难舍,我们从身外之物开始,从小钱开始,一步一步做。净空老和尚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怎么教?是不是也是从布施著手?净空老和尚说没钱,章嘉大师说一毛钱也行,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我们看看,祖师大德今天能够布施到这种程度,人家也是从一毛钱做起的,我们照著这个步骤做就是了。哲人没有日已远,还在眼前,典型都在夙昔,看我们会不会学。为什么?人除了命以外就是看财最严重,所以从财下手,我们财能舍,其他就容易。这是教我们从财施,内破我们的悭贪,外可以济人之急。刚开始很勉强,没有关系,今天早上才讲,什么善事都是从勉强来的,勉强久了,弄假成真,是不是会弄假成真?我们说这个人做善事不是真心,是假的,他能够假一辈子就是真的。这个不是末学说的,净空老和尚讲经曾经说,一个人能够装一辈子就是真的,内化了。所以我们要常常鼓励人家,即使他是勉强,我们都要鼓励人家。刚刚前面才学过,「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则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一点点的善我们都要给它放大,让他做起来更有信心,更爱做,更愿意去做。 最后「护持正法」。前面做了这么多,有没有办法离开六道?没有,福报顶多在六道里面享。前面帮助了众生这么多,有没有帮助众生离开六道?这一条重要在这边,真正能够帮助众生离开六道是圣贤教诲。护持正法包括「圣贤庙貌」。佛菩萨的形象是不是都是教学,是不是教导我们孝亲尊师,教导我们成圣成贤?这些我们都要好好的维护。还有「经书典籍」,这些帮助我们增长智慧。这些我们都应该要好好的加以护持。 五十六页,「敬重尊长」。这边讲,举例,家里面年纪比我们长的,我们的长辈,还有国家领导人,「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这些叫做尊长,「皆当加意奉事」,要特别尊敬。孔子说有五不祥,什么是家之不祥?弃老取幼,家之不祥。这边告诉我们要特别敬重尊长,特别敬重尊长是孝道,是学习圣贤教诲的基础,是天下太平、世界安定的基础,因为有这个才能齐家,齐家才有办法治国平天下。先讲近的,我们在讲事情都要先讲近的,近的做不到讲远的,那是骗人的,所以先从家开始说起。书上讲,在家要怎么做?在家事奉父母。怎么样才叫做好好的事奉父母?我们父子关系学过很多,这边简单讲,「深爱婉容」。我们对父母的爱心有没有是深爱,还是做做表面的样子?婉容,对父母都是好脸色、好语气,「柔身下气」,而且要养成习惯。现在的社会孝子很多,没错,孝顺儿子,父母孝顺儿子,父母听孩子的话,孩子一不高兴就骂爸爸妈妈,很小的孩子就会骂爸爸妈妈,这个家以后还怎么和?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学,《弟子规.入则孝》我们有空要多看一看,「入则孝」是基础中的基础。 能够孝顺父母,这是「和气格天之本」,家能够和,一定从孝顺开始,父母跟我们是天生天性的关系。格天,我们希望有福报,得到天地鬼神、诸佛菩萨的感应,格是通的意思,怎么通、怎么感?用至诚心、用孝道来感。「出而事君」,出来社会服务,对领导人,「君」是领导人,对领导人我们能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做?不行。领导人怎么指示我们,有不对的我们可以建议,对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加以落实,不能说老板不知道,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个都是关系阴德,人家不知道的事情才跟阴德特别相关,要更加的小心。这边讲了两个事情,敬重尊长,真正的落实,忠孝都做到。真正的忠孝之家,这边跟我们肯定,「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未有就是没有例外。我们希望我们的家人好,希望我们的家庭和气,家和万事兴,从什么做起?从敬重尊长做起。对尊长没有敬、没有重,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会尊敬我们,有样学样,将来果报还自受。 最后「爱惜物命」。人跟禽兽有什么不同?人有恻隐之心。孟子说这是「仁之端也」,仁从哪里开始?从有恻隐之心开始。我们要怎么样修仁?「孔曰成仁,孟云取义」,这个仁要怎么修?从恻隐之心开始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说四端之心,仁就是发端,从这边开始发起。《周礼》也讲,在春天刚开始的时候,如果要祭祀,不得已杀生,不可以杀雌的。为什么?那是万物正要生长的时候,你杀了它怎么繁衍?孟子也说,「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男生现在常常讲这句,就是懒得做家事,「君子远庖厨」,对不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厨房,如果说不是吃素的,这里面难免有些杀害众生的事情,你看到那种惨状,听到那种惨叫还吃得下去,久而久之,自己的仁爱之心就不见了。所以这边告诉我们,君子(有德行的人),告诉我们远离这个(杀生)。 这边讲「四不食之戒」。佛教里面有方便法门,三净肉,所谓见杀、闻杀、为我而杀,这三种不吃,这边加上一个,自己养的不吃。自己养的都有感情,你还下得了手,恻隐之心何在?有学长刚刚从日本过来,末学前一阵子看到日本一个新闻,他们叫小学生养猪,从小猪把它养到大猪,然后把它载去杀掉,当著学生的面把它载去杀掉,做成猪排,回来叫学生吃。末学想,这个教育怎么是这样?小学生,赤子之心是不是还在?看到这些都不敢吃,都吐,哭出来了。这不是教育正确的方法,他只想到教他怎么养一个吃的东西的过程,都没有想到这个深深的伤了人的心,伤了人道。这是所谓的方便法,我们还是最终应该要朝著素食的方向前进,不要跟众生结怨。所以这边讲「渐渐增进」,圣贤人的教学都是循序渐进的。 再来我们要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时间都很容易误杀众生,虽然不是有心,但是总是有过失,这些教我们总是渐渐增长,要有智慧,尽量来防止这些事情。我们穿的、用的、吃的,在整个制造过程中,难免都会伤害到众生,所以教我们一定要爱惜物力。所以这边讲,「暴殄之孽,当於杀生」,浪费跟杀生脱离不了关系。 这十件事是纲领,我们可以由这个推而广之,「则万德可备」。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人世间,宇宙人生的事情这么多,一件一件学哪学得完?所以要懂得掌握纲领,所谓纲举目张、提纲挈领,要懂得抓住纲领,这个才是善学、会学。 最后到第四篇,「谦德之效」。「谦德之效」短短的,但是末学印象感受非常深。末学少年得志,少年得志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傲慢,所以少年得志大不幸。看到末学今天没有什么成就,各位学长就知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孔融的故事,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末学在这上吃了很多苦头。末学用什么方法降伏傲慢?刚刚跟各位学长在休息室有分享,末学常常想,有什么好骄傲的?我们今天能跟老和尚比吗?我们能跟尊敬的悟道法师比吗?我们有能力跟祖师大德比吗?更不要说跟佛菩萨比,差人家差太远,有什么好骄傲的?每天就只有赞叹人家,赞叹人家你这个做得好,赞叹人家,然后都是说自己的不足,哪里没有做好。末学早年要赞叹人家极不容易,末学总想自己高人一等,怎么可以赞叹他?早年都是违背圣贤教诲。 谦德之效,我们照著前面的方法断恶修善,福报会现前。福报现前,怎么样可以让福报留得住?福报还没现前,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福报更快现前?有,谦德之效。我们福报现前能谦,有这个谦德,福报留得住;福报还没有现前,有谦德,福报加速现前。我们先来看《易经》上怎么说,「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不管是哪一道,已经举了几个给我们当例子,总之只要自满的、骄傲的,人家都讨厌,不管谁都讨厌,人也讨厌、鬼也讨厌,天地的感应也是给你不好。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刚好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都是违反天道、违反自然。如果谦呢?不管怎么样都是受益。所以《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只有谦这一卦,六个爻的爻辞都是吉。一般的卦象都有六爻,除了干卦跟坤卦以外,都只有六爻,六爻通常都有吉有凶,唯独谦卦例外。谦卦(地山谦),上卦是地,下面是山,山照理说它在地上面,为什么山会跑到地下面去?你看山巍巍高耸,它能够自谦尊人,藏到地底下去,用来表示谦德,地山谦。《书经》上也讲,「满招损,谦受益」,这个我们都常常朗朗上口的。 了凡先生说,从他的经验,凡是要发达的时候,一定有「谦光可掬」。相信吗?马上举了五件事来给我们做证明。第一个,丁敬宇先生(丁宾,字敬宇),这个年纪最轻,极其谦虚,难得难得。我们一般讲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年轻能够谦虚极难。了凡先生就预言,一定会考中。为什么?这边要仔细看。我们希望考试要考中,在公司升迁要顺利,自己拿来比比看,有没有这几个谦德,没有的话,升迁没有轮到我们理所当然,不要去跟老板抱怨。第一个先看,「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很诚恳、很信实,不敢先人。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德行也是这个,不敢为天下先,好的都让人家。好事让人家,自己会不会吃亏?没有吃亏这种事。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表相看起来吃亏,阴德天报之,我们要相信这个事情。第一个。 第二个,「恭敬顺承,小心谦畏」。第三个难了,这个很难,末学极少看到这样的人,「受侮不答,闻谤不辩」。现在人被冤枉,他一定要讲清楚;没被冤枉,黑的还硬要说成白的,这才糟糕,这一点末学很少看到人家做到。人如果能够做到像丁敬宇先生这样,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哪有不发达的?所以各位学长,考试要考上,不是把准考证影印,拿到孔子像前面去。大家现在都做这种事,对不对?比较简单。这几个不是三天二天就做得到的,所以大家还是习惯影印准考证,然后交给孔子。所以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在公司想要升迁的,这几句话要注意,做不到,没有被升迁,不要怪老板。 下一个「冯开之」,这一位「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这个难得,人常常都是因循苟且,他能够悔改,能够回头,这个是真英雄,浪子回头金不换。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他有一个好朋友很正直,「时面攻其非」,常常当面指正他的错误,公开指正他的错误。他有没有生气?「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这个极难,一般人家当面说我们,我们脸上都挂不住,对不对?非要跟他争个你死我活不可。所以我们说话要有分寸,真的要归过於私室,不然各种祸事不知道怎么发生的。这边就讲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福跟祸都有徵兆的,「此心果谦,天必相之」,上天一定会帮忙的。结果也真的考上。 下一位「赵裕峰」。赵裕峰拿著他的文章去见老师,见一个善知识,善知识把它涂涂改改,他有没有生气?心平气和,而且坦然接受,所以后来也发达。下一位「夏建所」,这个人外表「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就是谦虚。下面这句话我们就要注意了,「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天要让一个人发达的时候,他会先长智慧,有智慧他就知道该怎么做。「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很浮华、很不老实的人,这时候他就老实了,老实才学得到圣贤教诲,老实才有办法转变命运;放肆的自然就收歛了。这个人温良恭俭让,所以这个人会发达。我们以后也可以去预言,对不对?《了凡四训》学一学就可以预言。 前阵子末学有个朋友,他去找一位预言家,据说看得到前世今生,这一位之前也上过电视,看得到前世今生。去了以后花了八百块,我说算你好运,只有八百块而已,消业障。花了八百块,他告诉他,前世好像是什么阿哥,那阵子很流行清代宫廷剧,随便给他套一个,所以这一生才会怎么样怎么样。末学前面都不想听,末学只问了他一句话:请问他有没有告诉你,现在的问题怎么解决?他说没有。我说问了不等於白问?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有什么用?我说你问末学好了,末学不用钱,前世今生末学也会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最重要的是末学可以根据书上告诉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不用钱。今天大家有幸在这边一起共学,请问吃要不要钱?缴了多少钱?请问住缴了多少钱?请问书缴了多少钱?真正好的东西不用钱。但是偏偏在外面,就是要缴钱的大家才喜欢,才一窝蜂,末学真的不知道这个世间判断的标准到哪里去了。 后面还有,「江阴张畏岩」,去考试没考上,他一开始怎么样?骂考官,考官瞎了眼。他没有说瞎了眼,「眯目」,在看考卷的时候眼睛眯起来,所以看不清。这时候有个道士在旁边,你看也是一样,劝人为善,时间掌握的刚好,对症发药就有效。他就说,听你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你文章一定不好。张先生的心就很不平,你又没看,怎么知道不好?我们说学问深时意气平,看你心这样,起伏波动这么大,一听就知道你的文章一定写不好,没有学问。这个人太有善根。一般人听到这样,现在我们不能做这种事,现在做这种事马上一拳就过来。末学有个朋友说,晚上看人家去倒垃圾,有些人都不按规矩乱丢,他就去劝告人家。我说你小心,你如果再这样下去,你有一天可能晚上出去倒垃圾,没有办法回家。这个人很有善根,他就跟他请教,这个道士就说,考试要考中,命里要有福报,命里没有福报自己要懂得修;你命里没有福报,又不懂得修,你文章写得再好都没有用。张先生也是一样,既然是命,要怎么转变?一样,都操之在我,只要能够断恶修善,命就可以改变。他说我很穷,怎么做善事?我们今天学了,善的大小不在事相,事实上,我们如果真心的话,发心的时候功德就圆满。而且这边讲,谦虚要不要钱?不用,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做,来厚植自己的福德?这个张先生真的落实了,后来也果然中举。 这五件事给我们做个证明,谦虚非常的重要,这是性德。我们最后来看这边总结,从这边来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我们在畏鬼神的地方就讲过,举头三尺一定有神明。趋吉避凶靠的是什么?求神问卜吗?求神问卜以后,知道哪一天有灾难,赶快去躲,躲得掉吗?我们学到这里,如果躲得掉,因果定律没有了。真正能帮助我们扭转命运的只有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只有真忏悔。所以这边,趋吉避凶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一定要让我们每天的行为、我们的存心,都不会得罪这些天地鬼神。不得罪天地鬼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虚心屈己」,要谦虚,这样「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下面这句话末学很喜欢,「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很骄傲、很自满的,突然给他发了财,暴发户,这一种发达得快,通常败得也快,通常来不及享用,败得就快,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我们自己想要有福报,一定要把谦虚时时挂在念头上,不然就是把福报推到门外去。如果傲慢心常常生起,就要记得,我又把福报推出去了。然后心量要大,心量窄小都是无福之人。我们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心量小,容不下人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我没有福报,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就会警醒。「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我们常说「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一个人觉得自以为了不起,别人的话怎么听得进去?所以我们想要学习有成就,务必要谦虚,常常想自己不足。前面讲六思六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要谦虚。 最后古语说,「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贵者,必得富贵」。前面跟我们讲,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但是求的要对。我们有心想要求这些,可不可以做到?如理如法的求,可以求得到。问题是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是要做什么?为了一己的享受吗?不如理。没有如理就不要讲如法,凡事都要先求合理,有合理才讲方法对不对?我们今天想要有功名,想要有地位,想要有钱财,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服务社会大众,帮助大家。有人常起一个念头,我好好努力,多赚一点钱再来布施好了,这也是烦恼。多少钱做多少事,心相同,功德都是圆满的。自己要去做,那个都是妄想、都是攀缘,都是起心动念。多少钱做多少事。末学近来看到一个,曾经有法师发心要建一个癌症医院,都不收钱。他很认真在募款,也募得很辛苦。换成是末学,末学绝不这样做。如果是末学,一定要等到郭台铭拿钱来,末学才要开始做。多少钱做多少事,主动想要怎么做,太辛苦太辛苦了。 再来,这边告诉我们要立志,立志就是我们的目标、方向。儒家也说,「知止而后有定」,那个止就是立志,目标,要有目标。立定的目标,目标当然要立得对、立得正确,立定目标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你看这边讲到极致,每个念头都要谦虚,不是今天心情好才谦虚,明天心情不好,你敢来惹我试试看。然后方便,尘尘方便,尘是最小的单位,什么事情都是给人家方便。今天末学跟大家分享,方便是人家方便,是想我应该怎么做给人家方便;不是人家应该怎么做,我看起来才会舒服,不是这个。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跟家人相处,常常想我怎么做,我应该怎么做,让家人觉得舒服、方便,一定家和。人家喜欢跟我们相处,这样才能「感天动地」。这边讲,现在求功名,想要做官的人,常常都没有一个好的志向,为了自私自利;即使有,也都是一时兴起,很快就不见。我们如果说想要出来为大家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发长远心、广大心,不可以遇到一点挫折就生了退心。 孟子说,「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齐王很喜欢听音乐,孟子听到这个传说就跟齐王说,大王这么喜欢听音乐,齐国大概治理得不错。治理得好才有闲暇去听音乐,对不对?正事都没有办好,哪有心情去听音乐?这半讽刺。这里面隐藏很多意思。我们在领导一个团体,总是要想到团体这些人的利益。一个国家,你看国家的领导人领导一个国家,怎么样可以让人民觉得快乐?喜欢听音乐,多盖一点KTV,大家一起来唱吗?生活都过不下去,唱KTV就会快乐吗?有这样的道理吗?所以这边讲,我们要照顾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然后再一步一步慢慢的提升。这段话很长,孟子说,「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国君你自己一个人听音乐,这是自己的快乐;如果能够好好的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全国人民都跟你一起快乐,那不是快乐得多吗?所以,我们对於求取功名或是为社会服务,我们也要抱这种态度,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而且要发长远心、广大心、平等心。 《了凡四训》意义深广无尽,我们只能用很简短的时间,陪著大家从头一起共学一遍。末学才疏学浅,能够跟大家分享的实在很少很少,还希望尊敬的法师,还有各位老师、学长多加批评指教。我们剩下的十分钟,还是恭请我们的上悟下道法师给我们做开示,我们恭请法师。 悟道法师:尊敬的陈老师,诸位法师、诸位嘉宾、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非常感恩我们陈老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给我们分享《了凡四训》学习的经验。这个是非常可贵的,真的不用花钱,但是很实用。花了八百块,一点用也没有,那个钱花得就没有意义。花钱也要花得有意义,钱乱花的确没有什么意义。不用钱为什么人家不来?这个过去我们净老和尚也讲过,他在美国,他说人家皈依都要美金几百,还要排队,还排不进去。他那个皈依不用钱,一般人认为说,他这个大概没什么,所以他才不用钱。那个价钱定得很高的,那个功夫好,加持力大,这个不用钱大概没什么效果。这些情况也都是没有学习圣贤佛菩萨经教的缘故,所以才会有这种偏差的一个看法。 我们学习这个,也是要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去把它应用。今天我个人学习的一点浅浅的心得,就是要勉强去做,「始则勉强,终则泰然」,我们做任何一桩事情,开始都很困难。特别要改自己的毛病习气,那是我们要跟自己奋斗一番,那个是很难的。如果外面有因缘来协助我们,也要我们自己有这个意愿来接受。像我个人出家,我们上日下常法师,一出家师父就叫我跟他学戒律。以前当兵出军操,觉得当兵很严格,后来出家,我觉得出佛操比军操还要辛苦。晚上又要持午,又不能吃肉,又不能抽烟,又不能去看电影,什么都不行;一大早要起来煮饭、上早殿,什么事都要干,这个佛操比军操要辛苦多了。但是也是短短的时间,就把个人在家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习气,硬硬的一百八十度扭转过来。在家里晚上都很晚睡,早上都醒得很晚;出家第一天就是十点睡觉、四点起床,起床的时间刚好是我要睡的时候,起来真的头是晕的,不得不起来。那个时候我大哥的大儿子国中不念,他跑去出家,他还比我早出家几个月,我那个折海青什么都还是他教我的。然后他睡上铺,我睡下铺,我们两个人,他年纪轻,我年纪大,他就送我这个叔叔去出家(因为他比我先出家),我们两个人一听到闹钟响,他就从上面跳下来,就把我拉起来。 所以有这样的因缘,也要我们愿意去接受。之所以我可以去接受,主要还是在家有听净老和尚讲了十五年的经,有这个理论基础,知道应该是这样做才对的,所以会很勉强把自己一些坏习气,刚好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就给它调整过来。所以今天我听的心得就是,刚开始都很勉强,慢慢你习惯之后也就很自然。刚开始勉强,做得很有限、很少,甚至进进退退的,这个都没关系,你只要持之以恒,总是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升。只要你愿意接受,大家都会提升、都会进步的。在布施,在各方面,都是刚开始要勉强的。 我们大家有共同的意愿,才会来这里坐著。我们这个是两岸三地,我看隔壁是两岸四地,多一地出来,多一个澳门。不过今天这个,他是澳门的,现在有四地;不止四地,有美国、加拿大的,有日本,这就好几地。我看今天听讲,就是物以类聚,我们今天大家坐在教室,我们就是物以类聚,我们有共同的一个心愿,共同的一个求学的心态。大家看到我们这个活动,大家有意愿来学习传统文化,大家这个意愿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就物以类聚,大家都聚在这里。隔壁那个两岸三地是喜欢踢足球的,他们喜欢踢足球的就在隔壁那一间,他们也物以类聚。喜欢踢足球的就去那一间,喜欢学传统文化的来这一间,物以类聚,一点都没错。 学了之后,我们要常常温习,温故知新。不然学了,听了一天,我们今天听了都会点头,有道理,但是回家之后,大概也都还给陈老师了。我现在是计划,今天讲的这个课大概六个小时还不到,因为我占用了二十分钟,不足六个小时,但是我想做一个光碟,刚好一片,现在DVD的光碟,一片的。我也希望把它拷贝出来,我们同学大家活动圆满之后,每个人送一片,大家带回家都重新温习。这样我们可以重复的多听,你在车上或在家里,现在这个机器也很方便,可以多温习几遍。把今天一天的,虽然不是很详细的讲,但是重点都提出来了。我们这个重点多温习几遍,详细的再去深入就更容易。而且愈深入你会愈欢喜,你尝到那个法味,得到那个效果,你就欲罢不能。当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恐怕劝你不要学都办不到。现在为什么会退?因为还没有尝到滋味,那个法味没有尝到。世味哪有法味浓?法味它是无穷无尽的。 好,今天《了凡四训》的课到此圆满。也在这里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共同来改造命运,希望我们生活品质,各方面都不断向上提升、进步。非常感恩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来发心。我们等一下大家先下课,上个卫生间,然后我们吃饭前要念个感恩词,大概十五分钟,我们再来播老和尚这个开示。我们现在,你一直听,这也是一种训练,考验我们的耐心。一门深入不是讲一讲就算了,要实际上来实行的。好,祝大家用餐愉快,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谦德之效 陈威男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14/8/26 台湾台北市救国团剑潭青年活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