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里的“无遮大会”是做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
发表时间:2019-12-26     阅读次数:     字体:【
0

印度佛教里的“无遮大会”是做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


印度佛教里的“无遮大会”是做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
对佛教常识了解点的朋友,应该听过“无遮大会”这个词,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无遮大会可不是不穿衣服,没有遮盖的大会。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就曾参加过无遮大会。在大会上,舌战群雄,折服对手,赢得了“大乘天”与“解脱天”的最高称号。
说了那么多,无遮大会到底说的是什么呢?说白了,它就是一场辩论加布施的大会,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无遮,梵语意即“宽容无阻”。“无遮大施会”不间种性差别,规模大,组织缜密,长达75日,唐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概括其为”“营构精庐,穷极轮奂,造七佛之仪,设无遮之会”,公元641年3月,统治五印度的戒日王在时称钵罗耶伽国的恒河与阎牟河之间设立大会,并邀请从唐朝远道而来的三藏法师参加大会。
戒日王在对玄奘解释设立“无遮大施会”的动因时说,“弟子嗣承亲庙,为天下主,三十余年,常虑福德不增广,往因不相续”固而才有积集财宝,欲“藏富于民”的想法。这个大施场气派非凡,四周十四五里之内平坦如镜,用篱笆间开有千步左右的面积作为主会场,然后在正中央筑建草堂十数间,安放金、银、珍珠、大青蛛等宝物;草堂四周搭起数百间长舍,搁置金银钱宝及奢华衣缕等。
除此之外,篱笆外面建有食堂,供人寄住的房间有百余行,足可容纳千余人众。参加施会的五印度的沙门、外道、尼乾、贫民,加上随戒日王同行的十几国王及其随从,竟燃“比至会场,道俗到者五十余万人”,规模可谓盛大。
于是,吉日良辰,盛会隆重开幕。戒日王与鸠摩罗王、跋吒王等各整仪仗卫队齐集会场,十几国王依次陪列。
初一日:在施场草殿之内供奉佛像,布施上等珍宝、衣饰以及美僎,奏乐散花,到晚间各自归营。
第二日:供奉“日天”像,布施的珍宝、衣物是初一日的半数。
第三日:供奉“自在天”像,布施数与第二日相同
第四日:布施的僧人逾万,在长屋里坐有数百排;每人施舍金钱百元、文珠一枚、衣一具,以及精美的饮食鲜花
第五番:布施婆罗门,二十余日才结東。
第六番:布施外道,十天才结東。
第七番:布施远方来求者,十天才结東。
第八番:布施贫穷孤独之人,历时一月。
据说这样一来,戒日王把自己府库内五年来所存积蓄全部施舍的干干净净,甚至身上的衣服、璎珞、耳珰、臂钏、颈珠都不留,随后还向其妹子讨来一套粗布农服穿上,礼拜十方神佛并发表演说。
这种“无遮大施会”的宏大场面与普施精神,可谓是古印度国力强盛、佛教兴隆的表现,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府库中的象、马、兵器等还得按兵不动,以待“平征暴乱,守护宗庙”,看来即传如此“善待众生”统治者也是不无后顾之优的。
对于广大贫穷的底层百姓而言,指望通过这种“无遮大施会”来摆脱奴役和贫穷的命运,终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现在国内,把无遮大会搞成了比武大会,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


 
上一篇:常识 | 什么是佛像,其有什么意义?
下一篇:佛教知识丨「娑婆诃」的六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