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予我们生命的母亲,对我们有着不可思议、难以计量的恩情和功德。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母亲,为了子女,舍身忘我。而她们的孩子,也念恩报恩,孝感动天。这种彼此间的关爱、奉献,尤其是生死关头只想到对方的善念,究竟会结出什么善果呢?请看慈诚罗珠堪布为我们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在古印度的时候,有一对母女一同过河,结果不幸双双都被河水冲走了。当时,做母亲的心里想着:看来这次我是逃不过这一劫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女儿能活着就好了,祝愿我的女儿能活着。同样的,做女儿的心里也想着:看来这次我是无法幸免于难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的母亲能活着就好了! 因为两人相互之间都存有这种善念,结果在被河水淹死之后,依靠临终的这一善念,二者死后都投生色界变成了天人。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要投生到色界天,单单依凭修行工夫,则必须要有很高强的禅定力才行,但是,因为母女俩彼此都有爱他心,所以死后不经修行,轻轻松松就投生到了色界天。 ——本故事摘自《慧灯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释》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如果这对母女在落水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死而挣扎,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话,那死了以后的结局就很难把握了。假如以往造了善业,也许可以投生善趣,但若造了恶业,那肯定是要堕恶趣的。因为有了爱他心,有了慈心、悲心,所以她们的死就变得有意义了。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假设一个人为了拯救几十个人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姑且不谈来世因果方面的回报,单就这个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给社会各界的印象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其他人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大家都会认为他的死是重于泰山。反之,若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名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财产,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大家只会认为他是亡命徒而已,这种死就是轻于鸿毛。 同样都是舍弃生命,同样都承受了死亡的痛苦,但所得的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每个凡夫都有自始至终存在,且非常强烈的钟爱自己的执著,这叫做“爱我执”。从无始以来,“爱我执”就一直埋藏在每一个凡夫的心底深处。 就是因为凡夫有强烈的“爱我执”,一切所作所为都建立在“爱我执”的基础上。只要有了“爱我执”,哪怕是再大的善根,也可以被压缩得很小很小。反之,如果是以利他心所做的善事,则会变成一个很伟大的善根。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原有的爱我心,与菩萨道里面讲的菩提心、慈悲心等爱他心相互替换的话,结果就是全然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六波罗蜜多等一切的所作所为,出发点都是利他。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念一句咒,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布施哪怕是一分钱、一毛钱那么小的东西,但释迦牟尼佛却成佛了。 简言之,如果是以自私心作为出发点,即使所做的事情本身很伟大,也会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以利他心为基础,则同样的代价所换得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