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佛教佛陀教育网 > > 弟子规 >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发表时间:2019-12-24     阅读次数:     字体:【
0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5/3/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1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感谢师父上人,还有净宗学院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同修,还有诸位来自世界各地同修的参与,能够成就这个殊胜的因缘。末学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给予批评、指正。

  佛陀在《华严经》上有教诫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修学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先有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也提到六信,一开始就是信己,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对佛陀的话也要有十足的信心。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弟子规》,我们也要对《弟子规》的重要性,《弟子规》对於世界,对於整个佛法,还有对於社会安定,对於家庭的和谐是个非常好的法宝,我们也要先建立这个信心。因为学贵立志,当我们了解到《弟子规》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立志;透过《弟子规》的修学,《弟子规》的力行,能够让整个社会减少冲突、灾难,让整个世界能够安定、祥和。

  我们放眼当今的国家社会确实动荡不安。我们要思考,因为佛法也教诫我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觉悟的人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够对症下药。因为社会的动乱,起因於人心,佛法上讲「依报随着正报转」,诸位同修,我们现在的人心都在想什麽?人心都是以什麽为出发点?我们从人心、从根本才能解决问题。这几百年来西方东进,西方的思惟也一直不断的影响东方的思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所以现在是资本主义、功利主义挂帅。我常常也问很多的朋友,我问他们:你是炎黄子孙吗?诸位同修,您是炎黄子孙吗?「信为道元功德母」,要有信心,您是炎黄子孙吗?是!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大声也没有用。我们要勘验,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真正随顺老祖宗的教诲,还是已经受到整个世界思想的污染。

  我曾经在一次讲课当中,我就问他们,我说当你拿到一个最好吃的东西,你第一个念头是什麽?底下坐在前排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不假思索马上就说:吃下去;後面有一位中年的女性,她说给儿子吃,给孩子吃;最後面有一位长者,应该也有七十几岁,他说给父母吃。诸位同修,哪一位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但是哪一位的学历最高?自己吃的学历最高。读书志在圣贤,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教诫,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教我们真正做个好人,真正做个善人。而好人、善人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分存心,所以老祖宗的教诲以仁慈为根本,我们看《论语》整个的教诲就是有个仁爱之心。

  而因为西方东进,现代人功利主义特别重,所以第一个念头是什麽?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读很多翻译书,比方说自我为中心,讲起来好像觉得是西方翻译的名词,还觉得我读了些书。其实自我中心讲白了是什麽?就是自私。当一个人,当每个人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自私,自私再提升变什麽?变竞争,只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竞争再提升变什麽?变斗争;斗争再提升,变战争;战争再提升,末日。常常走在路上,看到电线杆上写着四个大字,叫「末日到了」。诸位同修,末日到了没有?什麽叫末日?生不如死,叫末日。人死了,我们都明了换一件衣服,十八年以後又是一条好汉;是生不如死,那才是真正的末日。

  我们在大陆听到一个讯息,有个十三岁的孩子他煮饭给他的父亲吃,吃了以後,父亲就暴毙。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验屍,所以草草就埋了。後来他又煮饭给他的母亲吃,吃完之後,母亲也去世了,也是草草把她埋掉。後来刚好在祭祀父母的时候,他很不耐烦,马上就把这些饭菜倒到水沟里面去。他的婶婶一看心里一震,觉得这个孩子为什麽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後来他又走过来对他的婶婶说,我的父母是不是有买保险?他婶婶听了起鸡皮疙瘩,觉得不对劲,马上去报警。後来调查结果,父母都是他亲手毒死的,问他说你为什麽要毒死父母?他说因为我要拿保险费。保险费只有一万人民币,两条命送掉了。为什麽要拿保险费?因为他要买手机。我们听到这个事件,我们要深深来思考,为什麽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无父无母,心中只有什麽?只有欲望,只有他的利益。老祖宗告诉我们「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欲是深渊,一踏下去见不到底,整个自性就会不断的迷失掉。我们听到这个事件,当所有的孩子对父母都没有孝敬之心,那父母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在汕头刚好有些老师组织起来,教孩子学习《弟子规》。学了一个多月,老师也觉得让这些孩子磨链磨链,可以上台来分享一下这段时间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成长。一个七岁的孩子站上来,他第一句话说:我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诸位同修,这句话很有味道,做人「原来」要孝顺,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而中国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三代,大半的人现在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做人的义务是什麽。所以《无量寿经》上说到「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诸位同修,现在要怪谁?一直怪上去,都是受害者,因为都没有机会闻到圣贤的教诲。

  假如我们在两百年前,刚好你路过田间小道,看到一位正在耕作的农夫,您跟他请教说:请问做人的本分是什麽?他虽然一字不识,他可以跟你讲三十分钟,不用打草稿。他一定开头就说,做人一定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人一定要言出必行,要诚实对人。虽然他不识字,但是当时候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给他正确的引导。假如现在正值毕业时期,您到着名的大学门口,刚好那一天这些大学生毕业出来,您向前去跟他请教说:请问你,做人的本分是什麽?这些大学生会怎麽回答?他会说:你怎麽这麽无聊,你怎麽不问我现在排行在前十名的歌曲是什麽?前十名的歌星是什麽?所以相差很远。我们常常说世界在进步,其实这句话我们需要冷静来思考,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所谓「知耻近乎勇」,要真正了解到我们确实是退步了,才能够积极向上去成长、去改进。

  有位朋友跟我说:老师,精神文明确实退步了,但是物质文明进步了。我就请教这位朋友,我说:全世界最重要的物质是什麽?空气、阳光、水,这些东西都怎麽样?都坏了。我接着跟他说:最重要的物质是地球,当这个物质坏掉了,所有的万物都不可能生存。一个地球要形成,是几十亿年才能够形成,有人类历史这几千年来,地球都没有出状况;却在这两百多年,把一个几十亿年才能够成就的地球,搞的科学家都要发出警告,再这样污染、破坏地球,可能再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地球就不能再住了。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老祖宗处处都想着如何给後代子孙好的智慧、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老祖宗的存心。而现在,假如我们都是以西方人为思惟来对应事情,只想到自己就想不到後代子孙,所以现在把整个环境破坏成这样。打从有人类以来,可能会被後代子孙骂得最惨的是哪一代?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所以一定要教导,他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自然相处。

  这个七岁的孩子提到了做人原来要孝顺。提完之後,他又说:我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每天想着要如何谋害父母。他这句话讲完,他母亲坐在底下瞠目结舌,他母亲绝对不相信,这句话居然是从她孩子的嘴里讲出来的。为什麽孩子会想着要谋害父母?才七岁!我们五伦大道当中第一伦,「父子有亲」,父子无亲才会想要伤害父母。无亲是怎麽造成的?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

  现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都交给保母,交给补习班,交给电视、电脑。电视电脑里面都教什麽?杀,盗,淫,妄,都教这些东西,所以孩子的思想、观念慢慢就偏颇掉了。而且很多的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送去学一大堆的东西,孩子一个礼拜排得满满的,他的内心是叫苦连天。因为父母又没有照顾他,没有亲,然後又把他搞得这麽累,这些怨气慢慢一点一滴在积累。而家长可能觉得出去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都说,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得了多少名,我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所以孩子学这些东西,变成是父母拿来炫耀的,拿来让他很有面子。他一直觉得他以孩子为荣,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麽?孩子到底在做什麽?因为忙於工作,没有注意到。

  所以孩子的思想、观念到底往哪里变化,其实现在为人父母者,心里很多有没有底?没有底。当孩子从小就父子无亲,他就无法形成仁爱之心,他的发展就会自私自利;慢慢提升就变成竞争,变成斗争,变成战争。所以诸位同修,我们来看看,现在每天你打开报纸,在社会上、在国际上上演的戏码是不是就是竞争、斗争、战争?这些果相根源在哪?在於一念私心。我们只要把这一念转正确,整个社会的恶果就会慢慢改善过来,而转成正确的思想,一定要从仁爱下手。

  所以七0年代,英国汤恩比教授就有提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可以做到,诸位同修,哪两种?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刚刚提到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什麽?仁爱,大乘佛法的核心是慈悲;西方示现的圣者耶稣基督,他也教诲我们应该要博爱,去爱护一切人。所以所有圣哲人的教诲,莫过於「仁慈、博爱」。当所有的人都能用仁慈、博爱来存心,进一步,人与人就懂得互助,懂得互爱,就能够实现我们儒家所追求的大同世界,我们在佛家所追求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在一念之间。

  我们回想一下,在三、五十年前,当一个人家收割稻子的时候,旁边的邻居都会怎麽样?都会一起来帮忙,那种人情味非常的浓厚。有时候家里办喜事,所有的邻居、亲友也都会一起来帮忙,那是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现在可能住在对面的邻居姓什麽都不知道,然後对面跟我们之间这个走廊,我们还要分一半,这一半我扫,另外一半他自己扫,都要计较成这个样子。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定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去扭转现阶段的社会风气。只要我们是至诚心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一定可以从齐家,从家庭开始转变;从治国,从你所处的公司、团体开始可以转变过来。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能真心的演出来,一定可以唤醒每个人的真心、真诚,这一点我们也要很有信心。

  我们看到古代舜王,大舜,他真诚的对待父母,至诚的孝心,他修身做好了。当他把修身做好,进一步所有的邻里乡党都被感化。邻里乡党感化的力量继续往外扩展,「近者悦服,远者怀之」,远方的人也很尊敬他,也希望跟他学习,归附在他的领导之下。後来连尧帝也被感动了,把天下都让给了大舜。所以,社会风气有赖於我们学圣贤、学佛菩萨教诲的这些同修,一起来好好演给众人看。

  我们来看到整个世界要能够安定和平,重要的在这一念之间。如何让人真正用仁慈的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在《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一个人要修养身心,提升道德学问,一定要依循正道;而「修道以仁」,修养正道根源在仁慈之心。而仁慈之心的根本在哪里?《论语》里面也教诲我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把根本的根本找出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的仁道、正道就可以成就了。所以孝弟是仁之本。孝弟要真正落实,最好的教材是什麽?是《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诸位同修,我们要有信心,《弟子规》能解决世界的问题。

  《弟子规》能不能帮助佛法复兴?师父上人刚刚也有提到「万法因缘生」。我们思考一下,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印度离中国多远?有很长一段距离,而这些高僧大德把大乘佛法传到中国的这个过程里面,有没有经过其他的国家?有没有?有!那怎麽没有把大乘佛法介绍给他们?这些高僧大德都是,只要众生能得法益,他们纵使舍身命都会在所不惜。我们知道高僧般剌密帝为了让中国人能够闻到《楞严经》,把《楞严经》藏在自己的手臂里面,自己宁可把身体割开来,都要成就中国人闻《楞严经》的机缘。所以只要众生能够承接大乘佛法,这些高僧大德一定会去把这个法传出去。

  结果这些邻近的国家并没有接到大乘佛法,我们也看到东南亚这麽多国家只能领受小乘佛法。为什麽在中国人这一片土地当中,能够把大乘佛法承接过来?这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佛在经上也提到「不学小乘,而学大乘,非佛弟子」,所以学大乘必然要奠基在小乘的基础之上。诸位同修,中国有没有小乘法?小乘都没落了,那小乘在哪里?我们中国人怎麽直接就学大乘?对!假如你不学小乘就是魔弟子,不是佛弟子。因为中国有儒家学说,把我们的人天乘、小乘的根基都扎下来。而儒家很多的教诲,它的心量甚至於还超过小乘。

  我常常问朋友们说,什麽是中国人的胸怀?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那一分孝心、恭敬心,那分爱心是推衍到一切人,就像《弟子规》说的「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儒家的教诲,心量还有超过小乘。因为中国人有这样的基础,所以能承传大乘佛法,在这两千年左右开花结果,非常多人成就。

  但是因为近代这一百多年,中国圣贤教诲没落了,很多人学大乘佛法不得力。我在北京讲课的时候,有一位同修六十多岁,带着他的儿子一起来听课。第一天听完他很激动,他就跑到我们老师身边来,一直在那里感谢。他说:我修学几十年不得力的原因,我终於找到了,因为我的孝道没做好。而孝道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所以孔老夫子在《孝经》里面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人把德行的根找到了,就是孝道,教育、修身一定要从孝开始做起。所以我们也了解到,为什麽这麽多人修持,但是成就的人比起古人差很远?原因就在没有根基。而《弟子规》是儒家学说最基础、最根本的一本经典,当我们能够把《弟子规》学好,进而能够去广宣流布,这也是为大乘佛法的承传尽一分心力。

  《弟子规》学好,能够救世界,能够救佛法,能够救家庭。诸位同修,现代的家庭状况怎麽样?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复杂的事情当中,你只要把它抽丝剥茧,把纲领找出来,其实问题都不大。周朝绵延八百五十六年,为什麽周朝可以绵延八百多年,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读历史能够监往知来,其实周朝就是把孝跟弟做得相当紮实。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周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非常的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他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会去问候他的父亲王季,看看父亲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父亲的胃口不太好,他一看,内心就会很着急。等父亲身体稍微比较舒适,吃的比较正常,他才觉得非常宽慰,所以是一日三次的问候。

  由於周文王这样的榜样,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统统没有宽衣解带,帽子都没有取下来,无时无刻都在照顾他的父亲。由於这分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转,所谓至诚感通,相信周武王那杯汤药跟一般人的汤药一不一样?一定不一样,因为那个有孝心加持,那个水的结晶都特别漂亮,喝下去特别有效。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我们不要把很多事想得太复杂。

  再来,周朝以「弟」治天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个哥哥,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们三个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当他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他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个圣主之相。而他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这麽疼爱这个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这麽一上山,就没有再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诸位同修,他这麽一让,尽了孝心,因为他要让父亲很好做事,不希望父亲因为他们两个兄弟而有所顾忌,没有传位给他的弟弟王季。所以这一让成全了父亲的心意。

  这一让,成全了兄弟的情义,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麽事可以让兄弟不合?所以让出了孝,让出了弟,还让出了忠,忠於天下百姓。因为让出了这个王位,可以让周文王领导全国人民,所以是尽孝、尽弟、又尽忠。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这些领导人为榜样,所以它的时代可以绵延八百多年。诸位同修,家庭的问题根本解决也在孝跟弟。我们对《弟子规》要很有信心,确确实实能够解决世界问题,能够解决佛法衰败的问题,解决社会、家庭的问题。

  佛陀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弟子规》也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为什麽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不得受用?「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真正要放下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无量寿经》也教诲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诸位同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什麽时候开始修?假如我们想说往生以後再修,这就是分别、执着;假如我们当下就把普贤菩萨的十愿,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样你往生一定会很有把握。因为西方这些菩萨一定会每天跟阿弥陀佛说,娑婆界已经有个普贤菩萨,我们赶快去把他接过来。

  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位同修,礼敬诸佛,先对哪个诸佛开始礼敬?对!哪有不敬父母而敬他人?所以《孝经》里面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父母,而爱别人,这是违背德行,这是不正常的。当他对父母不孝敬,对你很好的时候,你要特别小心,你不要沾沾自喜,因为那是业障现前,冤亲债主都很有法术的,会有迷障出现。我在讲课当中会提到人生抉择很重要,你一抉择错了,可能人生会有很不好的影响,所以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诸位同修,我看你们也可能都有女儿,你们有没有教过她如何选择伴侣的方法?假如我们没教,她嫁不好,你也不能怪她;你要教导她,她才会判断。最好的法宝就是孝,当对方有孝心的时候,对你的爱、对你的关怀才是真实的。

  我就问一些还没有结婚的朋友,我说假如有位男士,他追求你追求了三年,对你是有求必应,跟观世音菩萨一样,有求必应。你半夜肚子饿了,只要打一通电话给他,他二话不说,勇猛精进就冲出去,把芝麻糊、杏仁糊就端到你的面前来,不辞劳苦。只要他放假了,一定陪你喝咖啡,陪你爬山,游山玩水,但是就是从来没有陪过他父母喝过咖啡、爬过山。幸好你祖宗有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刚好你一个长辈认识他,就跑来提醒你:他对父母不孝,你自己考虑考虑要不要嫁!结果很多的女士,她还在那里犹豫半天,我说你现在都犹豫,那真正遇到了,我看是凶多吉少。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在当旁观都看不清,当局就麻烦了。

  有些女士就说了,她说他会改,他可能会说:只要你嫁给我,我一定把我所有的坏习惯都改过。我就跟这位女士说,我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很多人都是抱着说「我要去改变对方」,所以嫁给他,嫁了以後才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习惯成自然。一个人要真想改,只有他自己能决定,我们旁边只是个助缘而已。而当你是助缘的时候,又很强势的要他改,他就偏不改,所以你会累得半死。我们要找门当户对,要找思想、观念相近的,才能够来结这个法缘,结这个姻缘。所以,孝可以判断伴侣,当然孝也可以判断你所有交往的朋友,因为朋友有孝心,他对你的情义才是真实的。

  「礼敬诸佛」一定是从我们的父母开始礼敬起。礼敬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弟子规》第一句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的礼敬一定是落实在一切的言行之中。当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要观照自己,我们的存心是不是恭敬?还是回应一下,心里还有点不耐烦;我们要从起心动念去观照,从根本去下手。除了言语上的恭敬之外,在生活当中也点点滴滴的照顾,所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学冬温夏凊,《弟子规》只举了这一个事例。冬天天气凉,我们赶快帮父母温被子,让他睡的时候比较温暖;夏天比较热,我们把床先搧凉再睡。是不是对父母的关心就是这两件事?那我们就学呆了。我们要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从这几方面去尽心尽力,这就是真正落实礼敬父母。

  礼敬诸佛,除了父母之外,我们还要礼敬谁?礼敬兄弟,礼敬长辈,所以「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真正对父母有孝心的人,绝对不会兄弟争吵,因为兄弟一争吵,谁最伤心?父母。真的一个人孝心开了,百善皆开,他兄弟绝对不会吵架。因为「德有伤,贻亲羞」,他出门在外与人相交,一定诚信待人,不然他社会的名声很不好,传到父母的耳里来,父母也会非常难过。所以,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礼敬诸佛,接着要礼敬所有的长辈,敬老尊贤。敬老尊贤也不能挂在口头上,所以《弟子规》教导,「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我们要吃好吃的东西,当下是贪心,还是恭敬心,那就差很多。圣凡之分就在哪?一念之间。当我们在生活当中,在饮食需求当中,都是第一个先想到父母、长辈,那我们的礼敬就是真正落实。

  除了父母、长辈要礼敬,还有哪些地方要礼敬?我们看《弟子规.谨》,「朝起早,夜眠迟」,对时间要不要恭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人对於自己时间会礼敬,那也是对父母、对师长的礼敬。因为这个身来自於父母,希望他能够用这个身立身行道,能够成就自己,进而光宗耀祖。这些态度才会延伸到他不敢虚掷光阴,浪费生命,所以时间要礼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对自己这个身也要礼敬,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又提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个态度是对什麽礼敬?是对一切的矿物、物质都礼敬。我们把桌子擦得乾乾净净,把书本叠得整整齐齐,这也是在落实礼敬诸佛,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谨」也是落实礼敬诸佛。

  再来「信」,「凡出言,信为先」,对自己的言语也要恭敬。其实对我们言语的恭敬,也是对他人的恭敬,因为言语假如伤害到别人,你对别人就没有恭敬之心。所谓「见未真,勿轻言」,当我们都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就开始把话传出去,事实上已经对他人不敬;而且更重要的,也对自己的自性不恭敬,因为已经迷失了。「泛爱众」是对一切众生的爱护,一切众生的礼敬。「亲仁」,面对师长,面对善知识,一定要恭恭敬敬,依教奉行,这也是礼敬。最後「余力学文」,对我们所学的学问也要有恭敬之心,假如我们对学问不恭敬,对佛法的修学不恭敬,那可能就像李炳南老师说的,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所以《弟子规》落实了礼敬诸佛。

  《弟子规》也落实「称赞如来」。诸佛跟如来不一样,诸佛是在相上讲,如来是在性上、在心上讲。称赞如来,一定要随顺性德来称赞,所以我们要称赞别人也要有个标准,一个准则,不然有时候我们的称赞不只没有帮助对方,很有可能还害了对方。有个小女孩长得很漂亮,才四、五岁。所有看到她的长辈,眼睛都瞪得很大,然後接着就说:怎麽有人可以眼睛长这样!鼻子长这样!嘴巴长这样!都长的这麽刚刚好,漂亮得不得了。我们一个老师说,看到这个小女孩,都不敢再看第二眼,太漂亮了。所有的长辈都一直称赞她什麽?称赞她的相貌,这样是不是称赞如来?不是。称赞她的才华、相貌只会增长她的傲慢心、她的贪心、她的虚荣之心。所以这个小女孩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就把镜子拿起来照一下,都不专心。所有的人看到她,她一定先重视什麽?外表。

  所以,我们称赞如来要随顺性德,《弟子规》就是个很好的标准。我们能够读诵、受持,你时时刻刻就能够提得起来,就知道依循这些德行去称赞他人。不然我们可能以善心行了恶事,那就不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上一篇:学习弟子规
下一篇:爱能疗伤,爱能止痛—孝敬,和睦,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