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讲话第二辑
(念佛与十大愿王)
道源法师讲述
许宽成居士记
——在八堵正道山海会寺——
序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
二、念佛与称赞如来
三、念佛与广修供养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六、念佛与劝请
七、念佛与回向
序
仁光
我尝听源公上人说:‘药无贫贱,对症者艮。法无高下,应机者妙。’医生开出来的一切药品,皆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只要对症,能把患者的疾病治痊愈了,悉是良药。如来说出来的一切法门,皆以了脱生死为目的。只要应机,能把众生的生死了脱了,无法妙法。
上人说:‘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应当八宗并重,一门深入。’我国大乘,有八个宗派,我们应当并加尊重,不可妄事批评,孰浅孰深。以免引起门户执见,宗派诤论。因为‘兄弟哄于墙’对于今日之佛教是不幸的。
上人又说:‘研究理论,虽然八宗并重。修行用功,必须一门深入。我之修学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应我的机。我之所以弘扬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能应一般人之机。’我们自己修学净土,同时弘扬净土,都是为的应机而已。对于其他宗派,并无偏重偏轻之观念。
净土宗虽有三经一论,乃至五经四论,但以文句深奥,似乎不能偏应初学之机。若令一般人都能了解净土宗的道理,则实在需要一种浅显简明的教材。
自民国四十年,追随源公上人,创建海会寺,即定为净土宗。每年于弥陀圣诞之时,即举行‘念佛七’。由上人开示念佛法要。当听讲的时候,只觉得上人讲的好!而以我的学问不够,未能随时记录下来,实在太可惜了!
四十七年农历二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台中市净土专宗道场灵山寺,请源公上人主持念佛七。由许宽成居士,把上人所讲的开示,全都记录下来了。在中国佛教月刊陆续发表,颇受读者欢迎。又由许居士募化净资,印成单行本,以赠有缘者。第一版印二千五百本,竟不够分送。继由高雄市丁润生、陈仁和等,诸位居士发心,再版一千三百本,亦一索而空。
四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本寺照例举行佛七。我试著把上人所讲的开示,亦全都记录下来了。但以文笔太差,未敢发表。嗣经多数道友之鼓励,勉将原稿改写一遍,再呈上人斧正之。仍在中国佛教月刊次第刊布。而竟接到很多来信,要求仍照前次印单行本者。是知上人之开示,实属现代应机之妙法,乃为净宗简明之教材,不可不推广之。爰乃发起募化,提倡印行。幸得诸上善人协力资助,方得如愿以成,实无任感谢!经请名于上人,仍定名曰‘佛堂讲话’,但以第一辑、第二辑分别之。顾前次所印者为袖珍本,携带虽然便利,外观似欠庄严,故改为三十二开本。此次连同第一辑,共印一万册,用以广结净缘。惟愿见闻者,读诵者,同发信愿,同持佛名,同生莲邦,是所馨香祷祝的了。
中华民国五十一年浴佛节序于基隆八堵正道山净土宗海会寺监院寮
佛堂讲话(第二辑)
净土宗道源上人讲
比丘尼弟子仁光记
总题:念佛与十大愿王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时光快的很,自从创建海会寺以来,每年冬季举行念佛七,今年已是第八次念佛七了。往年的佛七,都是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弥陀圣诞日圆满。可是今年因为要到大岗山,参加慈舟大师的舍利塔落成典礼,所以把念佛七提早几天;自今日(初八日)起七,至十四日圆满。因十五日还有‘消灾会’。十六日就要乘火车往南部去了。
本来在‘打七’期中,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然而在这念佛堂中,有初发心的人;倘若不听听‘开示’,以启发道心;恐怕念不了几天,便懈怠下来了。又有‘一番提起一番新’的好处,老修行也须要听听。因此就得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既然在佛堂中讲的话,是为启发道心而讲,那就不是平常随便讲的话了。所讲的都是很重要的道话,希望诸位注意听著!
在这次念佛七中,准备与诸位讲一讲‘念佛与十大愿王’的道理。为甚么要讲这种道理呢?因为这种道理,可以启发诸位的道心,可以帮助诸位的功行,是非常重要的。诸位一定要谛听谛听!
十大愿王,出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有三种译本:第一次翻译的有六十卷。即所谓‘六十华严’。第二次翻译的有八十卷。即所谓‘八十华严’。第三次翻译的有四十卷。即所谓‘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即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也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最后一卷。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乃世尊成佛之后,将他自己所证得的境界,说与圆顿大根众生听的。经中具有无量法门,无量义理;圆顿大教,都在这部经里。我们读了华严经,方知佛位之高,法义之广。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现在影印的大藏经,三种华严经都有。希望诸位发心读一读,便知我佛法王是如何的大富大贵了。
华严经是对圆顿大根众生设的。但圆顿大根亦应分为三等:上等者:因深缘熟,智利德厚,一闻便悟,一见便证,如华严法会中,诸大菩萨。中等者:随闻随悟,即修即证,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办道。下等者:虽闻圆顿大教,未能即生悟证;谨依十大行愿,念佛求生西方。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遍收此类众生。由此观之,方知行愿品在全部华严经中之重要性!华严经倘若没有行愿品,则摄机不普。假使不能普摄群机,则华严经亦不得谓之‘圆教’了。有志华严者,其注意及之!
以上所讲的是行愿品的经文。现在再讲行愿品的注解;我国古代高僧,对于华严经,不但有精深研究,而又能发扬光大,创建一个专宗。华严宗共有五位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尊者,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圭峰大师。清凉国师著有‘华严疏钞’,是解释八十卷华严的。迨四十卷华严译出后,复作疏十卷释之。而于最后一卷之行愿品,更作‘别行疏’释之。又得圭峰大师作‘钞’以解其‘疏’,解释得最为详尽了。此‘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载在‘卍字续藏经’第七套第五册。台北市善道寺太虚图书馆,存有一部。志愿研究者,可往阅之。
我们应当注意:清凉四祖于‘大疏’之外,特为行愿品作一部‘别行疏’。而圭峰五祖更复作‘钞’以解释之。这两位大祖师,何以特别重视这部行愿品呢?大概有三种原因:第一、行愿品是全部华严经的纲领!设无此品,则研究华严者即不易得其纲领。第二、行愿品能摄授尚未成熟的圆顿大根众生!设无此品,则摄矶不广,而‘圆教’亦不得谓之圆了。第三、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设无此品,则末法时代的众生,实在没有办法‘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由此可知:古代祖师之重视此品,而特加疏钞。近代祖师又将此品,列入净土五经之内,实在有其必要了。(净土五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圆通章。)
全部佛法在于华严经。而华严经之纲要,在于行愿品。行愿品之纲要,在于十大愿王,我们能了解了十大愿王,即等于了解了全部佛法!因此这十种大愿,方得称为‘愿中之王’!
现在开始讲十大愿王。先讲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三段来讲:—
1、礼敬诸佛的释义
‘礼’是礼拜,‘敬’是恭敬,‘诸佛’是尽虚空,遍法界,刹中尘,尘中刹,重重无尽的诸佛。
印度有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华名宝意。在元魏时代,来至洛京,住永宁寺。讲说七种礼佛。清凉国师更加三种,成为十种礼佛。
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身体虽在礼佛,心中毫无恭敬。只有身形在那里一上一下的礼拜,恰如舂米的石碓一样。这是不对的。
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见有人来,即诈现威仪,口唱佛名,身行礼拜;而内心实驰求于外境。这亦是不对的。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两手接足,心存殷重,方成礼佛之仪。五体投地,即是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在地上。这在印度是第一种敬礼。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我们!因此古德们,就倡行‘曲身礼’。这在印度是第二种敬礼。虽然曲身,亦必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至于我们拜佛时,为甚么要把两手掌翻向上呢?这即是‘接足礼’,表示最敬之意的。我们的身体上,最尊最贵的莫过于头顶。最卑最下的莫过于两足。佛在世时,弟子们礼佛,必须将自己的头,碰在佛脚上。即是以自己最尊之头,礼佛的最下之足。方称最敬之礼。佛涅槃之后,我们所拜的佛像,是高高坐在金刚台莲花座之上,虽欲以头碰佛之足而不可能。于是心存殷重之观想,把两手掌翻过来,接捧著佛的双足,以自己之头顶礼拜之。真是恭敬之至了!
四、无相礼:以智慧观想著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而不起‘礼佛’之执著。须知‘所礼之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亦是真空无相的。如是观想,方能深入法性,而获得礼佛的真实利益。我们知道:第一种‘我慢礼’,第二种‘求名礼’,都是不对的。第三种‘恭敬礼’才是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假若礼佛之时,只有‘恭敬’之心,而不进修‘无相’之观,则将会引生‘新的我慢’‘新的求名’之念的!因为我们但求精进礼佛,不修真空观想,自然尔然会‘著相’的。一有‘著相’之心,就会觉著自己能修行,肯用功,每天每天都在拜许多拜。由是又会觉著他人皆不修行,不肯用功,都不如我。我们想想看: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我慢’吗?!又因为自己觉得了不起,逢人便要表示一下,我天天在拜多少拜的佛,这不是‘求名’吗?!拜佛有拜佛的功德,能作‘无相观’更有无量的功德!设若不进修‘无相观’,而只知恭敬拜佛,则恐将引生我慢求名之心。如是则将功德翻成烦恼!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五、起用礼:由于以前所修之‘无相观’,而悟到诸法无‘能’无‘所’,这是得到了‘真空理体’。须知‘真空不空’,从体起用,观想到能礼之人,所礼之佛,犹如影像,普遍一切;才能达到‘妙有’的境界哩。
六、内观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从空入假’,高深是很高深了;但是应当再进一步的观想:自己具有的觉性,便是法身真佛。一一礼拜,只是自己礼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妤在灵山塔下修’。就是这种道理。
七、实相礼:上来所讲的第三种礼,乃至第六种礼,虽然一步比一步深奥;但仍存有自他内外之差别相。今此一礼,观入‘实相’。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而常礼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以上七种礼,乃勒那三藏所定。以下三种礼,是清凉国师所加。
八、大悲礼:以前之礼,虽然观智圆明,尚未显示大悲利生。故此一礼,以明‘同体大悲’之心;随一一礼,皆普代众生礼;方堪称为菩萨之礼了。
九、总摄礼:谓融摄前六门由浅至深之礼,以为一种观想。前面所讲的八种礼,为甚么只融摄六门呢?因为第一第二,不合礼仪,所以除去不用。现在将第三至第八,总为融摄起来:谓凡欲礼敬者:先须五体投地,殷重接足——即是第三恭敬礼。继之深入法性,离能礼所礼之相——即是第四无相礼。再继之以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之佛——即是第五起用礼。进一步观想: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内观礼。更进一步观想;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即是第七实相礼。若能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即是第八大悲礼。将这六种礼,融为一种观想,便谓之‘总摄礼’了。
十、无尽礼:观入‘帝网珠’的境界,能礼之自身,与所礼之佛,皆重重无尽。若依此礼,则一一礼,皆有无尽的功德。倘若不修此种观想,虽终日礼佛,实徒自疲劳而已!
2、礼敬诸佛的利益
有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何必一定要礼敬诸佛呢?
这话说的是不错,不过我们须要细心的研究一下;既然每一种法门,都可以入道:那么世尊只要说一种法门,令我们入道就好了;又何必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故。烦恼如病,法门如药。有了何种病,即用何种药对治。把病治好了,即是得到了药的利益。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有了甚么烦恼,即用甚么法门对治。把烦恼治好了,即是得到了法门的利益。
礼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因为众生执若有‘我’,故于他人生起高慢之心。‘慢’因‘我’起,故名‘我慢’。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唯识论说:‘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这是总释‘慢’字的意义。若详解‘慢’的种类,则有七种:
一、‘单慢’: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他人劣于自己者,则谓自己胜于他人。他人于自己相等者,则谓自己等于他人。这虽然比较的没有错,但因内怀‘高举’之心,所以叫‘单慢’。
二、‘过慢’:他人于自己相等者,硬说自己胜。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偏说与自己相等。这种过分的慢心,所以叫‘过慢’。
三、‘慢过慢’: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翻过来说自己胜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
四、‘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强盛之义、。因‘我慢’未除,于精进修行之时,得一种‘相似境界’,便谓已证圣果。这叫著「增上慢’。
六、‘卑劣慢’:这有两种人:一种人,对于他人多分胜者,亦承认自己卑劣,但是还要‘慢’一下,说是自己不过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种人,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自己实在是卑劣,但是决不肯虚心下气向人学习。竟会说出这样话来:‘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堕我的地狱,我不希望你来度我’!唉!这种‘卑劣’而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复可怜了!
七、‘邪见慢’:社会上有一种恶人,仗恃著他所作的恶事,生起‘高举’之心,这就是‘邪见慢’。例如:恶人作恶,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为不名誉,反而以为坐监牢的次数越多,越有资格!又如恶人杀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为杀人越多,越是英雄!噫!这种人在世之日,为害社会!为害国家!死了之后,一定堕入阿鼻地狱!真是害人亦复害己了!
一切凡夫,皆有‘我执’:凡有‘我执’者,皆有‘我慢’。不过有轻重之分而已。有些人,见了诸佛之像,即肯礼敬;这是‘我慢’轻的人。有些人,见了诸佛之像,不但不肯礼敬,反而故意的挺起胸脯,背抄两手,举目高视,好像要与诸佛较较身量似的。这就是‘我慢’重的人。我们见到礼敬诸佛的人,固然欢迎他。但是见到不肯礼佛的人,也不要舍弃他。应当循循善诱,方便劝导,令知礼敬诸佛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初入佛门的人,教他礼佛,当然有点勉强。可是时间久了,也就自然了。将来不但见了佛不起我慢。就是见到一般人,乃至见到一般畜生,皆不会生起我慢之念。结果把‘我慢障’消除净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尊贵身,这就是得到礼敬诸佛的利益了。
3、念佛与礼敬诸佛
又有人说: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好了,不必再去拜佛。因为念佛的目的,在求一心不乱。设若一边念佛,一边拜佛,岂不令人分心动念吗?而且‘一法具有一切法’,只要一心念佛,自然具有拜佛的功德,又何必劳身累形呢?
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种道理并不圆满。若在‘一法具有一切法’来讲,则颇有道理。可是在‘一切法即是一法’来讲,这‘道理’就只有一边了。
我们不要讲的太高深玄妙,令人难懂。还是讲浅显一点吧:
第一、念佛的人,没有不拜佛的。因为念佛的人,对于佛都存有必恭必敬之心。有敬佛之心的人,遇见佛像,焉有不拜之理?!设若不拜,必无敬心!既无敬佛之心,念佛还能念到一心不乱吗?
第二、假若一种法门可以对治一切烦恼,则普贤菩萨又何必发十种大愿呢?!一愿有一愿的妙用,礼敬诸佛之愿,其妙用在对治‘我慢障’。假使只知念佛,而不礼敬诸佛,或虽礼而不敬,如前面所讲的‘我慢礼’‘求名礼’,如是则‘我慢障’未能伏除。具有‘我慢障’的人,发心念佛;念来念去,会增加‘我慢’的。例如有些念佛的人,自己觉到会念佛,会用功,便自以为了不起!于是以为别人都不会用功,便瞧不起别人!这都是念佛念出来的‘我慢烦恼’。急应以礼敬诸佛之法对治之!
现在要讲念佛与拜佛的方法了,诸位留心听著!
在念佛七中,当然以念佛为主。可是在‘起香’之前,要拜三拜。每一支香念完之后,也要拜三拜。尤其在晚上‘大回向’之时,要拜很多拜。这都是用的礼敬诸佛的功夫。但是切不可礼而不敬!必须至诚作观,方见功效!一定要依著文殊菩萨所说的‘礼佛观想偈’来作观想。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第一句的意思,是要观想著:能礼之人与所礼之佛,其体性本自空寂。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第四种‘无相礼’。第二句的意思,是要观想著:其体虽空,其用不无。自然感应道交难思难议了。即是第五种‘起用礼’。第三句及第四句的意思,是要观想著;我此礼佛道场,如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有重重无尽的弥陀如来,影现其中。帝释天宫有一庄严罗网悬饰空中。是用一千个宝珠穿成的。粒粒宝珠,皆有光明,互照互摄。一个宝珠里面,有九百九十九个宝珠的影子。个个宝珠,悉皆如是。这是第一重境界。一个宝珠,带著所照摄的九百九十九个珠影,又照入个个宝珠之中。个个宝珠,悉皆如是。这是第二重境界。如是互相摄入,第三重,第四重,乃至‘重重无尽’。我们没有珠宝,可以用十面镜子来证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镜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间点一盏灯,就会出现‘重重无尽’的境界来了!设若十面镜子不容易找到,可以先用两面镜子试验一下。在这两面镜子中间,点一盏灯,试想该有多少灯影呢?若依我们的粗浅想法,至多不过两个灯影吧!啊!那里知道竟是数不完的灯影哩!上面所说的灯影,是证明‘帝珠’的。帝珠是譬喻无尽的世界,无尽的诸佛的。虚空之中,有无量数的世界,(世界亦名刹)即有无量数的佛。这是第一重境界。每一个世界—刹中,有无量数的微尘。粒粒微尘之中,复有世界,亦复有佛。这是第二重境界。尘中有刹,刹中复有尘,尘中更有刹;如是刹尘尘刹,重重无尽!所有之佛,亦复重重无尽!我们拜佛的时候,要如是观想。亦即是第九种‘总摄礼’,及第十种‘无尽礼’。礼佛观想偈的最后两句:‘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即是第三种‘恭敬礼’了。
讲到这里,总结一下:在念佛七中,每一支香之前后,都要拜三拜。每一拜伏身在地之时,就要依著文殊礼佛偈,至诚作观!每日晚上,‘大回向’‘顶礼’之时,口唱佛名,即随文作观!‘一心顶礼,宏扬净乐土,释迦佛如来,千百亿化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一共十条‘顶礼’,每一条都带有‘遍法界诸佛’。遍法界,即是尘尘刹刹,重重无尽之界。如是礼一佛,即是礼无量诸佛,如是用功,即是将念佛名号与礼敬诸佛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二、念佛与称赞如来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一大愿‘礼敬诸佛’。今天接著讲第二大愿‘称赞如来’。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三段来讲:—
1、称赞如来的释义
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如来乃世尊十号之一,亦就是佛。可是既然称为佛了,为甚么又称为如来呢?这即是十号中的‘仿同先迹号’。过去诸佛皆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亦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的,‘如’过去诸佛而‘来’,故名如来。如来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一切众生都不知道;我们将如来的功德,说与一切众生听,即是‘称扬’。再将如来的功德,是如何的美妙,解给一切众生听,即是‘赞叹’。这样浅显的解释,对于称赞如来,是容易明白了。不过我们还应当往高深处研究一下;因为十大愿王出于华严经,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所说的道理,都是甚高甚深的!我们讲的太浅了是不合经意的。
第一应当知道:所称赞的如来,不是一位如来,乃是无量无边重重无尽的如来。如经上说: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在这一段经文中,有四重无尽:一、刹土无尽。虚空之内,有无尽的刹土—世界。二、微尘无尽。世界是微尘合成的,世界尚且无尽,微尘自然无尽了。三、诸佛无尽。这一重无尽之中,复有三重无尽;每一世界有一位佛,因世界无尽之故,佛亦无尽。每一微尘即是一个世界,因微尘无尽之故,佛亦无尽。这两种无尽,我们还可以推想而知。至于第三重‘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了。四、三宝无尽。诸佛是佛宝。‘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是僧宝。有说法的佛,有闻法的僧,自然有法宝了。
我们知道了经文中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境界之后,应当进一步研究经文中为甚么要说这样的重重无尽的境界呢?说这些重重无尽的境界,对于我们有甚么利益呢?
先讲为甚么要说这重重无尽的境界?因为‘事实’是这个样子!华严经是‘直显教’,‘直’称本怀,‘显’示自证。并不曲顺众生之根机,乃如来将自己所证得的境界,照样说出来的;所谓‘如证而说’。
或者有人说:如来所证得的这种境界,不见得是‘事实’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可有丝毫怀疑!决定相信这是‘事实’!第一、要相信如来是不妄语的!大慈大悲的本师,决定不会诳骗他的弟子的。佛语不信,还信甚么人的语呢?!第二、如来的境界,我们可以‘分证’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如法修行,如来所证的,我们亦可以得到一部分的。由于我们证得的一部分,就可相信如来证得的全部分了。所以佛教的信仰,不是‘盲目的信仰’。第三、由于‘科学’的进步,竟能证实如来所说的境界;这便足以增加我们的信仰心了!例如:华严经中所说的,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今日的科学家,已经说明这是事实了。虽然现在的科学家尚不能证明‘一一微尘之中,皆有微尘数的如来’。但是我们亦相信科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将来总会证明的。
再讲经中说这样重重无尽的境界,对于我们是有很大的利益的!先就‘增慧’方面说: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样子;约空间说,则横遍十方。约时间说,则竖穷三际。约本体说,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交疏空明,玲珑透彻,一多含容,重重无尽!犹如因陀罗网。可是因为自从无始以来,被‘我执’‘法执’所障碍;竟将一个活泼泼地真心,变成一个死板板地妄心了。我们若能依照经中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境界,劝修观想,则智慧日益增加,将来定会返妄归真,恢复‘本来面目’,究竟证得这不可思议而本是事实的境界的。正如一个初学‘科学’的人,必须依照‘科学家’的指示;在天文台中,望远镜前,历历观察,一定会发现虚空之内有无数的世界!是一样的道理。再就‘增福’方面说:我们‘称赞如来’,有称赞如来的功德。称赞一位如来,有‘一位’的功德。倘若称赞重重无尽的如来,则定有重重无尽的功德了!所以要称赞重重无尽的如来,以求重重无尽的功德!
第二、应当知道:称赞如来乃是用的至高的‘辩才’!如经中说:—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自在天王,有一彩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音乐而共相应。故名辩才天女。
‘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即是应机无碍,善巧说法的才能,名曰辩才。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亦谓之‘四无碍解’。又谓之‘四无碍智’。盖以得之于心曰智解,发之于口曰辩才。一‘法无碍辩’,于一切法无不通达。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不知道的;所以说起‘法’来,无壅塞,无滞碍。这就叫著「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法’是能诠的法相,‘义’是法相所诠的道理。于一切义理无不通达。无论俗谛理,真谛理,没有不知道的;所以讲起‘理’来,头头是道,圆融无碍。这就叫著「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辞即是言词。于一切言词无不通达。无论中国话,外国语,天龙的话,鬼神的话,没有不会的;所以说起‘话’来,一切众生皆能听得懂,自在无碍。这就叫著「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乐说’即是欢喜说。因为具足了前面的三种智辩,所以讲经说法之时,自己欢喜,亦令一切众生欢喜。这就叫著「乐说无碍辩’亦叫著「辩说无碍’,解此复有七种:一‘应辩’,在很短的时间中,能‘应’一切三乘五性众机的要求,而都使他们听得满愿。二‘捷辩’,说法的时候,迅捷流利,不会结结巴巴的。三‘峻辩’,说法时,犹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亦若‘居高建瓴,其势难当’。四‘无疏谬辩’,所说的法,句句都称理合机;绝无疏谬之失。这一种道理是最要紧的!假若不求‘无疏谬辩’,而但求‘应辩,捷辩,峻辩’;纵令得到了,则恐流入于强辩,矫辩,佞辩之途!那就过失太大了!五‘无断尽辩’,说法时,虽然时间很长,而中间不会间断。犹如智者大师之‘九旬谈妙’一样。六‘丰义味辩’,凡所言说,义味丰足。令听法的人,当时觉到如饮甘露,如餐醒醐!过后回忆起来,犹然觉到义味无穷!这样才算使闻法者得到‘法乐’!设若说法的人,不求义味丰足;则听法的人,便感觉淡而无味。如是,在短时间,尚可勉强忍受。倘若在长时间听无义味的话;现代有一句讽刺形容词,叫著「疲劳轰炸’!是则人所不能忍受的了!那么,怎样才叫著「义味丰足’呢?第一、甚深如雷,但这并不是说,声音很大,震耳欲聋,像打雷的一样。相反的是说,‘在近处听,声音并不很大’。不过是由‘脐轮发音’,其声厚重,故曰甚深如雷。第二、清彻远闻,说法时,不但字句清楚,而且听的很远。‘在远处听,声音并不太小’。第三、谛了易解,说理说的谛详明了,容易生解。第四、人心敬爱,因有第一第二之声音好听,以及第三之义理易解,故此令人亦敬亦爱。第五、听者无厌,因为说法的人说的义味丰足,所以听法的人亦就越听越爱听了。具此五义,方成第六‘丰义味辩’。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无论世间何人的辩才,更无过者了。总此七种,方得名为‘辩说无碍’。
辩才天女,具有四种无碍辩才。我们要以超过辩才天女的辩才,来称赞重重无尽的如来;这样方是普贤菩萨的第二大愿。
这样一说,恐怕我们对于‘称赞如来’是不能满愿了?我们不但没有超过辩才天女的辩才,简直连一点点辩才都没有嘛!不是这样说的,切勿自生障碍!要知道我们是学普贤菩萨发愿,尽我们现在所有的才能,以最诚敬的心来称赞如来就对了。
2、称赞如来的利益
称赞如来,能除‘恶口障’。能得‘无碍辩才’。除恶口障,是‘自利’之益。得无碍辩才,是‘利他’之益。先说自利之益:我们凡夫,为甚么要在三界之内,六道之中,轮转生死,受苦无穷呢?因为我们造了十种恶业!身业有三种:即是杀,盗,淫。口业有四种:即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有三种:即是贪,嗔,痴。四种口业,可以俱属于恶口,以都不是善言之故。单讲恶口之业,即是粗恶骂言的话。最恶的恶口,就是毁谤三宝!由恶口所生之障,名‘恶口障’。或者有口不能说话。或者虽能说话而说不清楚。或者说世间话说的很清楚,可是说起佛法来便说不清楚了。或者虽说法说的很清楚,而声音不好听。这都是恶口障。必须发愿称赞如来,方能消除此障。有些人不会用功,听说恶口生障,便实行‘禁语’。在胸前挂一个‘禁语’牌子,逢人则举牌以相示,并且指手划脚以代语言。如是则直把佛法变成外道法了!要知道佛法劝人,只是不要说恶话,并不是完全不说话。假若不说话可以成佛,则世间的‘哑吧’不是都成佛了吗?!但是说话要说善话,善话说的愈多愈好。称赞如来,是最善的话!所以常常称赞如来,自然就把恶口障消除了。这是‘自利’。再说‘利他’:唱赞,念经,说法,皆是称赞如来。皆能令众生得利益。经中记载:印度有一个恶国王,要破坏佛教!有一天晚上,月亮很好!国王骑了一匹大象,到郊外赏月。信步走到一座寺院门口,里面有一比丘正在念经。声调哀远,音韵铿锵!所骑的大象,站在寺门口,赶也赶不走;原来大象在听念经!这时国王亦注意到念经的声音,越听越好听!国王乃叫开寺门,见比丘念的是‘三启经’。细阅经文,即悟‘无常’!于是归依三宝,大兴佛教!念经尚能利他,则讲经之利他,固不待言了。利他即是自利;例如我们发愿讲经弘法,本来为的利他。但越讲越有辩才,将来得到‘四无碍辩’,岂不是因利他而得的自利吗?!消除恶口障,引生无碍辩,这都是称赞如来得到的利益啊!
3、念佛与称赞如来
我们现在念佛的时候,同时即在称赞如来。例如:在‘上供’时,先唱‘炉香乍热...’的香赞。最后唱‘天厨妙供...’的结赞。在‘打普佛’时,先唱‘戒定真香...’的香赞。再唱‘弥陀佛大愿王...’的中赞。后唱‘莲池海会...’的结赞。这都是属于‘称赞如来’的。又如念佛时,每一支香开始,必先唱‘阿弥陀佛身金色...’。这正是将念佛法门与称赞如来的行愿,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三、念佛与广修供养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二大愿‘称赞如来’。今天接著讲第三大愿‘广修供养’。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三段来讲:—
1、广修供养的释义
广是大胜,修是持理,供是奉给,养是资用。即是常常修持营理广大胜妙之供品,以奉给资养于三宝。
供养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财供养可以资养‘色身’。法供养可以资养‘法身’。财供养又分身内之财与身外之财。‘外财供养’,普通分为:四种供养、六种供养、十种供养等。四种供养,亦名四事供养。即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供佛及僧的基本供养。其他的供品,缺少了尚可以。这四种供品,则缺一不可!因为这是‘资身之具’。虽然出家修行,一切尽舍。而资养身命,却仍需要这四种物品。我们现在要供养僧伽,就要注意,必须以此四事供养。因此四事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设若缺少四事,则不足以资养身命。身命尚且不活,遑论修行办道?!又有六种供养,此有二说:一、香,华,灯,涂,果,乐。涂是涂香,以香料研为细末,涂摩身手,能净垢秽,能除热恼。乐是音乐。二、阏伽,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阏伽是水。复有十种供养,此亦有二:一、香,华,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宝是七宝。珠是璎珞。二、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妓乐,合掌。缯是彩紬。盖是伞盖。幢幡是以彩缎绣制的悬挂庄严品,圆桶形者曰幢。长片形者曰幡。妓乐即音乐。这都是‘外财’供养。至于‘内财’供养,即是以自身为三宝做事;所谓执劳服役等。
以上所讲的各种供养,散见于各种经论。以系佛教常识,故附带著讲讲。现在再讲本文,普贤行愿品上说:—l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一段经文,是说我们要广修供养,就应当以重重无尽的三宝为对境。再看经文:—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鬘’有二种:一是华串。二是璎珞。‘酥’亦二种:一是牛乳油。二是药草油。‘须弥山’国语妙高山;四宝所成,有八万四千由旬高。经中所列的供品,共有十一种。若是把诸种香合成‘香’。把诸种灯合成‘灯’。则只有七种。所谓‘如须弥山,如大海水’。这是说‘广修供养’之‘广’!以见供品之广大胜妙。可是如何能够修办这样多的供养品呢?常然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既然事实上办不到,经中何以要这样说呢?我们要知遁,这是‘观行供养’!须要注意经文中的‘天云’二字!天者自然之义。谓法界性中,自然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德用。云者缘起之义,普遍之义,重重无尽之义。谓由普贤甚深行愿之力,以为缘起;令此种种广大胜妙之供具,色相显然!普遍于重重无尽三宝之前,而作供养。我们再看经文:—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此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千万)那由他(亿)分,迦罗(竖析人身上一毛为百分)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极微细)分,亦不及一’!
对于这两段经文:先消文,后释义:—
别明七行,皆‘法供养’。第一、如说修行供养者:学佛之人,必须能说能行,方可得到真实利益。如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这是说:能脚踏实地修行的人,所说的佛法才是正确的。既然不能修行,又何必说法呢?能说不能行,还算有智慧的人吗?又如大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虽诵千言,求名愈著!不如一说,弃执离著!虽诵千言,不欲舍罪;不如一闻,去离生死!...虽诵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绝离三界!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千言是千字,或作千句解亦可。诵是背诵,包括演讲。这是说:即使你能够日诵千言,不修行也得不到实益。而且能说不能行的人,一定贪名。愈是能说,贪心愈大!如是则罪业日增,何能自利利他?
然而我们要注意:这只是警策能说不能行的人的。能行而不能说的‘老修行’,是不得借口以自护短的。因为能行不能说的人,世尊是呵斥为‘哑羊僧’的啊!今日佛教之不兴,其病源即在于行解背驰!能解说的不能修行,能修行的不能解说。以是不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了。所以文殊章说‘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必须把说出来的佛法,能够行出来。把行出来的佛法,能够说出来。这样才叫‘如说修行’。这样才叫以‘法供养’如来。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者: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我们所修的善根,皆以救护一切众生为目的。诸佛一定大生欢喜!这便是以‘利益众生’供养如来。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者:摄受即是摄取。众生以差别为性,我们要度众生,必须方便善巧,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摄取之。如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如是以六度法门,摄取一切众生。于无量众生中,不舍弃一个众生;而必将他安置在佛道之中。这即是以‘摄受众生’供养如来。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者:例如我们要度众生,必须学法修行。学法修行,一定要受辛苦。而这种辛苦,正是代众生受的。又如众生遭遇到灾难,我们要去救灾救难,也一定要受很多的辛苦!这也是代众生受的。诸佛为度众生,不惜累劫勤苦!我们能代众生受苦,最能契合佛心!是即以法供养如来了。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者:诸佛出世,为的是令一切众生勤修善根。我们能勤修善根,即是供养如来。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者:菩萨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对于弘法利生之事,念念不舍,即是供养如来。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者:这一句最重要!是乃以上六种行门的根本!甚么叫著菩提心呢?即是度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的心。设若离开菩提心而修前面所说的六种行门,则必被魔所摄持!如是则一切佛法悉皆变成魔法!不但不能利乐一切众生,连自己也沦落于三界之中了。若能念念不离菩提心,方为真法供养如来。
以上消解经文,以下再释其含义:—
‘广修供养’的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这一段经文,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财供养’。第二段‘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这一段经文,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法供养’。第三段‘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这一段经文,更显明的校量著,第二段的法供养,胜过第一段的财供养。然而,倘作如是解,则便大错特错了!!第一须知:第一段经文中的‘财供养’是‘观行供养’。观行供养即是法供养。第二须知:第二段经文中的七种法行,并不是另有七种法供养,而只是前面‘观行供养’所依据的七种发心!‘如说修行’者,即是如前所说的观行;如是而行,即是‘如说修行’。‘利益众生’者,即修观行之时,本来是为利益众生而修的。果能如是与七种心相应,则所修的观行,即名为真法供养了。那么第三段经文是怎样校量的呢?其中含义是:观行供养虽然是法供养,但必与七种法行之心相应,方得称为法供养,方能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倘若不与七行之心相应,纵令观行成就,而法供养早已变成财供养了。其功德也就有限了。有志研究行愿品者,幸勿以文害义!
2、广修供养的利益
广修供养,除悭贫障,得大财富。悭是悭吝,自己所有的财物,不肯施舍于人,就是悭吝。贪是贪得,他人所有的财物,总想属于自己,就是贪得。但是世间人都是凡夫,大家都有悭贪心。你要贪他人的财物,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因为财物不易贪到手,乃千方百计以谋之。甚至欲达目的,不择手段,竟不惜伤天害理以图之!于是因贪财而造许多恶业!现在有犯国法,死后堕入地狱!不但未得财富之乐,反而受苦无穷!这都是不明因果所致。我们要研究一下,世间人为甚么要这样悭贪呢?为的是得大财富,享受快乐吗?那知道悭贪不是致富之因,愈悭贪则愈贫苦!众生愚痴,令人可叹!是以要想得大财富,切不可起悭贪心。不但他人之财不贪,自己所有的财物,还要布施。布施才是致富之因。所以广修供养,可以除悭贪障,得大财富。这是总说其利益。若分别说之:则供华能除丑陋而得相好。供香能除垢秽而得法身。供灯能除痴暗而得慧明。供乐能除喑哑而得法音等。如是等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报果。
3、念佛与广修供养
我们早晨,先供一杯开水,次再点灯烧香,而后早课。食粥之后,供华供果,而后念佛。午前,供菜供饭,而后午斋。而且每‘一支香’皆须然烛焚香,而后念佛。以及念佛堂中,所悬挂的缦帐幢幡,种种庄严。这都是将‘广修供养’之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的修持。
有人说: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更要广修供养呢?须知一切行门皆由福报所摄持!设若没有福报,不但找不著一座清净的念佛堂,甚至于连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办道呢?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广修供养可得最大的福报!所以应当念佛与供养合一了。
但有两点重要的道理,应当注意:第一、在供养的时候,要加修‘观行’!虽然所供的只是一香一华,而必须观想著如山如海如云。第二、在修‘观行’的时候,必须要发七种心: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若能如是,必能成就普贤菩萨的第三‘广修供养’的大愿。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今天接著讲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三段来讲:—
1、忏悔业障的释义
华严经中本来是‘忏除业障’。可是我们现在每日做早课时,都是念‘忏悔业障’。以此先解‘忏悔’二字;‘忏’是梵语,‘悔’是华言。这有二种意义:一者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是即翻译梵语之忏摩,为华言之悔过。二者忏悔乃梵华并举之词,是乃一半梵语,一生华言。忏即陈露先罪,即是恭对佛前,陈说发露先前所作之罪;要把自己的罪过,通统说出来,不得隐藏,这就是忏摩。悔即改往修来,对于往昔所造的罪过,必须真实悔改;于未来的善法,一定精进修行;这就是悔过。所谓‘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方合忏悔之义。
再解‘业障’二字,业有三种:一者善业,二者恶业,三者不动业。业障之业,即是恶业;以恶业能障人天善法,能障出世圣道,故名业障。障亦有三种:一者烦恼障,即是无明。二者业障,即是五逆十恶。三者报障,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之果报。为甚么不忏悔烦恼障,果报障,而但忏悔业障呢?这有二种意义:一者业力甚大,故须先忏。烦恼障潜伏力弱,故后忏之。至于报障,已竟结成恶果,只有受报,无法忏除了。二者忏悔业障,即是忏悔三障;以烦恼障如种子,业障如水土,报障如果实;忏侮业障,犹如去其水土之缘,则烦恼种子自然干枯,恶报果实亦自无法生出;是则但能把业障忏悔清净,则三障悉皆捐除了。
上来已经把忏悔业障的大意,说明白了,现在再把十种恶业多说几句: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凡夫是‘畏果不畏因’的;恶果尚未现前,即不能生起怖畏之心。怖畏恶道之心不生,如何能发心真实忏悔?然而三恶道的果报,乃属于未来之事。未来之事,尚未现前,是故不易令愚痴浅见之凡夫生起怖畏。可是我们都是人类,人类的众生,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就看得见的果报,以推过去之业因,则容易引起信仰之心,生出怖畏之念了。
我们大家都是人,都是父母所生,为甚么所受的果报不一样呢?这就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现且不谈善报善因。但说恶报恶因。
招感恶报之恶因,大别有十种:即是身口意所造之十种恶业。于中‘杀生’之罪,先堕地狱受苦。地狱之苦受完了,再堕畜生。畜生之苦受完了,再堕饿鬼。饿鬼之苦受完了,方得转世为人。虽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这都是看得见的事实。此方说有一富贵人家,只有一个儿子:这位独生子,一定有福好享了!可是他偏偏短命死了!这就是前生前世造了杀生之业的缘故。又如一位大财主,富有多金,正好享受荣华之乐!可是他偏偏身弱多病,虽有五欲之乐而不能享受!这亦是前生前世造了杀生之业的缘故。第二‘偷盗’之罪,先堕三恶道受苦。三恶道的苦受完了,方得转世为人。虽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种果报:一者常受贫穷之苦,二者虽有钱财而不得自在使用。第三‘邪淫’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的眷属。以上三种,属于身业,应当忏悔。第四‘妄语’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诽谤,二者常受他人诳骗。第五‘两舌’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敝恶。第六‘恶口’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第七‘绮语’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无人信受,二者语不明了。以上四种,属于口业,应当忏悔。第八‘贪欲’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第九‘嗔恚’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第十‘邪见’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于邪见之家,二者其心谄曲不直。以上三种,属于意业,应当忏侮。总上十种恶业,所受的果报,虽只有二十种,但这是大概分别的。若是详细分别,实有无量无边的果报。这些果报,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或为他人所遭遇。或为自身所亲受。我辈凡夫,不明因果之理。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怨天尤人!真是恶上增恶,罪上加罪!明白佛理的人,一心忏悔尚恐来不及,又何敢怨天尤人呢?!
话得说回来:上面所说的果报,乃是由三恶道出来,转生于人道,所受的‘余报’。与三恶道的果报比较起来,真是微不足道了。要是堕到地狱里,其受苦之多,所谓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其时间之长,动辄论‘劫’!真不知何日何时方能出来?!何况从地狱里出来,复堕畜生。从畜生里出来,更堕饿鬼。又不知经过多少劫?!真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那里容许我们粗心胆大而不赶快忏悔呢?!
以上所讲的话,乃是就因果的事实论的。现在再将造罪的心理分析一下,以便‘罪从心起将心忏’。
人是善道的众生,怎么会不信因果,广造诸恶的呢?乃是由心理上渐渐变坏的。从微至著,分为十个阶段来讲:一者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不知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妄计人我之相。既把这个身体,认为是我自己,于是就要为这身体贪图享受,一切罪过皆由此一念‘身见’而起。二者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内心之中,本已具有贪欲之烦恼,外面又遇到恶友的诱惑,于是执著我见之心倍加隆盛。三者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内外恶缘,既已具足;即能内灭善心,外灭善事。不但自己不肯做善事,就是看见别人做善事,亦不欢喜。四者纵恣三业,无恶不为。既不喜作善,则好作恶了!于是放纵身口意,无恶不造了。五者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如好猎者,于万般禽兽,总带杀心!又如贪财之人,举世资财,无一不要!虽然事实上未必尽遂其意,而其杀生贪财之心,实常遍布一切处所。六者恶心相续,昼夜不断。既无善心,则全是恶心。于是无时不想作恶。七者覆讳过失,不欲人知。虽然无时无处不在作恶,可是不愿他人知道。八者虏扈抵突,不畏恶道。虏掠拔扈,粗野横暴,抵触唐突,冒犯圣贤!毫无畏惧恶道之念。犹如疯犬,不易驯服。九者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前面讲作恶不欲人知,是尚有惭愧之心。至此则廉耻之心丧尽,不但不怕天不怕人,连佛菩萨亦复不怕了!十者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断善根。因果报应之理,一概不信。恣意作恶,方能称心。犹如粪蛆,好乐厕所。由此十种恶心,昏迷颠倒,广造罪恶,永处恶道了。现在要忏悔业障,必须生起十种善心,从后翻破之,以为对治法门。第一要明信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丝毫不错。虽然现在作恶的人,尚未见其受到恶报;那只是因缘未熟而已。经云:‘假使满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没有造了业不受报的。亦没有自己造业他人受报的。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明信因果。以此明信因果之心,破除第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之心。第二要自愧克责。设若放逸心一动,急当自己克责自己:‘鄙恶罪人,不知修善,无羞无耻,犹如畜生。’再想到天见我屏处造罪,是故于天生惭;人见我显处造罪,是故于人生愧。以此自愧克责之心,破除第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之心。第三要怖畏恶道。修行的人,当自思惟:‘人命无常,过于转烛。一息不还,千载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波深,船筏安寄?岂可坐待堕落?!’又佛名经云:‘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思惟至此,怖心自生。怖心生时,如履汤火!虽有五欲六尘之境,亦不暇贪染了。以此怖畏恶道之心,破除第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之心。第四要不覆瑕疵。若有罪过,恭对佛像,尽情发露。发露罪过,犹如吐毒!倘若覆藏罪过,不肯发露者,犹如隐处有斑,覆讳不治,则致于死。以此不覆瑕疵之心,破除第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之心。第五要断相续心。既然发心忏悔,必须断除作恶的相续心。即是忏悔之后,誓不再犯!以此断相续心,破除第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之心。第六要发菩提心。以前因为愚痴不觉,故遍一切处恼害有情。今发觉心,应当遍一切处利益有情。以此发菩提心,破除第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之心。第七要修初补过。昔因恶身口意,造诸罪过。今以善身口意,修诸功德。以此修功补过之心,破除第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之心。第八要守护正法。人能弘道,法藉人传。人在法存,人亡法灭。故正法须得人护。以此守护正法之心,破除第三灭善心事不喜他善之心。第九要念十方佛。昔因狎近恶友,信受其言,作诸恶事。今念十方佛,为我作导师,修诸善法。以此念佛之心,破除第九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之心。第十要观罪性空。观诸罪过,从因缘生,其性本空。以罪性本空,方能忏除。倘若罪性不空,则虽忏亦不能除灭了。以此观罪性空之心,破除第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之心。所破者是十种恶心,是顺生死之心。能破者是十种善心,是逆生死之心。明了此等善恶之心,进修忏悔无罪不灭了。
2、忏悔业障的利益
忏悔业障的利益太大了,能以灭除三障,能得依正具足。前面已经讲过:烦恼障犹如种子,业障犹如水土,报障犹如果实。只要把业障忏除了,烦恼种子得不到业水之滋润,自然干枯。业障是因,报障是果;因既不生,果亦自灭。所以忏悔的虽只是业障,而结果是三障完全除灭。这就是忏悔业障的利益。至于得到依正具足的利益,则有二种解释:依是依报,即是衣食住等。正是正报,即是身体。在未成佛之前的‘因位’中,生生世世,身相庄严,衣食丰裕。在成佛的‘果位’上,正报则相好圆满,依报则珍宝严饰。这都是忏悔业障所得到的利益。我们再把本段的经文念一遍,看看还有甚么利益?经云: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即是忏悔业障所得的利益。严持净戒,能生一切功德。但是有‘业障’的人,虽欲严持净戒,而不能‘恒’常安‘住’于净戒之中,亦就是不能恒常安住于一切功德之中了。比方说:有贪欲业障的人,则将因贪欲而犯戒。有嗔恚业障的人,则将因嗔恚而犯戒。净戒既不能恒住,一切功德得而复失,岂不可惜?!是以有志严持净戒者,必须诚心忏悔业障,方能得到恒常安住一切功德的利益。
3、念佛与忏悔业障
有人说: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还要忏悔业障呢?说这种话的人,是不知道业障的厉害!经云:‘业力甚大,能抵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有业障的人,虽欲念佛而不可能,又遑论一心。例如有人在贫困之时,颇肯念佛。一旦升官发财了,佛也不念了。这就是被贪欲之‘业’‘障’住了。又如有人发心来打念佛七,不跟这个莲友闹意见,就跟那个莲友吵架,结果自己把自己‘气’走了,佛也不念了。这就是被嗔恚之‘业’‘障’住了。所以发愿念佛的人,必须诚心忏悔业障。
在念佛七中,每天做晚课时,要跪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这就是将‘忏悔业障’的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今天接著讲第五大愿‘随喜功德’。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三段来讲:—
1、随喜功德的释义
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
先说随喜佛的功德: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富居皇宫,娇妻婇女,常随承事,五欲之乐,任其享受。而本师竟不为环境所迷,因观察众生受苦,遂即舍弃国城妻子,毅然出家!这出家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本师出家之后,为成佛道而在最荒凉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瘦的皮骨连立,终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重发大愿‘若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这种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本师成佛之后,即将自己所证的佛法,讲给一切众生听,‘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直至双林树下,临入涅槃的时候,尚且问诸弟子,‘吾将涅槃,汝等对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来问’!这种说法度生,诲人不倦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本师涅槃之后,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养舍利的众生,灭罪生福。这种身虽入灭,仍留‘身分’以泽被众生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次说随喜菩萨的功德:菩萨是佛果的‘因位’,在发菩提心之后,成妙觉果之前,历劫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菩萨的功德,都应当随喜。菩萨修‘布施’时,一切身内之财,身外之财,皆须布施。身外之财,不但衣服饮食,金银珍宝须布施;即家园国城,妻子眷属亦须布施。身内之财,不但眼耳手足须布施,即身命亦须布施。法华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菩萨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萨为甚么要舍身命呢?一则为佛法,二则为众生。且说一个‘雪山童子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给诸位听听。这个公案,出在涅槃经。经上说:‘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故,变其身为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开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说余半偈,吾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云:我今实饥,故不能说。我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食!罗刹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以奉罗刹’。这就是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我们想想看:世尊为菩萨时,是如何的轻视身命,重视佛法!现在大藏经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无量数的偈。这都是世尊在过去劫中,用身命换来的!可是我们竟把这些希有珍贵的法宝,束之高阁,不肯一读,未免太对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对于为法舍身的功德,应当随喜;即是菩萨所修的一切难行难忍的功德,都应当随喜。
复次说到随喜二乘圣人的功德:二乘即是声闻缘觉。‘声闻’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们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们能证阿罗汉果。‘缘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他们能以观察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十二因缘之流转;因之用功而将十二因缘还灭。所以他们证得的果位,称为‘缘觉’。二乘人所修的法门虽然不同,但其结果都能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称为圣人。这二乘圣人的功德,我们亦当随喜。
现在再讲随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禅定。无色界天修四空定。这些功德,都应随喜。阿修罗此云‘非天’。他们有天之福,无天之德。虽似天道众生而实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罗既然无德,我们随喜他的甚么呢?我们应当注意:随喜功德,不是随喜罪过。阿修罗既然‘有天之福’,这就是他的功德;我们即应随喜。至于‘无天之德’,这是他的罪过,我们切勿随喜。人道的众生,佛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其善法。儒教以仁义礼智信为其善法。其意义颇相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即是随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随喜他的罪过。畜生道的众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负责。鸡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鸦能反哺,即是孝顺。雁不二配,即是贞节。如是功德,皆当随喜。鬼亦有善有恶,如地藏经中所说的‘主命鬼王’‘坚牢地神’,其功德亦当随喜。地狱道的众生,作恶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资随喜呢?须知地狱众生,受苦极重!为苦所逼时,必生后悔。这一念悔过之心,即其功德,即应随喜。又者阎罗王亦属于地狱道。如地藏经中所说,他能以亲近地藏菩萨。又如公案中所讲,他能以礼拜永明禅师之像。这都算是地狱里功德。既是功德,自应随喜了。以上所讲的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应当随顺喜悦,故名随喜功德。
2、随喜功德的利益
随言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属。前一是对治的恶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灭恶生善,故须发此大愿。
昨天曾讲到三障,即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是约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现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说:‘根本烦恼’有六种,贪欲与我慢居其二。‘随烦恼’有二十种,嫉妒居其一。如是说来,则根本烦恼中,除了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种:为甚么只将贪与慢列为‘重障’而不将其他四种列为重障呢?再说随烦恼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种;为甚么只将嫉妒列为‘重障’,而不将其他十九种列为重障呢?这就是因这三种恶法障碍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烦恼法,虽然同是恶法,同能障碍善法,但是比较起来,都没有这三种恶力厉害。故特标重障之名。比方说,有二十六个坏人,其中有三个最坏的,因为他们害善人,害的最凶!故特标其名,以便预防,而利缉捕。
我慢重障,须用第一愿王礼敬诸佛之法,对治除灭之。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经讲过了,贪欲重障,须用第三愿王广修供养之法,以及第四愿王忏悔业障之法,对治除灭之。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讲过了。现在专讲嫉妒重障,必须用随喜功德之法,以对治除灭之。
所谓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见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觉著不欢喜。见到他人荣华富贵,自己心中便感觉到不能忍耐。这便是嫉妒心现前了!我们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不论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统统有的。不过学佛的人,既然知道有这种烦恼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让它生起来。设若嫉妒心生起来,就要忌害贤人,障碍善事了!若约世间凡夫之法来讲,假使他人要来害我,我也要来害他。这种报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的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与我不相干;但是因为他人有光荣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里才觉著痛快!这不是很奇怪吗?有一本世间书,记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时代,有一个人,性好嫉妒。他的邻居,中了‘举人’,把大门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庆贺之意。这个嫉妒成性的人,听说邻居中了举人,心里就觉著不好受!及至见到人家油漆大门,他心里更加生气!直气的不能入睡!半夜里起来,把水沟里臭泥,抹在人家大门上,心里才觉著安然。
诸位想想看:邻居中了举人,对自己不是亦有光荣吗?纵令没有光荣,亦没有害处呀!为甚么这样放不下呢?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书上亦有这样一则公案:说是有一座大寺院,请一位法师来讲经。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内中有一青年,看见迎接法师的仪式太隆重了,他气不过,跑出来拖著法师打了一顿!
诸位想想看:寺院里请法师讲经,即使礼节有过于隆重之处,亦是佛教内部之事;与这个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处?他为甚么把法师打一顿?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驱使他啊!
现在再讲到我们自己身上:比方说,我们看到某一寺院很兴隆,就要说他几句坏话。听到某一法师讲经讲的很好,也要说他几句坏话。试问:某一寺院很兴隆,某一法师讲的好,对于佛教不是很光荣吗?为甚么还要说他的坏话呢?此无他故,只是嫉妒心现前而已。
嫉妒虽不是根本烦恼,但确是重障!因为它能以‘忌害贤人’,它能以‘障碍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贤人。设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毁谤,抑以破坏!是不但障碍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贤人!其罪过不是很大吗?!佛门中有句成语,说某人‘嫉妒障碍’。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碍当然也是障碍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碍他人即障碍自己!因为忌害贤人,自然会亲近恶人。障碍善事,自然会做恶事。近恶人,做恶事,不是障碍自己吗?!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对治之法,要用随喜功德。见到他人作功德之事,无论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随喜。或以身业随喜助成之,或以口业随喜赞叹之,或以意业随喜而发欣悦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乐善之心常常现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断了。嫉妒之恶法,既已伏断,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将来度脱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属’亲近拥护。这都是随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与随喜功德
如前几天所讲的:礼敬诸佛的功德,应当随喜。称赞如来的功德,应当随喜。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的功德,均应随喜。乃至拭佛前棹,扫佛堂地,都是功德,都应随喜。如是拭棹不碍念佛,念佛不碍扫地,便将随喜功德的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六、念佛与劝请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今天接著讲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每天都是讲一个大愿,今天为甚么讲两个大愿呢?这有两种原由:第一是我们的念佛道场只有七天,倘若一天只讲一愿,则十大愿王便不能讲完;因此今天讲两愿,明天讲三愿,如是即可以圆满了。第二是‘请转法轮’是总义,‘请佛住世’是别义。其所以请佛住世者,原为请转法轮。是则愿王虽有两个,而意义只是一种。故将第六大愿第七大愿,合为‘劝请’,一次讲完之。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三段来讲:—
1、劝请的释义
先解释第六大愿请转法轮:请是众生的祈求,转是诸佛的宣说,法是诸佛的言教,轮是教法的譬喻。我们请求诸佛说法,名曰请转法轮。诸佛所说的教法,为甚么用轮作譬喻呢?轮是‘转轮圣王’的‘轮宝’。在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王出世。由王的福德所感,自然有金轮宝出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舒妙光明,旋转飞行,威伏四方。此福德之王,因有此轮宝之故,称为转轮圣王。诸佛所说之教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其威德犹如轮宝,故诸佛说法,名曰转法轮。若详细解释,则有大小乘的分别;小乘法轮,具有五义:一速疾义:如来的智慧生起妙用时,非常的迅速;犹如转轮圣王之金轮宝,飞行速疾。二取舍义:如来所说苦集灭道四谛,令诸众生舍苦谛而取灭谛;犹如轮宝,舍东洲而取南洲。三降伏义:如来说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犹如轮宝,能降伏一切叛乱。四镇伏义:如来智慧能镇伏一切烦恼,令其不起;犹如轮宝,镇伏四洲一切臣民,不生扰害。五上下转义:如来智慧不但能断欲界烦恼,亦复能断上二界烦恼;犹如轮宝,上下飞行。有如是五种义理,是故如来所说的小乘言教,名曰法轮。大乘法轮,具有四义:一圆满义:大乘法义,究竟圆满;犹如轮宝,圆演流通。二摧坏义:大乘智慧能破尽一切烦恼;犹如轮宝,碾坏一切。三镇遏义:大乘圣道,能摄伏外道二乘;犹如轮宝,威镇天下。四不定义:大乘法门应机施教,无有定法;犹如轮宝,应时飞至,无有定轨。有如是四种义理,是故如来所说的大乘言教,名曰法轮。
有人说:若佛在世,我们好去到佛前,请转法轮。现在佛已涅槃了,既不见佛、如何请转法轮呢?这有两种义理,须要明白;第一、在地方说,不是请一尊佛转法轮;我们的对境,乃是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世界,住世的佛无量数,正好请求转法轮。第二、在时间说,现在的佛固然要请,未来的佛亦当要请。一切菩萨、罗汉、善知识,都是未来佛,皆应请其转法轮。我们只要能以常常发此大愿,随时随处皆可依愿起行。例如:有一位善知识,修行功夫,甚为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请法。我们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众人请求开示。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开示的法要,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实的利益!所谓‘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又如:有一位大法师,讲经说法,辩才无碍!但是他人不知请法。我们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众人请求说法。大开讲筵,普接听众。既能令未闻佛法的人,了解佛理,信仰佛教。又能令已闻佛法的人,深入佛理,倍加精进。这都是请转法轮的大愿,所引生成就的功德。
再解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体,无生亦无灭。二报身,乃因行功德圆满享受法乐之身,有始无终。以上二种佛身,均不须请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应化身,乃应众生之机感,变化示现之身。每一尊佛出世,皆示现八相成道,有降生亦有入灭。佛出世间,原为度生;生未度尽,何以入灭呢?因为众生不需要佛了!所谓‘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示现入灭了。设若众生以至诚之心,请佛住世!显见化缘未尽,佛一定会应众生之请而久住世间的。
有人说:佛将要涅槃而未涅槃之时,我们请佛住世是应当的。现在佛入灭已二千多年了,我们还要请佛住世,岂不是太晚了吗?
若是对印度示现的这一尊佛说,似乎嫌晚了。然而我们所请的不是一尊佛,乃是十方三世无尽诸佛。并且还有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诸善知识,都要请其住世。所以须要时时发愿了。我们再把经文念一遍,藉以增加信心。经云:‘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段经文容易懂,念一遍就明白了。
又有人说:有生必有灭,乃世间一定之理。佛既示现受生,亦必示现入灭,方不违背俗谛之理。何能因我们请求而即常久住世呢?
既云‘示现’,即非‘定命’。只要有真正发愿请佛住世的众生,佛一定会应众生之机而示现住世的。不但有众生请求,佛即为之住世;而实实在在的是佛不愿入灭,唯愿众生请问佛法。如佛临涅槃时,问众弟子曰‘我将涅槃,对于佛法,有疑问者,可速来问。’这即是暗示‘若有请问佛法者,我即暂缓入灭。’不幸,竟无一人请问佛法者!岂不是‘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了吗?!设若有人请问,佛可以多说一部经了。设若有许多人请问,佛可以多说许多部经,自然延缓涅槃了。
我再举两则善知识的公案,作一证明:—
南岳山慧思尊者,将入灭时,大集门人说法,苦切诃责!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华忏者;吾当供给。若无,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端坐,言佛来迎!而化。这并不是门人请求善知识住世,相反的是善知识请求门人:‘只要你们肯修行,我即为之住世。’不幸,竟无一肯修行者!既然住世无益,只有端坐而化了。
又有一则公案,是我亲耳所闻的;民国十七年,我住苏州灵岩山时,认识一位比丘,名呼妙性师。二十二年,再到灵岩山。这时妙性师在别院宝藏寺当家。我即下山探望这位离别数年的道友。到了宝藏寺,看见一块木匾,上面写著「大休息处’四个字。笔力苍老古掘!因问这是谁写的?妙性师先叹一口气说,唉!这是我的伤心纪念品啊!于是讲起他自己的一段公案;他说:‘灵岩山的后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后面,有一间茅蓬。里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禅师。我妙性与他谈禅,谈的很投机。他认为我是一个法器。但根性迟钝,急切不能开悟。他说:‘你能放下一切,一心办道,我当为你住世三年!否则,我于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来很相信他的,可是听到他这几句话,反而生起了疑心!因为‘预知时至’这步功夫就不容易,何况‘延促寿命’!他真的有这么高的功夫吗?我倒要等等看,看他到了中秋日,是否真的能‘走’吗?因此一念疑心作了障碍,我终于未去亲近他。讵知到了八月十五日,这位大休禅师居然坐化了!我闻讯之下,不胜悲痛!急忙赶到他的茅蓬,哭奠一番。又把他茅蓬门上挂的这块木匾取回来,留作纪念。唉!谈及此事,真是后悔无及了!’诸位听到妙性师的公案,有何感想?这不亦是善知识要为学人住世吗?而学人竟不肯亲近善知识;不禁令人长叹息了!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发这请佛住世的大愿。不但请求诸佛住世,即一切菩萨、罗汉、诸善知识,都要请他们住世。这不只我们自己得利益,亦令一切众生得到法乐啊。
2、劝请的利益
请转法轮,可以除慢法障,得多闻智慧。我们遇到佛菩萨,乃至遇到善知识,而不肯请转法轮者,皆因内怀‘轻法慢教’之心的原故。现代佛子,多如是人。其无道心者,固不足挂齿。即一般自认为老修行者,率多不肯广学多闻。于自己则盲修瞎练,于他人则闭口不言。故名慢法障。其对治之法,凡是遇到善知识,即以殷重之心请转法轮;自能除去慢法之障。前以轻法慢教之故,致成孤陋寡闻。今以尊法重教之故,遂得多闻智慧了。
智慧有三种:一曰闻慧,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二日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三日修慧,依修行用功而生之智慧。现今的修行人,既不肯见闻经教,又不思惟道理,一味的盲目修行,其不‘堕坑落堑’者,恐怕少有了。
请佛住世,可以除谤法障,得慈善根。谤法二字,乍看之,很浅显易知,详解之,则颇微细难明。佛教以外的人,既不信仰佛教,自然常常毁谤佛法。这是浅而易知的。至于信仰佛教的人,为甚么也会谤法呢?这就微细难明了。若研究其原因,大别有二种:一是重行不重解的人,如前面所说的老修行,凡是教法,一概轻视鄙弃之!岂是谤法吗?!一是重此轻彼的人,因为所学的宗派不同,于是重自宗之法,而轻他宗之法。以门户执见,互相毁谤!而成谤法之罪了。既然谤法,当然不喜闻法,于是与法常相远离,这便是谤法之障。若能常常发愿,请佛住世,则谤法障自然除灭。因为请佛住世,原为请转法轮;既有重法之心,自无轻法之念了。而且不但请佛住世,并要请一切善知识住世。此一切善知识,自然包括各宗各派。门户执见,既已消除,自无互相毁谤之罪过了。
谤法障除灭之后,即能得种‘慈善根’。慈善即是慈悲善。乃佛所说大小乘经典,所具有的七善之一。佛经具有七善,故名正法。其七善者:第一时节善,佛所说的每一部经,初时说的序分,中时说的正宗分,后时说的流通分,三时皆善,故名时节善。第二义善,佛所说的经,其义理深远,能令闻者得到今世后世以及出世的利益。第三语善,佛所说的法,其语巧妙,随顺方俗之语而能显示正义。第四独一善,佛所说法,纯一无杂。第五圆满善,佛所说的每一部经,悉皆诸法具足圆满;并不须要另一部经来助成。第六调柔善,佛所说之法,皆是清净善法,其性调顺柔和。第七慈悲善,佛所说的法,总为慈兴一切众生乐,悲拔一切众生苦。一切诸佛所说的法,悉皆具有如是七善。在未成佛之前,要常常发愿‘劝请’,即得‘慈悲善根’。七善皆以慈悲为本,得到了慈悲善根,亦就得到了其他六种善根;我们将来成佛说法,亦自具有七善了。
3、念佛与劝请
我们对于各宗各派的善知识,都要请其转法轮,请其住世。对于专门弘扬净土的善知识,自然请其转法轮,请其住世了。我们对于诸大菩萨,都要请其转法轮,请其住世。对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自然请其转法轮,请其住世了。我们对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要请其转法轮,请其住世。对于阿弥陀佛,自然请其转法轮,请其住世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何用我们请转法轮?‘其佛寿命无量’,何用我们请其住世?
佛寿无量,现在说法,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是我们的大愿大行。我们的愿行是因,阿弥陀佛的愿行是缘;因缘和合,方能见佛闻法。倘若只有佛的愿行,没有我们的愿行;则是有缘无因,终不成就。佛虽常常说法,我们未闻,等于不说。佛虽寿命无量,我们未见,等于入灭。是故我们念佛同时劝请,将来往生极乐世界,自会见佛闻法了。亦即是将念佛法门与劝请大愿,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七、念佛与回向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光阴真是快的很,转眼之际,我们的念佛七就要圆满了。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今天接著讲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为甚么要把最后三个大愿一次讲完呢?亦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念佛七只有一天了,念佛七打完了,开示也讲完了,一切都圆满了。第二是‘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是别义,‘普皆回向’是总义。即是将常随佛学的自利功德,及恒顺众生的利他功德,用来普皆回向的。是则愿王虽有三个,而义意只是一种。故将最后三个大愿,合为‘回向’,一次讲完之。诸位留心听著!下面分五段来讲:—
1、回向的释义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谓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处:第一回向菩提,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谓回因向果。第二回向众生,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众生;是谓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实际,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实际之理性;是谓回事向理。这三处回向,又须合为二种;一者‘随相’,二者‘离相’。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是谓随相。回向实际,是谓离相。此二种义,缺一不可;若缺于随相之义,则堕于二乘;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众生。若缺离相之义,则堕于凡夫;以凡夫无处不著相。所以回向必须有三处,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众生,以完成利他之行。回向实际,以远离二利之相,而会归于中道理体。上来是总讲回向的意义。下面再分讲三个大愿:—
先解释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佛是我们的师长,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必须随著师长学,而且须要常常随著师长学,这样才能学得成功。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初发菩提心,即精进不退。为尊重佛法,不惜身命。经过种种难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后,常时说法,利益一切众生。最后示现入涅槃。这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好样子,我们要随著学,才是正因,才是真修。所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报,亦不求二乘小果,专为趣求无上妙觉,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皆随学。这就是第八常随佛学的大愿了。
再解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即是恒常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须要承事供养,而且必须尽其恭敬。要把众生当作父母恭敬。要把众生当作诸佛恭敬。众生有了疾病,我们为作医药。众生迷失了道途,我们指示其正路。众生处于暗夜,我们为设灯明。众生受了贫穷,我们助其财富。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读了这段经文,可以知道恭敬供养众生的原因,是为令一切如来生欢喜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道理,这只是如来的方便说法,渐次引进我们来恭敬供养众生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养如来,而不知道恭敬,供养众生。所以如来方便诱导说:凡是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须先令众生生欢喜。众生皆大欢喜了,如来自然欢喜了。换句话说:设若我们不肯恭敬供养一切众生,但肯恭敬供养一切如来;则一切如来不会生欢喜的。比方说:我们住的地方,遭受了风灾水难;一切民众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这时来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灾救难。我们知道了,就尽力的帮助他,去救济灾难!一切民众转危为安,皆大欢喜;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欢喜了。反之,我们坐视民众受灾受难而不救济;只忙著招待这位大慈善家,这位大慈善家能生欢喜心吗?所以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先令众生生欢喜。然而这只是如来方便引导我们发心而已。在本经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他经中是很少见到的。我们应当注意及之!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成等正觉是果,发菩提心是因;所以愿成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诸佛之本体。再进一步研究,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于观见众生受苦之故。于是由大悲心而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寻源,诸佛之所以成佛者,实因于众生。如是而论,众生乃是诸佛之恩人!我们为甚么要恭敬供养诸佛呢?因为诸佛是我们的恩人。如是既然要报佛恩,尤应报众生恩了。是则恭敬供养众生,并不是专为讨诸佛的欢喜的。而实是为报众生之恩。这道理就比较深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亲切的道理,诸位须谛听谛听!
经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提觉道,譬如一株大树。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譬如树上开的华。诸佛所证的无上正觉,譬如树上结的果。一切众生,则譬如是树的根,足见众生之重要了!设若这株菩提树没有根,则自然不能开菩提之华结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萨须发大悲心,饶益众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润树根,则枝叶华果,悉皆繁茂了。我们未读本文之前,总以为菩提属于诸佛的。及至读了本文之后,方知菩提属于众生!这种道理,真是太亲切,太重要了!
诸位静下心来想想看:设若没有众生,不见众生苦,何能发起菩提心来呢?设若没有众生,又到甚么地方去修六度万行呢?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则是没有成佛之因;既无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我们必须要报众生恩,要恭敬供养一切众生。
可是前面讲过的一点更要紧的道理,诸位不要忘记了;即是须要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方可圆满‘恒顺众生’的大愿。倘若只以世间法恭敬之,供养之;而众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怎能算是报众生恩呢?
最后解释第十大愿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愿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愿利他的功德,用来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而是以前面九个大愿的功德,通统回向于三处。故曰普皆回向。
为甚么一定要回向三处呢?因为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之故。大乘菩萨必须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众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须离相,以免堕于凡夫,即是回向实际了。是故须要回向三处。
2、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狭劣障’,能成广大善法。凡夫执著成性,只想到卑处,想不到高处。只见到小处,见不到大处。只解到浅处,解不到深处。这即是‘狭劣障’。现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无上的佛果,如是我们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处了。要回向众生,众生乃是无量无边的境界,如是我们就可以见到广大处了。要回向实际,实际乃是甚深微细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深处了。把卑小甚浅的凡夫心,变成高大甚深的菩萨心,则无始以来的‘狭劣障’可以除灭了。回向又能成就广大善法;我门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则成为人天福报。一经回向菩提,便成为最高无上的功德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因众生无量无边之故,我们的功德也变成无量无边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实际;实际法性是遍一切处的,我们的功德,既与法性相称合,自然也遍一切处了。譬如‘回声入角’,小声音可以变成大声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之性,可以与大海之水性相称合了。所以回向能成就广大善法。
3、念佛与回向
念佛愿生极乐世界,为的是‘常随佛学’,这与第八愿王融而为一了。往生西方,求证智慧神通,为的是回入娑婆‘恒顺众生’,这与第九愿王融而为一了。我们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为的是‘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是‘回向菩提’。为的是‘善知方便度众生。’即是‘回向众生’。为的是‘闻已即悟无生忍。’即是‘回向实际’。这与第十愿王回向三处融而为一了。
4、念佛与十大愿王
这一次打念佛七,讲话的总题目,是‘念佛与十大愿王’。在这七天之中,已经分别的讲过了。现在再读一读经文,藉以了知十大愿王与念佛法门有密切的关系!
经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经文说:凡是一个人,到了命终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让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到这时候,一样东西也带不去,一个臣民也不跟随你。假若你在生之时,没有发过愿,没有念过佛,那你真要堕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生之日,发过愿,念过佛;到临命终时,十大愿王,引导其前,弹指之顷,即把你引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说明十大愿王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再读经文:
经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这是说明,由十大愿王引到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即得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并且蒙佛‘授’与成佛之‘记’,成佛有分了。此乃所得的自利。下面再说明利他:
经云‘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是说,授了成佛之记以后,以菩萨之智慧,神通,分身于十方世界,常时利益一切众生。下面再说明究竟成佛,与成熟众生:
经云:‘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说明,发十大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位新大士,不久当成佛果。成佛之后,广说妙法,成就一切众生。十大愿王,既有如是自利利他的广大功能,所以要劝我们受持了。
经云‘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又云:‘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这段经文:先赞叹十大愿王的殊胜功德,后劝众生发心受持。并且详明次第法行,而归结于弘法利生。以是之故,方能于大苦海中,拔济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净土。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经文吧:
经云‘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上来几段经文,总明受持十大愿王,自己可以往往极乐世界,而且可以普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可见念佛法门与十大愿王关系之重要了。
再进一步说:净土法门有‘三资粮’,曰信曰愿曰行。所谓愿者,即是愿生极乐世界;此乃总愿。十大愿王乃是别愿!即由此一个总愿之中,开为十个别愿。凡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者,皆须常常发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合此十个别愿为一个总愿,即是愿生极乐世界。是则念佛与十大愿王,只是一个净土法门而已。
5、对诸位的愿望
第一愿望诸位于佛七圆满之后,发心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当然要看‘华严疏钞’。这部疏钞,实在太好了!真是一部现成的‘佛学大辞典’。清凉国师能以不辞辛苦的著出来,我们就不能发一点心看一遍吗?!
第二愿望诸位发心读华严经。设若时间不够,或者学力不够,不能研究华严疏钞;则请诸位将八十卷的华严经读一遍。时间只需七天。普通的学力,即可以了解经中大意。华严经乃是最圆最顿之教典,读一遍也可以种个圆顿善根呀!
第三愿望诸位发心弘扬‘普贤行愿品’。弘扬行愿品,当然要参考行愿品的‘别行疏钞’。这部别行疏钞,乃是清凉、圭峰两大祖师的著述精华!我们现在能把这部书请出来研究一番,岂不等于面对两大祖师请开示吗?!
第四愿望诸位发心读诵行愿品。清凉国师说‘此经一卷,文少义丰!实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何不修持?!’若能定为日课,实能获大法乐!
第五愿望诸位发心多念弥陀圣号。我们打念佛七,是为求证‘一心不乱’的。诸位无论证得与否,皆须继续精进,多多念佛!
在这七天之中,所讲的话,都是依著行愿品疏钞讲的。但以慧劣舌钝,未能讲得清楚,未能帮助诸位用功,尚希诸上善人慈悲,多多原谅!
中华民国四十八年记录,五十年改写。仁光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