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到底长啥样佛教的经典中,有着形形色色的“魔”,《瑜伽师地论》记载有“四魔”、《
华严经》记载有“十魔”、《
楞严经》记载有“五十阴魔”。
简单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可见的具体形象&可感的身心现象,我们先来说说肉眼可见的魔。
■ “可见”的魔○天魔“魔”最初被写作“磨”,后来梁武帝为了警醒修行者,便把“磨”字下面的“石”,替换为令人生畏的“鬼”,由此发明了一个新字“魔”。
然而“天魔”的外貌并不丑恶,反而非常殊胜,因为天魔是生活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而天人无一不具有俊美的容貌,令人无法生起畏怖之心。
长得帅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天魔”也学佛法,就像我们熟悉的意图阻碍悉达多太子成道的“魔王波旬”,他就经常以“相似正法”来鱼目混珠,破坏佛法、扰乱修行。
■ “不可见但可感”的魔所谓的“魔”,其实不完全是外在的天魔、鬼神,更多的恰恰是学佛修行者自己内心的种种贪嗔痴习气、不正见,因此招感外在的魔境,也即“魔”的实质还是人的内心。
下面我们通过《华严经》五十八卷及《楞严经》卷九中所记载的几面“照妖镜”,来对照自身是否因此魔造作魔业。
■ 这些“逢魔时刻”,你遇到过吗?○蕴魔蕴魔,也叫
五蕴魔,是指从色、受、想、行、识等身心五蕴感知的现象(如冷热寒温),所引起的种种生理苦恼,从而令人散乱、荒废修行。
○善根魔善根魔是指修行者对自己修行的善法生起贪执之心,得少为足,而不思进取。
就像《法华经》所比喻的“化城”,此时的境界只不过是成佛路上的中途休息站,只是暂时而虚幻的,只有终点处才能获得究竟的喜乐。
○三昧魔三昧魔比善根魔更具体,它是指修行人在打坐的时候,有时会觉得身心很安定、很舒服,此时如果贪着当下禅定所带来的安乐和禅味,不愿再往上精进,就被三昧魔所摄。
○善知识魔现实生活中,当众生的善知识是非常辛苦的,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反复教化众生,因此也会占用自己很多的修行时间。
而有些修行人悭吝于法,不肯、不愿把佛法教导他人,这样的修行人就被“善知识魔”所摄。
○五十阴魔除上述以外,佛陀还在《楞严经》中对应五蕴的每一蕴,细分为十种阴魔,因为篇幅有限,仅列举数项:(欲知详情,请自行阅览经文)
看到缤纷的颜色、看到庄严的
净土、佛像,认为这是自己的修为高了;认为自己境界很高,说自己就是佛;修道贪求善巧方便的方法;贪求神通;贪求清净;贪求长寿......
■ 勤求佛业,破魔有道不论是否可见可感,佛教认为“魔”皆有度化的可能,就像魔王波旬,他虽因欢喜佛法的毁灭而直堕大阿鼻地狱,但最终因此感得苦果,忆
念佛陀所授的清净心,从而忏悔生起净信、脱离地狱投生三十三天修行佛法,成为妙住得法光如来。
而如果我们暂时没有这个能力,也可尝试持诵佛陀亲授的破魔咒语——《楞严咒》,其是为解救阿难脱离魔难而由佛顶化佛宣说,后阿难为了救度末世一切众生能够深入禅定、远离魔事,而请佛陀再次宣说。
■ 安住十法,舍离魔道最后援引六十华严卷五十八中的一段经文,愿诸佛子勤修善业,常省己身,舍离魔道: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不自尊举,不自赞叹;于佛深法信解不谤;未曾忘失一切智心;勤修妙行恒不放逸;常求一切菩萨藏法;恒演说法,心无疲倦;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参考 |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七、《大悲经》卷一、《华严经》卷五十八(六十华严)、《楞严经》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