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佛教佛陀教育网 > > 佛教故事 >
不可轻慢真修行人,3个故事告诉你因果
发表时间:2019-12-01     阅读次数:     字体:【
0

不可轻慢真修行人,3个故事告诉你因果


不可轻慢真修行人,3个故事告诉你<a href=https://www.huaib.com/wenku/xuef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因果</a>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公案。
宾头卢尊者是证果的阿罗汉。国王优填王是尊者的护法,对其很亲厚、恭敬,每天早上、傍晚各去礼拜供养一次,宾头卢尊者都是坐在那里接受国王顶礼。
然而,优填王有一位不相信佛法的大臣,挑拨说:“国王,您对这位下贱人那么恭敬,但他对您太轻慢了,坐在那里起都不起来一下。”
国王回答这位大臣说:“这样,明天清早我再去,如果他还是不起身,就把他砍了。”
话是拦路的虎,很多人就是这样,经不起旁人的挑唆,自心的恶被人一挑就出来。
于是,他们真的就准备这样干了。
第二早上他们去的时候,因为尊者有六种神通,立即就知道他们的意图了。
尊者思惟:今天我起不起座来迎国王?如果不起来,他要砍我的头,伤害我的生命,他就要下地狱;但如果我下禅床去接他,他又可能会丧失王位。
因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缘起,国王会因为这个而快速耗损福报,紧接着恶报就会临头。
尊者在这两者间掂量了一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让他丧失王位也不能让他下地狱。
优填王快到达时,尊者一反常态地前来迎接他。
国王感觉很出乎意料,就问道:“你今天怎么跑来迎接我了?你原来可不是这样的。”
尊者坦率地说:“国王您今天是抱着恶心而来,我如果不来迎你,你要害我的命。于我倒没有关系,但你会因此下地狱;如果我来迎你,你会失去王位。我考虑了一下,还是下来接你为好。”
国王听尊者说完后,并不真的相信自己会丧失王位,但也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就赶紧回去,修缮城池,准备粮食柴薪等物资,集合军队,全都进入戒备状态,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乃至到第七天了,都没有发生什么事,国王就说:“天下太平,哪会失去王位啊!沙门打诳语!”
于是放松了警惕,带着宫女到恒河去游玩。
就在沐浴之时,刚好碰到慰禅国的波罗殊提王为了一颗出水宝珠,去征伐摩竭陀国(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国家),但却攻打不下。频婆娑罗王得知他们征战的目的后,就说:“你撤军,我可以把这颗宝珠送给你!”
慰禅国国土干旱,很需要这颗出水宝珠,他们看目的已达成,于是就撤军了。
撤军之时,波罗殊提王正好听到恒河边有欢笑的声音,就派侦察兵前去察看。侦察兵回来报告说这是优填王跟他宫女在游玩嬉戏。
波罗殊提王知道优填王懂驯象术,就故意放一头白象出去诱惑他。优填王一看有一头白象,很明白该怎么抓,就弹着琴,向象靠近。没想到在走近时,却被埋伏在一旁的守象人给抓了。
优填王被带回慰禅国,遭受锁脚囚禁,长达七年之久。
再回来,王位早就易主了。
所以,如果轻慢修行人,尤其是轻慢证了果的圣人,是有很大的因果的。反之,就会得很大福报。
学佛人,当你了解因果这件事时,就该知道,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馈。
当我们轻慢他人的时候,这种轻慢就会成为一个恶的缘起,当它成熟的时候,恶的报应也就来了。
只是轻重,快慢的差别。

比丘乞食总托空钵归 原来前世轻慢三宝
佛在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 阿保。
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
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日,阿保行经祇洹精舍,释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请阿难尊者前去问阿保是否想出家?
阿保非常欢喜地答应了。
佛以手摸阿保的头,阿保的须发即自然落地,且袈裟着身,佛为他取法名为 :罗旬逾。
当时的僧众每日皆分成五组出门托钵乞食,而罗旬逾所属的组别每每托空钵而回,佛则请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给罗旬逾等人。
如此接连好一段时日。
目连尊者心想: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与他人,怎能有人托空钵而回?我如果和罗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缘到食物。
佛知道目连尊者的想法后,便安排罗旬逾和目连尊者同组。
目连尊者和罗旬逾沿户托钵,然而挨家挨户都乞不到食,即使目连尊者以神通力飞经几百亿个国家,仍然托空钵。
目连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没饭吃!
此时罗旬逾极为饥饿,便留在恒河边,目连尊者则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将钵中所剩的食物分给尊者。
尊者面带疑惑地问佛:我现在非常饥饿,即使将整个须弥山吞下,恐怕还不能饱足,这少许的饭,怎么够吃呢?
佛告诉目连尊者,不必担心不足,于是目连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连尊者吃饱后,佛钵中的食物并无丝毫减少。
此时,舍利弗尊者想到罗旬逾还没吃饭,必定饥苦不堪,于是禀告佛,愿将所剩的饭菜分给罗旬逾。
佛说:我并非吝惜这些饭菜,但由于罗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这不是他所应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给他。
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恒河边,分食给罗旬逾,罗旬逾才接过手准备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将钵打翻,所有饭菜都散落恒河中,随流而去。
罗旬逾因此返回精舍静坐思惟:每当我与比丘僧同行托钵,都是空钵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将佛吃剩的饭给我,自己却不小心将钵打翻,实在是无福消受,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缘果报所应当承受的。
罗旬逾如是一心专注思惟,而尽除心中一切烦恼垢染,证得阿罗汉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所感,因此罗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时众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恶业令罗旬逾一生贫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缘令罗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证道果?
佛陀即为大众说明过去的因果。
在惟卫佛时,罗旬逾是个心怀悭贪,吝惜不舍的人。
一次用餐前,他脱下衣服铺地,惟恐饭粒掉落地上。
此时有一沙门托钵前来化缘,悭吝的罗旬逾舍不得布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门钵中,此沙门仍慈悲为他祝愿:愿你早得解脱。
罗旬逾因轻慢三宝的缘故,长久轮回六道生死中,受苦无尽。
虽因沙门的祝愿,今能得道,但仍无福得食,因而食土入灭,当时受土的沙门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案例。
我们有些佛友,虽然念诵了一些经文,但未必能和别人一样,很快福报充足,获得如愿的生活,因此就对修行和佛法失去信心。
殊不知,这只是每个人的因果使然。
如果不念经、不修行,只会更糟,不会变好,自己因为所求不得,就将怒气发在佛法上,是非常不智慧的。
我们应该多多忏悔自己过去的错误,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佛缘,如此才可能获得未来的如愿。
罗旬逾尊者今生虽得道证果,仍免不了宿殃恶报。
世人不明因果,看到一些人做了坏事也没有立即受报,于是就觉得做些还是无妨,只要眼前获得利益即可。
然而结果就是,一旦福报用完,恶报立即展现,不在今生,就在来世。
当人们放纵自己的贪瞋痴恶习,就会造作无边的恶业。
因果昭然,丝毫不假。大家千万要谨记。
如何正确看待当今三宝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赞叹三宝时说:“滔滔苦海中,三宝为舟航;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佛、法、僧三宝能引领我们通往出世解脱的光明大道,因此恭敬三宝,获福无量;相反的,若轻慢三宝,自己亦会损福招报,不可不慎。
现在,虽然有些僧人言行不当,也不守戒律,甚至造作种种恶业。我们学佛人,可以远离这些人,但是不必谩骂伤害。要知道,他们纵然有错,但依旧算是【僧宝】,只是这类【僧宝】不是用来让我们学习他们言行的,而是用来警惕我们,不可犯他同样的毛病。
你可以将之视为:是舍了自己甘愿下地狱的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因果不虚。
如此一想,这些僧宝就依旧能受得起我们的合十,依旧不可轻慢。
更何况,有些看似有问题的人,或许就是佛菩萨的巧妙变化,他是来测试有些学佛人的,我们若能做到时时礼敬他人,那么就根本无需分别他人对错,也不会被佛菩萨考倒。
更不会种下恶业因果。

“愚僧的逆袭”
有一家寺院,有一位学僧,是持律法师,但人们却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晒蜡法师。
这个名字,不是恭维,而是一种取笑。
因为这位法师人有些木讷,最初在住禅堂负责点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一天,大家要将寺院的经藏,衣服都拿出去晒一晒,以防受潮霉变。
当时,时禅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调皮的,见了持律师就说:“香灯师!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晒东西,你管的蜡烛快长霉啦,还不拿出去晒晒吗?”
他一边说还一边挤眼,向在旁的人弄了个鬼脸,意思大家别说话,看这个木讷的法师如何回答。
持律师很认真的问:“蜡还可以晒吗?”
侍者说:“当然!不晒不就要长霉了吗?”
持律师认真的说:“好!我马上就去晒!“
于是把一箱蜡烛搬出去,一根根摆在禅堂的墙根下晒。约莫待了两三个钟头工夫,一所有的蜡烛都被炎热的日光晒得溶化,蜡油全流在地下去了。
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他去收蜡烛,见蜡烛只剩一些挺长的蜡心子,蜡油都淌在地下去了。到了晚间,蜡油又都凝聚在一块,一坨一坨的……
一般人会立即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但是那位持律师认为凡晒蜡烛的,大概都是这样。
于是就把一根根的蜡芯子重新收到罐子里,地下的一块块的蜡油,也都用刀子起在罐子里。弄完之后重新把罐子搬在供桌底下去。
晚上,寺庙维那师让他点灯,他很忠实的把蜡芯子拿出来,套在蜡签上点好,然后分送在佛桌上,并拿一块蜡油放在下面。
这时维那师很惊奇地问到:“香灯师!不是禅堂有一箱好蜡吗?为什么只拿出些蜡芯子来点?那些好蜡弄哪去啦?”
“这就是那些好蜡,今天晒蜡晒的,都晒成这样啦!”持律师回答。
维那师看到这种情形,知道他定是被人愚弄,心想这人太愚痴了,如果打他一顿香板,也不值得,而且他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因此维那师只能摇摇头叹一口气,再没言语。
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叫到跟前,当大众面说:“持律师,像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禅堂里当香灯参禅,太有点屈材料!”
“是吗?”还没等维那师把话说完,持律师就很欢喜,他真是一个极为单纯的人,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很相信。
“对!我看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里学参禅太屈材料,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材,造就法师,既然你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法师,将来学成之后,至各地讲经说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时我去给你当维那,人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呆下去,把你这份智慧磨灭是在太可惜了。”
“好哇!维那师多慈悲!”持律师非常高兴。
维那师说:“凡事不宜耽误,你今天就去吧!”
其实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维那师在下逐客令,没想到那个持律师却信以为真,听不懂别人话里有话。
旁人于是也附和着对持律师说:“既然你有这么大才器智慧,不宜空过光阴,现在维那师对你已经慈悲指点将来的去处,你马上就捆衣单走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持律师笑咪咪的捆好衣单,傻呼呼的背起背架子就往头陀寺去了。
平常,头陀寺客堂知客师,对来往参学的森人一点不客气,有一点不如法,就大加呵斥,尤其对于学教的人。
而寺庙的法师却对来往学僧很爱护,深恐有学教的被知客师吓唬一顿,不愿再往这里来,如此就会导致四方学人裹足不前。
因此法师屡次到客堂里打招呼,让知客师对挂单僧人客气一点,不要太过呵斥,尤其是来学教的人,更要对他们客气点。
这次持律师到头陀寺来,照例要先到客堂,知客师在门帘里见来一挂单的僧人,粗里粗气一点规矩也不懂,心里早有了成见。
等持律师坐下来,知客师就照例先问:
“从那里来?”
“从金山来。”
“到那儿去!”
“就到这里来。”
“来常住有什么事情?”
“我在金山时,维那师和大伙都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法师学教,将来当法师利益人天。宏范三界。”
这时知客师虽然点头微笑,但也没再言语。他心里想:这半吊子二百五,傻乎乎的样子,不知在哪里受人愚弄,跑到这里来。
但突然想到法师反复跟自己说:如果有学教人来,对他客气点,因他千里遥远跑来学教,无论如何,要把他留下……
这次好容易来这么个傻乎乎学教的,正巧满法师的愿。让他看看,不分好坏根器的对人客气,能不能教导出什么好材料。
于是知客师先到方丈寮传禀一声,说是来了个学僧。
法师也在方丈寮,便有请那位学僧前来。
知客师并没好脸,把持律师领去,问讯展具,顶礼三拜。
法师问他:“你想发心学教吗?”
“对!我在金山时,因为晒蜡,他们说我智慧人,在那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你学教当法师,将来宏范三界,利益人天!”
法师看看他这个人,又听他说这话,心里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个愚痴人,受人愚弄才来了此处,但无论钝根利根,只要发心学教,就不能拒绝他。
法师对他说:“既然你愿意发心学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经典抽空慢慢学,不要着急,久而久之,法师自然学成了。”
这之后,持律师首先在那里当圊头,除粪、挑水、扫地、然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拜佛。
有空时,就找人教给他五堂功课,一点闲空都不给自己留,因为他记得法师告诉他,要肯吃苦。
法师平常对他也很注意,等他把行堂功课学会后,又找人教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因他平素听法华经听不懂,又教他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
最初时,教他几句,以后又教他几行,所谓“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经过十几年的功夫,他把这些经义全部背过了,提起某一段来,他都很熟悉。
以后他不但能听经听得懂,而且还挂副讲牌替法师代大座讲经,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语言三昧那么熟悉清楚。
可是直到他能代大座讲经时,他行堂的这个苦行单还是始终没扔下,依旧每天挑粪、洒水,做着一切看似很辛苦的事情。
后来法师看他已经能当副讲,就不让他再行堂,可他坚持不同意,每天仍是行完堂后,再搭红祖衣上大座讲经,下大座后去铺堂,有时法师应外埠去讲经,也让他跟着去代座。
原先 , 在金山当维那的那位师傅,还有当时弄怂他的那几个人,听说晒蜡的法师已竟能开大座讲经,心里都很惭愧,叹为不如,以后还跟他去请教,相见郝然。
果然持律师讲经时,那位维那师又屈驾给他当维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听经。
总算他们的话,都没落空,到后来都兑现了。
起初持律师去求学时才三十岁,直到他五十几岁时,谛老应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他随从去代座,然后他就在这里圆寂了!
临终时,自己能预知时至,也显出种种去往佛国的祥瑞。
他是一位极愚的人,连旁人的戏耍愚弄都不能明白。可是他在几十年光阴里,对学教、对修行,都能获得了成功。
纵然没有证得涅槃极果,最低限度也是往生西方了。
这原因就是他有恒心,有行力,能吃苦,看的破,放的下。
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
持律师是被人长久轻慢的一个人,但是最终获得成就的也是他。
而那些轻慢他的人,却在低微的境界,久久不得证果。
这些都是因果,不仅今生,未来也会继续延报。

作为我们学佛人,既不要轻慢他人,也不要在意别人的轻慢。
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
轻慢人者:会有未来的恶报。
被人轻慢者:是过去恶业的报应,但也是如今消业的开始,不必在意。
我们要做的,只是关注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把修行做足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佛国可见。


 
上一篇:故事很短,却说透了我们一生!
下一篇:佛教故事 | 财施与法施