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发表时间:2019-12-07     阅读次数:     字体:【
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2002年4月于湛江市福寿山玉佛寺

说经的因缘

本经的教体

此经的宗趣

经题的含义

译题的介绍

序分

正宗分—总明依正庄严令生信

正宗分—别明净土殊胜劝发愿

正宗分—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证

正宗分—广引诸佛称赞令断疑

正宗分—赞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流通分

第一章、前言

今次特别为各位选讲:‘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文字不多,诠理也不深,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会诵念。都知道此经是教我们念佛的。但我们为甚么要念佛呢?念佛有甚么好处?念佛之目的是甚么?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或有人说:我知道,我们念佛之目的,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吗?是的,但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我们为甚么要去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有甚么好处?念佛真的可以去极乐世界吗?我们又应该怎样念佛,用甚么方法念佛,然后可以去极乐世界?应该甚么时候去极乐世界?要护照吗?要签证吗?本经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么远,怎样去呢?坐轮船,坐飞机,或是乘搭太空火箭?关于这些问题,相信各位还是不大清楚,今次,我会为各位详细说明,然后,让我们集体申请,移民去‘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好不好?好!现在让我先讲解经文,再为各位介绍念佛的方法。

一、说经的因缘

佛说每一部经,都有其发起的因缘。其中很多经典,都是由佛弟子们提出问题,请佛开示,作为发起的因缘。例如:金刚经是由须菩提尊者请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作为发起的因缘。楞严经,是由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作为启教的因缘。但本经并没有任何发起因缘,是佛特别告诉舍利弗的。佛为甚么无问而自说此经呢?综合古德的意见,有以下十种原因,佛非说本经不可。

(一)为悲愍末法众生

婆婆世界,原本就是一个苦恼的世界,何况末法时代,五浊浑乱,众生寄迹其间,更是苦不堪言。佛为愍念末法苦恼众生,特别为说念佛法门,预垂救济;使末法没有机会见佛闻法的众生,但能深信净土法门,老实念佛,发愿往生,便可以超越三界,解脱生死,远离众苦,往生极乐。

(二)开殊胜方便法门

释尊于婆婆世界成道,观机设教,所说的法门无量。但无量法门中,唯有念佛法门,最为方便。不止能令末法时代,信心清净的人,专心念佛,即可以横出三界,带业往生极乐国土,常见阿弥陀佛。同时,只念一句佛号,即具足诸波罗密。无须历劫广修福慧。例如:但能一心念佛,万缘俱舍,即是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皆息,就是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便是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是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妄念不生,就是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波罗蜜。

(三)明苦乐令生欣厌

婆婆世界,众苦逼迫恼害,而且人命无常,青春不永,转瞬发白面皱,眼蒙耳聋,牙齿脱落,举步艰辛,老态毕现,来日无多。善导大师说:‘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结果:‘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可怜愚痴众生,不知厌苦,不求出离。释尊慈悲,特别为我们演说净土法门,激励众生厌离婆婆;赞扬净土依正功德,令生欣求之心,发愿往生。

(四)令二乘发愿往生

二乘圣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一旦了生脱死,证我空,得涅槃,即生滞著,不肯回小同大,入俗利生,行菩萨道。释尊为化导此辈定性声闻,特别为说净土法门,使闻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共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而回断灭心,修净土行;发愿往生极乐,得不退转,一生成办佛事。

(五)勉初心亲近弥陀

初发心菩萨,意志未坚,一旦逆境出现,或值遇恶友,难免退失菩提心。何况生死末了,惑业未除,难免被业力所牵,六道升沉不已。故释尊特别为新发意菩萨,说念佛法门,令发愿往生,亲近阿弥陀佛。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悟无生忍后,再来婆婆,教化众生,满菩提愿。

(六)尽摄利钝令得度

释尊最初成佛,即演说华严大教,根性愚钝者,咸皆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法。及说阿含诸经,又不被上根利智者。唯独此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如师子峰言:‘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说:‘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可知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实非其他法门可能及。故古德说:‘八万门中,念佛第一’。

(七)护持众生令不退

五浊恶世众生,福薄障厚,慧浅业深,若欲修行,魔障重重,正见稍弱,即陷群邪,或被恶业所牵,难免堕落三涂,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释尊大慈,特为此土多障众生,开示念佛法门。令其持名念佛,即得投入阿弥陀如来大誓海中,为阿弥陀佛之所加被,为六方诸佛之所护念,而得远离魔障,疾生净土,永不退堕三涂八难。

(八)使有念入于无念

众生的真如自性,原本无念,奈何众生,自无始来,一念妄动,即杂念相继,作业流转,此死彼生,欲息无期。故释尊特别开示念佛法门,教人以净念除妄念,以细念去粗念,以善念止恶念,以一念息万念,所谓:‘以毒攻毒,以兵止兵,以念止念。’若然病愈寇平,则药之与兵,俱属多余。是以念佛,贵在一心;若能一心不乱,念极而空,念而无念,则此无念之念,便是真念。即此真念,便是真如自性,便与诸佛,无二无别。

(九)示往生令悟无生

众生虽然因:‘无明不觉生三细’,自此圣凡途殊,生佛苦乐,相去天渊。其实,生乃缘生,而法性不与缘俱生;灭亦缘自灭,法性不与缘俱灭。故在迷情言:是无生而生;若据法性,实则生而无生。众生迷故,妄见生灭;诸佛悟故,唯见无生。所谓:‘悟则生灭皆无生,迷则无生皆生灭。’故古德说:‘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释尊怜悯此土众生,认妄为真,迷己逐物,特别为说念佛法门,巧示往生。实则若人念佛,念至妄尽情空,一心不乱,净极光通达之时,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何劳往生?

(十)示修行径中之径

路小而直接谓之捷径。念佛法门,是学佛修行无量法门中,最直接的捷径,理由有三:

一、古称捷径:弥陀疏钞中说:‘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善导大师亦说:‘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二、简易直捷:念佛法门,可分为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以及实相念佛。四种念佛中,唯独持名念佛,既简易又直捷,但能净念相继,一心不乱,便可往生。可谓修行径路之中,径而又径。故普贤行愿品钞中说:‘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勤积,乃得往生。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三、简约玄妙:佛说无量寿经,广说极乐国土,依正庄严,并备载种种修持法门,而本经则崇简去繁,举约该博,但持弥陀圣号,即为多福多善,即可带业往生,实在事半而功倍。况大本弥陀经,犹分三辈,莲开九品,而此经但生彼国,即证三不退。不但是念佛法门中之简要,抑亦是净土诸经中最简要者,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诚修行捷径中之捷径。释尊无问而自说此经,正是要为众生显示:修行捷径中之捷径。

以上十种因缘中,前九种皆通于净土诸经,唯后一种,别限于此经。

二、本经的教体

本经旨在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但若能一心不乱,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西方就在眼前,当下就是真如,就是实相;故本经应该像其他大乘经典一样,以实相为教体。但亦有人言:本经是以阿弥陀佛所成就依正二报功德庄严为教体。本人认为,若论持名念佛,或观想、观像念佛,当然是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依正庄严为教体。若是实相念佛,则应以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的真如自性为教体。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然则极乐国土,依正二严,一切美好殊胜之相,亦不过是阿弥陀佛为度众生的方便而设。当知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中下根者,事相念佛,当以弥陀国土依正二严为主体;若是上根利智人,由有念进而无念,了知当前一念,不在内,外,中间;非过去,现在,未来;而能离相无念,法身显,寂光现,常寂光中,何来依正庄严?故就理言:本经的教体,应该是实相。

实相有二:一是无相之实相:所谓无相,即是离相;若能离一切虚妄颠倒之相,即是真如自性的平等实相。其次是无不相之实相。是指诸法皆相妄性真,故于诸法生灭相中,有不生灭性存在;诸法相妄,原无实体,故说:无相。但不生灭之性,却真实不虚,生佛同体,圣凡无二,并非无相,而是无不相之实相。此无不相的实相,不变随缘,能生万物差别相;随缘不变,故万法的差别相,无不依真如自性为理体。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则弥陀佛土,依正二严,皆真如自性所流露,如金可作器,器器皆金;金器之形相有别,而金器之本质无异。又如因水有波,波即是水;波浪的大小高低有殊,而水的湿性无二无别。故本经应以真如自性的实相理为教体。

三、此经的宗趣

此经的宗趣,古德说:本经应以往生不退为宗,亦有说:应以信愿行三为宗。莲池大师认为:前说未详信愿,后说不该依正,故须兼合言之,总为宗趣,始得无遗。可知本经,是以经中所说:弥陀净土依正庄严,以启人信心,以励人发愿是为宗;卒得往生,证三不退转是为趣。但若据理论,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信之,愿之,然执持圣号,一心不乱,妄尽心一,净极光通达;即一念圆具三观,圆证三不退,圆悟无生理,是为宗;往生彼国已,还入婆婆,巧把尘劳作佛事,是为趣。若事若理,不外信愿往生,证三不退,是为本经的宗趣。

四、经题的含义

佛说阿弥陀经,是本经的名题。原名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是如来十种通号之一。梵语佛陀耶,译名觉者,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本觉、始觉、究竟觉等义。

本觉,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法尔天然,不假修成。可惜众生:‘无始时来,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见楞严经﹚今幸遇佛,或因善知识的开示,由本觉理,启发始觉智,悟知在无常生灭身中,有不生灭的佛性。于是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烦恼,证菩提,谓之究竟觉。

释迦、弥陀,与十方诸佛,皆能以始觉智,证本觉理,复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得觉悟,自觉、觉他二种功德,悉皆圆满,福慧双足,圆证菩提,故得名之为佛。

今题中‘佛说’二字,是指婆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能说法之人。佛说拣非菩萨说,或其他天、仙、化人说,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释迦佛是能说,阿弥陀是所说。能说所说,同是人,同是大觉圣人,因此本经的经题,在人、法、喻,三单三复具足一立题的规格中,是属于单人立题。但若依原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则是以人法立名。罗什法师,以佛字尽摄一切义,而阿弥陀佛又为众所乐闻,故译为: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语,译名无量寿、无量光。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又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无量’,其义有二:一是无量之无量,二是有量之无量。弥陀法身,无始无终,报身虽然有始而无终,皆是无量之无量义。至于佛之应身,有机则应,机尽还灭,是有始有终。虽曰无量,仍属有限量之无量。是以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仍然有入灭的一天。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亦无量劫。至于佛之智光,遍照法界,无所障碍,正是无量之无量。而佛之身光,虽照十方,尚属有限量之无量。

若据理言,弥陀法身,常住不变,是无量寿义;佛之根本智,遍照法界,是无量光义。就事而论:则阿弥陀佛之无量寿、无量光亦是修成。佛经记载:阿弥陀佛行菩萨道,曾经有一生作转轮圣王,因闻自在王佛说法,故发愿出家,名法藏比丘,曾于佛前,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国土,依正二报。自此,历劫修行,因圆果满,成等正觉,由因感果,寿命光明,二皆无量,故名阿弥陀佛。

‘经’,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梵语‘修多罗’,或名‘苏但览’,译名善语教,或名契,或名经,古德综合而言:名为契经。契有契事、契理、契教、契机的分别:经有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鬘等含义。

事,是佛用方便的权智,说人天因果,二乘修证等法,皆与世俗谛的事相相应,是契事。

理,是佛依实智,所说的第一义谛理。如富楼那赞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见楞严经﹚。

教,是十方诸佛所说的言教。释尊降生婆婆世界,说法利生,虽曰:五浊恶世,众生难度,然释尊所说教法,与十方如来的言教,无二无别。如华严经诸菩萨说完住、行、向、地,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大菩萨,同名法慧,同名功德林,同名金刚幢,同名金刚藏等。赞曰:‘善哉!善哉!汝等佛子,所说真实不虚……我等国土,亦说此法,乃至文字、名、句亦同。’是名契教。

机,是众生的根机,众生之根性,虽然有大小不一,然依经修行,无不得益,是名契机。

众生若能依佛所说的经教修行,就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是出生义。

佛所说经,能显示出世间,事、理、性、相、因、果、修、证等法,是显示义。

佛说经教,一一字中,能够总持一切法,含无量义:如水之泉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涌泉义。

佛经诠理,能使令众生,分析邪正,辨明事理,知因识果,去恶修善;如木匠之绳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是绳墨义。

以线穿花成鬘,作装饰品,谓之结鬓。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令不散失,是结鬘义。

此外经之一字,尚含有舟航义,或宝玉、药王、最尊、安乐、吉祥等义,于此不赘。

若依字义解释,则经者,径也,法也,常也。意思是说:佛所说的经典,不但可以显示:法度、轨则,更能指示人成佛的正途。此等法则与正途,是古今不变,万劫常新的至理名言,是扑颠不灭的真理,不似世间的一般学说,每因时世的转移,而被淘汰,因此,名之为‘经’。

五、译题的介绍

本经的译题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经题,是显示经的纲要;译题,则启发人的信心。要考察一部经的真伪,固然是要从全经所诠的义理,及其宗旨去衡量,而亦需要从翻译时代,及其译者的学识与德行方面去审察、去鉴定。

本经的翻译时代是姚秦,译者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姓秦的统治天下,有赢秦、符秦,及姚秦三个不同时代。现说姚秦,拣非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赢秦,亦非五胡乱华,符坚当政的前秦,而是姚兴在位时之后秦。姚兴登位前,佛法在中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典传译中国亦不少。及姚兴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不但待以国师之礼,同时请罗什法师,驻锡于西明阁及逍遥园,从事展开翻译佛经的工作。当时译出的佛经,有九十多部,共二百九十多卷,佛说阿弥陀经,是其中之一部。

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析邪正,为慧学所摄。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的总纲,亦是修学佛法的基本,今举三藏,即包括全部佛法的要义在内。

法师二字,可作三种不同的解释:

一就字义解释: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为规范,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塑,必臻于善美。学佛亦然;若以佛法之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轨;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自他共同止于至善,皆可以称为法师。

二就佛法解释:法是佛所说的正法,师是师范。凡出家人,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者,均可称之为法师。

三就自利利他解释:若能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佛的教法而修持的人,是自利的法师;凡能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天师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师。

今在译者姓名鸠摩罗什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译师不但是精通三藏,而且勤修戒定慧三学,自奉佛法为师的法师,同时又能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行为,雕刻自他的人格,是人间天上,自利兼他的法师。

梵语鸠摩罗什,译名童叟,以年少老成得名。他的父鸠摩罗炎,是印度中天竺国的首相,因辞相出家,游历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罗什法师。法师童年,聪敏绝伦,七岁随母入佛寺,见大殿中的铁钵,即随手举起置于头上,少顷起念,认为铁钵这么重,而自己的年纪这么小,怎会有气力举起呢? 仅此一念分别心起,顿觉钵重千斤,不能负荷。因悟‘万法唯心’的道理,自此,智慧百倍。

九岁随母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经论。后复从须利苏摩研究大乘经典,因知小乘是不了义教,而发愿弘扬大乘,流通正法,毕生致力于弘法及翻译工作,是旧译时代的泰斗。临终誓言,所译经论,如不违佛旨,当使焚身,舌根不坏。及圆寂时焚身,果然一舌独存,证明他所译的经典,的确契合佛理,当然应该受信,毋庸置疑。

第二章:经文的解释

解释经文,可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

一、序分

(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是指法之辞,亦是信顺之辞。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当年结集佛经,阿难负责结集经藏。大众请主持结集经藏说:‘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曰:‘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信顺之意。诸佛因中,由信至解,依解起行,因行而得证佛果菩提。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是而生,佛道因此而成。故于六种证信叙中,以信成就居首。

‘我闻’,是闻成就,意思是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非途听道闻,更非辗转传闻。

我有妄我、神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之分。三界凡夫,于四大色身,非我计我,是妄我。外道于五阴法中,妄计神我。二乘人了知五阴非我,但假说有我。诸佛菩萨,亲证法身,是真我。果后起用,弘法利生,是自在我。今阿难称我,若论本门,该是法身真我。今约迹门:该是假我。法华经释尊说:‘我与阿难,在空王佛所,同时发菩提心。’可知阿难,迹虽示现小乘,而其本门,实高深莫测。今随顺世情,假名言我,属于法身大士利生的方便。

如是我闻,其义有四:

一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初升法座,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阿难已经成佛,二疑释尊再来,三疑他方佛至。及阿难高声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二秉佛嘱:佛将入灭,阿难悲伤欲绝,后因堂兄阿那律陀,教以问佛四事:一佛在世时,我等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二佛在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三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威调服;佛灭度后,如何处之?四佛灭度后,结集佛经,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当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恶性比丘,默然摈之;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

三息诤论: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诸大阿罗汉,况上位菩萨?若不说:‘如是我闻’,必滋诤论。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从佛闻,众皆知阿难多闻第一,历耳不忘,故息诤论。

四异外道: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决,故安此二字。今佛嘱经首,安六种成就,所以异于外道典籍。

‘一时’,是时成就,时无定体,从事立名。如说法时、做事时,又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因佛说法,或在人间、或在天上、或在龙宫、或在鬼域,地方固然不同,其纪历亦不一致,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机教相投,师资会合之际,总名一时。

‘佛’,是主成就,佛是三觉圆、三身具、四智明、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圆满具足种种功德的大觉圣人。通号有十:

一、如来:仿同先德号。以今佛出世,如同古佛再来,故称如来。

二、应供:堪为福田号。因为佛已经惑尽智圆,堪受人天供养,能广为众生的福田。故名应供。

三、正遍知:遍知法界号。佛以实智,证理究竟,为正知;以权智通达法界事相因果,为遍知;权实不二,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果显因德号。‘明’是智慧,‘行足’是诸福德。佛福慧庄严,成无上道,以显因中福慧双修,谓之明行足。

五、善逝:善住菩提号。众生背觉合尘,来去皆被业力所牵,生死皆不得自在,是‘不善逝’。诸佛圣人,来时乘愿而来,去时自知时至而去,来去自由自在,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达伪通真号。诸佛了知世间诸法,相妄性真,而能背尘合觉,通达真理,故被称为世间解。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摄化从道号。但求自利是下士;自利兼他是中士;广修六度万行,是上士;二行究竟,才德俱备,名无上士。佛为无上士,故能调服刚强众生,摄伏教化恶性有情,使之舍邪归正,改恶从善,因此被称:‘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应机说法号。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无不以佛为师。故名天人师。

九、佛:三觉圆明号。亦名觉悟归真号。佛能自觉万法唯心;心外无法,除妄想,从真心;并以此理,遍觉一切众生。直至二利成就,修证究竟。结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亦名:觉悟归真号。

十、世尊:十界独尊号。佛智为十法界之最,佛德为世间所尊。若德若智,九界圣凡,无能过者,故名十界独尊。

以上十号,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通称。至于佛的别名,则各各不同。今此‘佛’字,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能说此阿弥陀经的大圣人。

‘在’,是住的意思。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恶是三恶道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间圣人住;首楞严王大定金刚三昧是诸佛住。今约佛说此经之时说,佛正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祇树给孤独园是佛所住,佛是能住。故佛在二字,是六种成就中,主成就。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梵语舍卫,译名丰德。因为此国实施德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又此国人才云集,远近闻名,故舍卫,又译名闻物。

祇树,是指只陀太子的花园树木。只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儿子,他的私人花园,离城五六里,奇花异卉,苍翠茂盛,环境清幽,回绝尘寰,是建修精舍,供佛安僧的圣地。

给孤独,原名须达多,译名善施。因为须达多长者的个性,喜欢救济鳏寡孤独的人,众人皆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长者为了幼子婚事,到王舍城姻亲家,得遇佛闻法,即证初果。后恳请佛到舍卫国说法利生,佛遣舍利弗与彼同行,共觅胜地,建立弘法道场。舍利弗独选只陀太子的花园,几经波折,卒以黄金布地的代价,购得只陀太子的花园,建筑精舍。佛常于此处,演经说法。贤愚经言:‘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花果,只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当与号:太子祇树给孤独园。’

(二)引大众同闻

1)声闻众

与大此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健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施延,摩诃俱稀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比丘含有三义不翻:一乞士:出家人外乞衣食,以养色身;内乞佛法,以活慧命。二破恶:出家人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能破除贪、嗔、痴三毒之恶。三怖魔:比丘登坛受戒,夜叉赞善,魔王闻之,心生怖畏。

今于比丘之前,冠以‘大’字,显示此等比丘,并非普通凡僧,亦非小乘圣僧。而是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的菩萨圣僧。皆能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大智上求,大悲下化,故曰:‘大比丘’。

梵语僧伽耶,译为:和合众。依理而论,此等比丘,皆共证寂灭无为之理,故名和合。今据事言,和合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利和同均,四身和同住,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故一人或二人,不能称僧,必需三人以上,能作一切如法僧事,方可称僧。今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故名比丘僧。

佛初成道,先度父族兄弟马胜、小贤、摩诃男等三人,及母族兄弟十力迦叶、憍陈如二人,合为五比丘。次度耶舍长子等五十人,再度三迦叶兄弟,优楼频罗迦叶,率弟子五百人;伽耶迦叶率弟子三百人,那提迦叶率弟子二百人,咸皈依佛。再加舍利弗、目健连率领弟子二百人,从佛出家,总计是一仟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存整,举其总数,故说:千二百五十人。

俱的意义是同在一起。以上众人,先修外道,勤苦无功,后遇佛出家,得证圣果,咸感佛恩,誓不离佛左右,作为佛的常随众。凡佛所到之处,都有彼等随从,凡佛说法,例必列席恭听。当佛说阿弥陀经时,此等圣众,当然亦在座,故阿难举此大众为证,以导众信。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是举位叹德。梵语阿罗汉,含有无生、杀贼、应供三义,属于多含不翻。因中怖魔,果超三界,出分段生死,是无生。因中破恶,果断烦恼,除去三界见思惑,是杀贼。因中乞士,果应受供,为世间福田,应供。今言:‘皆大阿罗汉’,正显示此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并非普通定性声闻,或是回小向大的小乘圣人,而是迹现声闻身,本实是法身大士。不但断三界见思,兼破界外尘沙无明;不但超出三界分段生死,抑亦将尽变易生死。智能代佛弘化,转妙法轮,为佛座下大众之所知识者。

‘长老舍利弗’以下,列出十六位尊者的姓名,此十六位大阿罗汉,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的上首。长老二字,非独指长老舍利弗,而是贯彻以下十六位尊者,每位均可称为‘长老’。

长老有二:一是耆年长老,指戒腊高、年纪大的人。二是法性长老,是已证圣果的年高德长者。下列十六位长老,多是有德有腊者,亦有无腊有德者,绝无有腊而无德者。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身子或鹙子。依母立名,因其母眼目伶利,犹如鹙鸟故,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中已能寄辩于母口。八岁登座,论胜群雄,出家后,七日之内即通达佛法。尊者在楞严经中自说:‘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阿含经佛言:‘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舍利弗第一。’本门已证佛果,名金龙陀佛,迹现声闻,助释尊教化,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名华光如来。

‘摩诃目犍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摩诃译大,目犍连译采菽氏。因先祖入山修道,采菽食而得道,后人为纪其德,立为族姓。以同姓出家者多,故加摩诃二字以识别。佛在阿含经说:‘我佛法中,神通自在,轻举远到,目犍连第一。’佛在世时,舍利弗与目犍连,助佛教化,度生最多。大智度论说:‘舍利弗是佛前右面大将军,为四众的生母;目犍连是佛前左面大将军,为四众的养母。’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名多摩罗跋旃檀香佛。

‘摩词迦叶’,译大龟氏,是族姓。其名毕多罗,树名。因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依树立名。佛弟子中,头陀第一。梵语头陀,译云抖擞。意思是说:修十二种苦行,能够抖擞尘劳,去却烦恼。

十二种苦行是:一住阿兰若﹙译寂静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节量食,六过中不饮浆,七著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坐,十树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

迦叶尊者,出生于富贵之家,财可敌国,因宿世为金匠,曾助贫女修补佛像金身,故感得九十一劫以来,身常紫金色,光明殊胜。但出家后,不特顿弃家财,同时勤修头陀苦行,佛悯其年老,劝令休息,迦叶头陀行如故。佛赞有头陀行,能令正法久住,故得头陀第一名。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舍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茫然。唯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今付摩诃迦叶。’遂为传佛心印的初祖。因奉佛命,持袈裟隐居印度鸡足山,于石壁中入定;待弥勒佛出世授衣后,将显神通,然后入火光三昧,故今仍在世间。

‘摩诃迦旃延’,译大文饰。是南天竺婆罗门种,仪容端正,善于辩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

‘拘稀罗’,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平日与姊论必胜,因姊怀孕,反为姊胜。知姊胎中所怀必是智人;在胎尚能寄辩于母口,他日出胎,舅不如甥,岂能无愧。于是发奋图强,前往南天竺,学十八经,读四围驮典,日以继夜,无暇理发剪爪,人皆称之为长爪梵志。十六年后,学成归国,欲与甥论,姊言已从佛出家。因对其姊言:‘瞿昙何德,为我甥师?’遂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论,若能论胜,当还汝甥。大膝立宗:‘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曰:‘是见还受否?’彼自思维,若受是见,则与自宗相违;若云不受,宗不可立,是自坏己宗。因而低首惭愧,为佛作礼,从佛出家,三年即通三藏,佛弟子中问答第一。

‘离婆多’,译名星宿。因父母祈祷星宿而生,又名假和合。据传说尊者夜坐空亭,见一小鬼负尸而来,大鬼尾随追之,与小鬼争食,小鬼请尊者评理。尊者自思,若依理判,必为大鬼所害,若不依理,难为小鬼所容。以其枉理而死,不如据实而言。因此触怒大鬼,拔其手而食,小鬼取尸手补之,遂疑此身非我,逢人便问:‘汝见我否?’僧答之曰:‘本是他遗体,非我所有。’闻言即悟此身,偶然和合,便证道果,入定心无倒乱,故得无倒乱第一名。

‘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译名大路边。槃陀伽,译继道。因为兄弟相继于道旁而生。少失依恬,故随兄从佛出家。因根性愚钝,五百罗汉同教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观时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学习百日,不能成诵。兄恼其愚,遣令返家。途中遇佛,度归精舍,教以扫帚二字,仍然得前忘后。阿难问佛,何以愚痴至此?佛言:继道过去于迦叶佛时,曾是三藏法师,因吝不诲,故遭此报。

佛因悯其愚蠢,教他修习数息观,平常人鼻中出入气息,共有四相:有声名风,结滞名气,出入不尽名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名息。天台止观调息,当离风、气、喘三相,而幽绵自在。继道先观鼻息唯调出入,工夫纯熟;心渐微细,继而穷其生灭,唯是一心。日久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微细行相,而得漏尽,成阿罗汉。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学习,若肯勤苦修学,下愚亦可以获上智。

‘难陀’,译名喜,是佛同父异母的亲弟,以善根力,具三十相,矮佛四指,身亦金色;入众中,不识者,以为佛至。初出家时,因妻艳丽,心常眷恋,思念不已,未能专心入定。后佛教其修观鼻端白:当修观时,两目注视鼻端之处,微有白相,全摄散乱心,得以入定。

‘阿难陀’,译名庆喜。是佛的堂弟,白饭王之幼子,净饭王先得太子成道之报,后白饭王入,报生幼子,请王赐名,故赐名庆喜。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二十岁时,从佛出家,请佛将二十年来所说之法,为之重说一次,悉能记忆,故迦叶尊者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灭度后,结集三藏时,阿难主持结集经藏。此经亦是阿难尊者结集经藏时,重诵佛语而记录下来,经过罗什法师之翻译,而弘传中国,而且是佛门晚课必诵的经典。

‘罗侯罗’,译名覆障。因过去生中,曾为高僧坐禅,为鼠所扰,而塞鼠洞六日,故感报在母胎六年,因名覆障。是佛之子,佛为太子时,意欲出家,父王以未有孙儿为难,太子即指耶输陀罗腹言:‘她已有孕。’耶输一惊,即觉成孕。但太子出家后,六年始生罗侯罗,恶名流布,诸释种皆愤恨,欲置母子于死地。耶输自认清白,欲雪不白之冤,求王设一火坑誓言:‘若非释种,母子俱灭。若是太子遗体,天当为证。’然后抱子投坑,火化红莲,托耶输体,母子无损,国人始信而息谤。太子成佛后,回王宫说法,度罗侯罗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译名牛司。因宿世为小沙弥时,见老比丘诵经,戏言:‘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证阿罗汉果,命速忏悔。当时虽曾至诚忏悔,仍然五百世堕落为牛。由持戒修福之力,虽受牛身,皆为牛中之王。报尽为人,以其余报未尽,宿习未除,生生世世,尚事虚哨,有牛饲疾,因得牛饲之名。今随佛出家,已证圣果,佛恐怕世间人不知其德,因其形异而讥谤,又获罪报,是以令居天上。诸天人都有神通,皆知其是已证四果的圣人,而敬奉之。故佛弟子中,受天人供养第一。

佛入灭时,迦叶尊者聚众结集佛经,遣年少阿罗汉上天礼足,请下人间共集佛经,始知佛及舍利弗,均已入灭,即说偈曰:‘侨梵波提接足礼,十方圣众大德僧,象王已去象子随,世尊入灭我亦灭。’说毕腾空现通,入火光三昧,舍利从空下降,天人起塔供养。

‘宾头卢颇罗堕’,宾头卢是名,译不动。颇罗堕是姓,译利根。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为往昔,有树提长者,以钵置于刹竿之上,对众人言:‘谁能取钵,当施与之。’时尊者已证圣果,即显神通,伸手取钵,因此遭佛诃责,不许入灭,留身世间,应末世供。故今每于佛欢喜日,僧团设斋供佛及僧时,尊者必然驾临受供。

‘迦留陀夷’,译名黑光。因其身体肤色粗黑而有光,人见惊骇。佛因此禁令出家人夜行,佛弟子中教化第一。因其教化夫妇同证道果者数满千人,摩夜夫人事之如师。

‘摩诃劫宾那’译名房宿。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因其父母祷星宿求子,因感二十八宿中之第四房宿投生。

‘薄拘罗’译名善容。薄拘罗经云:‘我于正法中学道以来,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弹指顷头痛者,未曾忆服药乃至一片阿梨勒﹙果名﹚’。因此尊者,过去于毗婆尸佛时,曾以阿梨勒果,施给一位已经证辟支佛果的病僧。自此以来,九十一劫,皆得无病,及不夭折。又因持不杀戒,感得五不死之报﹙火不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伤﹚

据传说:尊者初生时,现一肉团形,母以为怪,遂欲处死。初置锅中煎之,不死;复置釜中煮之,不死;复投水中,不死;为巨鱼吞噬,不死;鱼又为捕鱼人所获而割之,亦不死。卒为渔人养育成人,后随佛出家,得证圣果,颜容端正,且享寿一百六十岁,故称寿命第一。

‘阿耨楼陀’译无贫。又名阿那律陀,译如意。曾于往昔饥荒之世,以一钵稗饭供养辟支佛,故感得九十一劫以来,不受贫穷,常得如意。阿耨楼陀是佛堂弟,摩诃男是其亲兄,随佛出家后常喜睡眠,楞严经尊者自说:‘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由于尊者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故获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二字,是指前文所列的十六位尊者,‘等’,是等于其余未列名之众。此千二百五十人皆是佛弟子中之大弟子。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今于弟子之前冠以‘大’字,正显示此等比丘,不但本大,行亦大;不但发心大,神通亦大;不但修行大,证果亦大。

法华经言:‘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异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楞严经舍利弗自说:‘我旷劫来:全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目连亦说:‘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阿难尊者于楞严会上立弘誓言:‘五浊恶性誓先入,如一众生末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准是可知,众比丘皆是大菩萨示现。

法华经授记,舍利弗当来成佛,号华光如来。迦叶尊者成佛名:光明如来。迦旃延成佛名:阎那提金光佛。大目犍连成佛,名为多摩罗跋旃檀香佛。阿难成佛名: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罗侯罗成佛名:七宝华佛……是以此等大比丘,是佛大弟子中之大弟子。

2)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译名觉有情。若据自利解释,‘觉’指菩萨自觉的心,‘有情’指菩萨自己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生命,均称有情。可知菩萨,并不是指泥塑、木雕、或是玉琢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但此等生命,并非一般迷情的众生,而是已经觉悟的有情,故名觉有情。

若依利他解释:‘觉’是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

若据自利利他释:‘觉’是菩萨上求的佛道;‘有情’是菩萨下化的众生。菩萨能够上求佛道以自利,又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觉,利他是觉他。自觉是智慧,觉他是慈悲。凡是能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悲智双运的人,皆名觉有情。

‘摩诃萨’译大,‘诸’是众多,意思是说:当佛说阿弥陀经时,不但有诸大弟子在座,同时有众多的大菩萨在座。大菩萨显非凡夫菩萨,或是权乘菩萨,而是法身大士,分证佛功德者,甚或是从佛道中再来的佛菩萨。其名是: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译名妙德。因其功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又译名:妙吉祥。因其出生时,有光明满室,甘露盈庭,神开伏藏,地涌七珍,鸡生凤凰,猪娩龙子,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等十种吉祥瑞相,故父母名之为妙吉祥。

首楞严三昧经说:此菩萨过去成佛,号龙种净尊王佛。央掘摩罗经说:此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悲华经说:此菩萨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若有众生得闻普现如来名,能消灭五无间罪。

准上诸经,可知文殊菩萨,本居佛位,迹现菩萨而已。法王,是佛之通称,法王子,是法身大士的雅号。以法身大士,能代佛弘法,能继承如来的家业,故被称为法王子。今文殊师利菩萨,本是如来,迹现大菩萨,本迹合称,名法王子。

佛经说法王之子有三: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今文殊师利菩萨于真子中,尤为上首。在华严经,能为根本师;在法华经,为诸佛师;在楞严经,为择法师;在本经则为影响众,居诸大菩萨之首。

‘阿逸多菩萨’。梵语阿逸多,译言:无能胜,是名。其姓弥勒,译慈氏。由于菩萨证得慈心三昧,故又名慈无能胜。现居欲界第四天,为知足天王,候补作佛,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释迦牟尼佛,于贤劫第九劫的减劫中,人寿百岁时成佛。如是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人性恶劣,无复以加,草木皆兵,众生苦恼不堪。以其极苦,而思向善,所以人寿转增。如是凡过一百年,人寿增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即降生人间,朝坐道场,晚即成佛。

菩萨处胎经中佛说:‘弥勒当知,汝复受托,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届时所坐的菩提树,其形如龙,菩萨成道,树即开花;菩萨即于此树下三会说法,故称:龙华三会。初会度九十九亿人,成阿罗汉;次会度九十六亿人,成无学道;第三会度九十三亿人,成阿罗汉。从此游行十方,所化众生无量。凡于释尊的佛法中,曾种善根者,皆得值遇弥勒佛,闻法开悟。

‘乾陀诃提菩萨’,乾陀诃提译不休息。此菩萨于久远劫来,常修利他之行,世界无边,众生无尽,业海茫茫,爱河滔滔,菩萨为拯溺度众生,从不休息,故得是名。

‘常精进菩萨’。常精进与不休息名殊义同,其行亦同。谓此菩萨,常常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从不休息,绝无厌倦之心,故名常精进。

‘如是’。是指文殊师利大菩萨、阿逸多大菩萨、乾陀诃提大菩萨、常精进大菩萨。‘等’,是等于在座其他深位菩萨。此等众多菩萨,不但行深智亦深,已证妙觉,或已证等觉,位邻极圣,故名大菩萨。

3)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译名:能为主。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未来成佛,号无著尊如来。佛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像法中,有个贫穷女人,因见迦叶佛像金箔脱落,本应重敷金箔,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向其他三十二人劝募,集资以敷佛金。由是福德,报为三十三天主,其余出资随喜功德的三十二人,亦由此福报,成为其余三十二天的天子。

‘等’。是上等于夜摩天、兜率陀天,甚至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下等于三十三天以下,四天王天。四天王位居须弥山腰,东方名持国天王,宫殿建于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宫殿建于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宫殿建于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宫殿建于水晶埵。此四王统领八部鬼神,护持世间,故又被称:护世四王。

金光明经言:‘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等,名护世王。’是忉利天主的外臣。

‘无量诸天’,是指婆婆世界国土,三界二十八天以外,还有其他大千世界诸天,其数不可数量,故曰:无量诸天。

‘大众’,是指八部鬼神,人非人等。

‘俱’,是俱皆聚集在一起。总而言之,佛说此阿弥陀经时,不但有常随众的诸大比丘在座,还有无量大菩萨,无量诸天,以及无量鬼神、人非人等大众,俱皆在座,共听佛说此净土法门。不但可以启发人的信心,更显示净土法门的广大,无机不收,三根普被。

二、正宗分

(一)总明依正庄严令生信

1)标极乐依正之名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是指诸大弟子,诸大菩萨,无量诸天,以及无量人非人等,俱聚会于佛前之时,亦是释尊观察机情,此等大众,应以圆收圆超法门得度之时,故不待放光现瑞,不待弟子发起请问而自说之时。

或问:当时在会者众多,何以佛不告诉其他诸大弟子,或诸大菩萨,而独告长老舍利弗?当知,净土法门,收机甚广;上中下根机的众生,皆可以念佛,皆可以往生,绝对圆融,不可思议;非大智大慧者,不能真信不疑。如华严经言:‘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以一切智故。’诸佛如此,阿弥陀佛亦然,故知阿弥陀佛是以智慧功德成就净土庄严,而诸修净土法门者,若以智生信,则是正信;以智发愿,便是弘愿;以智起行,即是妙行。若信、若愿、若行,皆非智者不可。故佛独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曰:从此娑婆世界,向西方横过十万亿佛国土,彼处有一世界,名曰:‘极乐’。

一佛教化的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中说:世间最高的山是须弥山。梵语须弥,译名妙高。因为此山的高度,入海八万由旬,出海也八万由旬高﹙一由旬等于中国四十里﹚,由众宝所成,故名妙高。

此山的四周,围绕香水海。海的四周又有纯是黄金所成的金山;金山之外复有海,海之外复有山。如是七重,故名七香水海、七金山。第七重金山之外,围绕碱水海,碱水海之外,有山围绕,名大铁围山。此山之东,有东胜神州,之西有西牛货州,之南有南瞻部州,之北有北俱卢州。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南胆部州,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地方。如是合九山八海,与四大部州,上至六欲天,为色界初禅天所盖覆,名一小世界。

积一千个小世界,上至初禅,为二禅天所覆,名一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至二禅天,为二禅天所覆,名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三禅天,为四禅天所覆,名一大千世界;以其三次言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今言:超过十万亿佛土,即是超越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然后是极乐世界之所在。

佛土有四:一名常寂光土:是诸佛极果圣人所居;二名实报庄严土:亦名无障碍土,是法身大士所居;三名方便有余土,是二乘圣人所居;四名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众生所共居。四土胜劣不同,净秽亦异。

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依报则山石瓦砾,荆棘处处;正报,则地狱、鬼、畜、阿修罗等充塞其中。而且五浊炽然,众苦充满,故名秽土。

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依报,则八德七珍,庄严美妙;正报,则仅人天,尚且不闻恶道的名字,何况有三恶道众生?故名净土。

又净土众生,与阿弥陀佛同居,便是常寂光土;与诸菩萨圣众同居,便是实报庄严土;与诸声闻圣众同居,便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被称为净土。

据华严经说:每一世界种,有二十层高,每一层中,复有无量诸佛国土。今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是在一世界种中之第十三层,故从此娑婆世界,向西方平横通过,经十万亿诸佛国土,便可以到达极乐世界。虽然,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但念佛之人,若能一心不乱,则自性弥陀,不离当念。所谓:‘人人分土,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则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何远之有?

观无量寿经中佛告韦提希夫人:‘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弥陀疏钞说:‘心包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又说:‘极乐净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修净土者读此,再三深思,当明佛旨。

‘其土有佛’,是承上文‘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是依报,有依报当然有正报,是以释尊紧接上文,指出:‘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现在,简非过去,亦非未来,而是现在。

在婆婆世界言:迦叶如来是过去佛,弥勒菩萨是当来佛,释尊是现在佛。然释尊已于双林示灭,欲见无由;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我们欲想见佛闻法,当立即发愿,精勤持名,求佛接引,往生净土,亲觐弥陀;何必留恋娑婆,徙自悲伤?古人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能不警惕?

2)显极乐功德庄严

1.释极乐世界之名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初三句是征询极乐之名,后四句是解释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名为极乐的理由。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众苦充满的五浊恶世,除了诸佛菩萨,乘愿再来之外,凡是来此娑婆世界受生的众生,皆与众苦结下不解之缘,时刻都被众苦包围,生时苦,老时也苦,病苦,死更苦。

人生之初,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之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皮肤的感受,痛如刀割,苦不堪言:唯有呱呱大叫。

人的生命,由幼年而童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壮年。当人年富力强之时,壮志凌云,雄心万丈,野心渤渤,每为前途的幢憬而搏斗,为美丽的梦想而努力;可惜,世途崎岖,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求不得苦,随时出现。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是何等的悲哀与失望?

人生聚散无常,当人被环境所逼,要与至爱的人分开,或自己的亲人,不幸遭遇意外,一别成永诀,所谓:‘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这种‘爱别离苦’,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还有,曾经侵犯或伤害自己的人,偏偏要朝夕见面,或同事共处,所谓:‘冤憎会苦’,内心又是多么的难堪?至于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之间的磨擦,以及怨偶逆子的相对,真教人寝食难安。

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当你‘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商场角逐,应酬繁忙,一旦病倒,然后发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已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或医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饱受病苦煎熬,又是多么的苦恼?

即使有人一生幸运,商场得志,学业成功,事业成就,家庭美满,一切如意,没有求不得苦,没有爱别离苦,没有冤憎会苦,又百病不侵,健康长寿吧,但‘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行步龙钟,老之既至,风烛残年,生命无几,如果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内心苦恼,又能向谁申诉?

美国的老人,虽然有政府的退休金养老,有疗养院,或老人院照顾,但老苦逼人,并非物质可以弥补,也不是金钱可以挽救,一旦死神降临,‘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生前所拥有的金钱,地位,势力与名誉,一切的一切都要舍离,都要放弃,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赴黄泉,能不悲哀?

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何况人生,除了生理上、心理上八苦交煎之外,随时随地,都会有天灾人祸的降临,意外的发生。风灾、水灾、火灾、海啸、地震,以及很多人为的祸患,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总之,此土众生恒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恼乱身心;无论生命长短,都是在苦难中度过。而极乐世界,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弥陀疏钞说:‘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迂,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又说:‘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难易十种,以苦乐对之:

一此土不常值佛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此土不闻说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无恶友牵缠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无群魔恼乱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无轮回不息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迥之乐。

六无难免三涂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无尘缘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无寿命短促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无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无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乐对苦言,若无众苦,则苦灭乐生,理所当然,但此是依照经文,顺乎凡情而言。若论理性,则绝对待,离八非,原本无染,净亦何存?如是净秽双亡,则苦乐平等,如斯之乐,实无可乐,故名极乐。

2.明依报殊胜美妙

A栏楯行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横是栏,直是楯,即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栏杆。不过,极乐世界的栏杆,皆是四宝所成,用以庄严界畔,又以罗网,庄严空间,以行树庄严露地。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不但栏楯是四宝所成,行树、罗网,亦皆以四宝所成,可以想像是何等的壮丽、美观?又岂是人间富豪之家可比?何况七重四宝,仅约略而言,其实是重重无尽,众宝交错,周匝围绕。

观无量寿经中说:‘七宝行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

又说:‘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

又说:‘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如斯胜妙殊特的境象,又岂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梦想可及?因是之故,彼国名为极乐。

B池阁莲花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脑。

八功德水是: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能除饥渴,长养诸根。池由七宝所成,名七宝池。水具众德,又能说法,故名:八功德水。

人间富贵之家,亦拥有豪华泳池,虽然其设备完美,款式新潮,但绝对不是用七宝所成;池中亦非充满八功德水,而池底更不是金沙布地,池中亦不可能生长莲花。而极乐世界,不但有众多的七宝池,而且池中充满八功德水,池底又以金沙布地,池的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四宝所成。

池之上有众多楼阁,亦以七宝而严饰之。七宝池中青色的莲华放青色光;黄色的莲华放黄色光;赤色的莲华放赤色光;白色的莲华放白色光;不但微妙香洁,而且大如车轮,而此车轮亦不是人间一般常见的车轮。婆沙论言:‘轮王千辐金轮,周圆五里。’华严钞言:‘金轮大一由旬。’可知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华,是何等的巨大而又美妙。

佛说观无量寿经言:‘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周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循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相妙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白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又如来藏经说:‘尔时世尊,于旃檀重阁,正坐道场,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华中化佛,各放无量百千光明…’由此可以想像:‘大如车轮’之轮,是随众生机量,或大或小,不可思议,绝非人世间常见的车轮。

轮有旋转、辗砾、飞行等义。今以轮喻华,意思是说:极乐净土的莲华,可以孕育众生,易凡成圣,是旋转义。又此莲华孕育众生,令破除烦恼,是辗砾义。又此莲华,能至十方,接引念佛众生,归于极乐,是飞行义。又人间莲华,唯有色而无光;而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华,不但特别大,有色、有光,而且微妙香洁。

‘微’,是幽微、隐微、细微、精微。以莲华之根潜于池底,不易窥视,是为幽微。莲华不生于高原陆地,与众华争妍,是为隐微。佛说观无量寿经说:‘一一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是为细微。莲华以七宝所成,珍奇粹美,是为精微。幽微、隐微此土莲华亦然:细微、精微,唯极乐国土莲华独有。

‘妙’,莲华有十二妙:

一、方华即果,不待华落结果,是因果同时妙。

二、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为垢净双非妙。

三、一华遍围于子外,众子罗列于华中,是为总别齐彰妙。

四、昼开夜合,是隐显随宜妙。

五、巨莲在中,而有百千万莲华以为眷属,是为主伴相参妙。

六、上中下品,各三成九,随其宿修,不相错谬,是胜劣分明妙。

七、大一由旬,乃至百千万亿由旬,是小大无定妙。

八、不以春生秋瘁,亘古常新,是为寒暑不迁妙。

九、纯色纯光,杂色杂光,是彩素交辉妙。

十、华生极乐,能来此土迎取当生众生,是动静一源妙。

十一、诸佛圣众,结朋其中,念佛众生,托质其内,是凡圣兼成妙。

十二、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缕分,荣枯顿异,是感应冥符妙。

‘香’可分为秽中香与香中香两种。此土莲华,出于污泥而不染,清馨澹幽,是秽中香。彼土莲华,光色俱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超越一切,是香中香。

‘洁’亦有垢中洁、洁中洁之别。此土莲华出于污泥而不染,莹然清净,是垢中洁。极乐国土莲华,则根自金沙,生从德水,质是妙宝,异于凡卉,洁无与比,是洁中洁。

因为以极乐世界的宝池莲华,具前众德,故说:‘微妙香洁’。佛说无量寿经言:‘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晕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还除心垢,清明征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捷。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读此,可知极乐国土的依报,是何等庄严美妙。故佛告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C天乐雨花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天乐,显非人间噪杂,或诲盗、诲淫的音乐。而是天人演奏,用以供养弥陀圣众之音乐。或不假人力,自然敷演,谓之天乐。

佛说观无量寿经言:‘有无量诸天,作天技乐,又百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僧。’是故此种音乐优雅柔和,又能启发众生的道心。

‘常作’,显示昼夜无间。古之印度,将昼夜各分初、中、后三时,故昼夜合名六时。本来极乐世界,无论依报正报,皆有光明,无需凭借日月之光分昼夜。但以华开为昼,华合为夜。极乐国土,不但常作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断,而且雨天曼陀罗华,亦无间断。

梵语曼陀罗,译云适意,又名白花,即是天花,是天所雨,用以供佛及僧。‘衣械’,即盛华之器具,‘众妙华’,显非仅是曼陀罗华,除曼陀罗华外,还有其他更好、更美妙的华。

如法华经所说的四华是:‘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由于天人昼夜六时,无有间断,雨众妙华;实在太多太多,是以极乐国土的众生,时常于清晨初日时分,各以盛华之器具,盛满众多妙华,持往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显示极乐国土的众生,皆具神足通,如意往还。极乐国土众生,不但神足致远,往来无碍,同时念食食至,受用天然饮食之乐。食毕钵去,时至复现,不需要操劳洗涤。受斋既毕,即一心行道,自然进修,或念佛、念法、念僧,或参禅,或习观,谓之:‘饭食经行’。

‘常作天乐’是声尘,‘黄金为地’是色尘,‘雨天曼陀罗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都是触尘。极乐国土众生,五根所对五尘,俱皆微妙胜境。但并不贪著,五尘殊乐,而能一心行道,非佛本愿成就,焉能如此?故释尊重呼舍利弗名而告诉他:‘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是,指天乐、天华、神足往返、饭食经行,一切一切,皆是阿弥陀佛,往昔行菩萨道时,本愿功德之所成就。

D化禽说法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昔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常有’显非时有时无,‘种种’言其品种众多,其形象胜于他鸟:是‘奇’。音能说法曰:‘妙’。七彩羽毛是:‘杂色’。文中列出六种鸟名,以为代表。白鹤,以纯白为正;孔雀则以色彩夺目为佳;鹦鹉以红嘴绿羽为贵。舍利,译名鹙露,迦陵频伽译名妙音鸟,共命鸟是一身两头,心识各别,报命相同。此等众鸟,不同婆婆世界的鸟类,夜栖昼鸣。

佛说观无量寿经言:‘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由于此等众鸟,皆是阿弥陀佛神力所化,故无昏睡,而能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五根,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能生长,由五根而生长五力。由信根除疑,谓之信力;进根止怠,谓之进力;念根破邪,谓之念力;定根止息散乱,谓之定力;慧根能断惑,谓之慧力。

七菩提分:梵语菩提,译名觉道,故七菩提,亦名七觉支,或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是由五根中之慧根,产生五力中之慧力。由智慧力,观察诸法,慧照分明,善能分别真伪;深知五蕴无我,四大皆空,去我法二执,与无漏智相应,谓之真。著我,著法,与无为智不应相,谓之伪。如是简择,谓之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由于择法智,对于不良恶习,集中精神努力改之,毅然摈弃,使已生之恶中断,使末生之恶不生。对趣向佛道之善法,精进不懈,六时勤修;使已生之善,得以增长,未生之善,令其生起,谓之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喜谓法喜,进修佛法,慧照觉了,不依颠倒妄想而生喜,而于真实第一义谛法中,心得法喜,谓之喜觉分。

四除觉分:除是断除,由于精进,趣向佛道,获得法喜充满,便可以断除身、边、戒、见、邪等五利使之见惑;进而断除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之思惑,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舍是舍弃所贪著的外境。凡夫每因见思二惑,贪取外境,作业流转。今既断除见思烦恼,对于外境,既不执著,亦不追忆,谓之舍觉分。

六定觉分:定是禅定,有有漏禅定及无漏禅定的分别。如四禅、四空天,末断烦恼,末了生死,修禅入定,如大石压草,是有漏定。今既断烦恼,慧照觉明,对于有漏禅,不生爱取执著,如斩草除根,是无漏定。入于无漏禅定,能够觉察分明,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念是心念,修习禅定时,若果心念昏沉,必须运用择法、精进,及喜等三觉分,以审察谛观,提起心念,勿使昏沉。若然心念轻浮,则应该用除、舍、定等三觉分,以收摄任持,调和心念,不令浮动。自然获得定慧均等,即是念觉分。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由于七觉分,舍邪归正,进修佛学,故能进入八种正确之道。

一正见:是一种正确的见解,亦即是见理正确。由于慧眼择法,弃生灭,趣真常,舍有漏行,修无漏法,而能意见照明,知见正确,而建立正知正见。

二正思惟:属于一种纯正的思想,是正见的结果,亦即是无漏心,又名一切智。二乘圣人,以一切智,谛观世间因果的苦集二谛,进修出世因果的灭道二谛,如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可以断惑证真,入于有余涅乐,是名正思惟。

三正语:是一种正确的语言。人的见解正确,思想纯洁,则出言吐语,必合乎真理,顺乎正义。修学佛法的人,能以无漏心,收摄口业,住于善法;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凡有言说,无不与真理相应,谓之正语。

四正业:业是事业,修学佛法者,以无漏慧,断除一切邪行,使身业清净。不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且能够进修梵行,以荷担如来家务为事业,是正业。

五正命:修学佛法,应以无漏慧,除身、口、意三业中的五种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恒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而长养法身慧命,谓之正命。﹙五种邪命是:一诈现异相:以奸诈心,现奇特相,如不食五谷等。二自说功德:自赞毁他,贪求信施。三占卜相命:为人报吉谈凶,异言惑众。四现通示威,使人敬畏,俯首听命。五论说名闻利养,以动人心,以取附和。﹚

六 正精进:精是精勤,进是进取。立志修行的人,必须精于无漏慧,进修无漏业,于涅槃道,精勤进取,行契于智,证契于理,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念是心念、意念。学佛的人,应该恒以无漏智慧,除诸妄想,专念实相,趣向真如以自利。恒念众生苦,广修六波罗蜜以利他。如是志于佛道,行于善法,言行一致,庄严佛果,就是正念。

八正定:以无漏心,入正定聚,与不生不灭法相应,远离邪念、散念,及有漏定;契证实相理,趣向真如,谓之正定。

‘如是等法’,如是,指前面所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是等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及大乘四摄、六度等法门。

四念处:四是数字,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在婆婆世界,四念处是: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在极乐世界,则观净土身,究竟清净,无娑婆之污秽不净;观净土受,纯不思议乐,无娑婆众苦之逼迫;观净土心,真实常住,远离婆婆的生灭无常;观净土五阴之法,自在无我,不同于婆婆的‘诸法无我’。

四正勤:在娑婆世界,四正勤是:已生之恶能令速断,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法令生长,已生之善法令增长。但净土众生,纯善无恶,净念相继,得三不退转,不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萨行,不退无上道,念念趋向佛果菩提,是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在娑婆众生,必需以无漏慧,契证不生不灭理,方能发神通,以遂所愿,谓之如意。亦即是四种神足通。但净土众生,因中厌离娑婆苦,欣慕净土极乐,今既得往生,正是欲如意足。往生极乐,得三不退,是精进如意足。念念不舍菩提行,是心如意足。深入佛理,智慧增明,是思惟如意足。

综合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名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圣人所修学的法门。但极乐世界,是三根普被,大小兼容。所以‘等法’二字,当然是等于大乘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及慈、悲、喜、舍等大乘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种种法门。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指极乐国土。净土众生,不论是凡夫或是圣人,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昼夜六时,闻诸众鸟,出和雅音,演畅三十七道品及大乘四摄、六度等法门之后,不期然而自然的俱皆念佛、念法、念僧,心向三宝。既然称念三宝,心向三宝,自然可以圆发三心:‘正因理心、了因慧心、缘因善心’:进而圆断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最后圆证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度众生,第一大愿:就是‘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极乐国土有诸众鸟,岂非与佛本愿相违?释尊恐有人怀疑,所以特别告诉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因为法藏比丘,因中发四十八愿中,第十六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不善名,不取正觉。’所以:‘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然则何来众多诸鸟?观无量寿经言:‘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白鸟。’故说:‘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E风树法音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极乐世界,不但有情声音微妙,无情所发出的声音,亦非常微妙。故当轻清柔和,不徐不速的微风,吹及诸宝行树,诸宝罗网时,亦发出微妙的音声。此种音声,尤如百千种音乐,同时演奏,岂止美妙之极,简直是微妙不可思议。

幽雅曰微,说法曰妙,由于宝树罗网发出的音声,不但幽雅,而且能演说正法;不但赞佛,福慧双足;同时赞法,能治心病;而且赞僧,信解行证,能作众生的模范。是以极乐国土众生,闻如是微妙的音声,自然皆生起称念三宝之心。

有情说法,理所当然,何以无情,亦能说法?楞严经言:‘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读此,可知众生内的身心,外的器界,情与无情,原属一体;十二类生,固然是因为众生迷真逐妄而有,山河大地,亦无非是因迷而成。迷则情与无情,自他分隔,悟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古德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尊于此重结,极乐国土依报的功德庄严。由于阿弥陀佛,因中发清净愿,修清净行,果上感得极乐国土,六尘依报,悉皆清净庄严。念佛之人,若能三业清净,专诚持名,一心不乱,不但得生净土,分享阿弥陀佛,唯心所现的极乐国土,依报庄严;同时极乐就在当念,净土便在眼前。故释尊说:‘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3)显正报功德庄严

1.显化主功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初四句,是征释佛名,以显示极乐国土,不但依报庄严,正报亦是庄严无比。正报有主有伴,主是阿弥陀佛,伴是诸大声闻弟子,及诸菩萨众。这段经文,是显示化主的功德。

梵语阿弥陀,译名:无量光、无量寿。释尊先征询舍利弗的意思如何?为甚么极乐世界的教主,号名:阿弥陀?继而告诉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诸佛法身与报身的光明,是无量之无量;应身则要视其所教化众生的根机大小而决定。有光照一由旬,有光照十由旬,百由旬…不等,都是有限量之无量。唯独阿弥陀佛,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因此,阿弥陀佛应身光明,亦能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故佛的别名是:‘无量光’。

佛佛道同,等无差别。诸佛的法身,以理为命,故其寿命,是无始无终;诸佛的报身,以智慧为命,故有始无终。至于诸佛的应身,则以因缘为命,寿命光明,皆视所教化众生的根机而定。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三愿是:‘设使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又第十五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不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极乐国土,不但教主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即使是生彼国土的众生,不管是圣是凡,寿命亦悉皆无量。故经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梵语阿僧祇,译名无央数。是印度十大数字的第一位。其次是阿僧祇之阿僧祇,是无量。三、是由无量之无量为无边。四、以无边之无边为无等。五、以无等之无等为不可数。六、以不可数之不可数,为不可称。七、以不可称之不可称,为不可思。八、以不可思之不可思,为不可量。九、以不可量之不可量,为不可说。十、就是不可说不可说。虽然是:不可说不可说,但仍然是有数可计,是有限量的无量。

今极乐国土,佛及其人民的寿命,是以阿僧祇劫计算,有无量无边之阿僧祇劫;但阿僧祇劫既然是有限量之无量,故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佛亦灭度。阿弥陀佛的应身入灭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及其正法上半夜灭尽时,观世音菩萨,即补其处,于下半夜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命与正法,亦无量劫。

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的正法灭尽,是夜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寿命亦无量。虽然诸佛的应身,是有量之无量,但佛既证法身,则三身不异,法身报身,既是无量之无量,应身亦可以说是:无量之无量。

又众生本具的实相理,就是无量寿。众生本具的般若智,就是无量光。由于一心不乱,称性称念: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故得与自己本具无量寿、无量光的实相理与般若智相应。如是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故能见十方诸佛,感得寿命无量,于最后生,圆证三不退转。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释尊已经告诉舍利弗。但阿弥陀佛,是甚么时候成佛,成佛已经多久呢?释尊再告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十方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就是最初一次成道;迹,是最初一次成佛之后,随机应化的事迹。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释尊自说:我实成佛已来,尘点劫数。而今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皆是应化的事迹。今阿弥陀佛于极乐世界成佛,若依据诸经记载,该是最初成道。

佛说无量寿经言:过去久远劫前,有性自在王佛出世,时有国王,发无上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名法藏比丘;当时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今极乐国土,依正庄严,悉如本愿。

在佛说无量寿经中,阿难问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成佛以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悲华经中亦记载:‘无量劫前,有宝藏如来应世,时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供养宝藏如来,并于佛前发愿,愿成佛时,国中成就种种庄严。佛与授记,过恒沙劫,于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今阿弥陀佛,就是当时的无诤念转轮圣王。

法华经说:‘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勤求无上菩提。佛灭度后,常乐受持妙法莲华经,后皆成佛。’今阿弥陀佛,就是当时十六王子中的第九王子。此外,其他诸经,亦多记录,阿弥陀佛,因中出家修行,发菩提心,严净国土的行愿。由是推之,今番成佛,该是最初的本门。或许,亦有经典记述,阿弥陀佛,今次成佛,属于迹门。恕笔者孤陋,末敢谬下断言。

梵语劫波,译名时分,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种。从人寿十岁开始,过一百年增一岁,如是递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则过一百年减一岁,如是递减,减至人寿十岁。如是一增一减,名之为一小劫。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经过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经言:‘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是借用娑婆世界的劫数,说明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即是说:阿弥陀佛成佛已来,在娑婆世界来说:已经是过了十番成、住、坏、空的劫数;但极乐世界,依然如故,丝毫未损,更无所谓成、住、坏、空。其教主阿弥陀佛,仍然是在继续说法,于其中间,亦无所谓:生灭去来,是何等的安稳而快乐?何况这样安稳快乐的环境,将继续维持至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后。可知极乐世界,不止是个安隐而又快乐的净土,而且是长时期有佛住世,宣说妙法;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了。

2.显化伴殊胜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声闻弟子,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小乘圣人。但此等阿罗汉,并不是一般的定性声闻,而是初习小乘,后专修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又能回向无上菩提,发愿往生,常随佛学,自觉兼他的不定性声闻。佛顺其机,为说三十七道品,令断见思,得三不退转。这种有情亦有无量无边之数,实非一般算数计量,所能知其确数。故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菩萨,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圣人,而且都是别教或圆教的菩萨。因为藏教或通教菩萨,不闻他方佛名。今此等诸菩萨,因闻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由是信愿往生,当然不是藏、通二教的菩萨。何况极乐世界,诸菩萨众,皆能分身十方,见佛闻法,上求下化?

观无量寿经说:上品上生者:‘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若非圆教菩萨,焉能臻此?即使是下品下生:‘往生极乐世界,千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可知往生极乐国土的众生,大乘根性的人居多。故佛说:‘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亦如声闻众之无量无边,亦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总结极乐国土,正报功德,若主若伴,无不庄严。‘成就’,指阿弥陀佛国土,是由佛的愿行所成就。‘如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无量寿经说:‘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由于阿弥陀佛因中发愿如斯,今因圆果满,成就的化主与化伴,悉皆功德庄严。故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别明净土殊胜劝发愿

1)生者得不退转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众生生者,可分四土。若但持名念佛,末断见思烦恼,位居缚地凡夫,由于一心执持圣号,六字分明,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应,虽然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但有天人,无四恶趣)莲华托质,直待华开见佛,方悟无生。

若能一心系念弥陀圣号,净念相继;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无间,直至一心不乱,自然可以断见思烦恼,横超三界分段生死,位居不定性声闻,而得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莲华化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

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深达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无可得,故不著于有念。虽然,但能念之心,灵明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故不落于无念。如是能念心外,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能念之心,能所双亡,心佛一致。至此,不特断界外尘沙,更进而断除四十一品无明,位居等觉,则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金色莲华为父母。

若能百尺竿头重进步,断尽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灭相续心,破和合识,法身毕露,即生极乐世界,常寂光土,上上品莲华化生。

阿鞞跋致,译名不退转。不退转有四:

一念不退:念佛之人,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破无明,显佛性。正因佛性显,则理心发,证法身德;了因佛性显,则慧心发,证般若德;缘因佛性显,则善心发,证解脱德。如是圆显三佛性,圆发三心,圆证三德,开佛知见,生实报土上上品,分证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二行不退:念佛之人,不但断见思烦恼,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更能进而回小向大,从空出假,涉俗利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实报土,分证常寂光,不退菩萨为伴侣,是行不退。

三位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须断见思,破我执,证真谛,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往生极乐,不一定要断惑证真,但能一心念佛,乃至临终十念,亦可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即可永离退堕之缘,直至华开见佛,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闻佛法,乐修大乘,便证行不退;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位不退。

四毕竟不退:指普通一般众生,不管是有心或无心,无论是一心或是散乱心,但能一称弥陀圣号,或一念他方佛名,皆是成佛的真因,甚或但闻他人称念佛号,亦种善根。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佛在世时,有一老人,八万劫前,身为樵夫,因畏老虎扒树避之,虎从树下经过,由于恐怖,不觉称念‘南无佛’。谨此一念善根因缘,终于八万劫后,得遇释尊,闻法得度,就是毕竟不退。

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指四种不退中的前三种:念不退,行不退,与位不退。

弥陀疏钞说:有五种因缘故得不退:

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四、纯以诸菩萨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又阿弥陀经通赞疏中:‘问:生居净土,何故不退?答:无五缘故:一无病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所以不退。’

一生补处,是圆证三不退的别名。圆证三不退的菩萨,尽此一生,就可以补佛之处,就可以成佛。如娑婆世界的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侯补佛位。又如极乐世界的观音菩萨,现辅助阿弥陀佛,教化度生,候补阿弥陀佛之处。大势至菩萨,候补观音菩萨之处,此外,其他凡是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得三不退转,位居一生补处的菩萨。因为彼土众生,寿命特别长,故多能于一生之中,成办佛事,能于十方世界,候补作佛。

楞伽经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菩萨,不但其数甚多,而且非一般算数或譬喻之所能知之。故经言:‘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此正显示极乐净土的殊胜,不但佛光无量,佛寿无量,佛的弟子无量,而且佛弟子中,证三不退转,又可以一生补佛之处的菩萨亦无量。如斯胜境,我们当然应该发愿,往生彼佛国土。

2)与诸善人聚会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既然得知极乐国土,不但依正庄严,同时众生生者,皆证三不退转,皆一生成办佛事,位居补处,就应该及早发愿,往生彼国,以分享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美妙。否则,闻而不信,或信而不愿,或愿而不行,岂非辜负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的初衷,及其拔苦与乐的悲愿?故释尊于此,特别提出劝导:‘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为甚么呢?因为往生极乐国土,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如是’,指前文所说,众多一生补处的菩萨。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善人,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故言:‘诸上善人’。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视为胜友。’环境如斯,何等美妙而殊胜?我等若想享受如斯微妙胜境,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除了信、愿之外,还需要精进念佛。古往今来,一心念佛,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多如雨点,不胜枚举。

晋朝慧远法师,一生力倡净土法门,自行化他。特别于卢山,结茅蓬领众念佛,澄心系想,日夜无间。十九年后,于般若台,见阿弥陀佛,身遍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及诸菩萨众。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即端坐而逝。

唐朝善导大师,亦倡导净土法门,自行化他,每念佛一声,则有一光从其口出,念佛十声、百声,光亦如是。故其居处,常光明满室,当时的皇帝闻知其事,特名大师所居之处为光明寺。后自知时至,于柳树上端坐而化。

又怀玉禅师,台州人,精进念佛,常坐不卧,曾诵弥陀经三十万遍。一日,见西方圣众,多如恒河沙数,有人手执银台,从窗而入。师说:我一生精进念佛,誓取金台,为何只得银台?银台遂隐,玉师感激,倍加精进。三七日后,见佛满空中,即对弟子说:金台来迎,我要往生净土了。即含笑合掌,念佛而逝。

(三)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证

1)善根福德因缘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甚么是善根?菩提正道,是成佛的亲因,就是善根;甚么是福德?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助缘,就是福德。二乘圣人,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再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是善根少。人道与天道众生,虽然有人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但不知回向无上菩提,只求人天福报,属于有漏善业,是福德少。凡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都不可能往生极乐国土。

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又能称性念佛,求生净土的众生,始可往生。因为称性念佛的人,能够圆满具足五种菩提心,是善中善;称性念佛之人,一称弥陀圣号,即众德俱备,统摄万行而无遗,是福中福。

念佛人求出生死轮回,往生彼国,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后,再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满菩提愿,是发心菩提。持名念佛,正念相继,能够断除妄想,自然降伏烦恼,是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心口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明心菩提。念佛人速得无生忍,疾出生死,证一切智,是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转,一生即可以补佛之处,将来必定成佛,是无上菩提。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所以修持念佛法门的人,是善中之善。

称扬诸佛功德经中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刹。’大智度论亦说:‘譬如有人,初生坠地,即能日行千里;满一千岁,七宝奉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可知持名念佛,是福中福。

善中善是多善,福中福是多福;一定要多善多福的人,然后可以往生极乐国土,所以释尊告诉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2)持名念佛功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宿植善根,敬信三宝,心地善良的男女,包括出家及在家的四众弟子,乃至六道众生中的善类,凡有福德因缘,得闻阿弥陀佛名,即生信心,执持名号的有情。执持名号,是四种念佛法门中的持名念佛。修行人能够专心一意,执持阿弥陀佛的圣号,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应,净念相继,即是持名念佛。

其次是于静室中,设置佛坛,供奉西方三圣的圣像,口念弥陀,目注圣像,如法华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是观像念佛。

若然口念弥陀,心中观想,弥陀圣众,相好庄严,同时观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如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想,是观想念佛。

若能在观想念佛的同时,又能明白极乐国土,唯心所现;虽然依正庄严,但不离人心当念;能念的我,所念之佛,形相虽殊,理性无二。如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实相念佛。

释尊告诉舍利弗:若有善根深厚,福德殊胜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有机会,得闻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能够执持名号,专心系念,行念,坐亦念,昼念,夜亦念,行住坐卧,昼夜六时,无时不念,无刻不念,念念相继,念念无间,如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但得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便现在其前。

七字,是人间最欢喜运用的数目,例如:世界各地,皆规定七天为一周,周一至周六办公,周日例必休息。即使是学佛的人,修持佛法,亦喜欢以七日为期,念佛是七日,拜忏是七天,或三七二十一天,念经持咒,少则七遍,多则或二十一遍,或七七四十九遍。

鼓音声经言:‘令念彼佛名号,七日七夜,六时礼拜。’贤愚经亦言:‘持戒专念七日,亦得往生。’今释尊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亦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以求一心不乱。

众生根机有利钝,业障有浅深,有人念佛一日,即得一心不乱;有人念二日,或三日,甚至要七日,始得一心不乱。当然亦有人念七七四十九日,或四十九月,四十九年,甚至终其一生念佛,亦未必得一心不乱者。此中若一日至七日,只是举其大概而言。

佛说无量寿经,则定十日为期。如经言:‘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

鼓音王经说:‘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般舟三昧经,则定九十日。经言:‘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

文殊般若经说:‘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但阿弥陀佛,因中发愿:‘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断,必生我刹。’故时间的长短,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于念佛的人,是否能够一心不乱。如果能够一心不乱,即使是少至十念,亦可以往生佛国。

一心有二,若一心系念佛号,句句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异念;如是断见思,伏尘沙,谓之事持一心不乱。若能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称性起念,全念契性,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佛,能所双忘;心佛一如,断无明,舍二边,证中道,此即是理持一心不乱。

利根众生,执持弥陀圣号,一日或二日,便得一心不乱;钝根之人,必须经历多日,甚至七日,始得一心不乱。或利根者,经于七日,端坐一心,终不散乱;而钝根者,仅六日、五日,甚或仅得一日,便起散乱。

又利根者,不但可以事相一心不乱,而且能够由事入理,契证真如,得理性一心不乱。而钝根之人,仅得事相一心不乱。故一心不乱,是要视念佛之人,其根性利钝而定。

在大乘起信论:以三心论一心不乱:

一是直心,正念真如。则此一心不乱,不落有念,不落无念,不著二边,全归中道。

二是深心,能乐集诸善法。则此一心不乱,六度齐修,万行具足。如那先经云:‘诸善之中,独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

三是大悲心,能广度众生。则此一心不乱,自性众生悉皆得度。念佛之人,既能正念真如,修行六度,广度众生,正是往生净土之真因,临终必得佛来接引往生的胜果。

称扬诸佛功德经说:‘若有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

鼓音王经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

观无量寿经言:上品上生者:佛与圣众,持金刚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佛与圣众,持紫金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佛及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此人。

中品上生者:佛与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中品中生者:临终见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乃至下品上生、中生,亦见化佛来迎。

下品下生,亦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经言:‘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界内众生(凡夫),有我执颠倒;界外众生(二乘圣人),有法执颠倒。念佛之人,若能降伏我执,则临命终时,心无我执颠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若断我执,伏法执,则临命终时,心无我执或法执颠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进而断无明,除法执,证法身,则临命终时,必无我法二执之颠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实报庄严土,以及常寂光土。

志眼法师说:‘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达四士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速作三土之因耳’。此言正观:指实相念佛,即是理性一心不乱。言助行:是持名,观像,观想念佛,即是事相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则无界外颠倒;事相一心不乱,则无界内颠倒。如是二倒亡,三惑净,四土现,当然往生极乐。故经言:‘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教认为人之将死,其一生所作的善业或恶业,俱时顿现。于时随业所牵,上升下堕,皆不能自主。临命终时,若上身暖,下身冷,必然轮回三善道:反之,则必堕三恶道。

古德言:‘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在两膝,地狱脚板出。’普通人死后,在七七日中,若得孝子贤孙,请高僧诵经超度,或得消除业障,上升不坠。若是一心念佛的人,临终得见西方胜境,佛及圣众,现在其前,身无痛苦,心不颠倒,先从下身冷起,渐至全身,唯头顶暖,直至第八阿赖耶识,最后从顶门出。不经中阴身,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养;得清虚之身,相好具足,不分男女,纯大丈夫相。随其功德行愿之胜劣,及其断除烦恼的浅深,以定其品位的高下,及有四土圣凡之区别。

3)应当发愿往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我见’,非一般凡夫俗子之肉眼,或天眼所见,亦非二乘慧眼,或菩萨法眼所见,而是释尊佛眼照见。

‘是利’非指人间一般名利,而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即可横出三界,顿超恶世,得生极乐国土,圆证三不退转,得一生补处之利。

释尊垂迹娑婆,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开示的法门,何止八万四千?但大都观机设教,多靠自己努力修持,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否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唯有净土法门,不独三根普被,利钝兼修,且契理契机,至圆至顿,由自己努力之外,还可以凭籍佛力加被护念。是以念佛的人,但能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即可投入阿弥陀佛,大誓海中,借助佛力慈悲接引,带业往生。自此了生脱死,一生成办佛事,其利益之大,不可以言宣,是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诸大菩萨,皆以净土法门,自行化他。

特别是普贤菩萨,虽然教人发菩提心,修行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但最后仍然劝人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中国历代高僧,如善导大师,藕益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以及近代印光大师等,皆力倡净土法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特别是永明延寿大师,深恐后学,不明宗要,特别创作四料简偈,使一般修学佛法的人,知所趋向。

其偈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禅是禅定,六度之一,但凭自力修持。净是净土法门,凭借佛力资助。意思是说:诸修行人,除了依照释尊的教导,修习各种禅定,实践六度四摄等法门,自行化他之外,更要进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就是‘有禅有净土。’

禅净兼修的人,必然智慧超越,辩才无碍,威名远播,邪魔外道闻名胆丧。故说:‘犹如戴角虎’。

禅净双修之人,既然可以随机说法,接引后学,是世间人天的导师;临命终时,必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一弹指顷,往生极乐,花开见佛,悟无生忍,不独:‘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托’,还能够现身百界作佛。如是积功累德,趋向菩提,便可以横出三界,直超诸位,进入等觉,补处作佛。所以说:‘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其偈二: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意思是说:学佛的人,虽然未能够修习禅定,未得明心见性;亦未广学佛法,自利兼他。但能信心念佛,专修净土法门,志诚恳切,求生西方,乃至临终十念,一心不乱,决定蒙佛接引,得生极乐。故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即使是下品下生,终有一天,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如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其偈三: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学佛人凭自己努力修习禅定的功夫,是可以明心见性;或读诵大乘经典,亦可以明白第一义理。不过,开悟明理易,断惑证真难。惑业未尽,生死末了,一旦命终,前阴已尽,中阴现前,若无佛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必为往昔善恶业力所牵,或投牛胎,或入马腹,上升下坠,不能自主,唯有随业受报。纵得为人,尤为隔阴所迷,不识再接再励,进求佛道,自此,沉溺生死业海,求出无期。

昔日,有草堂青禅师,是一位解行并进的高僧。常受曾姓妇人四事供养,内心非常感激,对曾妇说:‘老僧与夫人作子’。后见宰相告老返乡,十分荣耀,心为之动。不久,曾姓妇人生一子,使人看草堂禅师,见已坐化。此子年少聪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禅功,换来今生皈富贵。后位居宰相,即历史上有名的曾鲁公。

又唐朝有一位圆泽和尚,是能知过去未来的高僧,受知交李源之聘,出任慧林寺住持。数年后,李源邀圆泽共朝峨眉山,圆泽要取道经陕西,过京师,到峨眉。李源以辞官以来,久绝人事,不欲入京,要从荆州水道行。圆泽即知此去,不能再回,但不宣布,唯写遗言,夹于经中,遂与李源乘船而去。

至荆州上游,将进险峡,末暮即停,忽见一妇人在江边汲水,泽望见而泣曰:‘吾不欲取道经此,正是怕见此妇,此妇怀孕已经三年,候我为子,不逢则已,逢则难逃,非为其子不可。三日后,请来见我,以一笑为信。过十三年中秋之夜,当在杭州天竺寺外,葛洪井畔相见。’说毕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妇人果然即生一子,三日后李源至其家视之,婴儿直的一笑,李源遂将此事告诉他的父母。及回慧林寺,见经中夹有预立遗言,益信彼为得道高僧。十三年后,应约赴杭州,于葛洪井畔,闻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闻言,知是故人来,遂与之相问,谈叙既毕,又唱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圆泽和尚,修行致通,尚且不免被业力所牵,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岂能只凭一己之力,便可以了生脱死?还是及早念佛,希望佛力接引,带业往生,来得直接隐当。

其偈四云: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恬。

无禅无净土,不止是说不知修行的恶众生,亦包括一般随缘学佛,或是身虽出家,而心不入道的人。既然不能专修禅业,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肯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仰仗佛力,带业往生。唯有随缘终日,但凭散心修持,仅得人天福报,结果,随业升沉六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说:‘铁床与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恬。’

在印光大师法语录中记载:‘在乾嘉年间,有三位禅僧,结伴为同参,死后,一生江苏,为彭蕴章;一生云南,为何桂清;一生陕西,为张费。三人惟彭能记忆前生的事,后入京会试,俱见二人,遂说前生为僧事;二人虽不记得,亦一见如同故人,成莫逆之交。殿试,彭中状元、何榜眼、张传炉。彭曾放过主考学台,然颇贪色,后终于家。何桂清则作南京制台,洪杨作乱,失南京,被清帝问罪死。张费尚教过咸丰皇帝书,回回作反,骗去杀之。此三人,已经不是平常的僧人了,可惜不知求生西方,虽得些洪福,二人不得善终;彭竟贪著女色,下生后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苏州吴隐之先生,清朝探花,学问、道德、相貌俱好,民国十年朝普陀,晤我(印光大师)自言:前生是云南和尚,因是烧香过客不能多叙,亦未详问其因由。十一年,余往扬州刻书,至苏州一弟子家,遂访之,以为其夙因未昧,及见而谈之,则已完全忘失,从此不再来往。及十九年,余闭关报国寺,至十一月,彼与李印宗、李协和二位来,余问:汝何以知前生是云南僧,伊云:我二十六岁时,作一梦,至一寺,知为云南某县某寺,所见之殿堂房舍,树木形状,皆若常见,亦以已为僧。醒而记得清楚,一一条录,后一友往彼作官,特去一对,丝毫不差。余曰:先生今已八十岁,来日无多,当恢复前生和尚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负前生修持之苦功。伊云:念佛有甚么稀奇。余曰:念佛虽不稀奇,世间无几多人念。顶不稀奇之事,就是吃饭,但全世界无一人不吃饭,此种最不稀奇之事,汝为何还要做?伊不能答,但仍不以为然。转问其他二位: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无下语。终不肯念,至十二月三十日夜,将点灯时,去世矣,恰满八十岁。

此君前生,当亦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但今生上尽伦常,连佛法亦不再信,岂不大可哀哉!’读此,我辈释子,能不警惕,努力念佛,求生净土?是以释尊大慈,最后仍然殷殷劝导:‘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四)广引诸佛称赞令断疑

1)释尊赞阿弥陀佛

舍利佛,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此文有承上起下之意,承上,释尊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起下,是不独我释尊一人见是利,说是言,其他六方诸佛,无不见是利,无不说是言。

赞是称赞,叹是感叹,前言:我见是利,今言: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正显示此利,并非人间一般名枷利锁之利,亦非普通一般善事、佛事之利,简直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在阿弥陀佛本身说:功德有三:

一、法施广大:以无量寿、无量光,恒演佛法。

二、神化周遍:极乐国土,水鸟树林,咸宣法音,众生相好,受用如意。

三、摄受众生:四十八愿度有情;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若在被度众生方面说,功德有五:

一、念佛成功:即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不待断惑。

二、往生极乐:即圆证三不退转,一生同居土,便具足以上三土功德,不待渐进。

三、但持圣号:不假参禅修观之方便,自得心开。

四、七日为期:即得一心不乱,无劳多劫勤苦精修。

五、称念弥陀:便为六方诸佛之所护念,令得安稳,无诸障难。

可知念佛法门,功德实在不可思议,故不独释尊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其他六方诸佛,亦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实际上,梵文原本,是有十方诸佛称赞弥陀功德,玄奘法师翻译此经时,亦保留十方诸佛称赞。但鸠摩罗什法师译此经,因嫌十方佛赞的 经文太长,故于十方中,略去四维,认为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已经包括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故简去四维,但言六方。

2)六方佛现相称赞

1.东方诸佛称赞

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梵语阿鞞,译名无动,或不动。因佛证三德,不为三惑所动,更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世间八风所动。又佛证中道妙理,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湛然常住,不为二边所动。本来东方是群动之首,今佛名不动,正是显示动而不动,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须弥相佛:梵语须弥,译名妙高,此山由四宝所成,高越群山。今佛以须弥相为名,显示佛身百福庄严,相好光明曰妙;九界咸归,众所胆仰,曰高。

大须弥佛:显示佛德高广巍巍,最尊最胜,九界圣凡,所不能及。维摩经云:‘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故名大须弥佛。’

须弥光佛:因为佛的智光,高广普照,映蔽群生,如须弥山之四宝光明,映蔽日月,故名须弥光佛。

妙音佛:佛音微妙,普应群机,如维摩经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故名妙音佛。

恒河,是印度四大河流之一,译名天堂来。其沙细如面粉,佛说法,每喜引用恒河之沙,以譬喻其数之多。佛的意思是说:东方世界无尽,而住世诸佛亦无尽,其数多如恒河之沙,实在不胜枚举,今但举其中五佛,以等摄其余恒巧沙数诸佛。故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诸佛无不有土,而诸佛皆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其所教化的国土。广长舌相,是由不妄语所感得的果报。如果能持不妄语戒,三世口业清净,可感舌相,长至其鼻。诸佛由于无量劫来,皆持不妄语戒,故感其舌薄长,能覆其面。若显神通,则其广长舌相,能尽覆其所教化之国土,甚至盖覆诸佛国土。

华严经离世间品说:‘佛子,菩萨摩词萨,有十种舌,何等为十: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演畅词辩无尽舌,开阐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虚空舌,普照一切佛刹舌,普使众生悟解舌,悉令诸佛欢喜舌,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一切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遍覆一切诸佛国土无上舌。’

今东方阿鞞佛等恒河沙数之佛,各于其所教化的国土中,皆现出广长相舌,遍覆其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汝等众生,有说:是诸佛各于其国劝导其本土众生,当深信极乐世界及阿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而要相信此经。亦有说是在释尊说此经之同时,十方诸佛,各于其国,亦称赞阿弥陀佛,亦同时劝导其本土众生及娑婆世界众生,皆当信受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不可思议等十六个字,原是本经的别名。唐玄奘法师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不可思议摄于‘净土’二字中。罗什法师,深知此土众生,喜欢简略,故以不可思议功德等十六字,摄于佛名,因此只译为:‘佛说阿弥陀经。’念佛的人,不但为其本师阿弥陀佛之所护念,亦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以诸佛现相共劝一切众生,应当信受,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2.南方诸佛称赞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故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日月灯佛:是从佛的三智立名。日能照昼,发育万物;喻佛道种智,照俗谛理,成就众生。月能照夜,可除黑暗;喻佛以一切智,照真谛理,破烦恼闇。灯能照日夜,并可照日月之不足;喻佛一切种智,证中道理,真俗并照,圆融无碍。故名日月灯佛。

名闻光佛:谓佛之名称普闻于十方,德光遍照于四土,故称名闻光佛。

大焰肩佛:焰是光明照耀,兼有燃烧的含义;肩是人的两肩,有负荷义。譬喻佛证得权实二智,能燃烧众生的烦恼,能负荷如来的家业,是从权实二智立名。

须弥灯佛:须弥山由四宝所成,宝各有光,能照如灯,谓之须弥灯。喻佛转八识成四智,以四智光明,照破自他烦恼的黑暗,因名须弥灯。

无量精进佛:是约行立名,佛因中广修无量法门,悉皆精进不懈;速得成就佛道,因立是名。

‘如是’指前文所列五佛,‘等’是等于南方世界所有恒河沙数众多诸佛,无不称赞净土法门,无不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说诚实不妄之语,劝导一切众生,应当信受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西方诸佛称赞

舍利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无量寿佛:与阿弥陀佛同名,以佛佛道同,故十方世界诸佛,同一名号者甚多。或说:西方无量寿佛,就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因为释尊说此经,并劝导众生当信是经,当发愿往生,正畅其本怀,故亦称赞释尊所说:‘此经’。

无量相佛:相是相好庄严,佛的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八万四千相好庄严。佛的报身,有刹尘无量相,佛的法身,有不可思议无量相。今佛名无量相,正是约法身立名。

无量幢佛:幢有摧邪顾正之义,此佛因中,能够‘法门无量誓愿学’,故果上所立法幢亦无量。一一法幢,皆能摧邪显正,故名无量幢佛,是约法立名。

大光佛:是约智立名。佛证三智,智光广大,遍照法界。又佛常放光明,接引众生,故名大光佛。

大明佛:亦依智立号,佛证三智,果上起用,恒以三明六通,教化众生。或以三智之光,破众生三惑之暗,故曰:大明佛。

宝相佛:是以相立名,佛的宝相庄严,胜妙殊特,犹如世界七宝,灿烂夺目,高贵无比,故名宝相佛。

净光佛:亦定约智立名。佛的智慧光明,能净烦恼污垢,故名:净光佛。

‘如是’,是指西方无量寿等七佛,‘等’是等于西方其他恒河沙数无量诸佛。此诸佛等,亦皆异口同音,赞叹净土法门,亦皆各于其国中,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亦皆说诚实不妄之语,劝导:‘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4.北方诸佛称赞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语,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焰肩佛:焰是指佛的智慧,光明炽焰,肩是指佛的权实二智,能够荷负众生,故名焰肩佛。

最胜音佛:佛音圆妙,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得解。为九法界众生所不能及,故名:最胜音。

难沮佛:沮者坏也,佛已证究竟坚固之理,故法身常住不坏,名难沮佛。

日生佛:佛出世间,以智慧光,照破众生无明黑暗,等如丽日中天,大地黑暗,悉皆破除,故名日生。

网明佛:佛以三智敷演教法,法门无量,犹如网孔,教理明彻,能破众暗,谓之网明。

‘如是’指上列五佛,‘等’是等于北方世界,恒河沙等诸佛。无不异口同音,赞叹净土法门,共出广长舌相,遍覆各各所教化之三千大千国土,说诚实语。劝导:‘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5.下方诸佛称赞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世界,是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之下。楞严经说:世间万物,皆依水轮而住;‘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河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州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水轮又依于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于无明,无明依本觉。无明虽非本觉,然无明之相,不离本觉之性。既四大始于无明妄心,妄心又不离本觉真心,故曰:一切唯心造。

今下方世界,在风轮与金轮之间,为风力之所执持,亦有三界众生,重重无穷,故下方世界无穷无尽,众生亦无穷无尽,诸佛亦无穷无尽,有如恒河沙数之多。

师子佛:是以喻立号,师子为兽中之王,喻佛为法中之王。佛演法音,天魔外道,无不恐怖;如师子一吼,百兽皆惧,故名:师子佛。

名闻佛:佛的名称,普闻于十方,十方众生,得闻佛名咸皆归化,故曰:名闻佛。

名光佛:佛的名声,光耀法界,普照众生,破无明暗,故曰名光佛。

达摩佛:梵语达摩,译为法,法生物轨,如世间轨道,可为舟车之所依;喻佛说教法,能为众生修行之轨则。又佛所修的法门,堪为众生的轨范,故名达摩佛。

法幢佛:幢具高显义,喻佛说小乘法,能高越世间法,佛说六度万行等法门,又超越小乘法,佛说第一义理,又超越菩萨法,故名:法幢佛。

持法佛:佛证无量陀罗尼,能持一切义,随机设教,对病施药,令闻法者,得大利益,名持法佛。

如是以上所列六佛,等于其余下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亦皆赞叹净土法门,同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劝导下方世界一切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6.上方诸佛称赞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弗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世界,是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之上。在三界极顶之处是空轮,空轮之上,复有风轮、火轮、金轮、水轮,四大州及人间天上,三界等。如是重重无尽,故上方亦有恒河沙数等世界,及有恒河沙数诸佛。

梵音佛:梵者净也,因为佛说法的音声,清净无染,不著四相,谓之梵音。

宿王佛:宿是星宿,月为星宿中王,众星闪耀,不如孤月独明。喻佛为法中王,于法自在,三乘圣众,一切智,道种智,不及佛的一切种智,故名宿王佛。

香上佛:五分法身香,是一切香中之最。佛具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故曰:香上佛。

香光佛:谓佛因中,修行净土法门,以香光庄严法身,如大势至法王子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故名:香光佛。

大焰肩佛:此佛名与前南方大焰肩佛同,同以权实二智,荷负众生,故得此名。

杂色宝华严身佛:此约因行立名。华表因行,杂色宝,喻因中修行殊胜法门众多。佛于因中广修六度四摄万行法门;自利兼他,果感法身庄严,故得此名。

娑罗树王佛:梵语娑罗,译名坚固。此树不但高大,而且坚固,岁寒不凋,为树中之王。喻佛证法身究竟坚固,为法中王,故名:婆罗树王佛。

宝华德佛:此佛因中,勤修六度万行的因华,庄严一乘佛果菩提,因行可贵佛德亦尊 故名: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尽,其义理无穷无尽,佛证一切种智,无所不知,佛证五眼圆明,无所不见,故曰:见一切义佛。

如须弥山佛:须弥山是四宝所成,既高且妙,故名妙高峰。喻佛以四德圆证三身,十界中独尊,故称须弥山佛。

如是以上所说十佛,等于上方世界其余恒河沙数诸佛,无不共赞净土法门,并共出广长舌相,遍覆诸佛各各所教化的国土,而说诚实之言,劝诸众生应当信受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功德殊胜应称赞

1.闻经受持功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三句是征释,后七句是说明‘护念不退’的意思。护是加护,念是爱念。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译名: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果菩提。释尊告诉舍利弗:不但闻释尊说此阿弥陀经,能够信受读诵,发愿往生,持名念佛的善男子、善女人,为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所加护爱念,能于佛果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即使是但闻六方诸佛名号的善男子、善女人,亦为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佛果菩提。

诸佛护念,可约自力、他力,以及个人的修证三方面而言。若但凭自力修行,必须等待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登圆教初住,入同生性,居分证即佛位,始可以获得诸佛护念,得不退于佛果菩提。

若凭他力,则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不但念佛至事相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往生方便有余土,居相似即佛位,便得诸佛护念;即使未断见思,往生同居土,在观行即佛位,亦皆为诸佛之所护念;甚至未能信受诵经念佛,但闻释尊说六方佛名,亦得诸佛护念,于佛果菩提得不退转。因为佛性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十方诸佛,无不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恒思救济,故不论有心无心,信与不信,但得闻佛名字,即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终于成为得度的因缘。必定为诸佛之所垂护爱念,而作不退菩提的远因。

或有人问:既然但闻六方佛名,亦为诸佛护念,亦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六方诸佛,唯独称赞劝信此:‘佛说阿弥陀经’?理由是:‘令初机易标心故,弥陀本愿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见藕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

真的,俗语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特别是中国,无论信佛与否,无不皆知有阿弥陀佛,皆知有观世音菩萨,可知弥陀观音,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今初发心学佛者,得闻释尊及六方诸佛,悉皆赞叹此经,当然易启信心,因信心而发愿,因发愿而执持名号,如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必定往生无疑,故六方诸佛,无不异口同音,共同赞叹净土法门,而劝导众生,信受奉行。

2.劝信佛语真实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汝等’,是指舍利弗及在法会大众。佛证究竟,语无虚妄,一佛亲宣,即当信受,何况六方诸佛,皆现广长舌相,皆说诚实之语,皆共同称赞是经,皆劝导众生当信,更复何疑?然则,汝舍利弗及在会大众,闻我及诸佛所说,自当依教信受奉行,否则,闻而不信,信而不受,不行,岂不是辜负诸佛慈恩?故释尊再三叮咛舍利弗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3.劝信者应发愿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得不退转,正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宗旨。然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不能往生。故释尊继劝信之后,再劝发愿,依愿起行,即使是五逆十恶众生,亦可以带业往生。是以‘已发愿’者,当然已往生,‘今发愿’者,今生即得往生,‘当发愿’者,当来必定往生。无论是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凡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往生。无论已生、今生,或当生,凡生彼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之故,佛告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此是释尊第三次劝导众生,发愿求生净土。第一次是说完极乐国土,依正庄严后,即劝言:‘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其次是说完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命终即得往生之后,再劝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而今释尊又于六方诸佛称赞劝信之后,不但再三劝信,而且再三劝令发愿。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若然不发愿,则不能生。如信舟车,能运能载,可达目的,然若不愿乘之,又怎可以到达目的地呢?可知发愿往生,对于念佛法门,是何等的重要!

古往今来,凡念佛而又能发愿求生净土者,无一不往生。是以一人发愿,一人往生,多人发愿,多人往生,恒河沙数众生发愿,则恒河沙数众生,皆得往生。若能以此念佛法门,自行化他,则何止得往生,而且得上品上生。

昔日,越国夫人王氏,领导妾婢念佛,共修净土。后有一婢无疾而逝,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幸蒙夫人教诲,今得生净土’。夫人问:‘西方其可至乎’?婢居:‘可’。遂导夫人前行,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间错,荣悴不等,夫人问其故。婢说:世间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才发一念,池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

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此是何人?’婢答:‘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问何人,婢答:马墟也。两人俱修净业,见其本传。夫人问:我当生何处?婢即导其前行数里,见一华台,金碧辉煌,光明灿然,即说:此是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梦醒,悲喜交至,某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属方趣前为其拜寿,视之,则已立化矣。(录自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

(五)赞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1)释尊赞诸佛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释尊说此经时,固然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如经中说完栏楯行树,说完天乐雨华,说完化禽说法,风树法音,释尊皆称赞阿弥陀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今又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皆是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但为甚么说:‘称赞诸佛’呢?弥陀疏钞的解释是:‘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又本经六方诸佛称赞劝信后,释尊又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知释尊不但称赞阿弥陀佛,亦同时称赞诸佛,故经言:‘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2)诸佛赞释尊希有

1.五浊恶世得道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诸佛等,是释尊指阿弥陀佛及六方诸佛。释尊的意思是:不独阿弥陀佛赞其不可思议功德,其他六方诸佛,亦称赞其不可思议功德。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译能仁,牟尼译寂默。能仁是大悲,寂默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然具足悲智,但末究竟;唯佛一人,悲智双运,智慧福德悉已究竟具足,圆满无缺,故号称: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佛能穷尽诸法实相理,事理无碍,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佛能因相达性,性相不二,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即俗即真,真俗圆融,故曰:能仁寂默。

弥陀疏钞言:‘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圆融说:以悲即智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遍举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摄无不尽。’

娑婆国土,是释尊所教化的国土,亦即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梵语娑婆,译名堪忍。即是说:娑婆国土的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之苦,而轮回生死,不知厌离。

五浊恶世,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梵语劫波,译名时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时本无浊,因有其余四浊,聚会一时,使之成浊。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就有见浊,烦恼浊、命浊、众生浊,是时就名劫浊。直至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即名五浊恶世。释尊示迹娑婆,正是人寿一百岁时,因名五浊恶世。

见浊: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利使。因为众生不知宇宙人生,缘起性空,四大无我,妄认四大五阴所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深爱执著,是身见。

众生不知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是被善恶业力所牵,轮回六道,此死彼生;以为人死如灯灭,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所以‘为善不足恃,作恶无须惧。’或以为人死再做人,畜死再为畜,永不转变;对于断常二边,偏执一端,是边见。

众生固执己见,自是非他,或心外求道,末得谓得,末证谓证,误有漏因,作无漏解,是见取见。

众生不解真理,迷失正道,枉修种种无益苦行,如昔日印度流行的拜火、拜水等外道,非解脱之因,却心生执著,每持不当之戒,于持戒妄起偏见,是戒禁取见。

众生不明白因果,甚至拨无因果,以盲引盲,相牵入深坑,疑误众生,害己害人,是邪见。

以上五种见解,皆因众生愚昧无知,妄想执著,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烦恼浊:指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五钝使能引生枝末无明,故又名根本烦恼。众生不了诸法缘起性空,如梦如幻,于顺境爱恋执著,是贪;于违逆境起诸恼怒,是嗔;不明中道理,是痴。于诸众生,心起傲慢,不敬不逊,是慢;于诸正理,心起疑惑,不能决断生信,是疑。众生由于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浑浊自性,是烦恼浊。

五利使属于见惑,五钝使属于思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流转生死,故皆名使。贪、嗔、痴、慢、疑,较于身、边、戒、见、邪,稍为重滞,因此,名五钝使。

众生浊:是因见思二惑,作业流转,招感五蕴色身,假名众生。阿含经言:‘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众阴而生;三者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众生色心二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又轮回六道,备受众苦,故名为浊。

命浊:众生的生命,若无色身,则八识之心,无所依托;若无八识心的执持,则色身必然腐朽,故众生是由色心二法,互相持续为身体,互相依赖为生命。此由色心二法组合的生命体,是念念新陈代谢,无常迅速,如泡中沫,风前灯,转瞬即逝,不可久住,故名命浊。

娑婆世界的众生,处身于劫浊中,必为时速所囿,为众苦所逼;处身于见浊中,必为邪智所缠,邪识所惑;处身于烦恼浊中,必为贪欲所陷,恶业所牵;处于众生浊中,必然安于臭秽,甘于堕落;处身于命浊中,必为无常所吞,为苦、空所噬。释尊降生于五浊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止甚难,简直希有,故为诸佛,所共称赞。

2.演说难信之法难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尊于五浊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是难事,今再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净土法门,难信之法,更是难事中的难事。何以净土法门,是属于难信之法呢?弥陀疏钞说:‘言难信者,略举有十:

今居秽土,习久心安,自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

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

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

纵信不远,又疑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

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德,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言五也。

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

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

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

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往彼,难信九也。

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

难信而言:‘一切世间’,是说明不但恶道众生难信,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然释尊大雄、大力、大慈悲,难行而能行,不但于娑婆成道,而且于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劝令众生,一心念佛,冀于念佛声中,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智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是实在甚难希有之事,故为诸佛所共称赞。

藕益大师说:‘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肋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读此,可知释尊利生功德,实在不可思议。

3)总结难事令信受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一切世间,指娑婆世界,九法界众生。娑婆世界的众生,原本是刚强,难调难伏。今时值五浊恶世,众生慧浅障深,释尊降生于此时此地,成道说法,已是难事,今说此持名念佛,顿超圆证难信之法,更是难中之难。故释尊最后对舍利弗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我们应该知道,若非释尊慈悲心切,乘本愿力,来入娑婆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则一切世间,根本没有机会得闻此殊胜顿超的念佛法门?释尊既然佛道难成今已成,法门难说亦已说,令一切世间得闻此殊胜法门;闻者若不深信、发愿,继之持名,老实念佛,自行化他,以流通此净土法门,岂不是辜负我佛的慈悲愿力?故释尊于再三劝信,劝愿之后,总结言:‘行此难事’‘是为甚难’,无非意在警励一切世间,勿忘慈训,必须深信,切愿实行,以流通此至简至易,至直至捷,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使五浊恶世众生,可以离五浊,超三界,截生死,速往生,得不退,始不辜负释尊无问自说,行此难事的本怀。

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以下,是结集佛经的圣者,叙述佛说完此经后,法会大众的情况。当时,除了当机众的舍利弗,以及常随众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还有其他九法界一切有情世间,若天若人,若凡若圣,与阿修罗、天龙八部等众,闻释尊说完此阿弥陀经时,无不皆大欢喜,深信佛语真实,诚意接受佛的劝导。由于内心的感激,故策动于行为,向佛作礼致谢,然后离去。

弥陀疏钞言:‘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闻故;去者,闻已则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资粮及三慧也。’闻佛所说而能信,是信资粮,信而能受是愿资粮,受而去是行资粮。

又闻佛所说是闻慧,欢喜信受是思慧,作礼而去,继之以实践,是修慧。既有修因,当感圣果,故佛说无量寿经,最后详述时众得益,今此经不说,只是经文简略而已,非无得益。

佛在世时,在会大众,闻佛说完此经,皆能欢喜信受,现在各位,已经听本人讲解完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否也欢喜信受呢?我认为:不闻不知,不信、不愿、不行,虽然可愍,而情犹可谅。今既有机会听闻阅读,得知念佛法门,这么殊胜,若闻而不信,或信而不发愿,不实行一心念佛,何止辜负释尊慈悲,行此难事,说此难信之法,同时亦辜负自己。当知我们生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时刻都被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包围,既要忍受人事界与自然界的冲击,还要接受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困扰,真是苦不堪言。今既得闻此妙法,正如沉病枕席,忽得神力;久困他乡,忽遇舟航,如果不信受奉行,发愿往生,何止是愚蠢之极,简直是自暴自弃,自负负人。所以古今圣贤,无不苦口婆心,劝导世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莲池大师说:‘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印光大师亦说:‘无常迅速,轮回路险,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所以,希望各位听众,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的劝导,应当深信,切愿,实行,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我们能够念至一心不乱,再进一步,念至理性一心不乱,那么,生前一定可以消灾障,增福寿;将来临命终时,必蒙佛与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引,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既安全,又迅速,无须申请护照,无须办理签证手续,更无须凭借任何交通工具,保证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