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养父母亲”:恭敬地侍奉父母。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真实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槃,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孔子心法传承给以孝著称的曾子,与此若合符节。《孝经 》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本事经》阐述了真实报答父母深恩的具体方法:“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意为: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父母应当恭敬的意义有五点:一是父母年纪老了,经济上要尽量支持,不能让他们饥寒。二是自己想发展的事业或职业,听取父母的意见。三是父母行为的是非,因为不清楚他们的用心,除了必须劝谏的外,应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四是父母吩咐做的事务,不要正面发生冲突,应当善巧处理。五是父母终身经营的业务,自己不喜欢继续的,亦不要立刻把业务结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孔子家语》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过去,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下车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道:“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投水自尽。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听了孔夫子的教导,从此以后,学生们告辞孔子回家奉养父母的达到了十三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